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关系说:可体验的理论——童庆炳美学思想自述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后感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后感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后感悟篇一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后感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这感觉,就像在文学的大观园里逛了一圈,那叫一个精彩!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书中那些关于文学的各种理论,就像是一道道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童庆炳老师的讲解,那叫一个深入浅出。

也许你会觉得理论的东西都很枯燥,可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导游,带着我在文学的世界里穿梭。

我觉得吧,文学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云端之物,而是能实实在在触摸到的、能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关联的东西。

比如说,关于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前我可能就觉得,美就是好看呗。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美可不是那么简单,它可能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里,可能躲在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构中。

这难道不神奇吗?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迷茫的时候。

有时候看着那些复杂的概念,我就想:“哎呀,这到底是啥意思啊?” 但我告诉自己,别着急,慢慢琢磨。

也许这就是学习的魅力,在困惑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文学理论就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

我不禁问自己:“以后我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吗?” 答案是,可能会,只要我继续努力探索。

总之,读《文学理论教程》这一路,真好!它让我看到了文学世界更多的精彩,也让我对未来的文学之旅充满了期待。

篇二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后感悟哇塞,读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刚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想:“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就停不下来啦!童庆炳老师的文字,就像有一种魔力,把我紧紧拽进了文学理论的神秘世界。

我发现,文学原来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以前我读小说、诗歌,就是看个热闹,觉得有趣就行。

可这本书告诉我,这里面大有学问!什么文学的社会属性啦,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啦,复杂得让我脑袋都大了几圈。

不过,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我感受到了挑战的乐趣。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似乎有一种“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我不认为有此“情结”有什么不好。

问题在我们要反省我们自己的创作,何以不能出现真正震撼人心的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

我们作品的数量并不少,但思想艺术质量高的作品并不多。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我们的作家在写作时,缺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写工人下岗所产生的苦痛,只是从旁表示同情,很少有那种“我就是下岗工人,那苦痛就是我亲自体验过的苦痛”的情感,结果虽然写了“下岗”,也缺少应有的艺术“分量”。

我这篇文章试图谈一谈作家的经验与体验的差别,并进一步说明体验对文学创作的美学意义。

一、经验与体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

人从儿童成长为成年,要经过许多人生阶段,遭遇许多事情,有自己的见闻,也有自己亲自参与过的事情。

这些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例如一个以医疗职业为生的人,他先要学习,获得医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到一所医院去当医生,医治了许多病人,有的医治成功,有的医治失败,还有他要过一个人的普通生活,所有这些都叫做经验。

我们常说某某大夫治病有丰富经验,就是对“经验”这一概念的准确的理解。

但是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大致说来,其中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历,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和诗意的情感,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

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可以这样说,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例如一个人吃饭,如果是纯生物性的需要,或一般的日常生活行为,那是经验;但假如这次吃饭富于个性特点,并从中引起深刻的感情激荡、令人回味的沉思、不可言说的诗意等,或者如别林斯基所说,小说家“可以描写一次他(指小说主人公)吃饭的情形,假如这一餐对他发生了影响,或者在这一餐可以看到某个时代某个民族吃饭特点的话”[1](P127),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吃饭”就是体验了。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童庆炳:文学创作需要审美的升华

童庆炳:文学创作需要审美的升华

童庆炳:文学创作需要审美的升华目前文学创作中低俗、媚俗和庸俗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不能不引起热爱文学的人们的担忧,也不能不引起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对文学发展前景的担忧。

现实过分功利化,文学过分功利化,我们是否可以从稍稍超越功利的角度,来思考来探索我们的文学理想问题呢?从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谈起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第一天,世界文学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当时苏联的《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连当时还健在的美国海明威等一批世界大作家也写信祝贺,祝贺肖洛霍夫的小说获得成功。

随后就改编为电影,影响了整个世界。

可以说,1957年春天,不但在苏联,而且在中国和全世界都是“作家的节日”。

这篇小说在中国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

中文译本刊载在1957年3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随后另一个译本又刊载于同年4月号《译文》上,5、6月号《文艺学习》也刊载了,随后很快就出版了单行本。

一篇外国作品,在不到一个月内有两个中文译本,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

肖洛霍夫的努力是有结果的,这部小说和《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巨著的创作成功,使他不但赢得了世界众多读者的热爱,并且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荣誉。

关于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在《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之前已经发表和出版了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法捷耶夫的长篇《青年近卫军》、西蒙洛夫的《日日夜夜》和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它们都是以歌颂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英勇、坚强、无畏和牺牲精神为主调的。

那么,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在浩如烟海的前苏联的卫国战争小说中,究竟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和改变,从而能占领《真理报》新年期间的头版版面?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这就不能不简要地介绍一下《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的故事: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记者在一条河边的渡口上,遇到了故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以及他领养的一个五六岁的孤儿。

文学概论笔记二(童庆炳)

文学概论笔记二(童庆炳)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概念解释1、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形式,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如衣、食、住等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就是说,物质生产是人凭借工具通过物质行为对物质世界进行实际改造并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

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3、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

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严和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皋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4、文学创造的对象文学创造的对象即文学的反映对象,也称文学客体。

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

文学创造无论直接描写和反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之后具有审美价值的、为作家体验过的生活.5.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

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知识的大杂烩,各种概念、理论一股脑儿地涌过来。

那些术语就像是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来跳去,还没等我认清这个,那个又冒出来了。

比如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哇,这词儿可真够拗口的。

我当时就想,这是啥呀?是文学戴着审美面具在意识形态的舞台上表演吗?随着一点点深入阅读,我开始有点理解这个概念背后的深意了。

就像是在一堆乱麻里慢慢找到了线头,发现文学原来就像一个多面手,它既是美的展现者,又有着意识形态的烙印,这两者还相互交融,难解难分。

书中讲到文学创作的时候特别有趣。

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小间谍,偷偷窥视着作家们创作的小秘密。

原来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是凭空瞎想的,他们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什么生活经历啦、文化传统啦,还有他们的个人喜好。

就像一个厨师做菜,他得根据自己手头的食材(生活素材),再加上自己的拿手菜谱(文化传统和个人风格),才能做出一道独特的菜肴(文学作品)。

而且创作过程还充满了各种曲折,有时候灵感像个调皮的小鬼,怎么找都找不到;有时候又像洪水一样,一下子涌出来,让作家手忙脚乱地赶紧记录。

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理论分析就像一团浓雾,让我迷失其中。

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有时候我都忍不住跟书“对话”,说:“你能不能说得简单点呀?”但是当我终于理解了那些难懂的部分时,那种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样,特别爽。

童庆炳文集 . 第二卷 ,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童庆炳文集 . 第二卷 ,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童庆炳文集 . 第二卷,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童庆炳文集》第二卷《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是童庆炳对文学的美学阐述和研究,涵盖了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在审美特征方面,童庆炳认为,文学是具有艺术性的人类语言活动,其艺术形式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形式美、形式创新、内涵丰富等。

他还分析了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点。

在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童庆炳指出,文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形式,可以通过其艺术形式来传达思想和文化,具有很强的哲学性质。

文学和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共同反映人类文化和精神。

在文学的历史演变方面,童庆炳提出了文学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他认为,文学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精神的变迁和发展,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的社会作用方面,童庆炳指出,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传递人类的价值观和思
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文学也可以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作用。

综上所述,《童庆炳文集》第二卷《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涉及了文学的审美、哲学、历史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于深入理解文学艺术和文化精神,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在关系说:可体验的理论——童庆炳美学思想自述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

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

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

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

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相通的理论。

凡我的体验无法印证的理论,不论它多么高深莫测,我总是持保留和怀疑的态度。

相反,那些与我的体验息息相通的理论,不论被人批得如何狗血喷头,我还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学问的精髓是真实的求索,不是诡谲的标榜。

中外的美论中属于“真实的求索”而获得真知灼见的很多,他们关于美、美感、审美、审美活动等论点和论证差不多都是可以被人们的普遍的体验所验证的。

因为美不是某一个人的私有物,它属于全人类。

我多年来推崇狄德罗的“美是关系”的论点。

因为美的事物的确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存在,一种事物只有和其他的事物构成某种关系时,它才可能是美的。

狄德罗引了高乃依的剧本《贺拉斯》中一句台词:“让他死!”孤立起来看这句话,既不美也不丑。

狄德罗分析说:“如果我告诉他这是一个人在被问及另一个人应该如何战斗时所作的答复,那他就看出答话人具有一种勇气,并不认为活着总比死去好,于是‘让他死’就开始使对方感兴趣了。

如果我在告诉他这场战斗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战士正是这位被问者的儿子,是他剩下的最后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年轻人的对手是杀死了他的两个兄弟的三个敌人,老人的这句话是对女儿说的……,于是随着我对这句话和当时环境的之间的关系作一番阐释,‘让他死’这句原先既不美也不丑的回答就逐渐变美,终于显得崇高伟大了。

”同样的道理,你说“闹”这个字美不美?要是把它孤立起来是无法回答的。

我们必须问:这个“闹”字在何种语境中?对谁来说?如果我们举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理解“闹”字作为一个动词,在这里与“红杏”的花、与春意构成了一种关系,我们才会觉得它在这种关系组合中是美的。

要是在“孩子整天吵闹不休”、“他今天又闹肚子”、“她又为一点小事跟她的丈夫闹气”、“他们之间总是闹别扭”等句子中,你会觉得“闹”字美吗?我们的体验可以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总是给学生举这样一个句子:“群鸡正乱叫”,你会觉得这像诗句吗?我想,若是你没有读过包含这个诗句的诗的话,一定会认为它不是诗。

实际上呢,它正是最好的诗句之一。

它来自杜甫的《羌村三首》第三首开头两句:“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回到了家乡,他的妻子、儿女都惊异于他仍然活着,其中就有“惊定还拭泪”的句子。

乡亲们听说杜甫回家了,约好带着礼物来看望这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如何在战乱中躲过一劫,这才有开头所引的那句诗。

如今鸡乱叫乱斗,而人已经不斗了,可以享受和平的温馨了,这是多么美好啊?“鸡叫”、“鸡斗”是用农村最典型的情景来表现和平的可贵,和平的美好。

我们只有把这个句子放到杜甫的《羌村三首》的整体中,才能判定这句诗的美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

大家知道北京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月季花和菊花。

北京种得最多的是月季花。

北京人培育出几十上百种月季花。

去年北京开奥运会,最给北京人争脸的花,也是其时正在开放的月季花。

月季花花季很长,从春天开始,差不多要开到十二月份。

如果你在初冬时节,来到北京街头,你感到有点冷,四顾茫茫,这时如果有谁对你微笑的话,那就是月季花。

可我告诉各位,我从小最不喜欢的花就是月季花。

原来我们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分到的土地,其中有两亩地的地头旁,长着一丛月季花。

月季花在我们家乡叫做月月红,每月都要开放一次,因为我们南方天气暖和,植物生成得很快,月季花也生长得很快。

我小时候,父亲总是一月一次地对我说:孩子,月季花又长出来了,盖住了禾苗,你拿砍柴刀去把它砍一砍吧!他说得容易,我做起来难。

我拿着砍柴刀来到月季花旁,我得一手抓住一根月季花的枝条,另一只手拿起柴刀砍下去。

因为月季花的枝条是长刺的,所以每砍一根枝条都是十分困难的。

等到我把应该砍的枝条砍完了,我的手已经是鲜血淋淋了。

我与月季花是你死我话的关系,那时我怎能欣赏月季花呢?北京把月季花定为市花之后,我与月季花的关系改变了,我们成为朋友了,我能欣赏它的艳丽、它的顽强、它的多彩多姿。

在此刻,只要我抬起头,就能看到我园子里亲自种的月季花正对着我微笑呢!这是关系改变的缘故。

所以狄德罗说“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

像狄德罗这种理论虽然“陈旧”,但却可以被我们无数的体验加以验证,我至今仍然觉得它是最好的美论之一。

当然狄德罗的美论也有不足,但可以完善它。

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参看我的《“美在关系”说新探》一文。

我在许多学校用此题目做过讲演,其中插入我和我母亲的一些故事,日常生活的一些体验等,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还有许多美论都能让我折服。

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创造,美是评价等等,这些理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总能从一个侧面揭示美和美感的真实内涵,而且都能被我们的体验所证实。

我们难于接受的是“新”而又“新”,却讲不出多少道理,无法用自己的体验去证实的玄妙之论。

我这些年在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美学中,选择了心理学美学作了一些研究,自著或主编了《现代心理美学》、《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学阐释》、《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等几部书,这些书涉及的观点很多。

这里我仅想“推销”我的一种美论——美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也是讲一种关系)——不知读者对此是否有同感?美学的中心课题还是艺术。

既然是艺术就必然有内容与形式。

过去的美学理论被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框得死死的内容决定形式啦,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啦,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啦等等。

这是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哲学解决,这种哲学解决尽管是正确的,却又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这些哲学理论只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特征,却没有揭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我们可以同意艺术的美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但我们要问的是艺术中的这种“有机统一”和其他事物的“有机统一”有何区别?或者说艺术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如何达到的?流行的回答是“内容决定形式”或“形式适应内容”。

在这个答案中,给人的感觉是“形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它“无能为力”,一切都要看内容的“脸色”行事,假如内容“愤怒”了,形式也跟着要“愤怒”,假如内容是“死刑”,那么就要像死刑本身那样去写死刑。

内容是“主人”,形式是“客人”,“客随主便”,作为“客人”的形式也就只能消极地适应作为“主人”的内容的安排了。

我的看法恰好相反。

艺术的美不是形式消极适应内容的结果,而是形式与内容对立、冲突,最终形式征服内容(正确的说法是形式征服“题材”),在形式与内容的相反相成中实现艺术的美。

主人吁请客人,但客人一旦进了主人的家就造起反来。

客人(形式)改造起主人(题材)来,直到主人服服贴贴,自愿被客人所控制,这时候主客无间,“有机统一”才得到实现,艺术之花才真正开放。

因此要“像写鲜花那样去写死刑”(列夫·托尔斯泰语),像写初春那样去写严冬,像写笑话那样去写悲哀……或者倒过来,像写死刑那样去写鲜花,像写严冬那样去写初春,像写悲哀那样去写笑话……写什么(题材)和“怎样写”(形式)处在相互对立、冲突中,当后者塑造、征服了前者的时候,艺术的美也就来到了。

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那就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阿Q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他一生的历史是失败的、屈辱的,但同时又是供人们嘲笑的“精神胜利”的历史,最后这样一个下层的普通的农民被杀害了,但到临死的一刻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时代潮流中牺牲品。

就题材而言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但作者却用喜剧的形式去“克服”、“锻炼”、“攻打”、“征服”题材的悲剧性,最后悲剧性的题材完全消融在笑的喜剧中,这样《阿Q正传》就为读者提供了悲喜交集的美。

试想,如果鲁迅端着写悲剧的架子来写阿Q的悲剧命运,还会给文学史留下千古名篇的《阿Q正传》吗?俄国作家蒲宁有一篇小说叫做《轻轻的呼吸》,写美丽的女中学生15岁的奥丽雅短促的一生的故事。

她先跟一个哥萨克士兵谈恋爱,后又跟一个56岁的老地主乱搞,最后被哥萨克士兵在月台上枪杀了。

就题材思想倾向而言,用前苏联批评家维戈茨基的话来说,不过是“生活的混沌”、“生活的浑水”、“生活的溃疡”,给人以恶心、可怕的印象,但是作家用一种诗意的形式来处理这个题材,作者通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还有那变幻多端的时空交错的处理,特别是作品中女教师回忆奥丽雅借介绍他们家的一部藏书《古代笑林》,跟她的同学大讲女性的美在于“轻轻的呼吸”这一细节,被大肆渲染,成为小说的“逆转”,结果“形式消灭内容”的“恶心”、“可怕”的性质,整部作品“渗透着一股乍暖还寒的春的气息”。

再如,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很多,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什么呢?是《地道战》,是《地雷战》之类的作品吗?可能不是,这些作品内容与形式“过分适应”,让人觉得只是对生活本身的重复;倒是孙犁的《荷花淀》、《风云初记》这些用清新、隽永的格调写出来似乎与血与火的战争氛围不一致的小说,可能是最优秀的描写抗日战争的佳作。

是否可以这样说,在许多最优秀的作品中,形式与题材的情调不但不相吻合,而且处在对抗之中,题材指向沉重、苦闷,形式指向轻松、超脱,形式与题材的意义感情的指向完全相反,却又相反相成,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也许艺术的真正的秘密主要就在这里。

这种美在形式征服内容的观点,是可以用我们的体验来印证的。

就以我们平日说法来说,两个人同样说一件事,一个说得平直实在,不能引起听众的审美反应(因为说话的内容与形式太一致);另一位说的虽然还是它,却采取了幽默或自嘲式的说法,引起听众的的强烈的审美反应(因为说话的内容与形式之间有了反差)。

说的事情是内容,说的方式就是形式了。

譬如一个人去竞选总统,他说,他很穷,家里什么也没有,选民们,请投我一票吧!我想这不会给听他讲演的选民们留下什么印象。

如果他把同样的内容说成这样:“有人打电话问我有多少银子,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穷棒子。

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

我租了一间房子,房子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墙角有一个柜子,柜子里的书值得我读一辈子。

我的脸又瘦又长,且长满胡子,我不会发福而挺着大肚子。

我没有可以庇荫的伞子,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

”我想选民们听了这段话,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响,马上对竞选人抱有信任感,其实这段话不是我瞎编的。

这是1860年美国的总统竞选人林肯的竞选辞,他的话打动了当时许多美国人,他终于当上了美国第16任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