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起源:第一、二、三、四鳃弓
突起: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卫人论坛8 N+ N/ J1 ]- j) N- z
第4周时,第一、二鳃弓在中线处联合。同时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突起,两侧两个较大的侧舌隆突和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一个较小的奇结节。
第6周,两个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并越过奇结节,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球状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2 f1 p/ j2 l2 h4 Q* R) o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
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 a6 s& g; `% V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B+ p5 L+ i& C) c1 F
起源:额鼻突、第一鳃弓卫人论坛$ y/ i0 V. W) m
(一)面突的分化
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额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4周其外上方长出两个突起为上颌突# i# B2 D- U2 O( x4 d* l" r$ ?) S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椭圆形或菱形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萎缩。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余。近来证实与局部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链球菌感染有关。4 w7 a5 F4 ]" v# m# l1 k
异位甲状腺——舌盲孔附近的粘膜下、舌肌内,也见于舌骨附近和胸部。2 J" @+ d- `9 d. v0 G2 b% A+ n# N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 •神经嵴细胞及形成的结构2 •颌面部的发育过程3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4 •腭的发育过程5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6. 舌的发育过程7 •舌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8. 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9. 名词解释融合,联合,外胚间叶,鳃弓,咽囊,联合突,麦克尔软骨二、牙的发育1. 牙发育的全过程;2. 牙胚的构成及形成的牙体组织;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形态特点及功能;4. 牙胚发育异常形成的牙形态和数目的异常;5.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6. 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7. 名词解释釉索,釉结,诱导,上皮根鞘,Serres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三、牙体组织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区域的形态功能特点4. 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生理病理学意义;5.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6.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7.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8. 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9. 名词解释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中间牙骨质四、牙周组织1. 牙龈和牙周膜主纤维束及功能;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同牙结合的方式及临床意义;3.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4.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5 •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6•名词解释沙比纤维,牙骨质小体,结合上皮五、口腔粘膜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形态及排列特点;2 •口腔粘膜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种类、形态、来源及功能;3 •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区别;4•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粘膜病的关系;5 •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形态结构的差异;6•名词解释味蕾,麦克尔细胞,细胞间桥,基底膜六、涎腺1. 涎腺腺泡的基本结构、腺泡的种类及分泌物的性质;2 •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3. 涎腺导管系统的构成、形态及功能;4. 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异;5. 名词解释闰管,纹管,蓝细胞七、龋病1. 早期釉质龋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2. 牙本质龋中透明层形成机制及意义;3. 龋病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4. 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

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口腔组织病理 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 笔记

叙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可呈对称性。

患区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

病理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病变血管增生。

早期血管增生明显随病变的发展,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样外观。

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甚至呈瘢痕样,炎细胞减少。

简述口腔癌的病理分类及其组织学特点。

一、鳞状细胞癌基底膜不完整或完全缺失,肿瘤细胞向下浸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

高分化(Ⅰ级):角化珠多,细胞明显中分化(Ⅱ级):角化珠少,细胞间桥不明显,细胞异型性较明显低分化(Ⅲ级):无角化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二、疣状癌细胞缺乏恶性改变,上皮较大,具有厚乳头及明显角化,核分裂少仅位于基底层呈钝性、推进式突入间质,无周边浸润现象。

间质内密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三、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肿瘤有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分叶状实行排列,有些小叶周边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多见粉刺样坏死本癌比鳞状细胞癌更有侵袭性。

四、乳头状鳞状细胞癌以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和预后良好为特征乳头状,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覆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的细胞。

常见出血、坏死。

五、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双相肿瘤,由原位或侵袭性的鳞状细胞和恶性的梭形细胞构成。

25%的病例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远处播散少见。

六、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

棘层松解,假的腔隙,假的腺管分化七、腺鳞癌腺癌+鳞癌预后不好,侵袭性强透明小体呈弓形,线状或环状,均质、嗜酸染色。

仅见于牙源性囊肿,可能为出血的缘故或上皮的产物。

蛤蟆肿指发生在口底的粘液囊肿。

与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蓝白色透明肿胀,与青蛙肚子相似,腮裂囊肿和甲状舌管囊肿的肉眼及镜下结构特点。

腮裂囊肿肉眼:囊内容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

镜下:衬里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引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1. 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是病理学的基础。

口腔组织学是组织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组织学分类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口腔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是指正常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包括炎症、增生、萎缩、坏死等。

二、常见口腔组织疾病1. 牙齿疾病牙齿疾病是指影响牙齿健康的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髓病等。

•龋齿是牙齿表面被酸蚀而形成的病变,主要由细菌引起。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牙龈炎、牙周炎、牙周脓肿等。

•牙髓病是指牙齿内部髓腔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髓炎、根尖周炎等。

2.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黏膜健康的疾病,包括口疮、溃疡性口炎、白斑等。

•口疮是口腔黏膜表面的病变,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等。

•溃疡性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药物性溃疡等。

•白斑是指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的类型有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等。

3.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口腔组织发生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是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

4. 口腔感染口腔感染是指口腔组织感染的疾病,常见的感染包括牙周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牙周脓肿是由牙周病菌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常见的类型有根尖周脓肿、牙周脓肿等。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颌面部软组织的炎症,常见的原因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感染。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方法1. 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患者口腔组织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磷酸盐:钙和磷是牙齿和骨骼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钙和磷结合成磷酸钙,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牙和骨质中。如果在牙发育期间缺乏钙和磷,则釉质矿化不良,萌出后容易受到致龋因素的侵袭。牙萌出后,磷酸盐对牙齿具有与氟化物相同的抗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饮食中增加磷酸盐可减少龋的发生。
(三)宿主因素
1、牙
◇窝沟龋:由于窝沟处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当其发生龋时病损形态呈“八”字型,病变继续发展形成口小底大、潜行性龋洞。
(二)早期釉质龋光镜下的一般改变
◇纹理明显:釉质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柱横纹和生长线特别明显。
◇混浊:病变进一步发展,脱矿加重,釉柱本身开始脱矿,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洞后牙本质龋的分层:
◇坏死崩解层 ◇细菌侵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1、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
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镜下呈现一片坏死无结构的状态。在临床上用挖器易于刮除该层。
2、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
第九章 龋 病
概念
◇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体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发病率
◇龋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任何种族、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发病率为40%-80%不等。
◇精致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文明程度和口腔预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控制龋的发生。
◇形态: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因: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透明层中者大,有些则较小。由于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0,与磷灰石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使暗层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变化。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及其病理改变。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根据病变范围和病程长短,可以分为单发溃疡和多发溃疡。

组织学上,口腔溃疡呈溃疡性炎症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出现黏膜表面的坏死和溃疡样改变。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口腔创伤、免疫系统异常等。

2.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周组织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牙龈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牙龈炎组织学上表现为表面化脓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血管扩张和水肿。

慢性牙龈炎则呈慢性炎症改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3. 牙齿龈结合处炎:牙齿龈结合处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牙菌斑和口垢的堆积等。

在组织学上,牙齿龈结合处炎呈现龈缘红肿、出血和疼痛等症状,组织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增生,恶化时会出现骨质吸收。

4. 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包括牙周龈炎、牙周脓肿、牙周炎等的一类口腔疾病。

组织学上,牙周病主要表现为龈缘下龈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龈下纤维组织的破坏和骨质吸收。

严重的牙周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严重影响口腔健康。

5. 口腔癌:口腔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有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组织学上,口腔癌通常呈现为细胞异型性和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大、染色深,细胞形态不规则。

此外,癌细胞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

以上只是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导致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了解这些病理学的改变是确诊和治疗口腔疾病的基础。

临床医生通过采集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

因此,熟悉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口腔疾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

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一.面部发育过程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

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

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中鼻突球状突额鼻突侧鼻突第一鳃弓上颌突二.面部的发育异常1.唇裂(cleft lip):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联合不全。

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

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或下唇裂。

2.面裂:facial cleft横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侧鼻裂: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第三节腭的发育一.腭发育过程①第4周末鼻凹形成②第5.6周嗅囊与口腔相通球状突形成了前腭突,前腭突联合形成前额骨上切牙③第7周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长出侧腭突测腭突垂直生长④第8周测腭突发生水平方向生长⑤9-12周前腭突向后测腭突向内联合(切牙管)左右测腭突在中缝处与鼻中隔融合——硬腭中后部、软腭、悬雍垂腭的发育是从第六周开始的。

由一对前腭突、一对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同侧上颌突联合过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侧腭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面长出的一对突起。

前腭突与侧腭突联合处在切牙管(鼻腭管),口腔侧为切牙孔。

二.腭发育异常1.腭裂(cleft palate):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颌裂(cleft jaw)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第四节舌的发育一.舌发育过程舌的组织来源:第一、二、三鳃弓的内侧面隆起。

一对侧舌隆突第一鳃弓内侧面一个奇结节第二、三、四鳃弓内侧面联合突①胚胎第4周,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

此时下颌突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②约在第6周,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很快越过奇结节,并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

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

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腮弓与舌的前2/3联合,形成舌的后1/3即舌根。

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

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

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舌管的发生胚胎第四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

胚胎第七周,甲状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状软骨处发育形成甲状腺。

以后甲状舌管退化在其发生处的舌面留一浅凹,为舌盲孔。

下降过程中发生停滞—异位甲状腺甲状舌管未退化—甲状舌管囊肿舌肌及舌乳头的发生舌肌的发生:横行、纵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来源于鳃弓中胚层,枕部肌节。

舌乳头的发生:胎儿11周左右,菌状乳头开始分化,稍后丝状乳头发生,14周味蕾开始发育。

二.舌发育异常1.分叉舌: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第二章:牙齿发育概述牙的发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经历了成牙组织的分化、生长、组织矿化和萌出及萌出后的发育诸阶段,以恒中切牙为例,约需10年左右。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成釉器enamel organ 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牙胚牙乳头dental papilla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Tooth germ 牙囊dental sac 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原发性上皮带的形成胚胎第五周末,覆盖在原口腔的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是扁平上皮细胞,内层为矮柱状的基底细胞。

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层间充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相互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

牙板及前庭板的形成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增生,分裂成两个,向唇颊侧增生的为前庭板(vestibular lamina ),向腭侧增生的为牙板(dental lamina)。

前庭板向深层增生,同时表面上皮变性脱落,形成前庭沟;牙板继续向深层增生,末端发育形成成釉器(enamel organ)。

一.成釉器的发生蕾状期bud stage在上下牙板的末端20个定点上,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似花蕾,称为成釉器的蕾状期。

帽状期cap stage牙蕾上皮继续向外间充质生长,周边上皮增生迅速,底部凹陷,外形如帽状,称为帽状期成釉器。

帽状期成釉器分化成三层: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 epithelium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el epithelium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钟状期bell stage成釉器继续生长,仍以底部周边上皮生长为最快,上皮底部凹陷更深,形似吊钟,称为钟状期成釉器。

钟状期状期成釉器分化成四层: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al epithelium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al epithelium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中间层stratum intermedium釉结enamal knot: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增厚。

釉结中表达BMP2、4、6、7,TGFβ-1、2、3,Msx 等与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认为可能为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釉索enamel cord: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细胞条索釉龛enamel niche:牙板向内凹形成的腔隙二.牙乳头的形成在成釉器发育的同时,诱导其下方的外胚间叶组织分化、密集形成牙乳头(dental papilla)。

当成釉器发育到钟状期,成釉细胞诱导牙乳头边缘的细胞分化形成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牙乳头形状决定了牙齿形状,实验证明,将磨牙牙乳头与切牙成釉器重新组合,则形成磨牙,如将切牙牙乳头与磨牙成釉器组合,则形成切牙。

三.牙囊的形成在成釉器和牙乳头形成的同时,周围外胚间充质组织分化,呈环行排列,并环绕成釉器和牙乳头底部形成牙囊(dental sac),牙囊含丰富的血管,以保证成釉器、牙乳头发育所需的营养,并起着保护前者的作用。

恒牙胚的发生在乳牙胚发育的同时,恒牙胚开始出现,在乳牙胚舌腭侧,牙板游离端下形成新的牙蕾,发育成为相应的恒牙。

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牙板向远中延伸,依次形成第一、二、三恒磨牙。

四.牙板的结局在牙胚发育过程中,连接牙胚与口腔外胚层上皮的牙板逐渐被外间充质穿通而发生断裂形成孤立的上皮团,后大部分退化消失,部分上皮可残留在颌骨或粘膜中(Serre上皮剩余),成为牙源性囊肿或肿瘤的来源。

孤立的上皮团可发生角化,称为角化珠,移出粘膜表面,婴儿出生后在口腔中发现的“马牙子”即为角化珠。

牙发育的分子调控控制牙发生和模式发育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包括控制牙发育的启动、模式发生和形态发生有关的分子和信号通道尚不清楚,目前研究结果认为:许多信号分子包括诱导性和形态发生刺激因子都在牙发育过程中表达。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冠部牙本质的形成dentinogenesis of crown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有特定的时间、空间模式,开始于牙尖和切缘处,向根方不断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