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夜视到底能做到多远

合集下载

红外可视距离与红外距离之间的区别

红外可视距离与红外距离之间的区别

红外可视距离与红外距离之间的区别红外距离指的是红外光所达到的距离,从几米到几百米,甚至是数公里。

而夜间可视距离是通过监视器所能够看到的清晰有效最大距离,是由红外灯的发光距离、摄像机的感红外程度、现场反射红外情况、供电电源的质量及镜头的匹配情况来决定的。

它们之间相互的结果就像电脑的CPU、内存、芯片组的匹配情况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工作效率的降低都会使整个系统的效率降低。

现在有许多经销商以及厂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都成几倍的夸大自己产品的性能,并且只给出产品的红外距离,只字不提客户真正想要的清晰可视距离,以至于现在的红外一体机都标称能看到200多米了。

较好的感红外摄像机(注:在这里所指的是彩色转黑白摄像机)配合远距离红外灯以及相应焦距的镜头,最远也只能看到150米左右,即使再增大红外灯的米数,也只是在光强度有所改变,距离上并改变不了多少,这是因为彩色摄像机的感红外程度是随着距离而呈递减态势,彩色摄像机CCD的原理也决定了彩色摄像机的感红外程度不如黑白摄像机。

而现在客户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彩色转黑白摄像机,此时的红外可视距离和红外距离有很大差别。

红外可视距离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远甚于红外距离。

那么,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吗?红外夜视监控就是红外灯技术吗?从某一方面来看,红外灯不存在固定的照射距离。

客观地说,红外灯要想达到效果,需要优秀的摄像机和性能出色的红外镜头,最好是搭配0.001勒克思以上的红外感应摄像机,最好是黑白的,需要特别的红外镜头,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问题是,这种摄像机一般价格昂贵,而真正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镜头更是比较难做。

所以,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红外灯在标称距离内的发光强度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我们要求做到即便客户是使用普通彩转黑摄像机和普通镜头也能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

1、红暴问题:有些厂家把能不能做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没有红暴就是高技术。

夜视仪热成像能看多远

夜视仪热成像能看多远

夜视仪热成像能看多远
热成像夜视仪有个探测距离和识别距离,探测距离就是探测器感应到,肉眼不一定能看到画面的显示,识别距离就短很多!识别距离跟用户的经验及对机器的了解程度来定的。

热成像夜视仪看到人五六百米甚至更远都可以啊!主要跟镜头大小还有探测器有关。

最远三四百米。

暗区热成像模式所能看到的范围会更广。

所以像一些工厂都喜欢采用这种摄像方式,用来观测工厂是否有其他的情况。

热成像这种摄像头在夜间工作时上方是有一个色点点的。

他可以看清每个人的样子。

红外微光夜视仪

红外微光夜视仪

红外微光夜视仪红外微光夜视仪是将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结合起来的产品,集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功能于一身。

新近的数码加强型红外微光夜视仪是一个高敏度高辨别率的CCD阵列和一个新的轻型TM软体技术使用于数码加强装置,5倍放大和长距离观景范围—高达600米,图像清楚度和亮度上也都有很大提高,图像传送给单色LCD显示屏是清楚和锋利的,在整个察看领域。

该装置能够在一个广泛的自然夜间照明范围内波动的情况下使用。

多云月深夜进行察看,打开可调式红外照明灯可以使用。

波浪长度达940nm—察看者看不见的红外光,即使是单位用在自动模式。

内置的视频输出允许转让的形象到监视器或电视上便于长期固定时间观看,录影,以外部录音设备。

目录红外微光夜视仪的特点与用途红外微光夜视技术红外微光夜视仪的特点与用途特点:现在红外微光夜视仪一般体积灵巧,简单携带,便利夜间察看,利用夜间目标反射的低亮度的夜天光星光月光大气辉光等自然光,将其加强放大到几千到几十万倍,从而达到适于人眼夜间进行察看、侦察、瞄准、车辆驾驶和其它战场作业。

用途:察看,徒步旅行,野营,洞窟探险,商业捕鱼和业余垂钓,划船,执法,搜救,监视。

红外微光夜视技术红外微光夜视仪集两种技术于一身,具红外夜视与微光夜视两种功能。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察看的一种光电技术。

夜视技术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

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加强技术,是通过目镜将光线聚焦在影象加强器上来采集和加强现有光线,在加强器内部,一个光电阴极会被光“激活”,并将光子能量变化成电子,这些电子经过一个位于加强器内部的静电区域被加速后,撞击在磷表面屏幕上(就好象一个绿色的电视屏幕),形成人眼可见的图象。

经过对电子的加速,加强了亮度和图象的清楚度。

新型的数字夜视仪采纳了第2和第3代影像加强管,视野边缘不再模糊,而且它在完全黑暗和长距离的使用上效果特别好。

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外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夜视器材,可分为直接察看(如夜视察看仪、武器瞄准具、夜间驾驶仪、夜视眼镜)和间接察看(如微光电视)两种。

红外有效补光距离

红外有效补光距离

红外有效补光距离是指红外灯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为监控摄像机提供足够光照的距离。

这一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红外灯的类型、功率、角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首先,红外灯的类型是影响补光距离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红外灯类型包括LED发光二极管和激光红外灯。

LED发光二极管是最常用的红外补光器件,其性价比较高,监控距离通常在150米以内效果较好。

而激光红外灯的照射距离最远,可以达到200-2000米以上,但发光角度较小。

其次,红外灯的功率也是影响补光距离的关键因素。

功率越大的红外灯,其发出的光强越强,补光距离也就越远。

然而,功率过大的红外灯可能会带来能耗高、发热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红外灯的角度也会对补光距离产生影响。

红外灯的角度越大,其照射范围越广,但补光距离相对较短;而角度越小的红外灯,其照射范围越窄,补光距离相对较长。

因此,在选择红外灯时,需要根据监控场景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角度。

最后,环境因素也会对红外有效补光距离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都会影响红外灯的发光效果。

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红外灯的补光距离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红外有效补光距离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

在选择红外灯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包括红外灯的类型、功率、角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产品,以确保监控效果的安全可靠。

摄像头夜视原理

摄像头夜视原理

摄像头夜视原理
摄像头的夜视原理是利用红外光技术。

在夜晚或低光照条件下,人眼难以分辨细微的图像细节。

而摄像头的夜视功能能够通过发射红外光,将被摄对象反射的红外光信号转化为可见光图像。

摄像头的夜视功能通常使用红外LED作为光源,这些LED会
发出红外光波长的光线。

由于红外光波长较长,可以穿透一些材料并被物体反射回来。

摄像头的红外灯会将这些反射的红外光捕捉到摄像头的传感器上。

摄像头的传感器通常是一种CMOS或CCD芯片,它能够将红
外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在显示屏上重建成黑白或彩色图像。

此时,摄像头所捕捉到的图像就可以呈现出清晰的细节,即便是在极度低光照条件下。

由于红外灯的功效有限,摄像头的夜视距离一般较短,通常在10-30米左右。

然而,一些高级夜视摄像头配备更强大的红外
照明,能够实现更长距离的夜视拍摄。

在没有红外灯的情况下,摄像头的夜视功能将无法发挥作用,图像将会非常模糊或完全黑暗。

总体而言,摄像头的夜视原理是利用红外光技术,将红外光反射回来的信号转化为可见光图像。

这种技术使得摄像头能够在夜晚或低光照条件下拍摄清晰的图像,为安防监控、夜间拍摄等提供了便利。

夜视仪能看多远分析

夜视仪能看多远分析

夜视仪能看多远分析文章简介夜视仪能看多远?很多消费者对这层概念不懂,认为也能跟一般的望远镜一样,可以看个一公里或者两公里,其实这两个产品并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是有区别的,一个白天观看,一个夜晚观测。

原理也不一样,所以当你看夜视仪那些所谓的参数的时候,不要相信参数上的指标,厂家标称的最远观测距离,一般都误差很大,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

所以不能根据参数来决定夜视仪远近,红外辅助灯的情况看所看的距离不一样,无红外辅助灯的情况所看的距离又不一样。

其实这都很简单,可是相对新手刚接触这夜视仪,还是很难摸索好的。

下面我来讲讲,夜视仪在什么情况下能看的远?在什么情况下看的近?一、夜视仪在全黑与微光的情况下观测远近情况<1>. 微光观测距离微光观测距离一般以1/4月圆,天气晴朗的条件下为基准,夜视仪微光观测距离一般在50-400米,如果天气更黑,或者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其微光观测距离会更近。

目前市面上即使几万元以上的夜视仪也无法在微光下观测距离达到400米以上。

二代夜视仪也只能达到200多米,一般1000-3000元左右的夜视仪,其微光观测距离在50米左右。

<2>. 全黑观测距离全黑观测距离除受到夜视仪的增像管的质量影响外,还收到红外发射灯距离的严重影响。

目前夜视仪配备的红外发射灯距离一般50米左右。

二代+夜视仪在全黑的观测情况下可以观测到100米左右。

在我们实际使用中,全黑的情况很少。

对于二代及以上的夜视仪,户外使用的时候基本都不算全黑。

对于一代夜视仪,前面说过,稍微暗一点就算全黑了。

二、夜视仪在开启红外与不开启红外线的情况下观测远近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夜视仪,每个型号在开启红外与不开启红外线的远度是不一样,所以我综合市面上销售很大的几款来作下测试。

就拿现在数码夜视仪关注度高的三款来简单做下测试。

1、博士能260650 售价:2980元放大倍率:6倍倍率口径:50mm2、育空河5x42 28041 售价:3180元放大倍率:5倍口径:42MM3、白俄罗斯脉冲星750R 售价:4800元放大倍率:4倍口径:50mm不开启红外发射灯情况下测试我拿着三台夜视仪,开车来到郊外,一大片的草地上,离我左手边100米处是片树林,当晚也没什么月亮,就几个星星眨吧眨吧的。

红外热像仪究竟能测多远、多小的物体?红外热像仪探测距离

红外热像仪究竟能测多远、多小的物体?红外热像仪探测距离

红外热像仪究竟能测多远、多小的物体?红
外热像仪探测距离
对于红外热像仪,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红外热像仪到底能看多远?但其实红外热像仪的探测距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下一一介绍。

1.镜头焦距
红外热像仪的镜头焦距是决定探测距离的最重要因素,决定了探测物体所成像的大小,即在焦平面上占了几个像素。

通常用空间分辨率(IFOV)来表示,指热像仪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目标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空间分辨率=像元尺寸/镜头焦距
物体占用像素点=物体尺寸/(探测距离X空间分辨率)
=(物体尺寸X镜头焦距)/(探测距离X像元尺寸)由上式看出,镜头焦距越大,物体在焦平面上的占用像素点越多,探测距离越远。

2.探测器性能
镜头焦距决定了所成像的大小、占用像素点的数量,而探测器性能决定了图像质量,如清晰程度、噪声等。

探测器的性能表现在热灵敏度、信号处理等方面,决定了图像的质量。

若探测器的热灵敏度不高的话,需要采用加大口径的方法来提高图像效果。

3.大气环境
红外辐射对大气的穿透能力比可见光强,但是大气衰减、散热等对热像仪成
像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大雾和雨雪天气,会影响热像仪的探测距离。

上图是在雾天和雨天拍摄的可见光与红外图像,探测距离比正常环境下要近,还对成像的清晰程度造成一些影响。

红外摄像机可见距离

红外摄像机可见距离

红外摄像机可见距离|可视距离反差点击次数:232 发布时间:2011-4-28红外摄像机可见距离|可视距离反差红外枪机实际距离探测夜视摄像机夜视摄像机真实的探测距离探究红外灯不存在固定的照射距离,100米灯能勉强用到50米就不错了,很多负责任的工程商,更是加装了大量的红外灯也达不到用户要求。

除此之外,下面我们透过LED红外灯来看一看红外夜视防水摄像机目前市场“软肋”。

红曝有些厂家把能不能达到无红曝效果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曝就是低技术,没有红曝就是高技术。

其实,有没有红曝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

凡是波长超过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都没有红曝,波长越短(越接近可见光),红曝越强,同时,摄像机感应红外线效率也越高。

现在市场上的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波长在850nm的会有轻微红曝,一种则完全没有红曝的,它的波长在940nm 左右。

在红外夜视防水摄像机的实际应用中,850nm比起940nm波长的感应度要好到10倍,因此850nm 这种有轻微红曝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能比,已被作为红外夜视监控的首选。

防水经常可以看到,某厂家的红外摄像机加装个铝制防雨罩就被称做“红外夜视防水摄像机”,殊不知这种貌似能够遮风挡雨的“马甲”能否真正达到国家认证标准的防水等级?但是,记者也曾拆机测试过一些负责任厂家的产品,真正的红外夜视防水摄像机内层各部件拼合处都牢牢镶嵌着一层防水橡胶。

一般说来,通过IP65是普通的“遮风挡雨”水准,而通过IP68才是“潜水”水准。

寿命传统枪机的使用寿命一般为8~10年以上,但是很多工程商都反映红外夜视防水摄像机寿命太短、后期维护太伤脑筋。

原因是我国国产红外灯生产工艺精度不高以及摄像机生产厂为片面追求高功率提高电流负载而导致寿命缩短所致。

目前市场上的红外夜视防水摄像机采用的红外灯主要是多芯片LED和单芯片LED。

多芯片LED电流较高、散热不良,因此造成了它的寿命很短。

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夜视到底能做到多远?红外夜视监控系统的三大技术八项问题红外夜视到底能做到多远?技术到家的话,100米以上的红外夜视系统并不是什么难事。

技术到家,指的是必须同时精通红外灯技术,红外感应摄像机技术和红外感应镜头技术,三者缺一不可。

视频监控的发展方向在于室外,室外监控的发展方向在于夜视,夜视的发展方向在于红外技术,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红外夜视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一些先进技术令国外同行望尘莫及。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大量劣质产品泛滥市场,影响了人们对红外夜视产品的信任。

另外,还有一些当年很领先的企业,因为死抱暴利不放、技术上固步自封,很快就被市场抛弃的现象存在,值得令人深思。

本文涉及到了红外夜视监控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和疑难解惑,借此机会与广大读者和工程商做一个沟通,同时希望能为工程商和用户对红外夜视监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红外夜视监控的三大技术八项问题纵览天南海北,这么多的红外灯制造商信誓旦旦地标称自己的红外灯照射距离是100米或200米等等,还发明了“足米”这一名词,从而误导工程商好像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

而不管厂家如何宣传,工程商就是不信并认为标称100米的红外灯能勉强用到50米就不错了。

很多负责任的工程商,更是买了无数的红外灯也达不到用户的要求,真是有苦难言。

那么,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吗?红外夜视监控就只涉及红外灯技术吗?无数的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就任何红外灯本身来说,绝对不存在固定的照射距离,任何孤立地标注红外灯照射距离的做法,都是很不科学的。

也有还算专业的人士和厂家,朦胧地意识到红外灯要想达到理想的照射效果,需要优秀的摄像机和性能出色的红外镜头。

而最经常听到的说法是,需要0.001 Lux以上的红外感应摄像机,最好是黑白的;需要某种特别的红外镜头,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问题是,任何一个从事专业光学研究和制造的工作者都知道,这些所谓的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镜头,真的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红外透过率是比较困难的。

而本文将从红外夜视监控系统中常见的几大问题入手,针对目前广大用户在使用该类产品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展开视角独到的剖析,一定会为广大工程商对红外夜视监控的进一步认知带去有价值的参考。

红暴问题有些厂家把能不能制造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无红暴就是高技术。

其实,有无红暴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波长超过700nm的光线叫做红外线,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无红暴,波长越短,红暴越强,红外线感应度也越高。

现在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是有轻微红暴的,波长在850nm左右,一种是无红暴的,波长在940nm左右。

同一款摄像机,在850nm波长的感应度,比在940nm波长的感应度好到10倍。

所以850nm这种有轻微红暴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率,应当做为红外夜视监控的首选项。

寿命问题摄像机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红外灯的寿命是否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红外灯的制造原理。

目前红外灯主要有三种制造模式:1、卤素灯,2、多芯片LED,3、单芯片LED。

卤素灯是一个较传统的技术,能耗高,发热量大,使用寿命较短,因其使用效率低下,估计会逐步地淡出市场。

多芯片LE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包含4到8颗芯片;另外一种是阵列式发光片,含有10到30颗芯片。

为什么做多芯片呢?一些来自厂家的理论是:红外灯照射距离不够是因为能量不够,更多的芯片集合在一起,当然能量就大,想当然地认为照射距离更远。

固然,更远的距离需要更大的能量,但并不是红外灯发出了多少红外光,摄像机就能接收多少红外光。

多芯片LED因其结构上的固有缺点没有发光焦点,发光光学系统不合理,有用光效率也比较低(当然,比卤素灯强几倍),其优点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

比如阵列式LED,电流高达1000mA以上,基本只是一分钱硬币大小,散热就成为一个问题。

可LED最怕的就是高热啊,不坏才怪呢。

同时,多芯片LED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每颗芯片都不能有性能上的一点差异,否则一颗芯片坏掉的话整机就全部完了。

总体而言,相对于单芯片LED而言,多芯片LED的寿命是远远不够的。

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上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单芯片LED灯的寿命都很好呢?事实上,远不是这么回事。

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LED芯片级别很低,杂质超标;有的生产工艺不过关,有漏电现象;有的超功率使用,额定20mA,却使用50mA以上;有的没有保护电路,或电路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单芯片LED红外灯快速坏掉。

要想保证红外灯的寿命,首先要选用高等级的LED芯片。

高等级芯片功率大、一致性好、发光效率高、发热量很小,一颗高等级LED比普通LED 的品质好10倍,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

其次,光学系统设计要合理、发光要均匀、利用率要高、散热要快。

第三,要严格控制工作电压。

LED对电压非常敏感,电压稍高LED管芯就会烧掉;而电压略低则发光量又会大大降低。

最好匹配高质量的开关电源,交流输入电压最好从170伏到270伏电压都能做到较好的稳压,以适合恶劣的供电环境。

第四,输入电源线最好选用抗高/低温、超柔软抗弯曲的。

有一个厂家生产的红外灯,输入电源线可在低温零下60度、高温零上250度正常使用,零下四、五十度线缆仍像丝绸一般柔软,这样的产品才值得信赖。

角度的问题红外灯是不是视角越大越好?不论是制造商还是工程商想当然地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红外灯发射视角越大,选用镜头的余地也就越大,选择广角镜头不会出现“手电筒”现象。

所以说,大家都拼命地说自己的红外灯的视角是如何之大。

这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首先,使用大视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小视角度的镜头,存在光的浪费现象。

比如,一盏红外灯,发光角度是80度(相当于f3.5mm镜头的角度),如果配合f35mm的镜头,那么会有相当部分的光是在镜头视场以外,也就是说部分红外光都浪费了。

一般情况下,红外灯的视角要与镜头的视角相一致,效果是最佳的。

比如长春佶达的红外灯,灯的发射角度是用镜头的焦距来表示的。

其SK-4.2W-16红外灯,含义是这样的:“-4.2W”表示该灯的额定功率是4.2瓦;“-16”表示该灯的发射角度与f16mm的镜头角度一致,两者是可以配套的。

其红外灯按角度分类,目前包括“-4”、“-8”、“-16”、“-35”四个系列,可以和市场上的常用镜头配套。

其次,并不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越大,画面效果就越好。

有的场合如果红外灯角度过大,还会影响成像。

比如走廊,因其“狭长”的特点,如果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过大,则近处边缘的成像就会太亮,形成“光幕”现象;远处中心反而看不见,只有一片发白现象。

所以,走廊的红外灯应该是镜头角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第三,可以利用“接灯”技术,两个窄角红外灯搭配并调整位置,可以达到广角灯的效果,市场上的“夜鹰”系列红外夜视系统,就是利用“接灯”这种技术,做到了既望远又广角。

在同样功率条件下,“接灯”技术可以成倍提高作用距离。

总体而言,红外灯的发射角度的问题既是选择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不同焦距的镜头应选择相适应发射角度的红外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不应该大于镜头的视角,而在狭长环境中的应用,就该选用比镜头视角更小乃至三分之一的红外灯。

窄视角红外灯通过搭配,可以得到理想的广角效果,效果更佳、成本更低。

通光量的问题相对孔径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为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四倍。

同样的摄像机、红外灯,分别搭配上述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

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夜视监控的必须配套产品。

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市场上大量充斥虚标F值的镜头,尤其是变焦镜头,只标短焦不标长焦因而误导工程商,致使用户根本无法辨清谁家卖的是真货,谁家以次充好。

建议用户要到专业大型厂家购买镜头。

焦点偏移的问题可见光与红外光由于波长不同,成像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在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清晰,而夜间红外光条件下模糊,或者夜间红外光条件下图像清晰,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模糊。

可以用三个办法解决。

第一,采用自动聚焦一体化摄像机;第二,采用IR专用焦点不偏移镜头;第三,采用专业的调整工具,在现有镜头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不偏移。

色彩问题所有的黑白摄像机都是感应红外光的。

红外光线在可见光条件下对于彩色摄像机来讲是一种杂光,会降低彩色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彩色摄像机的滤光片就是阻止红外线参与成像。

要想使彩色摄像机感应红外线现在有两个做法,第一,切换滤光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挡住红外线进入;在无可见光的条件下移开滤光片,让红外线进入,这种方案得到的图像质量好,但成本高并且切换机构会导致出现一定的故障率。

第二,在滤光片上打开一个特定的红外线通道,允许与红外灯波长相同的红外光线进来,这种办法不增加成本,但色彩还原略差。

灵敏度的问题摄像机灵敏度是红外夜视监控的核心部分。

灵敏度越好,对红外线的感应能力也越强。

当然,灵敏度越好的摄像机价格也越昂贵。

一般来讲,50米以内的红外夜视系统,选用0.1勒克斯的摄像机就比较好;50米到100米范围的夜视系统应该选用0.01勒克斯的摄像机;100米以上的夜视系统应选用0.001勒克斯以上的摄像机。

当然,随着灵敏度提高,摄像机的价格会有较大的递增。

当然,和其它许多产品一样,摄像机虚标指标的现象特别严重。

我曾拿过一款0.1勒克斯摄像机和一款标称0.0001勒克斯的摄像机作对比,后者竟不如前者。

更多的摄像机厂家,人为地提高信号强度,灵敏度是很不错,但信噪比很差,导致夜间图像“雪花点”很多很大。

距离的问题一百个人做红外产品就会有一百个红外夜视距离的标准。

我看还是应该以客户的应用效果为标准。

客户的标准是什么?是看清人!什么“可视距离”、“发现距离”,这些不确定的说法都是含混不清的。

不同档次的摄像机、镜头之间的匹配,对于同一盏红外灯发出的光线感应度可能相差许多倍,可视距离也可相差很多。

所以说,把某一盏红外灯具体地定为是多少米的说法是不甚科学。

一盏红外灯的作用距离,只能与确定品质的摄像机和镜头共同匹配才能确定其作用距离。

还有,因为应用的环境不同,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最好留有一定余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