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的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土壤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承载着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行为,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之一。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污染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

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排放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超标,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如果不及时治理土壤污染,将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土壤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毒害土壤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地下水,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安全和生态平衡。

土壤污染还会影响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污染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字数:263】1.2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土壤污染治理是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法律法规不明确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土壤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导致执行不够顺畅,相关规定也比较模糊,给治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技术手段有限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方法,导致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资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实施。

治理成本高昂,但是相关资金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推进缓慢,甚至中断。

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监管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漏洞可钻,破坏环境管理秩序。

社会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土壤污染治理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但是大众对此关注度不高,缺乏积极参与,导致治理效果难以达到最优状态。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以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1. 污染现状我国农田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集约化生产、城市垃圾等。

此外,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污水灌溉等也会导致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污染。

2. 污染影响农田土壤污染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同时,污染的农田土壤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土壤污染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等。

三、农田土壤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2. 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积累,进而导致土壤污染。

3. 城市垃圾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和处置,如垃圾填埋、垃圾焚烧等,可能对周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

四、防治对策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防治措施和法律责任,为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2. 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对工业排放、城市垃圾等污染源的监管,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积累。

同时,鼓励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

4.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对已受污染的农田土壤,应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

土壤污染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土壤污染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土壤污染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大,土壤污染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

土壤污染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土壤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当前土壤污染的现状问题,探讨土壤污染治理的对策和研究方向,以期引起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视,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问题1. 产生原因多样化土壤污染的产生原因非常多样化,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残留、生活垃圾焚烧、交通尾气排放和采矿活动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质的累积,严重威胁了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影响范围广泛土壤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田和农产品的质量,还直接威胁着城乡居民的健康。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40亿亩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一大部分是耕地和居住区周边的土地。

而且,土壤污染还会通过作物和水源的迁移传播至其他领域,构成了跨区域和跨界面的环境风险。

3. 治理手段不足目前,土壤污染的治理手段主要包括土壤修复、重金属螯合、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成本高、效果难以保证和周期长等问题。

特别是一些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治理技术,给大规模的土壤污染治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二、土壤污染治理的对策研究1. 加强源头控制要想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污染物的减排措施。

对于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可以推行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直接排放。

对于农药化肥和废水排放,可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鼓励有机农业和循环水利用,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2. 推行土壤修复技术尽管目前土壤修复的技术尚不成熟,但是土壤修复仍然是治理土壤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需要加大对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成熟和实用化,以便将污染土地恢复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我国土壤污染修复防治有哪些对策

我国土壤污染修复防治有哪些对策

我国⼟壤污染修复防治有哪些对策党的⼗⼋⼤报告提出,努⼒建设美丽中国。

其中,在强化污染防治⽅⾯,⼟壤将是重点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千万公顷量级的耕地正遭受各种污染的侵袭,⼟壤修复⼯作亟待加强。

那么我国⼟壤污染修复防治有哪些对策?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加⼤⼟壤科学研究资⾦投⼊将⼟壤科学研究经费投⼊纳⼊国家预算计划,保障⼟壤科学研究的基本费⽤,与治理污染后的⼟壤相⽐,这部分投⼊是微不⾜道的,但所产⽣的⽣态效益却是⽆法⽤⾦钱来估量的。

资⾦的投⼊应该主要⽤在以下⽅⾯:1.建⽴多层次的长期监控系统;2.⼤⼒研究发展⼟壤污染的植物与微⽣物修复技术;3.取得全国⼟壤收⽀的统计学资料,包括⼯业排放、农业投⼊、⼈类消耗、⼟壤淋滤、⽣物淋滤与输出等;4.在⼤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各种不同⾓度进⾏研究论证,提出防治⼟壤污染的各种预测模型;成⽴⼟壤污染防治部门。

(2)开展保护环境、清洁⼟壤、拯救⼟壤宣传教育活动⼟壤的污染和破坏主要是⼈类活动造成的,因此防⽌污染和破坏的决定因素还是⼈类⾃⾝的觉悟和⾏为。

我国⽬前⼟壤污染问题严峻,关键还是⼟壤环境意识没有深⼊⼈⼼,开展宣传教育⽬的是启发⼈们觉悟,提⾼认识,规范⼈们⾏为,只有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壤污染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增强国民的⼟壤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觉保护⼟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建⽴⼟壤科学污染监测⽹络,加强⼟壤污染监测,控制⽣产和⽣活污染源在有代表性的地区定期采样或定点安置⾃动监测仪器,进⾏⼟壤环境质量的测定,以观察污染状况的定期变化规律。

确定区域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允许的种类、药量和浓度,这样可以杜绝⼟壤点源污染扩⼤化,从源头治理⼟壤污染。

针对⼯⼚排污对⼟壤带来的污染,应搞好源头控制,建⽴⼯业项⽬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严格禁⽌将具有污染⼟壤性质的⼯业项⽬建在控制不受⼲扰区域与引导发展的农业区。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以及修复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以及修复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以及修复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城市建设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在产业结构调整下,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加大对土壤的修复治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笔者将主要针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以及修复开展分析,分析当前管理与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修复我国目前的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活健康。

只有加大对土壤环境的管理与修复,才能有效解决污染问题,这也是当前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以及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一)污染场地信息不够全面由于我国目前的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情况较为复杂,导致土壤污染的原因也较多。

一些化工厂和建筑工地在搬迁后对土地的污染程度也不同,严重的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土壤环境。

因此,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当前污染情况复杂,污染地理位置不够清楚,在土壤形成污染后,各种污染物以及污染程度无法完全掌握,严重影响所制定的污染治理方案。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污染场地的信息不全面,阻碍了对污染场地的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缺乏健全的管理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对环境保护工作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仍然欠缺,导致在实际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

在对污染物超标处理问题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际的管理与修复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按照相关法律制度来进行土壤环境治理工作,甚至存在监督不到位、修复不达标的情况。

因此,想要更好地提升土壤环境管理及修复的效率,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修复与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于一些污染地较为严重的地方,国家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并相应地出台一些管理与修复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对当前的土壤污染情况进行改善。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是其中之一。

土壤污染的存在极大地危害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虽然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不断更新,但土壤污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

问题一:制约土壤污染治理的主体结构不够健全。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给土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我国,土壤调查评价和管理责任分散,监测不到位、缺少标准化管理,导致治理难度加大。

此外,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参与方较多,参与程度和责任程度不同,缺乏一致性和整合性,会直接影响治理工作的顺畅开展。

对策:制定出相应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和法规。

包括对土壤类型、土壤状况、被污染土壤的种类等的统一管理,形成治理合力、规避经济利益冲突。

加强治理主管部门的联动和协同,尤其是针对边界分明的治理工程,需要采用“合作共治”的方式,共同治理,促进高效、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问题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要求不仅仅是对污染源的处理,还需要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但是,现有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仍然处于基础研究探索阶段,许多治理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彻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对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创新。

主要是在修复方面,可以融合一些与土壤相关的基础研究,比如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土壤化学等等。

此外,需要建立完备的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对土壤的分析和处理。

问题三:治理成本高。

当前治理草案中往往呈现出技术成本高、管理和维护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最大制约。

对策:降低治理成本。

首先,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经济效益,使其更加实用、简便、高效。

同时,应该加强行业道德规范,标准化监管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

问题四:公众对土壤污染的认知度不高。

公众缺乏土壤污染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与防控,尤其是不清楚自己的健康与土壤污染之间的联系,理性的对待治理会给社会带来更为欣喜的结果。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机、无机物质或微生物等,使其性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制定对策,以应对这一挑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治理难度大: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不均匀,且存在于土壤深层,治理难度很大。

土壤污染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和治理的复杂性增加。

2. 技术成本高: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治理成本高昂。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效果难以保障。

3.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但目前对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土壤污染区域得不到有效治理。

4. 环保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法规体系相对滞后,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对土壤污染乱排乱放。

对策分析:1. 完善技术手段:加大对土壤治理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开发新型土壤修复材料、完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提高治理效果。

2. 建立健全的资金体系:政府应当出台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促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杜绝土壤污染的扩散和恶化。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明确土壤污染监测标准和阈值,规范土壤污染治理行为,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落实企业责任:通过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和处罚,推动企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土壤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载着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农业生产等重要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威胁。

治理土壤污染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解决。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监测手段和评价方法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地方的土壤污染情况得不到及时、全面的了解。

2.治理技术不成熟: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和方法,长期以来处于研究发展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验证。

现有的治理技术存在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实际治理效果难以保障。

3.政策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关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力的情况,导致治理行动不够有力。

4.缺乏资金支持: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治理行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2.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各种治理技术的研究和验证,推动成熟的治理技术尽快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3.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明确治理责任和程序,切实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管理和治理。

4.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土壤污染治理行动的有效实施。

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才能有效应对土壤污染问题,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资源。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才能实现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标,获得清洁、健康的土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00字】请帮忙检查语法错误,遣词和词汇是否恰当,并提出修改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的对策分析曲翠凤,王瑞勋,张晓燕由于大规模农药的使用和工矿污水的排放,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我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世界银行的估计更高约为13%。

根据土壤类型开展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污染的治理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分析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建立污染土壤档案;∀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选择重金属污染类、农药类、有机类等典型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为国有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粮食生产持久的发展提供保障;∃土壤污染的治理应当坚持使用与养护并重、治理与预防并重的原则,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对策实施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土壤污染的类别与评价土壤污染主要包含有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污染、有机污染物等,这些污染不同程度的改变着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影响着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平衡,削弱了土壤持久供肥保水的能力,造成农用土地贫瘠,制约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对人类毒害较大的汞、铅、镉、铬等重金属污染以及砷、硒、磷等有毒元素的逐步积累,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所造成的污染。

重金属作为一类危害很大的环境污染物,它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特点。

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全球性的棘手问题。

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的汞约1.5万吨,铜340万吨,铅500万吨,锰1500万吨,镍100万吨。

据查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受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含量均超出 GB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除耕地之外,中国的工矿区、生活居住区、河道两边的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例如:对沈阳郊区的污灌农田土壤中全镉含量分析表明,镉含量范围为0.15~8.23m g/kg,均值为1.75m g/kg。

用土壤背景值标准评价,平均镉污染指数为5 95,超过当地背景值水平8.39倍,表层土壤镉含量更高,污染更严重。

农药残留污染主要是由于长期使用无机磷、氯农药造成的,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用量居世界首位,每年达80~100多万吨。

农药品种结构和使用不合理,致使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特别突出。

一是在蔬菜、瓜果上使用高毒农药,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事故。

二是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限量(MRL值),长期食用引起慢性中毒。

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因环境因素引发的癌症约占80%,其中有毒有机物(主要为农药)约占75%以上。

环境污染物中有机污染物占大多数,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物,其组成相当复杂。

一是难于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具有生物积累性,如一些具有苯环结构的化合物等;二是含有难以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如包装物品或印刷品的残留物。

这些有机废物相当多的是石油工业所制造的,在已知的700万余种有机物中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达10万种以上,并且每年增加2000种。

其中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致病的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类、多氯联苯(PCB s)、多环芳烃(P AH s)、含氯24溶剂、炸药、农药等越来越多,这些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以后,再通过农作物和动植物食品转移到人们的食物链中,就会引发人类许多疾病的形成。

2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对策治理土壤污染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是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时间里,各级政府过多地追求GDP增长率,新增了许多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导致了江河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国民生活环境和食品质量的严重恶化,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基本安定。

土壤污染治理是人类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间的食品进出口的检疫监测日益严格,农产品的进出口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从污染的源头出发,强化实施土壤污染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措施,扭转土壤污染加剧的态势。

因此,实有必要做到:1)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和土壤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 土壤资源保护法作为 环境保护法的补充,切实加强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污染的加剧。

日本于1993年修订的 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治和消除农业用地被特定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合理利用已被污染的农业用地,研究防止生产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家畜产品,以及妨害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措施&。

德国1999年也是颁布实施了 土壤保护法。

2)加强污染工矿企业的管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控制江河的污水排放管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土壤污染源的扩大和失控,逐年减少污染的工矿企业的规模和产量,从源头上遏制土壤的污染,从根本上切断的土壤污染的来源。

3)制定更为严格的肥料、农药、农膜以及包衣剂、增效剂的生产和销售标准,强化农用物资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土壤污染物再度积累和新污染物的聚集。

4)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强化科学资金的支持力度,对不同类型土壤污染实施更加科学的治理和防护,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积累,移出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实施土壤性质的生态修复和改造利用。

5)对污染的土壤实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和种植指导,对于土地严重污染的地区退耕还林,恢复自然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的还原;对于土地轻度污染的地区实行深耕或免耕,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或间作减少或排除长期聚集的污染物。

3 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养护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养护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移出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污染的土壤的处理中,主要还是采用生物降解法和土壤蒸汽法来实施,其中生物降解法占13%,土壤蒸汽法占13%,还有一些配套的方法逐步实施,例如:土壤清洗法、化学氧化方法、电加热法、稳定固化法等。

修复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后两者主要是对应于治理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3.1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化学修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土壤清洗、化学氧化、稳定固化等等,化学修复就是向土壤投入改良剂,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该技术关键在于选择经济有效的改良剂,常用的改良剂有石灰、沸石、碳酸钙、磷酸盐、硅酸盐和促进还原作用的有机物质,不同改良剂对重金属的作用机理不同。

向土壤中投放硅酸盐钢渣,对镉、镍、锌离子具有吸附作用并在土壤中发生共沉淀。

水田土壤中的镉以磷酸镉的形式沉淀,磷酸汞的溶解度也很小。

沸石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水化铝硅酸盐晶体,含有大量的三维晶体结构和很强的离子交换能力,从而能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专性吸附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

施用石灰或碳酸钙主要是提高土壤p H值,促使土壤中镉、铜、汞、锌等元素形成25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结合态盐类沉淀。

例如,如当土壤p H>6.5时,汞就能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

试验表明,每公顷土壤施用1500~ 1875kg石灰,籽实含镉量下降50%。

使用化学清洗剂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洗脱下来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表面活性剂来改进憎水性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性而应用于土壤及地表有机物污染的化学治理。

例如将甲醇等溶剂萃取清洗土壤中高浓度的DDT或DDD等形成DDT复合物去除农药效果达到99%。

3.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大多数污染土壤的物理分离修复主要是根据土壤介质及污染物的物理特征而采用的操作方法,最常用的物理治理方法就是将受污染的土壤转移到指定地点填埋,然后移送新的土壤到污染地置换为可耕种的土壤。

这种方法对于清除石油泄露造成的土壤污染效果很好。

第二种就是清洗法,通过清洁水的灌溉和深挖沟的方法,径流土壤表面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并在地下深层挖深井抽取地表的渗透水,以达到水洗带走污染土壤的目的。

第三种就是土壤通风技术,这种方能发能够高效地去除可挥发物的污染,所需成本仅有土壤挖掘法和清洗法10%。

采用磁分离的手段进行一些特异金属离子的污染清除也是极为有效的。

3.3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修复受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采用生物堆层、堆肥及土壤泥浆反应器等好氧修复方法非常有效。

利用生物泥浆反应器进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通常采用2∋1的水土比和20~ 25(的温度条件。

实施修复的微生物主要是以厌氧还原脱氯为特征的厌氧微生物,在污染的土壤进行水饱和区的生物降解需要加入一些营养盐,氧源(多为H2O2)来配合微生物的降解反应。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发现石油污染土壤中主要存在3种菌根菌G lo m us m o sseae, G.geospora和G.constrictum,其数量与土壤受石油污染程度密切相关,3种菌侵染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分别提高30%~40%。

一些研制与开发的微生物菌液生物萃取剂、植物油脂萃取剂对于石油污染的土壤效果明显。

微生物可以吸附积累重金属,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也可以改变根际微生物的聚集,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

还有一些微生物,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及某些藻类,够产生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吸收和固定重金属镉效果极其明显。

3.4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一些植物可以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污染物,随后收割地上部并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目前已发现有700多种超积累重金属植物,积累铬、钴、镍、铜、铅的量一般在0.1%以上,锰、锌可达到1%以上。

例如:遏蓝菜属(Thlas p i caeru lescens)的植物能够明显增加对锌和镉的积累。

柳属(Salix s p.)的某些物种能大量富集镉;一种印度芥菜(B rassica juncea)对铬、钴、镍、铜、铅富集可分别达到58倍。

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累积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洗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植物根系分泌物能改变土壤根际环境,在根部的积累、沉淀或吸收来固化土壤中重金属,并影响其毒性效应。

植物的根毛可直接从土壤交换吸附重金属增加根表固定。

还有一些湿地上的某些植物利用根系吸收汞和硒等,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挥发到大气中,以降低土壤污染。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克隆一些富集重金属离子蛋白基因并且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植物的聚集和吸附有害污染物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作者单位:曲翠凤,山东省莱阳市国土资源局,265200;王瑞勋,山东省莱阳市水利局;张晓燕,山东省龙口市第三中学)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