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变成了“政府——公众”和“公众——公众”的二元模式,这使得公共外交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公共外交的工作更加复杂。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并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立。在现阶段,中国更加注重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大作用。积极争取举行和参与各种国际重大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在现阶段,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发展公共外交时首要的工作还应该是积极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在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时,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应该避免公共外交“万能”的倾向,清醒认识“硬实力”的根本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外交历史与现状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合作硬实力

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

对公共外交概念、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而且似乎有了基本统一的结论。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外交”一词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集团与他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主要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告知、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的项目”。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没有大的分歧。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所下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有两大基

本特征。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二是行为主体是一国政府。如果仅仅是民间的交流和社团之间的交往,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的内容。从美国方面最早给公共外交下的定义看,公共外交还有一大特性,那就是公共外交是通过媒体手段实现的。因为“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但是,随着公共外交实践的展开,公共外交的某些特征显然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在于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的外交部门,而是遍及政府的其他任何一个可能的部门;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遍及民间;不再局限于集体和组织,而是遍及个人。从事这一工作的资深官员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涵盖“政府对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话方式,包括双方或多方的“官方——民间”或“民间——民间”的各种直接交流。这其中民间力量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而是公共外交的现实。随着公共外交实践活动的深入,公共外交有了新解,那就是除了政府对本国民众和外国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之外,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外交活动”也被囊括进公共外交的范畴。换句话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政府外交”之外的外交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公共外交的范畴。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外交中虽然没有公共外交思想的系统表述,但公共外交的实践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对外宣传、国际交流和传播活动。从思想渊源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公共外交思想的萌芽。历史上的许多古训至今广为称颂,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得传,或“传道”尔后方能获助;所谓战争获胜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师出有名”,以及“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达”等等,其中包涵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政府已懂得对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大意义。而中国共产党也明白国外媒体的强大力量,在尚未取得国家政权之时便已经开始进行相应的对外事务活动。例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邀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土地革命进行报道以及随后其在华见闻《西行漫记》在海外出版,就带有一定的公共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大体来讲,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交流。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开始切实履行WTO体制,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 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三、中国对南南合作的立场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品众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很大。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普遍存在底子薄、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为南南合作的进一步扩展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领域内“游戏规则”的制订,促进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的改革,争取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在南

从中国外交部到国务委员,中国对日提醒什么

从中国外交部到国务委员,中国对日提醒什么 今天凌晨,戴秉国国务委员就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船员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郑重表明中国政府的重大关切和严正立场,敦促日方不要误判形势,作出明智的政治决断,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 日本在军国主义幽灵蛊惑下,又一次露出侵略者的狰狞面目。五天前发生的钓鱼岛事件,粗暴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的尊严,点燃了每个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怒火。从外交部长强烈抗议到国务委员郑重表明,中国政府对9.7钓鱼岛事件的应对显然已经升级。 日本是近代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杀戮蹂躏同胞的惨痛记忆。白发前辈亲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无恶不作,黑发后生从历史中铭刻下“9.18”、“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法西斯暴行。当日本念念不忘大东亚共荣圈梦想,当日本一大批政要执迷于到靖国神社拜鬼,当日本一直以美日同盟制衡中国想做亚洲老大,当日本自卫队兵力和图谋已不再是自卫,当这个昔日刽子手重新昂头气傲、睨视周邻,做为曾经受害者的我们,怎么可以只言友好,而将惨痛的历史独自忘却?面对钓鱼岛发生令人气愤的一幕幕事端,怎么可以懦弱缄默,而任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踩人脚下? 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是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悲智双运。中华民族不崇尚武士道精神,而更爱和平。中国人素来不好战,礼尚往来,珍惜友谊,一直善良得近乎懦弱。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们忍了。南海领空撞毁我飞机,我们忍了。日美安保合作瞄准台海,我们忍了。南海群魔乱舞,我们忍了。对西藏、新疆问题指手画脚,我们忍了。一波又一波无理无耻的反华攻势,我们也都忍了。 狮子张口,蚊子叮咬,苍蝇嘤嗡。我们深知这是一个弱肉强食、强者通吃的世界,我们深知落后就要被挨打的丛林法则,我们珍惜和平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韬光养晦,我们一忍再忍。我们忍到近乎怀疑自己是否活在一个被虐狂的国度。但是,忍让并不是懦弱,忍让绝不是可欺! 我们真心想和日本做一衣带水的好邻居,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幽灵时隐时现,要做我们的恶邻。我们可以容忍恶邻打鼾,容忍恶邻咆哮,容忍恶邻勾三搭四,但决不能容忍恶邻侵占家园,骑到我们头上撒尿。古语云: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善自持者而得之。而今,我们“善自持”的睦邻善意,被视作“无能软蛋”。上个世纪无条件投降的侵略者,如今把侵略的铁蹄又重踏我们的国土,欺凌我们的同胞,蔑视我们的善意,无视我们的抗议。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我们不据理力争,以直报怨,那将沦为21世纪东亚的精神病夫,被全世界耻笑,让九泉之下千千万万抗日英烈们蒙羞。 六十五年前,中华儿女集合在抗日御侮、保家卫国的旗帜下,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国共两党摒弃前嫌,以民族精神为矛、以血肉之躯为盾,以必死的勇气、必胜的信心,痛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八年抗战,亿万中华儿女勇赴国难,饮弹浴血,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壮歌。曾记得蒋光鼐挽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联写道:“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这是中华民族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 今天,抗日精神依然流淌在我们中国人喷涌的血脉中。中国人素有恩怨分明的待客之道,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姓名:罗岳林 学号: 201038795160 系别:中兴通讯3G学院 班级: 3班 指导老师:宋娜 完成时间: 2013-10-15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正式把外交策略重心由以往的西方国家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此为我国外交布局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然而这种变最为直观的当属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这两个大的改变都意味着我国外交正一步步的趋于主流。 关键词:外交新任国家主席第一夫人升级 第一部分,文件综述: 1.资料出处:思政部网站提供的材料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上学期,总第71期,第52-60页《环球杂志》《中国新闻网》 2.主要内容: 一、3月下旬,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故而此次访问引起了国际舆论与战略界的格外关注。西方有媒体认为,中国已着手调整外交布局,开始把外交政策重心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它们进而猜测,中国新领导人有意疏远欧美日等西方国家。 二、我国外交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相反,一些新举措的浮现,使我国外交颇惹人注目。2011年9月1日,该部例行记者会正式从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发布频率、答问时效全面“提速”。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凌晨,外交部都及时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实现了建立28年来的重要“升级”。 第二部分,个人感想: 以上种种的表现都呈现出了我国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外交一直都是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 一、西方的媒体这样猜测是不对的,这只会加深中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领导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肯定已经意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我觉得我国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我国已经快速的强大起来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西方国家这样以礼相待了,我们得让西方国家明白,我们国家以前强大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没有它西方国家,我们国家自己也能独挡一面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我们的实力,从而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二、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死板,或者不懂得变通。实践证明,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外交一直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和平昌盛的发展,才能保证给予人民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更能让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同胞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密切关心。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样的改变也能让外国家对我们国家更加的赞同,从而为我国继续走上世界大国的舞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外交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于此同时,我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认识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认识 工商151 董超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与动向也变得愈发举足轻重;中国当下已经当仁不让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作为大国,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在原基础上有新的变化;历史和地缘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其中,中国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点问题;“一带一路”具有从历史和地缘上都具有优越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活力;作为大国的国民,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大国国民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键字:大国历史和地缘政治中美日三边关系合作共赢国民素质 一、外交政策对中国新时期发展的作用 在过去的201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波动,但依旧实现的6.9%的增长。中国当下已经当仁不让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进入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作为大国,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在原基础上应当有新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历史上,大国似乎天生同权利和霸权联系在一起,鉴于中国近代曾多次受到大国列强的欺凌,中国总是回避“大国”这顶帽子,始终坚持倡导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从客观上的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地缘政治状况和GDP等都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大国。不同于列强时代的殖民外交和联盟时代的对立外交,当下多极化时代中决定国家地位的主要还是GDP以及国际影响力等软实力非以前的军事实力。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同时在当下改革开放全面进入深水区,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带来的挑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时期对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历史和地缘上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优势 外交的实质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外交手段来弥补本国的综合国力的不足。历史和地缘政治状况都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其中中国同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始终被作为一个焦点问题。而这三边关系始终是错综复杂的。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在二战后制定下来的以联合国等对国际事务的领导,这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基础方向。在历史上,日本在战后凭借美国的援助于1968年即明治维新的一百周年之际在经济上超越了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而当时中国还因为阶级斗争而积贫积弱。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地缘政治多有着“改革学日本,开放向日本”之说,当时的主张独立和平外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实现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后两国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双边贸易实现了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同时期,美国因为日本经济发展对美国的冲击而采取“敲打日本”的遏制日本的战略。随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进入萧条时期,而中国凭借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三十年的持续增长,并于2010年成功超越了日本。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时,中国的发展型外交多服从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下,虽反对和批评日本错误的历史观,但却没有干扰自己争取团结日本以帮助自己实现现代化。尽管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王少普 一、日本外交方针及对华政策 冷战后,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的外交方针和对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是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争当政治大国是80年代日本提出的外交目标,现在也并未放弃这一目标。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及日本此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软弱表现,使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地位下降了。同时,又发生了朝鲜试射卫星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成为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二)强化“日美基轴关系”,但同时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其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萧条,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暴露,发展势头仍然较好,中国的经济规模尚小,而且处在调整期中。这时,日本一部分战略家提出未来世界应形成“美日欧”三级格局。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转入萧条,中国经济经过调整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又有强化,关于建立美日欧“三极格局”的主张基本匿迹,而更多地强调当今世界是美国领先的“一超多强”格局,要求协调日美矛盾,坚持外交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但今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转入低潮,日本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1999年6月4日,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官员来我国访问时,便明确谴责IM F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与美国大企业密谋合作,乘火打劫,重提为了亚洲的共同利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 F)。 (三)强调在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中日关系。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提出了“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但当时其意图还不是很明朗。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小渊首相明确表示:“今后,日中作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两国间关系,而应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对话和交流。”也就是说两国间的有关问题必须放在维护现存亚太国际秩序的范围内考虑。现存亚太秩序实际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崛起正在削弱其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因中国的崛起而使日本在中日双边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日本越来越强调将中日关系放在多边范围内考虑,表明了要将中日关系置于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的强烈意向。这是一项既能制约中国,又能避免和中国单独对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排除一些小的波澜。与此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前进,致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就局部来讲,并不和平。但世界需要和平,这更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意识潮流。 以下是鄙人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拙见。主要就4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态度。发展中国家要结成友好联盟,共同奋进,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世界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进军。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场大半世纪之久。但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化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步形成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多极化格局。 面对多极化发展,中国作为其中的一级该如何面对,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人民日报》 课本《形势与政策》

近代中国对日外交

近代中国的对日交往---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 [论文摘要]在近代中国的对日外交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五大时期的外交进程,本文对北 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通过对北京政府在辛亥革命时期与中日外交形式,袁世凯军阀主政时期的对日外交,北洋集团分裂和衰亡时期的对日外交三个重要时期的外交探究,进一步了解北京政府执政时期对日外交的变化,整个近代中国对日外交的影响,乃至对整个中国对日外交的历史作用和延续。 [关键词]北京政府外交军阀亲善中日外交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人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两国的邻近与交往的密切。中日关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不断的在冲突与融合中转变,这一切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中产生的,而在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与日本也都产生与改变了外交策略,以适应当时复杂的社会因素与变化。近代中国对日本的外交不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的关系与格局,特别是在历经了各种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沉重的历史教训之后,中国政府也开始改变对日外交的观念与策略,但若要正确认识今后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对日本外交的发展进程的规划,就不能忽视对近代中国对日外交的五大时期进行探索、分析与研究,而这五大时期分别是晚清政府的对日外交、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国民政府初期的对日外交、抗日战争的对日外交,战后中国的对日外交,本文则着重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经行分析与研究。 清政府灭亡后,经过短暂的临时政府时期,北洋集团控制了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北京政府延续了清政府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局面没有大的变化,国家权益继续不断丧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为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国家地位与列强展开交涉,但成果很有限。随着民族的日益觉醒和国民革命的逐渐兴起,反帝爱国的浪潮在中华大地勃兴,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政府推行修约外交,迫使列强作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表态。由于北洋集团的分裂和没落,中国外交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仍然限于半殖民地的不利处境。 在北京政府执政的17年时间里,英国、法国继续维持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成为中国最凶恶的外交对手,这些新的因素都对北京政府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是在艰难中前进的,从早期日本利用清朝宗室亲贵策划建立“满蒙王国”、在护国战争中再次策划“满蒙独立”、到20世纪初,日本加入了帝国主义的行列,迅速走上了对华侵略扩张的道路。北京政府对日态度与外交在不断的改变,顶着国内群众反日和日本阴谋的侵华策略的进攻,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从不断陷入日本的阴谋之中,成为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工具到北京政府内争军阀混战破坏日本阴谋,直至揭穿日本侵略野心,此段外交进程才至告一段落。 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后,日本将此视为分裂中国的极好时机。日本政府借款给清政府购买武器镇压革命,以此换取清政府“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日本军部提议对中国出兵,,实行南北分治。但日本出兵中国的计划并未实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的垮台已无可挽回;其次是因为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英、美等列强国家的首肯。 袁世凯军阀主政时期的对日外交 从清王朝到中华民国的政权更迭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异军突起,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进入袁世凯主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全面展开。在列强帝国主义政策之下,袁世凯为维护自己的权力,推行的是软弱无力的外交政策。从各方面采取了中日亲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 外交:一是指任何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二是指一种维护国家利益,执行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对于中国的外交,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指出,中国的外交就是人民的外交。 其实,对于外交的理解,我认为就是指国家的利益。而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以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的国际环境十分不利,强邻环绕。北有强国俄国,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西南有宿敌印度,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海上现处于潜在威胁之中。我国的策略是:以中俄对日美:在美俄之间搞等距离外交:在日美之间,我国的外交方略则并不明确,对于其他周边国家,则尽量避免冲突,主张以政治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对于海上国土则持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态度。 然而新中国的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力”、“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中国在解决主权争端上一厢情愿的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力而轻脸面”。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成为事实,从而令中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中俄交好是处于双方内政外交的需要,而面对远东地区

的共同威胁——日美同盟而暂时结成的有限的合作关系。而韩国处于战略上稳定朝鲜半岛局势、进而谋求和平统一的考虑,积极发展与我国的关系。但它认为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对于日本,它在远东处于中俄两国巨大的核威慑之下,其国土狭小,无纵深,资源缺乏,四面环海,故发展日美同盟是国家利益所在。日本此举反映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就中国而言,并不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联美制日。中美能否成为战略伙伴,主要在于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冷战结束使得美苏均势造就的中国对美战略价值急剧下降。 所以,中国应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即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政府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备课讲稿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新中国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70年代我国的外交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开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制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第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的事务全面参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扬。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关系。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空袭。中国等国表示强烈谴责,迫使北约停止轰炸,显示了中国等国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促进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和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

论文题目: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 摘要 中日关系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睦邻友好,发展到目前的不正常状态,有其潜在的背景,但政治文化差异亦是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尝试从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民族政治文化对两国的外交战略,外交决策机制,以及外交模式,指出中日民族政治文化影响两国外交,进而影响两国关系。中日文化同属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是中日文化(当然也包括政治文化)却似同实异。文章重视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中日外交,了解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促进中日友好合作。 【关键词】:政治文化差异;中日外交;外交战略;外交决策机制;外交模式; 正文: 1引言 政治文化研究首先产生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50、60 年代中期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个人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存在的态度、理念、信仰和感觉,分析的是个人对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的心理倾向。60 年代末期以后,由于政治文化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而日益衰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的增长,政治文化研究重新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对来说,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政治文化概念及研究才自西方传入中国。初期的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翻译、推介。到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逐渐转向了本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开始对中西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2003 年 9 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政治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的中美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在研讨会上一致认为,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关系非常必要,它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把握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对外政策,进而探索出使国家关系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方向演进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将从政治文化方面研究中日两国外交差异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希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现代的中国,从相对近的历史沿革来说是在辛亥革命后在清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通过解放战争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统一)。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阶段,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相对与世界,社会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正在被西方拉开差距,以至于在1840年以后饱受外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少历史功绩的,如清朝满族统治者通过对蒙古的和亲与积极协调满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它在世界东方建立统一了统一的多名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现今版图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建立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是要以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清朝的历史为依托。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局势在动荡中前行,使的国际关系一体化加强。特别是通讯和交通等新技术与事物的发展,使一地发生突发事件,远隔重洋的大国领导层迅速了解情况并干预局势成为可能。这就使国际局势溶为一体,地区界限渐趋模糊。迫使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由于近代文明在西方起源,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进而在全球殖民扩张,并且侵略势力很快染指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又经过解放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势力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日本通过侵略所得中国领土,悉数归还。沙俄所割中国领土则由于有政府间协议,只能是暂时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奉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使所谓西方民主国家在华势力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并得到苏联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西方对我进行封锁和禁运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一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外交之阿基米德杠杆的唯一支点。一般说来,国与国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从根本上说,竞争是本质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竞争,当竞争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也许就已经不远了! 我国在邓小平新政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也发展了除印度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独立的、齐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它是相对落后的,是计划经济的,但它毕竟是有了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各种努力引进了一批具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并通过合资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也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了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小,所以绝对生产总值仍然在拉大。 我们现在谈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我们以前的,现在的地位又如何呢?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及“昭萱中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国是世界上是一流的大国,强国。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康乾盛世”,在世界上虽然已谈不上强,但绝对是一流大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划分“三个世界”时,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赫然列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册里。这虽有历史之原因,也是实事求是之表述,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悲凉。因为“第三世界”,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

浅谈对中国独立外交政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认识学院:管理学院班级:10级会计二班姓名:张恒学号:201014415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本文特结合史实,浅谈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内涵及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原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保障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新中国领导人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和保障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首先提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前一条方针明确了中国新政府将不承袭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一方针的实行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后一条方针明确了新中国将首先致力于清除国内帝国主义残余势力,而不急于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以免使刚刚获得的独立受到影响。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毛泽东随后又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明确宣布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于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在阐述新中国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时,周恩来又补充了三条方针,即:“礼尚往来”,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按照后

最新4新中国的对日外交与中日关系的发展汇总

4新中国的对日外交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作者简介: 汤重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日本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 日本近现代史。 ? 参阅和平等: 共和国辉煌! 第4 册, 北京: 党史研究出版社, 2009 年, 第2063页。 # 参阅田桓主编: 战后中日关系史( 1945~ 1995)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第73- 74、79- 80页。 ? 详见吕乃澄、周卫平主编: 大棋局: 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年, 第24- 26 页。 % 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 周恩来外交文选!,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 第48- 51页。 新中国的对日外交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汤重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北京100006 )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中国的对日外交体现了坚持原则、灵活调整、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特点, 中日关系的发展亦可概括为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空前平等、前景光明。文章按三大阶段, 对中国对日开展 民间外交、建立半官半民经贸关系, 推进中日复交和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以及中日从友好合作关系走向战略互 惠关系进行了概略回顾。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六十年; 新中国; 对日外交

中图分类号: D829 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46 ( 2009) 08- 0012- 09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 笔者心潮起伏, 浮想联翩。姑且以&新中国的对日外 交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为题, 对60年来新中国对日外交及其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进行概略的回 顾, 提出个人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想法。疏漏错误之处肯定不少, 诚望各位师友、同仁及广大读者批评 教正。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 ( 新中国对日基本方针、政策和原则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二战后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新中国成 立后, 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从根本上结束了旧中国100多年来的屈辱外 交, 创建了新中国的新型外交。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新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 为中 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 领土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也可以更精炼地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概括地称之为: 和平外交、平等外交、人民外交和与美国及其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