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源目标的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分析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目录中还包含了红外成像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红外成像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阅读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红 外成像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加深对红外 成像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涵盖了 红外成像技术的多个方面。通过对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红外成像系统 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评估标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研 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红外成像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重要 性。例如,在军事上,红外成像系统可用于夜间侦查、目标跟踪等;在航空航天 领域,红外成像系统则可用于气象观测、空间探测等。医疗领域也开始应用红外 成像技术,如红外热像仪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书中还提到了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方法。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测试设 备、测试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同时, 书中还强调了测试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经过科学、客观的测试与 评估,才能保证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读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红外
介绍
红外
成像
读者
测试
比较
成像
系统
系统 评估
这些
测试
方法
分析
性能
实际应用
参数
提供
内容摘要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是一本全面介绍红外成像系统测试与评估的书籍。本书从红外成 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参数、测试方法以及评估标准。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参数测试系统讲诉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参数测试系统摘要: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红外成像系统经历数次变革,已经由最初的点源和线阵扫描型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红外焦平面凝视型系统,目前国外对红外成像系统实验室测试的性能参数多达十六七项。
本文对其最主要的信号传递函数(SITF)、噪声等效温差(NETD)和三维噪声模型、调制传递函数(MTF)、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五个参数进行研究,阐述了它们的定义、物理意义和测量方法。
关键字: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参数定义测量方法1 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参数测试研究的意义基于光电图像的测量,是以图像的获取及其处理为手段,来确定被测对象的诸如空间、时间、温度、速度以及功能等等有关参数或者特性的一种测量方法。
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传递的手段或载体加以利用,是一种建立在光学成像技术基础上并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光电子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光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测量技术,其目的在于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号。
由于其具有非接触、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等特点,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制造业、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科学研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当代先进测试技术之一[1]~[3]。
自然界中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就会一直向外辐射能量。
通过探测并收集这些辐射能,再现物体的辐射起伏,进而显示出物体的特征信息,这样的成像系统就是红外成像系统。
红外成像系统利用景物本身各部分辐射的差异获取被测对象的细节,可以穿透烟、雾、霾以及雪等不利因素以及识别伪装,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全天时远距离观察目标的能力,这些特点使红外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现代军事应用中,要求红外系统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大视场、高空间分辨率、高帧频、适装性好的特点,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还同时要求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温度特性等。
传统的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形式有反射式、折射式和折反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这往往不能满足现代军用特殊条件下的高质量的成像要求,需要增加辅助器件,就使得结构变得复杂,更加促使了人们开发新型的结构[4]。
红外成像系统简介

THANKS FOR WATCH时监测
实时红外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的目标物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提高预警和响应速度。
动态跟踪
实时红外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动态跟踪,对移动目标进行连续监测, 提高跟踪精度和实时性。
促进智能化应用
实时红外成像技术能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化应 用,提高红外成像系统的应用价值。
性能指标
电源效率、稳定性、可靠性等。
03 红外成像系统的特点
穿透烟雾和灰尘的能力
01
由于红外线波长较长,能够较好 地穿透烟雾和灰尘,因此在火灾 、烟雾等场景中,红外成像系统 能够清晰地观测到目标。
02
在工业领域,红外成像系统也常 用于检测设备运行时的温度异常 ,穿透工厂内的烟尘和气体。
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观测能力
红外成像系统简介
目 录
• 红外成像系统概述 • 红外成像系统的组成 • 红外成像系统的特点 • 红外成像系统的优势与限制 • 红外成像系统的未来发展
01 红外成像系统概述
红外成像系统的定义
红外成像系统是一种能够接收并处理 红外辐射的设备,通过将红外辐射转 换为可见光图像,实现对目标物体的 非接触式检测和识别。
红外成像系统不受光照条件限制,能够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 正常工作,观测目标。
在军事侦察、野生动物研究等领域,红外成像系统是不可或 缺的工具,能够在黑暗中捕捉到目标的热辐射。
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红外成像系统通过测量目标发射的红外辐射来感知温度变化,因此对温度变化非常 敏感。
在医疗领域,红外成像系统可用于检测人体病变部位的温度异常,如乳腺肿瘤等。
工作原理
基于热电效应或光电效应, 将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
性能指标
红外定位成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红外定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红外定位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验证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的精度和实用性。
二、实验原理红外定位成像技术是利用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探测器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过信号处理,最终实现物体的定位和形貌测量。
该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实时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安防监控等领域。
三、实验设备1. 红外定位成像系统:包括红外相机、控制器、显示器等。
2. 被测物体:实验过程中需选用合适的被测物体,以便验证实验效果。
3. 软件平台: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系统调试:连接红外相机、控制器和显示器,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2. 环境设置: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实验平台上,调整红外相机与被测物体的距离,确保红外相机能够清晰捕捉到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
3. 数据采集:开启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中,需注意调整相机的曝光时间、增益等参数,以获得最佳图像效果。
4. 图像处理: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传输至软件平台,进行图像处理。
主要包括:去噪、分割、特征提取等。
5. 定位与形貌测量:根据图像处理结果,利用定位算法实现被测物体的空间定位,同时利用形貌测量算法获取被测物体的表面形貌信息。
6.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的精度和实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空间定位: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多个被测物体的定位,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
2. 形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形貌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通过对被测物体表面形貌的测量,可以有效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
六、实验结论1. 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实时等特点,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
2.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红外定位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红外点目标作用距离数学建模与评估

VO1 . 4 2 NO . 8
红 外 与 激 光 工 程
I n ra f r e d a n d La s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1 3年 8 月
Aug . 201 3
红 外 点 目标 作 用 距 离 数 学 建 模 与 评 估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 p t i c a l S y s t e m Ad v a n c e d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ng a c h u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Op t i c s , F i n e Me c h ni a c s nd a P h y s i c s ,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C h ng a c h u n 1 3 0 0 3 3 n or d e r t o q u i c k l y 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i mpa c t O f p e fo r r ma nc e r e q u i r e me nt s b y a n u mb e r o f pa r a me t e r s ,t h e o p e r a t i n g r a n g e,wh i c h i s a n i mp o r t nt a p ra a me t e r i n I R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w a s s t u d 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Fi r s t l y, c o n s i d e in r g t he s pe c t r a l t r a n s mi t t nc a e c h a r a c t e is r i t c s o f t h e f il t e r a nd t he e n c i r c l e d e n e r g y a f f e c t e d b y he t r e l a t i v e p os i t i o n b e t we e n p o i n t s p r e a d f u n c t i o n a n d he t p i x e l ,t he n u mb e r o f e l e c t r o n s p r o d u c e d b y c o n t r a s t r a d i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b e t we e n t rg a e t 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 i n t he i ma g e p l a n e wa s p r e s e n t e d.S e c o n d l y,i r r a d i nc a e p r od u c e d b y b o t h t e m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n o i s e i n he t i ma g e p l a n e b a s e d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安成斌;张熙宁;陈盈;殷金坚【摘要】分析了红外成像系统的几个主要性能参数.根据大气环境条件、目标几何形状以及目标和背景热辐射特征,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完成了不同探测及识别要求时系统的作用距离计算.计算可根据理论模型或实验室实测数据进行,并适用于点目标和面目标.【期刊名称】《激光与红外》【年(卷),期】2010(040)007【总页数】4页(P716-719)【关键词】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目标;背景【作者】安成斌;张熙宁;陈盈;殷金坚【作者单位】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61 引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红外探测器的研制水平在不断提高,热成像技术在探测器研制工艺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从采用单元探测器加二维光机扫描、多元线阵探测器加一维光机扫描,发展到不需光机扫描的“凝视”型红外热成像系统,在军事上广泛应用于空间防御、火控、昼夜观察、成像制导等领域。
由于目标、背景和环境特征的复杂多变性,如何准确的评价红外成像系统的综合性能,在红外成像系统的论证、设计和测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目标、背景和大气环境的特征参数,本文运用红外成像系统的光、机、电部件的性能参数,建立理论模型,从而给出描述红外成像系统总体性能的度量参数:噪声等效温差 NETD、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最小可探测温差 MDTD以及作用距离 R。
同时采用必要的修正法,对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进行综合评估。
2 红外成像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2.1 噪声等效温差噪声等效温差 NETD定义为:系统观察试验图案时,基准电子滤波器输出端产生的峰值信号与均方根噪声比(S/N)为 1时标准试验图形上黑体目标与背景的温差。
NETD的公式可表示为:[1]式中,ΔT为测量温差;Vs为峰值信号电压;Vn为均方根噪声电压。
红外成像观测距离的计算方式

红外成像效果的基本计算方式1、红外成像效果的影响因素●被观测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镜头的探测灵敏度(由探测器和读出电路决定)●镜头的焦距●镜头的光圈数2、探测距离的计算方式红外探测的是物体的自身辐射,理论上可探测距离是无穷远的。
而实际上一套红外成像系统受如上所述的因素的影响,对固定目标的探测距离是有限的且可以计算的。
其中探测可分为两块:可探测和可显示。
2.1、可探测可探测指的是热成像系统能把目标辐射从背景辐射中区分出来,反应指标就是NETD和MRTD,主要由探测器灵敏度(含配套读出电路)和镜头光学系统(同焦距情况下光圈参数影响较大)决定。
NETD噪声等效温差noise equation temperature difference用热像仪观察一个低空间频率的圆形或方形靶标,当其视频信号信噪比(S/N)为1 时,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等效温差,亦简称NETD。
NETD 是评价热像仪探测目标灵敏程序和噪声大小的一个客观参数。
MRTD最小可分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它既反映红外热像仪的温度灵敏度,又反映了其空间分辨率,但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2.1、可显示可显示指的是目标可以从热像仪的输出视频上显示出来,这个指标主要由镜头焦距决定。
关于可显示,现在比较认同的是统一到目标成像占探测器的像元数指标上来,然后根据目标所占像元素的多少区分成探测距离、识别距离、鉴别距离这样的指标称谓,且不同的厂家或者研究所对如上的指标称谓的定义可能各异。
我公司手册上给出的测试距离定义探测距离:目标在光轴截面上的短边成像占1个像素识别距离:目标在光轴截面上的短边成像占4个像素鉴别距离:目标在光轴截面上的短边成像占8个像素注:此处计算的成像像素和我们视频显示的像素不是一个概念,视频显示的图像加入了差值处理。
在热像仪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需要通过已知的镜头焦距换算成对固定大小目标的计算距离,或者由探测效果和目标大小反推所需镜头焦距。
利用卫星定位数据计算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

Ca l c ul a t i ng O pe r a t i o n Ra ng e o f I nf r a r e d De t e c t i o n S ys t e m wi t h Sa t e l l i t e Po s i t i o ni ng Da t a
I t c a n b e c a l c u l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l o n g i t u d e a n d l a t i t u d e i n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e i n f r a r e d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t a r g e t .I f e i t h e r o f t h e i n f r a r e d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t rg a e t i s mo v i n g( e . g .g r o u n d — t o — a i r
W ANG Yi — f e n g. W ANG Da n — l i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7卷
4 结论
红外成像系 统的作用距离 远近是红外探 测系 统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能参数 , 它直接影响到采集 的红外图像的信噪比, 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图像的像 质, 从而影响目标的提 取与识别。因 此, 有必 要对 红外成像系统的 作用距离有大概 的估算。本 文通 过对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分析 , 推导出了分别
0. 165 0 . 13 0. 137 0 . 1 0. 128 0 . 078
R - Lb )
a
R
( 14 )
0. 189 7 0 . 168
若要探测到点源目标 , 必须使上面的差值不小 于背景产生的辐照度 It R 或:
2 a [ 1]
图 2 为海拔 1 100 km, 能见度 20 km 和能见度 15 km 时不同温、 湿度的大气透过率曲线。
a 0 2 * 1 /2
( 1)
。
其 ( 1 ) 式中 : R 为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 It 为点 源的红外辐射强度;
* a
在用红外热像仪探测目标的场合, 往往用热成 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方程 来估算作用距 离。目前红 外热像仪的性能指标都给出了 NETD ( 等效噪声温 差 ) 的数 值。因此 , 有必要推导 出用 NETD 表达的 作用距离公式 , 以便进行准 确的计算 , 使用起来也 更为方便。 但是用 NETD 表达的距离公式 , 存在一定的缺 陷。如果用 NEFD (等效噪声照度差 ) 表示作用距离
2007 年 5 月 24日收到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黄 静 ( 1978 ) , 研 究 方 向 : 光 电 经 纬 仪。
为大气平均透过率;
0
为光
学效率; D 为探测器的比探测率; D 0 为系统的通光 口径; A d 为 敏 感 单元 面 积; f 为 系统 宽 带 :
[ 1, 2] 1/ 2
表 3 大气透过率 环境温 度 /# 相 对 湿 度 10# 20# 30# 35# 40# 45#
(NEFD = L b ) a (R ) )
( 13 )
I t - L bA t a R R = 。 NEFD s /n R 。当点源所在的分辨单
( 7 ) 从 ( 9 ) 式可以看出, 背景在系统入瞳上产生 的最大辐照度为 L b )
- 8
104 & m ! K, % = 2 = 3 &m, NETD @ 300 K = 25 mK, ∋ 3 , s /n = 5 . 5 , T = 600 K, ! = 1. 235
a
= 0 . 25 ;
根据 目 标 温 度 与 运 动 特 性 的 关 系 T = T 0 ( 1 +
4590
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远近直 接影响到采 集的红外图像的信噪比 , 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图像的 像质, 从而给目 标的 提取与 识别 带来了 很大 的困 难。因此, 在这里有必要对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 离进行详细的分析。 红外系统的作用 距离是探测系统 的一个重要 的综合性能参数。当 目标相对系统的 张角小于系 统的瞬时视场时 , 系统不能 分辨, 这时 可将目标看 成点辐射源。红外系 统接收点辐射源 的能量与其 间的距离有关 , 距离越远接 收到的能量越 少, 与接 收到的最小可用能量相应的距离称为 系统的作用 距离
图 2 大气透过率曲线
大气透过率 随目标与探测 器距离的变换 而变 化, 随着距离的增加, 大气的红外透过率越来越小 , 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到达探 测器的份额也越 来越 少, 如图 3 。 3 . 2 作用距离计算 对一表面材料发射率为 #= 0 . 78 的青铜圆柱 , A t= 35 mm 500 mm 来 说, 当 C 2 = 1. 438 8 10 ,
第 7 卷 第 18 期 2007 年 9 月 1671 1819( 2007) 18 4587 04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Sc ience T echno logy and Eng inee ring
V o.l 7 N o . 18 Sep . 2007 2007 Sc.i T ech. Engng.
通信技术
表 1 不同环境温度下目标的辐射强度 环境温度 / # 点源辐射强度 W /Sr 10 3. 46 20 4. 4 30 6. 3
该方法 存在 一定的 局限 性, 主 要表 现在 四个 方面
[ 1]
:
( 1) 在 NETD 的推导中, 假设了目 标和背景都 是黑体 ; 而实际观察的目标不是黑体 , 至多是灰体 , 灰体的辐射比各不相同; ( 2 )NETD 只反映了光学系统、 探测器及一部分 电路的特 性, 而 没有 考虑目 标到 探测器 之间 的噪 声源; ( 3) 该算法考虑到目标到靶面上的辐射功率是 否满足探测要求 , 未考虑背景的影响 ; ( 4) 该方法未考虑成像点的弥散及其影响。
, 即要求:
a
R - Lb ) R &
2
R %L b ) It 2L b )
a
R
( 15 ) ( 16 )
由此可见, 为 获得最大探测 距离, 为 了在背景 干扰很大的情况下探测到点源目标, 瞬时视场必须 尽可能地小。
3 估算红外测量系统作用距离
3 . 1 大气透过率计算 对库尔勒 的大气进行透过 率计算。平均海拔 为 1 100 m 左右, 地质均为砂石结构, 局部地形波浪 起伏。场区位 于内陆温带干旱 区, 属大 陆型气候 , 降雨少蒸发量大 , 日照时间长 , 昼夜温 差大。冬季 漫长, 达 6个月, 夏季干热, 春秋季短。 大气对红外辐射的衰减主要是指水汽、 二氧化 碳气体、 臭氧、 甲烷的 选择吸收以及大 气中悬浮态 微粒的 散 射。 在 波 长超 过 1 &m 波 段 和 高 度 达
2
E ma i:l huangj ing1631 @ s ina. com. cn 。
It a NETD s /n ! X T
( 3)
4588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 2, 3]
7卷
又: It = ∀ T #A t ∃
4 %
从图 1 可以计算得 ( 4) ( 5)
- 4
: ( 8)
Et = 当 ( = 0∀ 时, E t =
12 km的范围内 , 意义最大的是 水汽和二氧化 碳气 体分子对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除吸收外 , 辐射通量还受空气分子散射和受存 在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 盐晶、 风从地面刮起的
( 5) 目标与背景在入瞳上的辐照度差 : E = E - E ∃=
a
R
(A t = )t R )
2
( 12 ) ( 6) 入瞳上的辐照度差 E 与系统的噪声等效 辐照度的比为 s /n: s /n = 因此: E NEFD
2
% 2 A t #T a C 2 NETD ! s /n
2
( 6)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信号损失 , 所以 引入了信号损失系数 ∋ ( 根据经验 , 一般取 3~ 4 ), 这时作用距离就成为 : R =
2
图 1 点源产生的辐照度
2
% 2 A t #T a C 2 NETD ! s /n ∋
( 7)
2
2
% 2 A t #T a = (3 C 2 NETD s /n ! ∋
2
35
500 10
2 4
0 . 78 25 10
600
- 3
参
考
文
献
600 5 . 5 = 0 . 598 2
0 . 25 )
(1 . 438 8
- 8 2
1 陈玻若 . 红外系统 . 北京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88 : 287 291 2 张敬贤 , 李 玉丹 , 等 . 微光与红 外成像技 术 . 北京 : 北 京理 工大学 出版社 . 1992 : 258 268 36 45
尘埃、 燃烧的残 渣、 水滴和 冰晶的 散射 ( 气溶胶 散 射 )。精确计算气溶胶 散射是困难的, 因为必 须知 道引起散射的气溶胶物质 的含量、 尺 寸、 形状 和组 分。所以大气透射窗辐射通量 的散射多在实 际研 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考虑。表 3 为能见度 % 20 km, 距离 10 km 时的大气透过率。
表 2 不同环境温度下天空辐亮度 L b (W / c m2 ) 环境温度 10# 1 . 0 10- 4 1 . 2 10- 4 20# 1 . 15 10- 4 1 . 45 10- 4 30# 1. 2 10 - 4 1 . 62 10- 4
2 基于成像系统 NEFD 估算作用距离
当系统的噪声并不以探测器噪声为主 , 而是点 源周围背景产生的噪声超过了探测器噪声 , 此时就 应该考虑用 NEFD 来估算作用距离。 ( 1) 点源在红外系统入瞳上的辐照度为 E t: 点源辐射强度为 I t; 点源到被照面的距离为 R; d A 面的法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 ! 为点源 对 d A 所张的立体角;
( 2 ) 背景辐射在红外系统入瞳上的辐照度 E b: E b = L b ( )- )t )
a
R
( 9)
其 ( 9 ) 式中 : L b : 背景的辐射亮度 ; ): 红外系统 的瞬时立体视场角 ; )t: 目标对光学系统的中心所 张的立体角。 根据《 红外与微光技术》( 国防工业出版社 ) 给 出的背景辐照度与波长和背 景温度的关系数 据及 《 红外技术原理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 ) 给出的白 天和夜晚的天空亮度实验曲线 , 可以给出下列数据。
I t cos( a R 2 R
a
XT = 式中: ∀ = 5 . 67 1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