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起源:第一、二、三、四鳃弓
突起: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卫人论坛8 N+ N/ J1 ]- j) N- z
第4周时,第一、二鳃弓在中线处联合。同时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突起,两侧两个较大的侧舌隆突和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一个较小的奇结节。
第6周,两个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并越过奇结节,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球状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2 f1 p/ j2 l2 h4 Q* R) o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
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 a6 s& g; `% V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B+ p5 L+ i& C) c1 F
起源:额鼻突、第一鳃弓卫人论坛$ y/ i0 V. W) m
(一)面突的分化
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额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4周其外上方长出两个突起为上颌突# i# B2 D- U2 O( x4 d* l" r$ ?) S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椭圆形或菱形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萎缩。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余。近来证实与局部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链球菌感染有关。4 w7 a5 F4 ]" v# m# l1 k
异位甲状腺——舌盲孔附近的粘膜下、舌肌内,也见于舌骨附近和胸部。2 J" @+ d- `9 d. v0 G2 b% A+ n# N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

是由成⽛组织(dentalformativetissue)即⽛源性上⽪、⽛源性间充质或⽛源性上⽪和间充质共同发⽣的⼀组肿瘤。

包括真性肿瘤和发育异常。

⽛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据我国六院校⼝腔组织病理教研室统计资料,并参考WHO关于⽛源性肿瘤1992年的组织学分类 ⼀、⽛源性真性和⾮真性肿瘤 (⼀)良性 1.⽛源性上⽪性肿瘤 (1)成釉细胞瘤 (2)⽛源性鳞状细胞瘤 (3)⽛源性钙化上⽪瘤(Pindborg瘤) (4)⽛源性透明细胞瘤 2.⽛源性上⽪和外间充质性肿瘤,伴有或不伴有⽛齿硬组织形成 (1)成釉细胞纤维瘤 (2)成釉细胞纤维-⽛本质瘤(⽛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瘤 (3)⽛成釉细胞瘤 (4)⽛源性腺样瘤 (5)⽛源性钙化囊肿 (6)混合性⽛瘤 (7)组合性⽛瘤 3.⽛源性外间充质性肿瘤,含或不含⾮活跃性⽛源性上⽪ (1)⽛源性纤维瘤 (2)粘液瘤(⽛源性粘液瘤,粘液纤维瘤) (3)良性成⽛⾻质细胞瘤(成⽛⾻质细胞瘤,真性⽛⾻质瘤) (⼆)恶性 1.⽛源性癌 (1)恶性成釉细胞瘤 (2)原发性⾻内癌 (3)其他⽛源性上⽪性肿瘤的恶性型 (4)⽛源性囊肿恶变 2.⽛源性⾁瘤 (1)成釉细胞纤维⾁瘤(成釉细胞⾁瘤) (2)成釉细胞纤维⽛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瘤 3.⽛源性癌⾁瘤 ⼆、与⾻相关的真性肿瘤和病损 (⼀)⾻源性真性肿瘤 ⽛⾻质-⾻化纤维瘤(⽛⾻质化纤维瘤,⾻化纤维瘤) (⼆)⾮肿瘤性⾻病 1.颌⾻纤维异常增殖征 2.⽛⾻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1)根尖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2)巨⼤型⽛⾻质瘤(家族性多发性⽛⾻质瘤) (3)其他⽛⾻质-⾻异常增殖症 3.家族性颌⾻多囊病[⼩天使脸样病(cherubism)] 4.中⼼性巨细胞⾁芽肿 5.动脉瘤性⾻囊肿 6.孤⽴性⾻囊肿(创伤性,单纯性,出⾎性⾻囊肿) (三)其他肿瘤 婴⼉⿊⾊素神经外胚瘤(⾊素性突变瘤)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是良性⽛源性上⽪性多形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是常见的⽛源性肿瘤,据国内六院校⼝腔病理教研室的统计资料,占⽛源性肿瘤的59.3%,1979年Falkson⾸先报道,1927年Churchill正式命名。

口腔组织病理 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 笔记

叙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可呈对称性。

患区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

病理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病变血管增生。

早期血管增生明显随病变的发展,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样外观。

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甚至呈瘢痕样,炎细胞减少。

简述口腔癌的病理分类及其组织学特点。

一、鳞状细胞癌基底膜不完整或完全缺失,肿瘤细胞向下浸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

高分化(Ⅰ级):角化珠多,细胞明显中分化(Ⅱ级):角化珠少,细胞间桥不明显,细胞异型性较明显低分化(Ⅲ级):无角化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二、疣状癌细胞缺乏恶性改变,上皮较大,具有厚乳头及明显角化,核分裂少仅位于基底层呈钝性、推进式突入间质,无周边浸润现象。

间质内密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三、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肿瘤有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分叶状实行排列,有些小叶周边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多见粉刺样坏死本癌比鳞状细胞癌更有侵袭性。

四、乳头状鳞状细胞癌以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和预后良好为特征乳头状,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覆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的细胞。

常见出血、坏死。

五、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双相肿瘤,由原位或侵袭性的鳞状细胞和恶性的梭形细胞构成。

25%的病例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远处播散少见。

六、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

棘层松解,假的腔隙,假的腺管分化七、腺鳞癌腺癌+鳞癌预后不好,侵袭性强透明小体呈弓形,线状或环状,均质、嗜酸染色。

仅见于牙源性囊肿,可能为出血的缘故或上皮的产物。

蛤蟆肿指发生在口底的粘液囊肿。

与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蓝白色透明肿胀,与青蛙肚子相似,腮裂囊肿和甲状舌管囊肿的肉眼及镜下结构特点。

腮裂囊肿肉眼:囊内容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

镜下:衬里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

口腔组织病理学2-6章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2-6章重点

第二章牙的发育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牙板的发生:在胚胎第5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

一、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二)帽状期: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三)钟状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外釉上皮层: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

外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

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

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起。

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

4.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层扁平细胞。

与釉质形成有关。

二、牙乳头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

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也形成成牙本质细胞三、牙囊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二、釉质的形成釉质矿化分四期:I:基质含达矿化总量30%的矿物盐。

II: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

III: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

IV: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

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化程度。

三、牙髓的形成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

四、牙根的形成五、牙周组织的形成(一)牙骨质的形成:原发性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继发性牙骨质是细胞牙骨质,覆盖在根尖侧的2/3区域。

(二)牙周膜的发育(三)牙槽骨的形成随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第三章牙体组织第一节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引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1. 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是病理学的基础。

口腔组织学是组织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组织学分类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口腔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是指正常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包括炎症、增生、萎缩、坏死等。

二、常见口腔组织疾病1. 牙齿疾病牙齿疾病是指影响牙齿健康的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髓病等。

•龋齿是牙齿表面被酸蚀而形成的病变,主要由细菌引起。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牙龈炎、牙周炎、牙周脓肿等。

•牙髓病是指牙齿内部髓腔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髓炎、根尖周炎等。

2.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黏膜健康的疾病,包括口疮、溃疡性口炎、白斑等。

•口疮是口腔黏膜表面的病变,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等。

•溃疡性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药物性溃疡等。

•白斑是指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的类型有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等。

3.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口腔组织发生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是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

4. 口腔感染口腔感染是指口腔组织感染的疾病,常见的感染包括牙周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牙周脓肿是由牙周病菌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常见的类型有根尖周脓肿、牙周脓肿等。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颌面部软组织的炎症,常见的原因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感染。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方法1. 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患者口腔组织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磷酸盐:钙和磷是牙齿和骨骼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钙和磷结合成磷酸钙,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牙和骨质中。如果在牙发育期间缺乏钙和磷,则釉质矿化不良,萌出后容易受到致龋因素的侵袭。牙萌出后,磷酸盐对牙齿具有与氟化物相同的抗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饮食中增加磷酸盐可减少龋的发生。
(三)宿主因素
1、牙
◇窝沟龋:由于窝沟处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当其发生龋时病损形态呈“八”字型,病变继续发展形成口小底大、潜行性龋洞。
(二)早期釉质龋光镜下的一般改变
◇纹理明显:釉质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柱横纹和生长线特别明显。
◇混浊:病变进一步发展,脱矿加重,釉柱本身开始脱矿,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洞后牙本质龋的分层:
◇坏死崩解层 ◇细菌侵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1、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
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镜下呈现一片坏死无结构的状态。在临床上用挖器易于刮除该层。
2、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
第九章 龋 病
概念
◇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体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发病率
◇龋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任何种族、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发病率为40%-80%不等。
◇精致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文明程度和口腔预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控制龋的发生。
◇形态: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因: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透明层中者大,有些则较小。由于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0,与磷灰石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使暗层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变化。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及其病理改变。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根据病变范围和病程长短,可以分为单发溃疡和多发溃疡。

组织学上,口腔溃疡呈溃疡性炎症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出现黏膜表面的坏死和溃疡样改变。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口腔创伤、免疫系统异常等。

2.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周组织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牙龈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牙龈炎组织学上表现为表面化脓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血管扩张和水肿。

慢性牙龈炎则呈慢性炎症改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3. 牙齿龈结合处炎:牙齿龈结合处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牙菌斑和口垢的堆积等。

在组织学上,牙齿龈结合处炎呈现龈缘红肿、出血和疼痛等症状,组织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增生,恶化时会出现骨质吸收。

4. 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包括牙周龈炎、牙周脓肿、牙周炎等的一类口腔疾病。

组织学上,牙周病主要表现为龈缘下龈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龈下纤维组织的破坏和骨质吸收。

严重的牙周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严重影响口腔健康。

5. 口腔癌:口腔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有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组织学上,口腔癌通常呈现为细胞异型性和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大、染色深,细胞形态不规则。

此外,癌细胞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

以上只是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导致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了解这些病理学的改变是确诊和治疗口腔疾病的基础。

临床医生通过采集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

因此,熟悉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口腔疾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细胞突与小管间的间隙
三.细胞间质
胶原与牙本质小管垂直,交织网状
矿化物羟磷灰石晶体较釉质的小
1.管周牙本质
部位: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构成小管的壁,呈环行透明带。
特点:矿化高,胶原少
2.管间牙本质
部位:管周牙本质之间
特点:矿化较低,胶原较多
3.前期牙本质
部位:牙本质近髓腔侧,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新形成而未矿化的牙本质。
生物学特性
牙骨质新生生理性有助于新生牙周膜附丽于牙齿
补偿合面磨损
病理性修复牙根的吸收
重建牙体、牙周关系
牙骨质吸收只发生于病理状况如炎症,创伤
***
本次课小结要点
1.牙本质的理化性质
2.牙本质的组织学结构
3.牙本质的增龄性、反应性变化
4.牙髓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学特点
5.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学特点
6.釉牙骨质界的三种形式
多细胞层——无细胞层内侧
2.成牙本质细胞
位于髓腔周围,与前期牙本质相接
冠部—高柱状牙根中部—立方形根尖—扁平状
3.组织细胞
4.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可分化为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成牙本质细胞
二.纤维
胶原纤维较粗大有横纹
嗜银纤维纤细银染呈黑色
三.基质、血管、淋巴管、神经
生物学特性
一、形成牙本质
二、营养牙釉质、牙本质
3.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
对策:细胞性、无细胞性牙骨质的部位不易记忆,讲解时给学生画一张模式图,将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
本次课应用的教材教具参考书:
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
教具:薄膜,幻灯
参考书:Somoas J.Et al. Oral Pathology. 1997
Avery Jk . Oral Development and Histology. 1987
10-12μ
特点:有胶原,无矿化物
4.球间牙本质
部位:多见于牙冠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生长线分布
结构:牙本质钙化小球间遗留的未钙化间质,大小不规则,边缘呈凹形,似相界相接球体间的空隙,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
5.生长线
部位: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节律性的间歇线纹,间隔为每日牙本质沉积量,4-8μ。
新生线:乳牙,第一恒磨牙
1.牙龈、牙周膜、固有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
2.牙周组织个部分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3.牙龈的表面解剖、牙槽骨的松质骨和皮质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KEY POINTS:
1. The histologic structure of the gingiva
2. The histologic structure of periodontal ligament
二.修复性牙本质(反应性牙本质)
部分变性
龋蚀.磨耗等
牙齿表面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修复性牙本质
未分化细胞
特点:牙本质小管数量大大减少,小管弯曲,方向改变。
骨样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被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
三.透明牙本质(硬化性牙本质)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后,矿物盐沉积而封闭小管。
特点:封闭后的小管折光率与周围组织相似呈透明状。
****
本次课复习思考题
1.牙本质的基本结构如何?
2.牙本质细胞间质因矿化差异,可观察到哪些结构?
3.牙本质的感觉如何传导?
4.牙本质有哪些增龄性和反应性变化?
5.牙髓有哪些主要细胞?
6.牙髓有哪些主要功能?牙髓和牙本质之间的关系如何?
7.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如何?和骨组织有何异同?
****
下次预习
重点:
?牙釉质的理化结构和解剖特点
?釉柱结构
?各有机物较为集中处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难点及对策
?釉柱结构பைடு நூலகம்
对策:结合牙齿的解剖特点讲解釉柱在牙齿中的走行及结构特征,增加幻灯片的量,使同学能从三维空间上理解釉柱是如何构成牙釉质的。
?牙釉质有机质相对集中处
对策:由于有机质相对集中处有数种不同结构,容易混淆,所以讲解时注意强调各种结构的特点,对各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牙釉质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有机质相对集中处的形成机制讲解,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修复修复性牙本质
四、增龄性变化髓腔↓细胞↓纤维↑血管↓根尖孔↓
五、炎症
第三节牙骨质
覆盖于根部牙本质表面无机45%—50%有机50%—55%
组织学结构
一、细胞间质
1、纤维胶原纤维与牙根表面平行
穿通纤维(Sharpey fiber)与牙根表面垂直
2、基质糖蛋白无机盐
类牙骨质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位于牙骨质表面
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内容
组织学胚胎学頜病理学
2.与普通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3.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4.学习方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牙体组织
牙釉质——冠部牙本质表面
硬组织牙本质——主体
牙体牙骨质——根部牙本质表面
软组织牙髓——牙齿中央髓腔内
第一节牙釉质
人体最硬的组织重量体积
无机96-97% 86%
有机<1% 2%
头部与釉柱长轴平行尾部与釉柱65-70°倾斜
二、有机基质
含量少重量<1%成釉蛋白釉蛋白
分布:晶体间间隙中有机物集中处
第二学时
三、有机质较为集中处)
1.釉质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 of enamel
形态纵磨片自釉牙本质界向外,牙尖部环行,牙颈部斜行。
横磨片同心环状
形成原因 釉质发育中的间歇线
通过晶体间间隙和有机物相对较多处形成营养通道
***
本次课小结
1.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内容、作用、地位
2.牙体组织的构成
3.牙釉质的理化结构和解剖特点
4.釉柱的光镜、电镜结构
5.各种有机质相对集中处的组织形态特点及形成机制
6.牙釉质表面结构
***
本次课复习思考题
1.牙釉质无机盐的重量、体积百分比是多少?
2.釉柱的光镜、电镜结构如何?
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有机薄膜。可能是成釉细胞分泌的基板物质。
二.釉面横纹(牙面平行线)perikymata
釉质表面平行排列的浅凹横纹,间隔30-100微米,牙颈部明显。即前述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分。
三.其它
Tomes凹釉帽灶性孔
牙釉质的代谢
无细胞,无血液循环,活性通过牙髓、牙本质维持
牙釉质中存在代谢,但代谢能力很低
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二节牙本质
硬度比釉质低重量体积
无机70% 45%
有机20% 33%
水10% 22%
组织学结构
一.牙本质小管
放射状
牙髓表面釉牙本质界并有侧支根管
牙尖.根尖—直牙颈部—S形,凸弯向根尖
牙髓侧—粗表面—细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位于牙髓腔内近牙本质处,其突起深入牙本质小管内,并有分支。现认为突起只位于牙本质小管的近髓腔侧。
有机质相对集中处为薄弱环节,与龋病的进展有关
6.施雷格板Schreger line
形态落射光观察纵切片,明暗相间的条带
形成原因釉柱排列方向的改变
四、无釉柱釉质rodless enamel
部位:内层最早形成的釉质Tomes突尚未形成
表层Tomes突退缩
形态:晶体平行排列
釉质表面结构
一.釉小皮enamel cuticle
2. The five groups of principal fibers of periodontal ligament(Resolving method: listing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 the function of each group)
3. The histologic structure of alveolar bone proper(Resolving method: explaining the different terms of alveolar bone proper)
新生线:乳牙,第一横磨牙出生前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
2.釉板enamel lamella
形态薄的板状结构,呈裂隙状,垂直于牙面,从牙面开始,停止于釉质.釉牙本质界.或牙本质
形成原因发育时某些障碍 轻—钙化不全重—裂缝
3.釉丛enamel tuft
形态草丛状,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散开,釉质厚度1/5—1/4
形成原因矿化较差的釉柱在不同平面.不同方向的重叠
4.釉梭enamel spindle
形态 纺锤状,穿过釉牙本质界包埋在釉质中,牙尖部多见
形成原因 成牙本质细胞末端膨大的胞浆突起
5.釉牙本质界enamelo-dentinal junction
形态 釉质.牙本质相交处连续的小弧形,凹面向着牙釉质
形成原因 釉质牙本质相交处晶体的大小.排列方向不同。
?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难点及对策
1.牙本质细胞间质的组织结构
对策:牙本质细胞间质的结构有多种,初学者不易辨明,讲解时注重从它们的不同部位、矿化程度将他们区别开来。
2.牙本质的增龄及反应性变化
对策:牙本质的增龄及反应性变化也有多种,重点要强调何为增龄性变化、 何为反应性变化,并结合其各自的形成机制进行讲解。
3.郑麟蕃等,口腔医学的科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等
4. Letty Moss-Salentijn: Dental and Oral Tissues 1980
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二、细胞
牙骨质细胞卵圆形,有细长胞浆突起,向牙根表面
陷窝:牙骨质细胞占据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