芦笋栽培技术.doc

合集下载

芦笋的栽培技术

芦笋的栽培技术

芦笋的栽培技术芦笋,是一种可食用的嫩芽,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栽培芦笋需要一定的技术,下面将介绍一些芦笋的栽培技术。

一、土壤选择与准备芦笋要求土壤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环境。

通常来说,土壤的PH值应在6.5-7.5之间,最好有机质含量在2-4%。

在土壤中施加适当的有机肥料或腐熟的农家肥,并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松土,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和肥力。

二、芦笋种苗的选择与培育选择良种芦笋种子是芦笋栽培成功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京芦、美迪奇等。

芦笋种子要求新鲜、发芽率好,无病虫害。

种子的萌发需要较低的温度,通常为15-20摄氏度。

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热处理,将种子浸泡在40-50摄氏度的热水中,达到除去休眠状态的目的。

三、芦笋的播种与苗期管理芦笋的播种一般在早春进行,地温达到10摄氏度左右为宜。

播种时,可以选择条播或块播的方式,将种子均匀洒在沟槽内,然后轻轻覆土。

播种后,保持土壤的湿润,避免过度干燥。

在芦笋的苗期,需要进行适时的浇水、除草和松土等管理措施。

同时,可以利用有机肥料进行追肥,增加养分供给。

四、芦笋的移植与管理芦笋的移植时间通常在苗期成长到20-30公分时进行,一般为秋季。

移植时,需要选择健壮的芦笋苗,进行根系修整,并将芦笋苗的根部稍微剪短一些。

移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

在芦笋的成长期,需要注意除草、松土和追肥等管理工作,同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五、芦笋的采收与养护芦笋的采收时间一般为长势旺盛时期,即成长到20-25公分左右时。

采摘时,用刀将芦笋嫩茎切断,并注意保护芦笋底部的芽鳞叶。

采收后,及时给予芦笋适量的浇水,并进行轻微的覆土,以保持芦笋生长的持续和稳定。

芦笋底部的子根和茎叶还可以进行收割,供应食用或药用。

综上所述,芦笋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选择与准备、种苗的选择与培育、播种与苗期管理、移植与管理、采收与养护等环节。

只有全面掌握和有效实施这些技术,才能顺利地进行芦笋的栽培,获得丰收的果实。

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

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

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芦笋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可食部分为芦笋的嫩芽。

芦笋原产于欧洲,属于百合科芦笋属植物,有“蔬菜皇后”的美誉。

在中国,芦笋种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已成为重要的商业蔬菜之一。

以下是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

一、土壤要求1. 芦笋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pH值在6.5-7.5之间为宜。

2.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达到3%-4%,可以通过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 应避免将芦笋种植在土层过浅的地方,以免芦笋的茎易被露地的霜冻冻伤。

二、育苗技术1. 种子的挑选:选用种子形状规整、色泽黄亮、没有病虫害的种子进行育苗。

2. 播种时间:适宜的播种时间在早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此时的气温适宜芦笋种子萌发。

3. 育苗温度:芦笋种子的萌发温度为20-25摄氏度,可借助温室等方式控制育苗温度。

4. 种植介质:选用腐熟的有机肥和蛭石、泥炭等介质进行育苗。

三、种植技术1. 芦笋的种植方式有秧苗移植和直播两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直播种植方式比较常见。

2. 植株间距:对于直播种植方式,将种子均匀撒播在整地后的菜地上,每行间距为30-40厘米,行间距为5-8厘米。

3. 深度控制:每颗芦笋种子的深度为1.5-2厘米,将种子覆土后用踩踏压实。

4. 植株管理:在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适当的湿度,同时定期除草,以保持菜地的整洁。

5. 施肥:芦笋在生长期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可采取分次追肥的方式,一般每10天追肥一次,用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进行追肥。

6.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检,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可采用有机农药进行喷洒或人工择虫。

7. 芦笋采收:芦笋的采收时间一般在栽培后的第二年春季,以嫩芽开始萌发时为宜,一般采用人工摘剪的方式进行采收。

四、后期管理1. 芦笋种植一般可持续栽培3-5年,栽培后的第二年开始进入高产期,第三年为高产期,第四年开始逐渐减产。

2. 减产期后,可适当进行修剪,清除老黄的叶、茎,保持菜地的整洁。

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

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

芦笋高产种植技术规程一、前期准备(一)选址和场地准备芦笋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pH 值在 6.5-7.5 之间,不耐盐碱和积水。

一般在河流沿岸、小坝坝脚、山地山脚等地比较适合种植。

在选址时,应考虑土地利用、排水能力、夏季降水情况、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种植前需对土地做好深翻、覆盖、平整工作。

深耕 30-40 厘米左右,去除土中杂草和积水,用大型压路机或夯实机将土壤夯实,保证地面平整,整齐划一。

(二)育秧和苗床的建立白藜芦笋一般采取育秧移植方法进行栽培。

在选用种植地点的同时,还应选择一个清洁、排水好、有肥力的良好各种硬薮、林地或田间做为育秧床。

育秧床的宽度一般为1.2-1.5 米,长度约为 10 米,高为 15-20 厘米。

苗床建立时,将之前挖出的深土放置在床头、床尾如果有条件,每 10 米左右种植一株轮叶菊或紫草,以便接下来进行操作及育苗。

白藜芦笋的种子一般是 5-8 月播种,此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是白藜芦笋生长发育的适宜时期。

二、育秧和移植(一)播种与育秧芦笋在育苗时很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最好的温度为 20-25℃ 。

选用新鲜无病害的种子,先浸泡后择净。

浸泡时间应在水里浸泡 36 小时左右,使种子充分吸水;择净之后,放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待其萌发,乃可播种。

4 月份移植每平方米种 30 株左右的芦笋苗,保证芦笋苗的生长,对移植后芦笋苗土壤湿度保持好,不缺水。

(二)移栽后的管理移植后,除非土壤湿度不够,否则不用浇水。

等到新的叶片长出来后,适度增加水量,保持土壤湿度,持续施肥,促进植株生长。

多施适量有机肥或堆肥,可以保证植株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三、防病治虫(一)病害的防治芦笋感染病菌非常容易,因此,在种植、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病和治疗病患。

根腐病和叶枯病是比较常见的病害,采取早期预防,即芦笋萌发或移植前喷洒杀菌剂,坚持耐花腐病品种的使用。

同时,适量喷洒农药,杀菌灭虫,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一、;芦笋优良品种的选择芦笋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年,因此其品种的优劣、高产要比一般蔬菜良种影响大的多。

杂交种子价格昂贵,引种时应注意,要从正规渠道引种,要选用适宜本地的优良品种,避免盲目引种造成损失。

1、**芦1号(原代号88—5)该品种用有性杂交与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于1988年育成,1994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申定。

植株长旺盛,叶色深绿。

白芦笋色洁白,笋条直,粗细均匀,质地细嫩,鳞片抱合紧密,散头率低,单支笋重23—25克。

抗茎枯病能力较强。

两年生亩产480千克,适合于做白笋栽培。

2、芦笋王该品种由**省芦笋研究所开发推广中心育成。

1998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该品种叶色深绿,叶多较粗,植株生长健壮。

年生长期240天左右。

平均株高2米。

笋条直,嫩茎粗细均匀,质地细嫩,颜色洁白,笋头紧实,抗茎枯病,产量高。

3、格兰蒂该品种系美国加利福尼亚芦笋种子公司最新推出的无性系杂交1代。

芦笋肥大、整齐、多汁,微甜,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

顶部鳞片抱合紧密,在高温下散头率仍较低。

芦笋色深绿,长圆形,有蜡质,外形与品质均佳,在国防市场极受欢迎,是出口的最佳品种。

抗病能力强,对叶枯病、锈病高抗,对根腐病、茎枯病有较高的耐病性。

植株前期生长势中等,成年期生长势强,抽茎多,产量高,质量好,一、二级品率可达80%。

三年生亩产达350千克,成年笋亩产达1200千克,是一个高产优质芦笋新品种。

4、紫色激情该品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芦笋种子公司育成的第一个多培体紫芦笋品种。

顶端略呈圆形,鳞片抱合紧密,芦笋紫罗兰色即使培土,顶端也呈淡紫红色。

在高温下散头率较低。

抗病性好,但易受虫害侵袭。

植株生长势中等,单枝粗壮,但抽茎较少。

植株生活力中等,起产较晚,休眠期较长。

芦笋粗大、多汁微甜,质地细嫩,纤维少,味道鲜美,气味浓郁,没有苦涩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糖分和其他营养成分,生食口感极佳,是高级饭店、餐馆十分青睐的高级生食蔬菜品种。

芦笋育苗栽培方法

芦笋育苗栽培方法

芦笋育苗栽培方法
温度管理。

芦笋发芽适宜的温度为25℃-28℃,小拱棚或阳畦育苗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5℃-28℃、夜间15℃-18℃。

出苗后白天25℃,*温度不低于8℃,*不超过30℃,超过30℃应及时放风。

加大通风炼苗,达到壮苗标准。

水肥管理。

出苗前苗床土要保持湿润,否则应及时浇水,出苗后幼苗根系弱小,旱时及时浇水。

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可随水浇施*稀薄的有机液肥,同时可补施尿素和植物电子肥使苗在生长后期能充分积累同化养分培育壮苗。

中耕锄草。

出苗后,立即将地膜揭除。

齐苗后撒播的要疏苗,保持苗距7-10厘米。

育苗期间要勤除草,及时中耕松土。

适当培土,使鳞芽发育粗壮,防止苗株倒伏。

病虫防治。

病害初期用多菌灵+新高脂膜防治病害发生。

用抑太保+新高脂膜防治斜纹夜蛾及地下害虫。

同时对于蝼蛄和蛴螬的防治,可用辛硫磷拌细干沙撒在畦面上防治,进一步提高杀虫力度。

1。

芦笋栽培技术指导.doc

芦笋栽培技术指导.doc

芦笋栽培技术指导第一章概述芦笋学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为多年草本植物。

称其芦笋,是因为主要供食用的嫩茎,形似芦苇的嫩茎和竹笋,故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习惯将石刁柏称为芦笋。

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有“疏菜之王”的美称,在欧洲其消费仅次于番茄、刀豆、蘑菇和豌豆。

近年来,芦笋栽培区已由原来集中在寒温带发展到全球性栽培,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紧销,供不应求,在我国市场也日益畅销,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作物。

第一节芦笋的营养价值和药物价值芦笋除具有独特鲜美的风味以外,营养价值也高于一般蔬菜、水果及蘑菇等为国际流行的高档保健蔬菜。

据测定,每100克鲜芦笋嫩茎中含蛋白质1.62-2.58克,脂肪0.11-0.34克,碳水化合物2.11-3.66克,矿物质1.2克,纤维素0.7克,维生素A、B、C的含量比番茄、大白菜高1.8倍,还含有多种微生素,如硒、锰、钼、铬等。

经常食用,能补充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作为一种蔬菜和食品,芦笋之所以成为国内市场的紧销商品,主要是因为芦笋有很好的药用功能。

研究表明食用芦笋能克服人体疲劳症,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肝炎、肝硬化、肾炎、水肿、膀胱炎等疾病均有疗效,并有治疗白血病的功能。

长期使用芦笋能帮助消化,增强食欲,提高肌体免疫力,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抑制癌细胞的活力,阻止癌症的产生,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第二节芦笋栽培的经济效益芦笋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它和一般的蔬菜及农作物不同的是:一次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到大田后,可连续采笋多年。

种植芦笋不需要年年播种育苗,不但节约资金和劳力,而且在管理上也较方便,发展芦笋生产,除第一年的资金及劳务投入较多外,从第二年开始,只需施肥、农药及田间管理的劳力投入,而其采笋量则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产期。

在水肥条件较好,技术较高的地方,年采笋量每亩可达800-1000公斤,个别高产田,可达1200公斤,以平均每亩产鲜笋600公斤,按近几年平均作地保护收购价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至少收入可达2400元,二年投入与产出比高达1:4左右。

芦笋高效栽培技术

芦笋高效栽培技术

芦笋高效栽培技术芦笋是一种高级蔬菜,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实现高产、高品质、高效益的栽培,需要掌握一些高效的栽培技术。

1. 合理选择和准备土地:芦笋喜欢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

为了确保高产,选择土壤pH值在6-7之间,土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

在种植前适当进行土壤消毒和改良,以提高土壤质量。

2. 种苗选择和育苗管理: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种苗,以确保栽培成功。

育苗期间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可以使用种子或者分株两种方法进行繁育。

3. 适当施肥和补充营养:芦笋对养分要求较高,需要适时施肥补充营养。

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生长期间可以使用有机肥和化学肥配合使用,但要注意不要过量施肥,以免造成污染。

4. 合理密植和行距:芦笋适宜密植栽培,但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行距,以便于管理和通风。

一般行距在50-60厘米,株距在15-20厘米左右。

5. 控制病虫害:芦笋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位置枯萎病、霜霉病、蚜虫等。

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并选择低毒、高效的防治方法。

6. 定期修剪和管理:定期修剪是芦笋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第二年春季开始,要定期修剪芦笋的地上部分,以促进地下部分的营养积累和芽花质量的提高。

修剪后需要及时覆盖有机物料,保持土壤湿润。

7. 控制衰老和休眠:芦笋往往在经过数年的高产后会出现衰老和休眠的情况。

为了延长高产期,可以采用切断休眠的方法,即在生长期结束后将地上部分修剪至地面,然后及时补充养分和灌溉保持潮湿。

8. 合理灌溉和排水:芦笋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但不能过量灌溉,否则易造成根系腐烂和病害的发生。

要注意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保持土壤湿润而不过湿。

9. 防风固沙:芦笋的地上部分较为柔弱,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倒伏。

可以采取固沙措施,如栽植桑树、玉米等作为风力屏障,减少倒伏的发生。

10. 正确采收和储藏:芦笋的采收要在尖茎尚未展开的时候进行,以保持嫩度和口感。

芦笋栽培技术

芦笋栽培技术

芦笋栽培技术芦笋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蔬菜,广泛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能够成功地栽培健康的芦笋,掌握一些栽培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芦笋的选址与准备、土壤要求、种植方式以及生长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帮助您更好地进行芦笋的栽培。

一、选址与准备1. 光照条件:芦笋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因此选址时应选择光照充足的地点,远离高墙或大树的阻隔。

2. 土壤条件:芦笋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避免选用重粘土质地或排水不良的土地。

3. pH值:芦笋对土壤pH值的要求较高,一般在6.5至7.5之间为宜。

可以通过土壤测试仪或送样检测来确定土壤pH值。

4. 土壤改良:如果土壤酸性过高,可通过添加石灰来提高土壤的pH值。

另外,芦笋对有机质的需求较高,可在种植前充分施入腐熟堆料或有机肥料。

二、土壤要求1. 施肥:芦笋的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较高。

在种植前应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如腐熟堆肥或禽畜粪肥。

在芦笋生长过程中,可适量追施复合肥料,提供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2. 水分管理:芦笋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特别是在生长初期。

通过灌溉来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造成土壤积水。

三、种植方式1. 种子繁育:可以通过种子繁育来培育芦笋幼苗。

将种子播种在育苗盘中,覆盖一层薄土,并保持盘中土壤湿润。

待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可以移栽到田间。

2. 分根繁育:芦笋也可以通过分根繁育来培育幼苗。

选取健康的芦笋根茎,将其分开成小段,每段保留2~3个芽眼。

将分好的根茎埋入育苗盘或育苗箱中,保持土壤湿润。

幼苗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可以移栽到田间。

四、生长管理1. 芽眼埋土:在芦笋幼苗生长过程中,需定期将芽眼下的土壤轻轻培土,以遮蔽光线,促使芽眼长得更饱满。

2. 除草:定期除草可有效减少杂草与芦笋的竞争,保持芦笋生长的良好状态。

3. 病虫害防治:芦笋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有机防治或合理使用农药等方法进行防治。

4. 增施肥料:芦笋生长过程中,可适量追施有机或无机肥料,补充养分,促进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笋栽培技术芦笋学名“石刁柏”,别名“龙须菜”,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宿根草木植物,用种子繁殖后连续生长10a以上。

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

绿芦笋主要供鲜食,白芦笋多作罐头食品原料。

要根据市场选择种植模式,能够规模化种植的,根据地方政府或者组织者要求做,不管加工企业要求的白芦笋还是收购客商要求的白芦笋、绿芦笋,农户效益没有太大的差别;白芦笋一般加工出口,国内市场鲜销较少;国内市场绿芦笋需求量极大,小部分出口。

因此,农户单独或者小面积种植,以绿芦笋为好。

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芳香、顶尖紧密、纤维少质脆,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和多种维生素,是名贵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降血压,防治心血管、泌尿、淋巴等系统的疾病,具有独特的抗癌作用,是驰名世界的名菜良药,被欧美国家誉为蔬菜之王,产品畅销国内外。

种植芦笋市场前景好,效益高。

芦笋最适夏季温暖冬季冷凉的气候。

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为产品器官,其生长依靠根中前一年的贮藏养分供应。

嫩茎生长和产量形成与前一年成茎数、枝叶的繁茂程度成正相关。

嫩茎盛产期长短与品种、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等密切相关。

栽培管理应围绕当年产量和稳定持续高产,延长经济寿命这一中心进行。

要多施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料,促使土质疏松肥沃,以利根系发展。

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选用优良品种芦笋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品种较多。

根据市场需求,选用适宜的品种,如选择阿波罗、紫色激情(紫色品种)、特来蜜、泽西巨人、奋进、UC800等优良品种。

出笋粗壮、整齐,顶端不易散头,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

值得一提的是芦笋雌株因开花结实,消耗养分多,其嫩茎产量比雄株低,但雌株所产的笋粗而重。

优良的芦笋杂交一代种当年育苗定植,第二年即可采笋150-200公斤/亩,第三年、第四年鲜笋产量可达600-1000公斤/亩,亩效益可达5000-8000元。

2营养钵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育苗,有利于提高成苗率,培育壮苗,移栽时植伤轻,有利于壮苗早发,达到适期定植、早期丰产的目的。

2.1备足营养钵营养钵上应提前一个月准备好,首先选择肥力水平较高的疏松砂壤土作苗床,苗床宽1.3-1.5米、深10-15厘米。

制钵前每立方营养土应施入腐熟好的鸡粪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也可按70%园土,25%草木灰、1.5%复合肥、0.5%尿素、1%磷肥和2%氯化钾配制营养土,充分拌匀后打钵。

钵体直径8-10厘米,钵高10厘米,每亩大田需备钵2500个。

2.2浸种催芽芦笋种子外壳厚且有脂质,吸水较慢。

首先用50%多菌灵300-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再放入25-30度温水中浸种2-3天,每天更换新水2-3次。

浸种后用干净纱布包好,置于25-30度条件下催芽,催芽期间每天用25度左右温水淋浇1-2次。

当有15%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3适期播种2.3.1春播3-4月份播种,5-6月份定植,第二年春季开始采笋。

麦前移栽的可于3月上中旬播种,麦后移栽的可于4月上中旬播种。

播种前营养钵浇透水,每钵一粒,播后覆细土2厘米厚。

然后撒施毒饵防地下害虫。

最后畦面平铺地膜,畦上用弓棚盖膜实行双膜覆盖,以保温、保湿,促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2.3.2秋播8-9月份播种,10-11月份定植,第三年春季开始采笋。

2.4苗床管理苗床管理应以调节温湿度、培育壮苗、防治病虫为中心。

出苗前床温白天20-30度,晚上不低于12度。

前70%幼苗出土时去除平铺地膜并逐步通风炼苗。

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浇一次稀薄的有机液肥或尿素,及时清除杂草,并用多菌灵抑太保、辛硫磷等防治褐斑病、斜纹夜蛾及地下害虫。

当幼苗高20厘米左右时,可采取通风不揭膜的办法,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

此期保持苗床湿润。

健苗标准:苗龄70天,苗高25-30厘米,有地上茎3条以上,地下贮藏根15条左右,根长20-25厘米。

3土壤选择与整地定植芦笋的根系属于须根系,根群发育特别旺盛,地下茎上发生大量的肉质根,喜温暖且通气良好的环境,高温、高湿、积水易造成腐烂。

因此,芦笋适宜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方便的砂壤土。

PH值6~6.7为宜,前茬不宜种胡萝卜、甜菜。

酸碱度过大或者粘重的淤土均不适宜芦笋生长。

芦笋是多年生作物,一经定植,土地即无法再全面耕翻。

因此,在定植前结合深耕(30-40厘米,并充分晒白)整地,亩施有机肥3-4方,复合肥80-100斤。

耕后耙平,搞好田间灌排工程,南北纹线开挖定植沟。

行距1.2-1.5米,沟宽40-50厘米,深30-40厘米。

移栽前沟内亩施复合肥100斤,饼肥80斤,有机肥2-3方。

均匀施入沟内并与回填土壤混合均匀。

移栽时定植沟离地面10厘米为宜。

每30厘米定植一株,亩栽1500-1800株。

做到边起苗边分级,栽植、浇水、覆土等作业一次完成,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植。

大壮苗每穴栽一株,弱小苗每穴栽两株,壮弱苗分开定植。

定植时要定向栽植(即地下茎着生鳞芽的一端要顺沟朝同一方向,排成一条直线,便于以后培土采笋),一手扶住苗身,先盖少量土并压实,然后再盖细土4~5厘米,浇透水,水渗下后的再盖土1~2厘米,防止板结和水分蒸发,移栽后3~4天及时查苗补栽,防止缺苗。

幼苗成活新茎抽生出后,要分期逐步填平定植沟。

4田间管理4.1定植当年芦笋定植后应狠抓以养根壮株,猛促秋发为核心的田间管理工作,才能达到早期速生丰产目的。

定植后因植株矮小,应及时中耕除草。

如天气干早,应适时浇水,汛期应及时排涝,严防田间积水沤根死苗。

一般定植后一个月根据苗情结合浇水补施20-30斤尿素促平衡生长。

进入8月份以后,芦笋进入秋季旺盛生长阶段。

应重施秋发肥,大力促进芦笋在8、9、10三个月迅速生长,为明年早期丰产奠定基础。

一般亩施有机肥2-3方、复合肥100斤、尿素20斤。

在距植株40厘米处开沟条施。

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入冬后,芦笋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其植株内营养向地下根部转移,有利壮根春发高产。

冬末春初的2月份,应彻底清理地上植株,减少病害菌源。

4.2定植第二年及以后采笋年第二年及以后的采笋年,应重点做好科学运筹三肥,留茎、适时摘心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科学采笋三项工作。

4.2.1科学运筹三肥三肥即催芽肥、壮笋肥和秋发肥。

基本做法是:3月份结合垄间耕翻、培土(分次进行)施好催芽肥,亩施土杂肥2-3方,芦笋专用肥100斤。

有利于鳞芽及嫩茎对无机营养需求。

一般夏笋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3,所以6月上中旬施好壮笋肥(接力肥),亩施尿素20-30斤,此次肥料起接力作用,可延长采笋期,提高中后期采笋量。

8月上中旬采笋结束后,结合细土平垄,要重施秋发肥,亩施土杂肥2-3方,芦笋专用肥200斤、尿素20斤,促芦笋健壮秋发,为明年优质高产积累营养,培育多而壮的鳞芽。

这种三肥配套,合理运筹的施肥模式是芦笋高产优质的基础。

芦笋生长期长,较耐旱而不耐涝渍。

但在采笋期间保持土壤湿润,嫩茎生长快、品质好、产量高。

此期干旱应适时灌跑马水。

汛期注意排除涝渍,防高温烂根等病害发生。

4.2.2综合防治病虫害芦笋茎枯病、褐斑病是危害芦笋的主要病害,发病快、危害严重。

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

实践证明,采取以农艺措施为主,辅之以加强药剂防治的综合防病虫策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4.2.2.1适时摘心防倒伏芦笋植株可达1.5米以上,任其生长,严重影响通风透光,且易倒伏,田间湿度大病害重。

当植株达100厘米左右时应适时摘心,有利于集中营养,促地下根茎生长。

有条件可拉铁丝,确保植株不倒伏。

4.2.2.2清理田园清理田园降低浸染源,是防治茎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2月份全面清理田间茎杆,清扫病残枝叶并集中烧毁处理。

8月上中旬采笋结束后,结合回土平垄,要彻底清理残桩和地上母茎,鳞芽盘要喷药杀菌消毒。

秋发阶段,要定期摘除田间病残枝叶,可极大的减轻病害发生。

4.2.2.3留母茎采笋,延长采笋期定植后第二年的新芦笋田块,只宜采收绿芦笋。

一般4月上中旬长出的幼茎,作为母茎留在田间不采,以供养根株。

以后再出的嫩茎开始采收。

采收期长短据上年秋发好坏而定,一般可采收30-50天。

进入盛产期芦笋田块,5月上中旬前出生的嫩茎可全部采收。

5月上中旬视出笋情况每穴留2-3根母株后,可采收至8月上中旬。

采收白芦笋田块一般于5月上中旬开始留母茎,每株层留1-2根,可连续采收至8月上中旬。

这种留母茎采笋不仅增加了笋农收益,而且避开了7月份高温高湿天气造成的发病高峰,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成本。

4.2.2.4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促进芦笋茎叶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2.2.5抓住有利时机,合理药剂防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所留茎出土5-7天内,株高达20公分左右时,采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等药剂涂茎。

采笋结束后,结合清理残桩,要顺垄喷药保护根盘,消灭根盘及表土层内的病菌。

采笋期所留母茎及秋发阶段,在及时清理病残枝叶的基础上,据天气、病情适时喷药防治,并交替用药,提高喷药质量。

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退菌特、芦笋清等。

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地老虎等危害。

夜蛾类可用灭幼脲、农林乐等1000倍液,防治蚜虫等可用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可用呋喃丹,土壤处理及敌百虫饵料防治。

5科学采收5.1采收绿芦笋绿芦笋在每天上午9-11时采收。

根据商品质量要求将伸出地面20-24厘米的幼茎,在土下2厘米处割下,集中分级出售。

采收方法,用专用不锈钢小刀,整齐地割下嫩茎,放于筐内用湿毛巾盖上,放在阴凉处,防止跑水老化。

5.2采收白芦笋采收白笋,一般于3月25号前结合耕整施肥做好扶垄培土工作。

要求土壤细碎,作成底宽60厘米、高25-30厘米、顶宽40厘米的高垄。

并达到土垄内松外紧,表面光滑。

采收期每天早上8点前及下午4点后两次检查垄顶,发现土表龟裂,应扒开表土,用笋刀于地下茎上部采收,采收时采笋刀与地面成70-75度角,避免损伤地下茎。

采后将垄土复原拍平,白笋采后要遮阴保管,及时分级出售。

5.3确定停采期随着嫩茎的采收,贮藏养分不断消耗。

当嫩茎越来越细,硬度变大,畸形笋增多,产量下降时,应立即停止采收。

芦笋停采后必须有100天左右的生长期才能使下一年获得高产。

在北方成龄期芦笋适宜采收期为70-80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