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机理及协同作用
科技成果——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

科技成果——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所属领域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面源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北京和众大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成果简介本次申报的“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的核心是“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
(一)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简介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生物膜形态HZ-AD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内采用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为主要填料。
该技术通过“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的放热过程,促进滤床内填料的化学、生物耦合作用,将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悬浮物等污染物有效去除。
其作用机理有:1、络合作用:连续释放的亚铁离子成为络合剂;2、混凝作用:连续释放的亚铁离子成为高效的混凝剂;3、还原作用:产生的新生态氢使一些显色基团脱色;4、氧化作用:产生一定量的新生态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氧化一部分有机物。
(二)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简介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系统工艺流程图依托“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开发了“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等系列化污水深度处理设备。
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采用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技术,其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1、来水自A反应器进水口进入A反应器,通过分布器的作用均匀分布,A反应器内填充有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等多层填料,污水自下而上流经填料层而得到初步净化;2、初步净化后的污水通过溢流堰自流进入B反应器,通过分水器的作用均匀分布在B反应器的表面,B反应器内填充有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等多层填料,污水自上而下流经填料层而得到再次净化;3、B反应器底部的污水通过循环泵回流至A反应器底部,实现AD反应回流;4、净化后的污水通过管道进入B反应器出水口外排;5、B反应器底部设有曝气系统,曝气系统提供微量的氧气,使得附着在B反应器填料表面的硝化菌进行好氧反应,把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对污水进行彻底的净化。
水中的有机物质是指什么?

水中的有机物质是指什么?
佚名
【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
【年(卷),期】2012(32)6
【摘要】水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指腐殖酸和富里酸的聚羧酸化合物、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物。
其中前者是多官能团芳香族类大分子的弱性有机酸,占水中溶解的有机物质95%以上。
腐殖物质是水生生物一类的生命活动过程的产物。
【总页数】1页(P82-82)
【关键词】工业废水;有机物质;羧酸化合物;生活污水;多官能团;活动过程;水生生物;腐殖物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
【相关文献】
1.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质富集技术的发展——聚氨酯类泡沫富集回收水中的多环芳烃 [J], 王翊如
2.水中有机物质分类问题探讨及溶解态有机物的测定 [J], 丁桓如
3.磁性离子交换树指(MIEX(R))去除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 [J], 卢宁;张东;潘为平;袁恒
4.海水中有机络合态的铁对三角褐指藻合作作用的影响 [J], 蔡阿根;李文权
5.有机碳源对三角褐指藻生长、胞内物质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J], 刘晓娟;段舜山;李爱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Xene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MXene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摘要MXene 是一种新型的基功能纳米材料,其具有高度的导电性和可控的表面官能团。
本文综述了 MXene 的合成方法和其在水处理中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应用,探讨了其优越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MXene;基功能纳米材料;合成;有机污染物去除引言MXene 是一种新型的基功能纳米材料,其名称来源于其结构:M 表示金属原子,X 表示 C 或 N 原子,ene 表示形如石墨烯的层状结构。
MXene 具有高度的导电性、可控的表面官能团,以及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径。
这些特性使得 MXene 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水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高效的水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MXene 的独特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尤其是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方面。
本文将从 MXene 的合成方法入手,探讨其在水处理中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应用,并总结其在这一领域的优越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MXene 的合成方法MXene 如何合成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 MXene 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化学剥离和电化学剥离方法。
(一)化学剥离法化学剥离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去除 Ti3AlC2 原料的 A 层和部分B 层来制备 MXene 的。
其中,A 层通常是 Al 或 Al-containing 物质,B 层通常是 Ti 或 Ti3C2。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将 Ti3AlC2 放入酸性溶液中,如 HF、HCl 或 HNO3。
2、酸性溶液可使 A 层和 B 层分离,产生整齐的 MXene 多层石墨烯结构。
3、将 MXene 使用乙醇、二甲苯或 N-Methylpyrrolidone (NMP) 等有机溶剂进行清洗。
化学剥离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条件温和、制备的产品纯度高。
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剥离方法选择、剥离后的 MXene稳定性等,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
微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

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 水资源短缺,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严 重,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1985 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 健康的需要。为此,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 管理委员会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联合 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GB5749-2006)
• 根据水源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针对微污染水 源水的现状,主要可行的处理对策有:
• (1)强化传统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如强化混 凝、强化沉淀、强化过滤等;
• (2)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前增加预处理工艺;
• (3)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 (4)超声波降解技术
• (5)寻求新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等;
可编辑ppt
33
新工艺>>预处理工艺
• 生物处理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 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 • 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
作用 • 生物吸附絮凝作用
可编辑ppt
34
新工艺>>预处理工艺
吸附法
化学氧化法 生物法
吹吹脱脱法法
简介
吹脱法指直接向水中曝气以去除水源水中大部分挥发性物质,其中有 挥发性有机物质、 NH3 和H2S 等还原剂。通过曝气水中溶解氧含 量增加, 可氧化分解水中部分有机物, 还使得水中胶体脱稳, 有助于 水厂的后续处理。
可编辑ppt
2
微污染水的概念
水中的主要微污染物
有机物
阿科曼水处理介绍

一、阿科蔓水生态技术简介1)阿科蔓生态基简介阿科蔓生态基是一种应用于生态性水处理的高科技材料(微生物载体),由科学家Roderick J. McNeil博士发明,并于1995年推广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水污染防止领域,是目前世界领先的自然生态性水处理技术产品。
2001年,阿科蔓生态基技术引入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发展成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应用模式。
至今,阿科蔓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湖泊、水库、湿地、人工景观水体、饮用水源的前处理及长期维护;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城镇小区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景观一体化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城镇区域性污水处理及高效生态系统建设、高浓度废水生态处理和高效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等领域。
阿科蔓生态基高效的微生物载体,其表面培养的大量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是水中污染物降解的主力军。
给水生态系统的基础组分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是阿科蔓水体治理维护系统的核心部分,有很好的生物降解功能。
阿科蔓生态基独特的结构特点(1)高生物附着表面积每平方米阿科蔓生态基®可以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等的生长、繁殖最高能提供约250平方米的生物附着表面积,从而实现阿科蔓®高效微生物群落的基础条件。
表3-1 阿科蔓生态基®与其它载体生物附着表面积的比较阿科蔓生态基®(SDF下段)250 m2/m2(2)适宜的孔结构阿科蔓®材料内部的孔结构通过尖端技术进行精心的设计和修饰,针对微生物的各种形态,设计了大小不同的微孔。
阿科蔓®材料用生物友好的材料为微生物群体的繁衍提供了巨大的洞穴般的空间,为异养生物(如异养型细菌)设计了微孔(1~5μm),为自养生物(如藻类)设计了大孔(80~350μm),从而为实现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建立起高效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3)采用超级编织技术,两面、两段型结构设计阿科蔓生态基®分为两面型和两段型两种结构形式。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及除污机理

物 的硝化 和 反 硝 化 以及 氮 的 挥 发 等 途 径 被 去 除 。 污水 中 的氮 基 本 以有 机 氮 和 氨 氮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
一
般情 况下 , 有机 氮 被 微 生 物分 解 与 转 化 , 以人 所
的数量 , 结果 发现人 工 芦苇床 系统 中各类 微生 物 的 数 量 明显高 于天 然 芦 苇 场 , 苇床 系 统 的根 表 面 、 芦
同作用 的结 果 。当污水 流经 湿地 时 , 固体 物 质被人 工 基质及 植 物根 系阻拦 截 留 , 有机 质通 过生 物膜 的
吸附 , 同化 及异 化作用 而得 以去 除 。因湿地 植物 经
物理 的和 化学 的途 径 ( 吸 收 、 附 、 过 、 子 交 如 吸 滤 离 换、 络合反 应 等 ) 净 化 除 去 污 水 中 的氮 、 等 营 来 磷
害 物质 , 如重 金属 P 、 d等 的功效 ; 水 生植 物及 bc ⑤
其 枯枝 落叶 层形成 的 自然生 物滤器 , 助于控 制 嗅 有
味 , 阻碍 杂草 、 且 昆虫 的繁殖 与生 长 。 一 人 工 湿 地 中 的植 物 一 般应 选 择 具有 处 理 性 能
生物膜 的 吸 附 、 收及 生 物 代 谢 过 程 而 被 分 解 去 吸
浓度 较 低 的条 件 下 , 工 湿 地 对 B D 的 去 除 率 人 O
人 工 湿地 中的微 生 物 活 动是 湿 地净 化 污 水 的 最 主要 因素 。众 多研究 发现 , 在有 机物 以及 氮的 降 解 过程 中 , 生物 发挥 了显著 作用 。人 工湿地 在处 微
理 污水 之前 , 各类微 生物 的数 量与 自然 湿地基 本相 同 。但 随着 污水 不断进 入人 工湿 地系统 , 些微 生 某
饮用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及发展趋势简介

饮用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及发展趋势简介1饮用水处理设备从传统的时间来算应该是19世纪就已经在运行,但是随着人们对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导致该设备的不断创新进步。
自20世纪开始,饮用水处理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很多的水厂出现,以桶装水销售。
放眼未来饮用水设备又会是什么样一个发展趋势呢?这个问题这里就让小编来讲解一下它的研究进展吧。
2 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改进:2.1 混凝混凝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浊度和消毒副产物(DBPS)的前驱物质—天然有机物(NOM)。
其效果与混凝药剂品种、投加量、pH值、搅拌程度、混凝剂和助凝剂投加顺序、原水特性等因素有关。
[8]快速剧烈的混合,利于混凝药剂扩散和水中胶体的脱稳。
进入80年代,加强混合才成为给水界的共识,现常用的混合设备有:水力隔板混合、水泵混合、机械混合、静态混合器、混合池、槽等。
在絮凝药剂投加控制和使用方面:我国的絮凝剂品种少、质量低,而在国外,用于原水调质的助凝剂较为普遍;在药剂的自动控制工艺方面:我国大部分水厂才处于起步阶段[9]。
当水中有污染或污染较轻的情况下,可采用强化混凝[10]或二次混凝[11]达到预期效果。
2.2 过滤集常规过滤、颗粒活性炭吸附与生物膜氧化技术于一体的生物过滤,可有效去除水中氨氮、铁锰、有机物及浊度。
,改善和提高了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和安全性,且运行可靠、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但尚需解决:① 控制进入输配水管网的最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质(BOM)的浓度;② 生物过滤的最佳反冲洗标准;③ 非生物颗粒对生物膜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④ 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机理与条件;⑤ 水中有机物与氨氮共存的情况下,氨氮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铁、锰共存的情况下,铁的存在对除锰的影响。
生物过滤替换传统过滤,是减少饮用水有机污染、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与生物稳定性的客观需要[12][13]。
2.3 沉淀沉砂池去除污水中泥砂等粗大颗粒,有平流沉砂池和曝气沉砂池;沉淀池除去有机和无机可沉悬浮物和胶体混凝物。
新标准下强化混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新标准下强化混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李红梅,张铁财,李安文(郑州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郑州 450013)摘要:面对水源污染与新标准的提高,常规混凝工艺对天然有机物(NOM)及消毒过程中形成的消毒副产物(DBP)已不能达到较高的去除率。
本文通过强化混凝、强化混凝的主要方法、强化混凝去除NOM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介绍了一种改进水处理工艺提高有机物去除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标准、强化混凝、水处理、有机物去除2007年7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共106项(常规42项、非常规64项)。
新标准从原国标的35项增加到106项,增加了71项,其中毒理学指标项目增加很多,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有机物由5项增至53项,反映了对水质安全的重视和对更多水质污染物的控制要求。
如今面对水源污染与新标准的提高,常规混凝工艺对天然有机物(NOM)及消毒过程中形成的消毒副产物(DBP)不能达到较高的去除率,为了获得优质的出水,就必须改进工艺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而强化混凝就是目前经济有效的饮水处理单元技术之一。
1 常规水处理中的混凝自来水厂的传统常规水处理一般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
常规水处理的工艺、运行重点是确保浊度、细菌和余氯达到目标要求。
混凝作为常规水处理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就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利用电性中和、吸咐架桥和网捕沉淀等作用将污染物聚集成高质量的矾花,这些矾花可能通过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工序除去。
混凝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流程的运行工况、出水水质及运行费用。
因此混凝在净化提高水质从而增加有效水量中起关键作用。
2 强化混凝强化混凝是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为控制水中NOM的最好方法。
强化混凝是指在常规混凝水处理过程中,在保证浊度去除率效果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来实现提高有机物去除率的工艺过程。
强化混凝侧重于在现有水处理工艺设施上的改进与提高,通过对混凝剂的筛选优化、混凝剂的剂量与混凝反应过程及反应pH条件的控制强化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机理及协同作用程学营安毅王启山吴立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00071)E-mail:xueyingc@摘要:从天然有机物分子量水平、分子极性角度介绍了几种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NOM的去除原理及效果。
探讨了不同工艺的去除效果与NOM种类的关系及组合工艺去除NOM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天然有机物 深度处理 给水1.原水中天然有机物特征1.1 原水中天然有机物种类及危害原水中大量存在的NOM是引起水体色度的主要物质,也是最基本的消毒副产物(DBPs)先质,而DBPs是导致饮用水致突变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水处理过程中NOM还可能降低混凝工艺的处理效果、增加投药量;残留的NOM进入管网后可能引起细菌滋长,从而腐蚀管壁,降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因此,在微污染水净化过程中,NOM的去除对于提高饮用水水质、保障用水安全有重要意义。
NOM主要包括腐殖质、亲水酸类、蛋白质、类脂、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等物质,其分子量一般为2×102~1×105,分子直径在0.5~400nm之间,多数NOM分子直径≤5nm [1]。
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是主要部分,约占天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总量的40~60﹪,分子量一般在5×102~2×103之间。
NOM中非腐殖质部分,以前被认为对出水水质没有影响,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有将近一半(DOC 计)来自NOM中的非腐殖质部分,并且这部分有机物是NOM中主要的可生物降解部分,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低的芳香度。
1.2 评价指标目前完全区分不同种类NOM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因此在水处理中一般以水中总有机碳(TOC)或COD Mn作为总有机物的替代参数,以溶解态有机碳(DOC)代表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DOC中可被细菌利用的部分为可生物降解性有机碳(BDOC),而BDOC中能被细菌直接合成细胞的部分称为可同化有机碳(AOC)。
BDOC和AOC主要由易溶于水的小分子、极性有机物构成,用来表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还可表示出水的生物稳定性。
UV254表∗国家863项目: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40)1示水中溶解的非饱和构造的有机污染物(如带双键或芳香族的有机物)的总量,这些物质恰恰是天然有机物的主要部分,卤代活性较高,所以有学者用UV254/DOC值来评价消毒副产物形成潜力(DBPFP)的大小。
2.深度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机制和效果通过对水处理单元的研究[2、3、4]表明,分子量为0~500的有机物由于难于吸附和凝聚,主要在生物处理单元降解,去除率约为60%,活性炭吸附也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但效果不如生物处理;分子量为500~3,000的有机物可通过活性炭吸附有效去除,去除率可达70~90%,生物处理也有一定效果但不明显,一般只有20%左右;分子量在3,000~100,000的有机物主要通过混凝沉淀去除,去除率可达80~90%,而3,000~10,000的有机物含量也能够在生物处理过程得到有效降低。
占DOC一半以上的水合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分子量分布在500~1,0000范围内,可通过常规化学混凝、活性炭吸附、膜过滤在不改变NOM任何结构特征的条件下去除,也可以经过臭氧氧化、生物处理转变成小分子物质去除。
对于非腐殖酸类物质,由于其生物降解性较好,可通过生物处理去除。
在给水强化处理工艺中,对NOM 去除有效的工艺有生物预处理、强化混凝、O3氧化、活性碳吸附、膜过滤等技术。
2.1 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是指在常规净水工艺之前增设生物处理单元,以减轻常规处理和后续深度处理过程的负荷,减少DBPs的含量。
目前,国内外已进行研究并投入运行的生物预处理方法主要有:曝气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法。
各种生物预处理工艺常选用不同的惰性介质(如石英砂、陶粒、塑料蜂窝管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等)作为生物载体,在水中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质、氨氮等污染物。
脱氮是生物预处理主要目的,但微生物对NOM也有一定去除效果,特别是小分子量、水溶性有机物。
通常生物预处理对COD Mn的去除率可达10~30%,对NOM中的小分子物质(如藻毒素)去除效果达到80~90%。
同时生物预处理还可以降低水中胶体物质的Zeta电位,使水中的胶体颗粒更加容易脱稳凝聚,便于后续混凝处理。
但是Ames试验表明,生物预处理工艺对水中致突变物质的去除效果并不显著[5]。
通过GC-MS分析,在经过生物预处理的引滦水中检测到59种有机物质,去除了原水中的29种物质,新增加了26种物质(但无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6],并且小分子量物质种类有所增加,由此表明生物预处理能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
2.2 强化混凝强化混凝是指向水原水中投加过量的混凝剂,控制一定的pH值,从而提高常规处理对NOM去除效果,降低消毒副产物的产量,而不只是满足降低浊度要求[7]。
强化混凝去除NOM2的机理主要有:(1)混凝剂生成氢氧化物絮体吸附NOM而将其去除;(2)NOM与混凝剂一起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铝的腐质酸盐和富里酸盐或铁的腐质酸盐和富里酸盐)。
对于第一种机理来说,氢氧化物絮体的表面电荷是影响NOM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混凝剂吸附腐质酸和富里酸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提高NOM去除效果需要增加混凝剂投量、改进混凝剂或投加絮凝剂,从而提高氢氧化物絮体表面电荷。
而对于第二种机理,NOM去除效果主要受NOM酸度的影响,不同的酸度会引起金属与NOM中配位基络合位置不同,降低pH有利于小分子NOM金属的络合反应 [8]。
在强化混凝中分子量较大的NOM 可通过电性中和、吸附架桥、网捕沉淀得到有效去除,而分子量较小、极性较高的NOM在一般混凝条件下去除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不易被絮体网捕。
强化混凝的研究表明[9]:在只改变混凝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般混凝—沉淀—过滤工艺DOC平均去除率(工厂水平)从29%提高到43%,BDOC平均去除率可提高30-38%。
但是强化混凝不能很好地去除AOC,主要原因可能是AOC主要由一些小分子量、非腐殖酸类物质组成。
通过强化混凝一方面可以提高混凝工艺对NOM的去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水的理化性质来改善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
2.3臭氧氧化臭氧氧化是指在水处理过程中向水中投加O3,利用O3的强氧化性改变有机物分子特性,提高后续处理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臭氧氧化对NOM分子结构的主要影响在于:(1)形成更多的羟基、羰基和羧基,增加分子极性和亲水性;(2)减少分子中双键和环状结构;(3)增加NOM中低分子量有机物(如醛类、羧酸)含量。
具体表现为NOM官能团种类的变化、TOC中小分子物质增加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物(THMFP)去除效果的提高。
根据臭氧投加位置的不同分为预氧化和中间氧化。
预氧化是在水处理工艺之前投加O3,这样可以去除大部分色度、臭味,也可以部分降解大分子NOM,灭活微生物。
预氧化处理一般强化了混凝—沉淀—过滤过程;中间氧化可以降解大分子NOM、降低THMFP、增加可生物降解性,为下一步处理如生物活性炭、膜处理提供有利条件。
多数实验和水厂运行实践表明[10],在接触时间10~30min、O3/DOC值在0.2~0.5 ( mg/mg)条件下,臭氧氧化前后水中TOC浓度基本上不发生变化或变化甚微,TOC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大量增加;同时水中THMFP含量可明显降低(减少24~46%)、NOM的可生物降解性增加。
通过预臭氧氧化后,UV254/DOC值也可以显著降低,从0.053降到0.015 cm-1/mg[2]。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NOM在活性炭中停留时间不可能太长,所以有研究把BDOC分为快速降解BDOC和慢速降解BDOC(在一定停留时间内,可被生物活性炭滤池内微生物降解的BDOC为快速降解BDOC,不能降解的为慢速降解BDOC)。
试验表明[11]在接触时间20~30min、O3/TOC值为0.5(mg/mg)条件下慢速降解BDOC生成量<1mg/L,快速降解BDOC的生成量跟据原水水质不同从1.47~7.04 mg/L不等。
提高O3投量、延长接触时间,3快速降解BDOC生成量增加不明显。
另外,NOM的臭氧氧化产物中包括不少醛类物质和溴化物,它们的毒性问题目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4 活性炭和生物活性炭滤池(BACF)活性炭对NOM的吸附能力与NOM的性质和活性炭本身微孔结构有关[4、12、13]。
一般活性炭微孔直径≤2nm,而NOM直径一般在0~4nm范围内,分子量500~3,000的NOM可以被大量微孔结构有效的去除;较大分子(>3,000)难于通过大孔、中微孔扩散到占活性炭表面积95%以上的微孔表面;较小分子(<500),由于极性较高吸附效果不是很好。
但是,当pH 较低时,活性炭对极性有机物也有较好去除效果,这可能是由于pH较低,抑制了氢离子的解离,降低了有机分子极性。
通常,在给水处理中,活性炭滤池运行初期主要是活性炭本身微孔发挥作用,当活性炭运行一段时间(大概4000倍床层体积)后,活性炭表面及外部较大孔隙中形成一层生物膜,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作用逐渐在NOM的去除中起主导作用。
同时在活性炭内部大量存在的微孔还可以吸附NOM,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微孔吸附、又有生物降解的生物活性炭。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水厂积累了颗粒活性炭去除NOM的长期资料[14],DOC的去除率平均为8~48%,THMFP的去除率为29~56%。
另外,通过颗粒活性炭吸附,可在41~182d 内保持THMs浓度在0 .04 mg/ L以下。
当接触时间15 min通水60 d时,DOC的去除率平均为70%,在同样条件下通水110 d时DOC的去除率为50%。
AWS公司对BACF去除NOM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在四年运行期间内BACF对DOC去除率一直稳定在40~60%之间。
生长微生物的活性炭经再生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碘值在经过四次再生后下降了25%,使用这些活性碳继续运行并与新的活性炭处理结果相比较,出水DOC去除率基本相同,这就表明碘值的降低没有影响BACF对DOC的去除效果。
在不影响处理结果的情况下活性炭可以长期使用(再生周期1-2年)。
同时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活性炭吸附出现有机物泄漏,仍然对水中THMFP有一定吸附去除能力,当DOC去除率只有20%时,BACF对杀虫剂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9%。
关于反洗对滤池生物相的研究表明,每次反洗过后将会有60-80%的生物相被保留下来,因此反洗对生物滤池影响不大,对TOC去除率影响也不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