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五章 口腔粘膜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口腔黏膜oral mucosa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与皮肤的组织结构相似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部分口腔黏膜有黏膜下层上皮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角化鳞状上皮角化层最表层数层细胞,扁平状正角化和不全角化粒层角化层深面2-3层细胞,扁平状胞浆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棘层 stratum spinosum 粒层深面细胞层次最多细胞呈多边形细胞间桥、桥粒基底层 stratum basale 上皮最深面单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生发层的概念细胞器少,核质比例高非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1.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来自于神经嵴细胞位于上皮的基底层胞浆有树枝状突起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2.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来自于骨髓主要位于棘层有树枝状突起胞浆内含朗格汉斯颗粒,与黏膜的免疫功能有关3.梅克尔细胞来自神经嵴或上皮细胞位于基底层是一种触觉感受细胞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基底膜透明板密板网板上皮和基底膜以半桥粒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固有层 lamina propria致密结缔组织乳头层、网状层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纤维-I型胶原纤维黏膜下层 submucosa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小涎腺,神经或脂肪组织主要存在于被覆黏膜固有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肉直接紧密相连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咀嚼黏膜包括硬腭和牙龈黏膜有角化层(正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数量多,狭长状,增加机械嵌合一般无黏膜下层活动度差被覆黏膜无角化层及粒层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数量少,粗而短有黏膜下层有一定活动度唇红上皮薄、有角化固有层内乳头狭长,几乎接近上皮表面,血管袢黏膜下层无黏液腺及皮脂腺,故易干裂被覆黏膜唇黏膜唇上皮为无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棘层较厚固有层含致密的结缔组织,乳头短而不规则黏膜下层较厚,内含混合性腺体即唇腺颊黏膜福代斯斑:异位增生的皮脂腺特殊黏膜 specialized mucosa即舌背黏膜舌的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黏膜下层,黏膜表面有许多舌乳头。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突起: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卫人论坛8 N+ N/ J1 ]- j) N- z
第4周时,第一、二鳃弓在中线处联合。同时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突起,两侧两个较大的侧舌隆突和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一个较小的奇结节。
第6周,两个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并越过奇结节,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球状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2 f1 p/ j2 l2 h4 Q* R) o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
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 a6 s& g; `% V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B+ p5 L+ i& C) c1 F
起源:额鼻突、第一鳃弓卫人论坛$ y/ i0 V. W) m
(一)面突的分化
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额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4周其外上方长出两个突起为上颌突# i# B2 D- U2 O( x4 d* l" r$ ?) S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椭圆形或菱形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萎缩。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余。近来证实与局部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链球菌感染有关。4 w7 a5 F4 ]" v# m# l1 k
异位甲状腺——舌盲孔附近的粘膜下、舌肌内,也见于舌骨附近和胸部。2 J" @+ d- `9 d. v0 G2 b% A+ n# N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5口腔黏膜

1、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①上皮:口腔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细胞构成,此外还有少数非角质细胞,根据部位及功能,分为角化或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
角质细胞由4层细胞构成。
a.基底层b.棘层 c.颗粒层 d.角化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有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梅克尔细胞。
上皮与固有层之间紧密结合,交界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形成许多乳头状突起,上皮形成上皮钉突,两者紧密结合。
上皮和固有层间有一层基底膜,由透明板、密板、网板构成。
②固有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
其中伸入上皮部分的乳头称为乳头层,其余部分称网状层。
乳头层胶原纤维较细,排列疏松;乳头的长短依所在部位不同,在咀嚼黏膜较长,在被覆黏膜网状层较发达。
血管和神经纤维通过网状层进入乳头层,形成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部分神经末梢进入上皮内。
主要细胞为成纤维细胞。
纤维为I性胶原纤维,基质为无定型物。
③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涎腺、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主要是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
黏膜下层主要分布在被覆黏膜,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黏膜下层,固有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直接紧密相连。
1、角质细胞在有角化的口腔上皮由4层细胞构成(深层至表面):①基底层(stratum basale):位于上皮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相连。
电镜下在基板上与结缔组织相连处形成半桥粒。
基底细胞和邻近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生发层。
②棘层(stratum spinosum):位于基底层浅层,由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组成。
层次最多,胞核卵圆,胞质常伸出多而小的棘刺突起与相邻细胞相连。
③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位于角化层深面,2-3层细胞组成,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时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时不明显。
④角化层(stratum corneum):位于上皮最表层,由数层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三)宿主因素
1、牙
◇窝沟龋:由于窝沟处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当其发生龋时病损形态呈“八”字型,病变继续发展形成口小底大、潜行性龋洞。
(二)早期釉质龋光镜下的一般改变
◇纹理明显:釉质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柱横纹和生长线特别明显。
◇混浊:病变进一步发展,脱矿加重,釉柱本身开始脱矿,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洞后牙本质龋的分层:
◇坏死崩解层 ◇细菌侵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1、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
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镜下呈现一片坏死无结构的状态。在临床上用挖器易于刮除该层。
2、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
第九章 龋 病
概念
◇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体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发病率
◇龋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任何种族、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发病率为40%-80%不等。
◇精致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文明程度和口腔预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控制龋的发生。
◇形态: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因: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透明层中者大,有些则较小。由于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0,与磷灰石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使暗层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

光滑而薄, 上皮无角化 乳头多而短 黏膜下层不明显
4 软腭黏膜
固有层血管较多,黏膜下层含腭腺
三 特殊黏膜
舌背黏膜
功能上属于咀嚼黏膜,但有一定的延伸度 前2/3为舌体,后 1/3为舌根,两者之间为界沟 舌盲孔:胚胎时期甲状舌管始端的遗迹 黏膜呈粉红色 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无黏膜下层 牢固地附着于舌肌 舌乳头:初级乳头、次级乳头
位于基底层 含神经递质 是压力或触觉感受器
(三)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区
非直线,上皮嵴
基底膜(base memberane)
光镜下:膜状结构,厚约1-4 μm
PAS染色阳性
电镜下:
1 透明板
2 密板
3 网板:半环形纤维,两端埋入密板
称锚纤维
二 固有层
致密的结缔组织
乳头层:深入上皮部分 网状层
无角化层和颗粒层 基底层:形态同角化上皮 棘层:细胞体积大,细胞间桥不明显 中间层:棘层与表层的过渡 表层:细胞偏平,有细胞核
上皮完整性的维持:
深层细胞分裂并向表层迁移,替代脱落的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分为: 一 前体细胞群 二 成熟细胞群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 黑色素细胞 位于基底层
4 叶状乳头
位于舌侧缘后部, 5-8条平行排列的皱襞 炎症时,肿大疼痛
5 味蕾
味觉感受器, 卵圆形小体,长80 μm ,厚40 μm 光镜下:亮细胞
暗细胞 电镜下:I 亮细胞
II亮胞质细胞 III型细胞 IV型细胞-基底细胞
味蕾: 菌状乳头感受甜、咸味 叶状乳头感受酸味 轮廓乳头、软腭、会厌感受苦味
固有层结缔组织减少,细胞收缩,玻璃样变 味蕾数量减少,感觉功能下降,唾液腺萎缩 常出现口感、黏膜烧灼感、味觉异常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三(第一篇 第5~7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三(第一篇第5~7章)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五章口腔粘膜(2学时)【内容】1.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① 上皮;② 固有层;③ 粘膜下层。
2.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① 咀嚼粘膜;② 被覆粘膜;③ 特殊粘膜。
3.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要求】1.掌握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2.掌握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3.了解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思考题】1.试述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2.咀嚼粘膜和被覆粘膜各有何特点?3.舌乳头几种?形态结构?第六章涎腺(2学时)【内容】1.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① 腺泡;② 导管;③结缔组织。
2.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① 腮腺;② 颌下腺;③ 舌下腺;④ 小涎腺。
3.涎腺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① 涎腺的功能;② 涎腺的增龄性变化。
【要求】1.掌握涎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肌上皮细胞及各级导管上皮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特点。
2.掌握大小涎腺的分布、名称及特点。
3.了解唾液的组成成分、分泌量,涎腺组织的增龄性改变。
【思考题】1.涎腺腺泡有几种?腺体有几种?2.涎腺导管分几段,各形态特点如何?3.大涎腺有几种?如何鉴别?第七章颞下颌关节(自学)【内容】1.髁突:2.关节窝和关节结节3.关节盘4.关节囊和韧带5.滑膜6.关节血管和神经分布【要求】1.掌握髁突的结构。
2.掌握关节盘的结构和作用。
3.掌握滑膜的组织结构和作用。
4.熟悉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结构与作用。
5.熟悉关节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思考题】1.髁突分为哪几个带?2.关节盘从前至后分几个带?有什么作用?3.滑膜的作用如何?。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分类(口腔组织病理)

12
特殊黏膜——舌背黏膜
➢ 解剖学特点:舌体、舌根 ➢ 组织学特点:分布许多乳头的特殊复层
鳞状上皮,无黏膜下层 ➢ 功能:参与咀嚼、味觉感受
13
舌前2/3分布的四种舌乳头
➢ 丝状乳头 ➢ 菌状乳头 ➢ 轮廓乳头 ➢ 叶状乳头
14
丝状乳头
➢ 数量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部最多 ➢ 体积小,末端有毛刷样突起 ➢ 上皮有不全角化,角化层易脱落
19
➢ 舌根黏膜下可见淋巴小结—舌滤泡
20
口腔黏膜的分类——小结
➢ 咀嚼黏膜 • 硬腭和牙龈黏膜
➢ 被覆黏膜 • 唇、颊等
➢ 特殊黏膜 • 舌背:4种舌乳头
21
10
被覆黏膜——唇
➢ 唇红: • 上皮有角化,细胞中含较多的角母蛋白, 透明度较高 • 固有层乳头狭长,含许多毛细血管袢 • 唇红部粘膜下层无小涎腺及皮脂腺,故易 干裂
11
被覆黏膜——颊黏膜
➢ 结构与唇粘膜相似,上皮无角化 ➢ 口角后方颊粘膜咬合线区,可出现成簇
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为异位的皮脂 腺(Fordyce spot)
乳头较短粗 ➢ 有较疏松的粘膜下层 ➢ 被覆粘膜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
7
➢ 硬腭粘膜:表层角化,钉突长,➢ 软腭黏膜:表层无角化,钉突
固有层纤维粗大而致密,粘膜 短而平,固有层纤维细而疏松,
下层为脂肪
黏膜下层为小涎腺
8
被覆黏膜——唇
➢ 唇:黏膜、皮肤和唇红
9
被覆黏膜——唇
➢ 黏膜: • 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中间层较 厚 • 固有层乳头短而不规则 • 粘膜下层较厚,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
➢ 表面上皮有角化,侧壁上皮无角化,上 皮内有圆形小体,称味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五章口腔粘膜
一、口腔粘膜基本组织结构
(一)上皮层
口腔粘膜上皮的种类为复层鳞状上皮。
1.有角化的上皮由表层到深层依次为:
(1)角化层:是最浅表的一层,由角化和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构成。
正角化(orthoperatininzation):细胞中的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胞浆内充满角质蛋白,HE染色下为均质嗜酸性物质。
不全角化(parakeratinization):细胞仍然有残存的细胞核。
(2)颗粒层:位于角化层的深面,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①胞浆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②染色深③胞核浓缩。
(3)棘层:位于粒层的深部。
细胞体积大,多边形,细胞间桥明显,是上皮中层次最多的细胞,且此层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
细胞间桥--胞浆伸出许多小的棘刺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接,此突起为细胞间桥。
电镜下细胞间桥的突起相接处为桥粒。
(4)基底层:位于上皮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
光镜下胞核圆形,染色深。
生发层--基底细胞和邻近的几层棘细胞有增殖能力,成为生发层。
2.非角化上皮有表层到深层依次为:表层、中间层、棘层、基底层。
2.非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不参与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不含桥粒和张力细丝。
在普通切片下,胞浆不着色,所以也叫透明细胞。
(1)黑色素细胞:
位于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层,光镜下胞浆透明,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内含黑色素克里,且可经细胞突起排出,再进入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内。
无张力细丝和桥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
在牙龈、硬腭、颊粘膜、舌可见到。
(2)朗格汉斯细胞:
位于口腔粘膜的深部,主要位于棘层,也可见于基底层。
电镜下可看到棒状或球拍状的朗哥汉斯颗粒。
功能: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
(3)梅克尔细胞:
分布于基底细胞层内。
功能:起触觉受体的作用。
(二)固有层:
固有层是致密结缔组织,对上皮细胞的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固有层内有纤维、细胞和基质。
(三)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腺体、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而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可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
(四)基底膜(basementmembrane)
基底膜:上皮和固有层之间的一膜状结构。
厚约1~4微米,PAS染色阳性(说明含有中性粘多糖),嗜银染色阳性。
电镜下由透明板、密板和网板构成。
在类天疱疮,上皮和结缔组织在透明板处分离形成上皮下疱;癌前病变时,基底膜中的Ⅳ型胶原蛋白发生改变,有利于癌变细胞向结缔组织中浸润。
二、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一)分类
口腔粘膜根据所在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三类:咀嚼粘膜、被覆黏膜和特殊粘膜。
咀嚼粘膜包括牙龈和硬腭粘膜。
上皮有角化,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与上皮呈指状相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
被覆粘膜包括除咀嚼粘膜和舌背粘膜以外的所有粘膜均为被覆粘膜。
胶原纤维束不如咀嚼粘膜者粗大,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平坦,结缔组织乳头短粗。
有较疏松的的粘膜下层。
特殊粘膜及舌背粘膜。
(二)口腔各部位粘膜的特征
1.腭粘膜
硬腭粘膜为咀嚼粘膜。
表面角化层较厚,多为正角化。
根据有无粘膜下层可将其分为四区:牙龈区,中间区,脂肪区和腺区四部分。
软腭粘膜为被覆粘膜,固有层乳头粗、短、少,粘膜下层疏松,含粘液腺。
2.唇
(1)唇的皮肤部-有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有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毛囊等。
(2)唇红-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有狭长的结缔组织乳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所以,血色可透过表面上皮使唇部呈红色。
(3)唇粘膜--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层较厚,可看到唇腺。
3.舌背粘膜
舌前2/3为舌体,舌后1/3为舌根。
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
根据其形态、大小、及位置可分为:
(1)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分布于舌倍,舌尖最多。
乳头体积小,呈锥体形,末端有毛刷样突起,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
(2)菌状乳头: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位于舌尖和舌侧缘,呈圆形头大颈细的突起,上皮层薄,无角化,有的上皮内可见到味蕾。
(3)轮廓乳头--体积,数目最少,分布于人字形界沟的前方,乳头呈矮柱状;在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内可见到味蕾,在环沟底附近的舌肌纤维束间有味腺或埃伯纳腺。
(4)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现已退化为5-8条平行排列的皱襞。
味蕾是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内的染色浅的卵圆形小体。
光镜下由暗细胞和亮细胞构成。
电镜下由Ⅰ型、Ⅱ型、Ⅲ型、IV型细胞构成。
4.颊粘膜
福代斯斑--在颊粘膜口角后部的区域,有时可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即以为增生的皮脂腺。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及增龄型变化
1.功能
(1)保护性功能(2)感觉功能
2.增龄性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上皮层变薄,上皮钉突变短,上皮和结缔组织接触变平;舌背粘膜丝状乳头减少,叶状乳头增生;固有层结缔组织数量减少,胶原变性,断裂,弹力纤维增多;小涎腺萎缩,粘膜感觉功能降低;神经末梢密度降低,味蕾数量减少;唇颊颗出现血管痣,舌腹可出现静脉曲张性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