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功率与距离关系介绍

合集下载

红外探测距离计算公式

红外探测距离计算公式

红外探测距离计算公式红外探测距离的计算,这可是个有点神秘又有趣的话题呢!咱们先来说说啥是红外探测。

想象一下,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你有一双特别的“眼睛”,能够看到远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发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红外探测啦。

那怎么算出这双“眼睛”能看多远呢?这就涉及到红外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红外探测距离可以用一个大致的公式来表示:D = √(P × A × τ × η) / (4 × π × NEP × K) 。

这里面的每个字母都代表着不同的东西。

P 代表着辐射源的辐射功率。

就好比一个大火炉,它散发的热量越大,就越容易被探测到。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你在远处看到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铺,那滚滚的热气就是很大的辐射功率,老远就能感觉到。

A 是探测器的有效面积。

这就好像是你用一个大网去捕鱼,网越大,能捞到的鱼就可能越多。

探测器的面积越大,接收到的红外线也就越多。

τ 是光学系统的透过率。

想象一下你戴着一副眼镜,如果这副眼镜很干净、很透明,光线就能很好地透过,那就是透过率高。

要是眼镜脏兮兮的,很多光线就被挡住了,透过率就低啦。

η 是探测器的效率。

比如说,有的同学做作业很快,效率很高;有的同学就磨蹭半天,效率很低。

探测器也是这样,效率高的就能更快更好地探测到红外线。

NEP 是探测器的噪声等效功率。

这就像是在一个很吵闹的教室里,你想听清楚老师说话,但是周围的噪音太大,让你很难听清。

探测器也会受到各种干扰,NEP 就是表示这种干扰的大小。

K 是一些修正系数,考虑了各种复杂的因素。

但要注意哦,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之前在一次实验中,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当时我们在测试一款新的红外探测器,想要知道它在不同条件下能探测多远。

我们先调整了辐射源的功率,发现功率增大时,探测距离明显增加,就像把那个包子铺的火炉烧得更旺,远处都能感受到热气。

红外线测距原理

红外线测距原理

红外线测距原理红外线测距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作为测距信号的测距技术。

红外线是一种波长较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0.75μm至1000μm之间。

红外线测距技术通常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无人驾驶等领域,其原理简单、成本低廉、测距精度高,因此备受青睐。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测距的原理及其应用。

红外线测距的原理是利用红外线的特性进行距离测量。

当红外线照射到目标物体上时,部分红外线会被目标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会被目标物体反射回来。

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红外线的强度,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红外线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红外线传感器通常采用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组成,发射管发射红外线,接收管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通过测量接收到的红外线强度来计算距离。

红外线测距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测距精度高、测量速度快、不受光照影响等特点。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红外线测距技术常常用于物体定位、距离测量、目标检测等方面。

在安防监控领域,红外线测距技术可以用于红外对射、红外防区等安防设备中。

在无人驾驶领域,红外线测距技术可以用于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障碍物检测等方面。

红外线测距技术的应用还在不断拓展,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线测距传感器的性能不断提高,测距精度和测量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未来,红外线测距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便利。

总的来说,红外线测距技术是一种成熟、稳定、高效的测距技术,其原理简单,应用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线测距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红外线测距技术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红外有效补光距离

红外有效补光距离

红外有效补光距离是指红外灯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为监控摄像机提供足够光照的距离。

这一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红外灯的类型、功率、角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首先,红外灯的类型是影响补光距离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红外灯类型包括LED发光二极管和激光红外灯。

LED发光二极管是最常用的红外补光器件,其性价比较高,监控距离通常在150米以内效果较好。

而激光红外灯的照射距离最远,可以达到200-2000米以上,但发光角度较小。

其次,红外灯的功率也是影响补光距离的关键因素。

功率越大的红外灯,其发出的光强越强,补光距离也就越远。

然而,功率过大的红外灯可能会带来能耗高、发热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红外灯的角度也会对补光距离产生影响。

红外灯的角度越大,其照射范围越广,但补光距离相对较短;而角度越小的红外灯,其照射范围越窄,补光距离相对较长。

因此,在选择红外灯时,需要根据监控场景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角度。

最后,环境因素也会对红外有效补光距离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都会影响红外灯的发光效果。

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红外灯的补光距离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红外有效补光距离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

在选择红外灯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包括红外灯的类型、功率、角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产品,以确保监控效果的安全可靠。

红外技术基础实验报告(3篇)

红外技术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红外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3. 学会使用红外探测器进行红外信号的检测和放大。

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红外技术是利用红外线进行信息传输、检测和测量的技术。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0.76μm到1000μm之间。

红外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医学、环保等领域。

本实验主要涉及红外探测器的原理和应用。

红外探测器是将红外辐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热探测器和光探测器两大类。

1. 热探测器:利用红外辐射引起探测器温度变化,进而产生电信号。

热探测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但响应速度较慢。

2. 光探测器:利用红外辐射照射到探测器上,使其内部电子跃迁,产生电信号。

光探测器响应速度快,但灵敏度较低。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红外探测器:本实验选用的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

2. 放大器:用于放大红外探测器输出的微弱信号。

3.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稳定、可调的红外辐射。

4. 示波器:用于观察和分析实验信号。

5. 电源:为实验设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电路:将红外探测器、放大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

2. 调整信号发生器:调整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和幅度,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3. 观察信号变化:打开电源,观察示波器上红外探测器输出的信号波形。

4. 测量性能指标:记录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

5.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红外探测器的性能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探测器灵敏度:通过实验,测量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发现其灵敏度为0.1V/W。

2. 红外探测器响应速度:通过实验,测量红外探测器的响应速度,发现其响应速度为10ms。

3. 红外探测器性能特点:红外探测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快的响应速度,适用于红外信号的检测和测量。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红外探测器的原理和应用。

红外线测距原理

红外线测距原理

红外线测距原理红外线测距是一种常见的测距方法,它利用红外线的特性来实现距离的测量。

红外线是一种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它在光谱中位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由于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因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距离的测量。

红外线测距的原理主要基于红外线的发射和接收。

首先,红外线传感器会发射一束红外线,这束红外线会在空间中形成一个锥形区域。

当有物体进入这个区域时,部分红外线会被物体反射或吸收,而剩余的红外线会被传感器接收。

通过测量反射或吸收的红外线的强度,就可以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在红外线测距中,常用的传感器包括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

红外线发射器用于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器用于接收反射或吸收的红外线,而信号处理器则用于处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并计算出距离。

红外线测距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在不接触目标的情况下实现距离的测量,因此非常适用于一些特殊环境或特殊物体的测量。

其次,红外线测距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满足许多精密测量的需求。

此外,红外线测距还具有较快的测量速度和较长的测量距离范围,可以满足许多实际应用的需求。

然而,红外线测距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红外线在大气中的传播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测量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红外线测距在测量黑色物体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黑色物体对红外线的吸收能力较强,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红外线测距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实用的测距方法,它利用红外线的特性实现了距离的测量。

通过合理的传感器设计和信号处理,红外线测距可以满足许多实际应用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红外线测距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

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

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功率灵敏度(dBm dBmV dBuV)dBm=10log(Pout/1mW),其中Pout是以mW为单位的功率值dBmV=20log(Vout /1mV),其中Vout是以mV为单位的电压值dBuV=20log(Vout /1uV),其中Vout是以uV为单位的电压值换算关系:Pout=Vout×Vout/RdBmV=10log(R/0.001)+dBm,R为负载阻抗dBuV=60+dBmV应用举例无线通信距离的计算这里给出自由空间传播时的无线通信距离的计算方法:所谓自由空间传播系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

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工作频率有关。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式中Lfs为传输损耗,d为传输距离,频率的单位以MHz计算。

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亦称衰减)只与工作频率f和传播距离d有关,当f或d增大一倍时,[Lfs]将分别增加6dB.下面的公式说明在自由空间下电波传播的损耗Los = 32.44 + 20lg d(Km) + 20lg f(MHz)Los 是传播损耗,单位为dBd是距离,单位是Kmf是工作频率,单位是MHz下面举例说明一个工作频率为433.92MHz,发射功率为+10dBm(10mW),接收灵敏度为-105dBm的系统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距离:1. 由发射功率+10dBm,接收灵敏度为-105dBmLos = 115dB2. 由Los、f计算得出d =30公里这是理想状况下的传输距离,实际的应用中是会低于该值,这是因为无线通信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大气、阻挡物、多径等造成的损耗,将上述损耗的参考值计入上式中,即可计算出近似通信距离。

假定大气、遮挡等造成的损耗为25dB,可以计算得出通信距离为:d =1.7公里结论: 无线传输损耗每增加6dB, 传送距离减小一倍1.2G新频率和老频率对照表,发射功率和天线的传输距离这个要看一些具体参数才可以计算,特别是要用什么传播模型,在城市内900M系统要用Okumura-Hata模式,1800M系统要用COST 231-Hata模式。

红外灯亮度参数

红外灯亮度参数

红外灯亮度参数
红外灯的亮度参数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亮度等级和亮度范围。

1.亮度等级:红外灯的亮度等级通常是根据发光功率进行划
分的,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亮度等级的红外灯通
常具有较强的照明能力,适用于需要远距离观测或者需要穿透
较深层次物体的场景;中亮度和低亮度等级的红外灯适用于近
距离观测或者需要穿透较浅层次物体的场景。

2.亮度范围:红外灯的亮度范围通常表示发光的距离和角度。

发光距离指的是红外灯能够照亮的最远距离,一般情况下可以
通过调节红外灯的发光功率来调整发光距离;发光角度指的是
红外灯的照射范围,一般来说,红外灯的发光角度越大,覆盖
的区域也就越广。

需要注意的是,红外灯的亮度参数并不仅仅由亮度等级和亮
度范围决定,还与红外灯的发光波长、反射率、环境光等因素
有关。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红外灯时,还要综合考虑实际需要
的照明效果,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

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无线传输距离和发射功率以及频率的关系功率灵敏度(dBm dBmV dBuV)dBm=10log(Pout/1mW),其中Pout是以mW为单位的功率值dBmV=20log(Vout /1mV),其中Vout是以mV为单位的电压值dBuV=20log(Vout /1uV),其中Vout是以uV为单位的电压值换算关系:Pout=Vout×Vout/RdBmV=10log(R/0.001)+dBm,R为负载阻抗dBuV=60+dBmV应用举例无线通信距离的计算这里给出自由空间传播时的无线通信距离的计算方法:所谓自由空间传播系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

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工作频率有关。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式中Lfs为传输损耗,d为传输距离,频率的单位以MHz计算。

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亦称衰减)只与工作频率f和传播距离d有关,当f或d增大一倍时,[Lfs]将分别增加6dB.下面的公式说明在自由空间下电波传播的损耗Los = 32.44 + 20lg d(Km) + 20lg f(MHz)Los 是传播损耗,单位为dB,d是距离,单位是Km,f是工作频率,单位是MHz下面举例说明一个工作频率为433.92MHz,发射功率为+10dBm(10mW),接收灵敏度为-105dBm的系统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距离:1. 由发射功率+10dBm,接收灵敏度为-105dBmLos = 115dB(10dBm-Los=-105dBm =>Los=115dB)2. 由Los、f计算得出d =30公里(Solve[ 115==32.44+20Log10[x]+20Log10[433.92],x]{{x30.945}})这是理想状况下的传输距离,实际的应用中是会低于该值,这是因为无线通信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大气、阻挡物、多径等造成的损耗,将上述损耗的参考值计入上式中,即可计算出近似通信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红外灯功率与距离红外灯有室内、室外,短距离和长距离之分,一般常用室内10-20米范围的红外灯,由于墙壁的反射,图像效果还不错;用在室外长距离的红外灯效果就不会很理想,而且价格昂贵,不到必要时一般不采用。

红外灯有不同的功率及850nm、940nm两种波长,波长的选择取决于下列因素:1、如果用户不介意红外灯光线被肉眼所见,850nM的红外灯由于其照明距离远,效果好,应为首选。

2、如果考虑到红暴问题,必需使用940nm的红外灯,应选用低照度的摄像机。

3、选择相对孔径较大的镜头。

4、红外灯的发散角应与镜头的视场角相匹配。

最大照明范围取决于天气条件、物体的反光率和周围的光照水平,红外聚光灯最远的投射范围如下:500W=150-200米300W=80-120米50W =15-30米30W =5-15米二.红外距离与红外灯功率红外距离指的是红外光所达到的距离,从几米到几百米,甚至是数公里。

而夜间可视距离是通过监视器所能够看到的清晰有效最大距离,是由红外灯的发光距离、摄像机的感红外程度、现场反射红外情况、供电电源的质量及镜头的匹配情况来决定的。

它们之间相互的结果就像电脑的CPU、内存、芯片组的匹配情况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工作效率的降低都会使整个系统的效率降低。

现在有许多经销商以及厂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都成几倍的夸大自己产品的性能,并且只给出产品的红外距离,只字不提客户真正想要的清晰可视距离,以至于现在的红外一体机都标称能看到200多米了。

较好的感红外摄像机(注:在这里所指的是彩色转黑白摄像机)配合远距离红外灯以及相应焦距的镜头,最远也只能看到150米左右,即使再增大红外灯的米数,也只是在光强度有所改变,距离上并改变不了多少,这是因为彩色摄像机的感红外程度是随着距离而呈递减态势,彩色摄像机CCD的原理也决定了彩色摄像机的感红外程度不如黑白摄像机。

而现在客户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彩色转黑白摄像机,此时的红外可视距离和红外距离有很大差别。

红外可视距离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远甚于红外距离。

那么,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吗?红外夜视监控就是红外灯技术吗?从某一方面来看,红外灯不存在固定的照射距离。

客观地说,红外灯要想达到效果,需要优秀的摄像机和性能出色的红外镜头,最好是搭配0.001勒克思(lux,光强度单位)以上的红外感应摄像机,最好是黑白的,需要特别的红外镜头,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问题是,这种摄像机一般价格昂贵,而真正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镜头更是比较难做。

所以,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红外灯在标称距离内的发光强度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我们要求做到即便客户是使用普通彩转黑摄像机和普通镜头也能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

1、红暴问题:有些厂家把能不能做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没有红暴就是高技术。

其实,有没有红暴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

我们知道,波长超过700nm的光线叫做红外线,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没有红暴,波长越短(越接近可见光),红暴越强,同时,摄像机感应红外线效率也越高。

现在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是有轻微红暴的,波长在850nm左右,一种是没有红暴的,波长在940nm左右。

同一款摄像机,在850nm波长的感应度,比在940nm波长的感应度要好到10倍。

所以850nm这种有轻微红暴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率,已被做为红外夜视监控的首选。

2、寿命问题:摄像机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红外灯的寿命是否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红外灯的制造原理。

目前红外灯主要由三种模式制造:1、卤素灯,2、多芯片LED,3、单芯片LED。

卤素灯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技术,能耗高,发热量惊人,使用寿命很短,因其使用效率低下,并不能够做到很远距离,现在已基本退出市场。

多芯片LED是一个很“概念”的说法。

多芯片LED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食人鱼”,包含4到8棵芯片,另外一种是阵列式发光片,含有10棵到30棵芯片。

为什么做多芯片呢?他们认可的理论是:红外灯照射距离不够是因为能量不够,更多的芯片集合在一起,当然能量就大,也就认为照射距离更远!这可真是典型的外行技术理论。

当然,更远的距离需要更大的能量,但并不是红外灯发出了多少红外光,就能把它简单换算成距离,而是被摄像机吸收了多少红外光。

相反,因其结构先天固有的缺点,多芯片LED没有发光焦点,发光光学系统不合理,有用光效率也比较低(当然,比卤素灯强几倍)。

优点没有发挥出来,致命伤却出来了,比如,阵列式LED,电流高达1000mA以上,基本只是一分钱硬币大小,散热就成为一个问题。

可LED最怕的就是高热,所以,这种红外灯在采用的同时就决定了它的寿命很短。

同时,多芯片LED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每棵芯片都不能有性能上的一点差异,否则,一颗芯片坏掉,就会导致整机全部毁坏。

总体而言,相对于单芯片LED而言,多芯片LED的寿命会差很多。

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上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单芯片LED灯的寿命都很好呢?事实上,远不是这么回事。

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有的LED芯片级别很低,杂质超标;有的生产工艺不过关,有漏电;有的超功率使用,额定50mA,使用70mA以上,这样短时间内效果很好,可是几个月后就会因过度劳累而衰竭坏掉,或发光功率降低很多!有的没有保护电路,或电路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单芯片LED红外灯迅速坏掉。

要想保证红外灯的寿命,首先要选用高等级LED芯片,高等级芯片功率大,一致性好,发光效率高,发热量很小,一颗高等级LED比普通的LED好几十倍,当然价格也比较昂贵。

其次,光学系统设计要合理,发光均匀,利用率高,散热快。

第三,严格控制电压,LED对电压非常敏感,电压稍高,LED管内芯片就会烧掉;电压略低,发光量又会大大降低。

最好在红外灯内就匹配好高质量的开关电源,根据中国的恶劣电源环境,最好从170伏到270伏电压输入都能稳定使用,现在存在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大多数工程商对红外灯的电源认识不深刻,而是采取摄像机常用的12V集中供电方式,这样尽管解决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但对红外灯或红外一体机来说则无法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图像效果自然不好。

3、角度的问题:红外灯是不是角度越大越好?不论是制造商还是工程商一般都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红外灯发射角度越大,选用镜头余地也越大,选择广角镜头不会出现“手电筒”现象。

因此,大家都拼命地说自己的红外灯角度如何之大,有80度还有180度。

这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而且也是不科学的。

其实,从某一个具体的红外灯来说,它的功率是额定的,也就是他的发光转换功率是固定的,如果想发光角度大,那自然会牺牲照射距离,相反,如果保证照射距离就会牺牲角度!另外,使用大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小角度的镜头,存在光的浪费现象。

比如,(相当于f3.5mm镜头的角度),如果配合f35mm 一盏红外灯,发光角度是80度,的镜头,那么,会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光是在镜头视场以外,也就是说,只有百分之一的光是有用的,其它都浪费了。

一般情况下,红外灯的角度与镜头的角度一致,是最科学的搭配。

其次,并不是红外灯角度越大,画面效果越好。

有的环境,红外灯角度过大,还会影响成像,比如走廊,因其“狭长”的特点,如果红外灯角度大,近处边缘成像太亮,形成“光幕”现象,远处中心反而看不见,只有一片发白现象。

所以,最适宜做法是走廊的红外灯应该比镜头的角度略窄。

第三,可以利用“接灯”技术,两个窄角红外灯搭配,调整位置,可以达到广角灯的效果,我们采用的系列红外夜视系统,就是利用“接灯”这种技术,做到了既望远又广角。

在同样功率条件下,“接灯”技术可以很好提高作用效果。

总体而言,红外灯角度的问题既是选择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不同焦距的镜头选择。

相适应角度的红外灯,红外灯的角度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也不应该大于镜头的角度,狭长环境应该选用比镜头角度更小的红外灯。

窄角的红外灯通过搭配,可以得到理想的广角效果,效果更佳,成本更低。

4、通光量的问题:相对孔径(相对孔径是个比值。

相对孔径的大小表示镜头纳光的多少。

焦距/通光口径=光圈指数,所以光圈指数越小,实际通光口径就大. 相对孔径的倒数称光孔号码或光圈系数),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的四倍。

同样的摄像机、红外灯,采用不同的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或更多。

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夜视监控的必须配套产品。

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

由于众所周知的国情,市场上虚标F值的镜头大量充斥市场。

尤其是变焦镜头,只标短焦距的F值,不标长焦距时F 值,误导工程商,致使用户根本无法辨清质量好坏。

5、焦点偏移的问题:可见光与红外光由于波长不同,成像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白天可见光条件下清晰,夜间红外线条件下模糊,或者夜间红外线条件下清晰,白天可见光条件下模糊。

可以用三个办法解决。

第一,采用自动聚焦一体机,第二,采用IR专用焦点不偏移镜头,第三,采用专业的调整工具,在现有镜头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不偏移。

6、色彩问题:红外线在可见光条件下对于摄像机来讲是一种杂光,会降低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彩色摄像机的滤光片就是阻止红外线参与成像。

要想使彩色摄像机感应红外线现在有两个做法:第一,切换滤光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挡住红外线进入;在无可见光的条件下移开滤光片,让红外线进入,这种方案图像质量好,但成本高,切换机构有一定故障率。

第二,在滤光片上设计一个特定的红外线通道,允许与红外灯波长相同的红外线进来,这种办法不增加成本,但色彩还原略差。

7、灵敏度的问题:摄像机灵敏度是红外夜视监控的核心部分。

灵敏度越好,对红外线的感应能力也越强。

当然,灵敏度越好的摄像机价格也越昂贵。

一般来讲,50米以内的红外夜视系统,选用0.1-0.01Lux的摄像机就比较好;50米到100米范围的夜视系统应该选用0.01Lux或更低照度的摄像机;100米以上的夜视系统应选用0.001勒克斯以上的摄像机。

当然,和其它许多产品一样,摄像机虚标指标的现象也是特别严重。

我们曾拿过0.1Lux摄像机和一款号称0.0001勒克斯的摄像机作对比,后者竟不如前者。

8、距离的问题:一百个人做红外产品就有一百个红外夜视距离的标准。

我们认为还是应该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标准。

客户的标准是什么?是看清!什么可视距离,发现距离,这些不确定说法都是比较模糊。

不同档次的摄像机、镜头之间的匹配,对于同一盏红外灯发出的光线感应度可能相差几十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