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合集下载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越南和中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两国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使得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上的共同之处。

1. 文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是越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文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汉字在古代传入越南,直到今天,越南的书写体系仍然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元素。

此外,汉字也是越南现代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越南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南,儒家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维稳以及教育领域,许多越南文人墨客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3. 饮食文化越南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越南的炒粉、米粉和馄饨等食品与中国的面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越南餐中的清汤、辣椒、豆角和柠檬等食材也均源于中国。

4. 传统音乐越南传统音乐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影响。

在越南古典音乐中,许多曲目和乐器都与中国相似,比如“皮黄”和各种古琴、笛子等。

此外,在越南音乐中也流传着许多唐诗词的曲目,这也是两国音乐的重要联系之一。

5. 传统戏剧越南传统戏剧不仅直接吸取了中国的影响,也吸收了中南半岛地区的传统戏剧文化。

越南的水上木偶戏和中国的皮影戏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用木偶和皮影表演故事并配以传统音乐等。

以上是越南和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几个共同之处。

尽管两国在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它们所拥有的共通之处实际上反映了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点和历史渊源。

希望越南和中国在未来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也希望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能够与越南和中国一起共同发展和繁荣。

河内文庙及孔子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河内文庙及孔子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河内⽂庙及孔⼦思想对越南的影响2019-10-12⼀、河内的⽂庙越南河内⽂庙是越南旅游景点之⼀,与中华⽂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越南李⽒王朝李公蕴⾃幼受汉⽂化熏陶,饱读书、诗、经、史,是个有远见的开国君主。

他吸收前朝历史经验,以孔孟之道治国,仁政亲民,励精图治,公元1010年下诏书把安南国都花芦迁到⽐较富裕的红河三⾓洲的升龙城(即今河内市),于城内建庙祀孔⼦,以孔孟之道教化⾂民。

1070年建成雄伟的⽂庙。

《⼤越史记全书》记载:“庚戌年,李朝圣宗皇帝神武⼆年(1070年)⼋⽉秋建⽂庙,⽴孔⼦、周公及四配塑像,画七⼗⼆贤肖像,四季供祭,并让皇太⼦前来学习。

”⼜于1076年在⽂庙旁建成国⼦监,后⼈扩建改名为国学院,为当时越南王朝培养⼈才的第⼀个最⾼学府,按中国封建年代的模式,科举取⼠,直⾄1918年越南阮⽒王朝才废科举。

越南经历了千百年的兴衰,河内国⼦监早已不存,其址已建成不少医疗研究单位、机关及住宅,仅留下国⼦监的街名;⽽⽂庙有⾼墙围绕,⾯积共24500平⽅⽶,据学者考证,⽂庙和国⼦监占地⾯积共为55007平⽅⽶(合150亩)。

⽂庙在⼗年前仍是破旧的庙宇,计⾄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了,可以说是在中国境外历史最悠久、最宏伟的孔庙。

⼏年前河内⽂庙⼜与我国⼭东曲⾩的孔庙作学术交流。

越南⼀般庙宇门前⼤都有兜售⾹烛纸宝的,唯⽂庙没有。

越南学者认为,孔⼦是唯物主义者。

“⼦不语怪、⼒、乱、神”,因⽽不受⾹⽕膜拜,仅受⼈民瞻仰。

研讨学问,每天参谒者,络绎不绝,⼤都是学⽣和学者。

⽂庙前⾯是四条⼤柱(谓之擎天四柱),之后直通⼤门,⼤门南侧,有两道⼩门,那是“下马”处和四条朝拜的龙,再⼊内共分成五个区域:第⼀区即⼀道,为⼈道。

从⼤门⾄⼤忠门,此区花草繁茂,古树参天,地砖⼩径。

第⼆区即成达。

从⼤忠门⾄魁⽂阁,两侧有两个⽅形莲池,⽽魁⽂阁建在四条⽅柱上,上层以格⽊建成,阁上四道门向四⽅,象征着魁⽂星光芒四射。

下⾯开有两道门,称为秘⽂与蓄⽂,象征着⽂章涵意深远,⽂辞优美。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的古典名著,如《金云翘传》,就源自中国。

此外,越南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例如,越南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天柱神》、《山精水精》、《雍圣》等,都受到了中国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越南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例如,越南最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金云翘传》,就是根据中国清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改编而成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影响外,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思考方式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礼敬”等观念,以及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观念,都在越南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2. 文学形式的影响:中国文学的诸多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对越南文学产生了影响。

例如,越南的诗歌就深受中国近体诗的影响,而越南的小说则受到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影响。

3. 文化交流的影响:历史上,越南曾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中国文学
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越南的汉字书法、汉诗创作等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越南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传播和文学体裁上,更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越南是一个东南亚的国家,位于中国南部、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之间。

在近代,越南经历了许多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会探讨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并分析其对越南现代文化的影响。

越南历史演变在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共和国。

法属印度支那时期是指从1862年到1954年的期间,这一时期越南被法国殖民统治。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法国文化被引入到越南社会中。

根据传统中国儒家文化观念,在越南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影响,越南社会的文化融合了法国以及中国的文化特点。

越南的教育系统以及法律制度都受到了法国的影响。

越南共和国时期是指从1955年到1975年的期间,这一时期越南被美国政府支持的政府统治。

在这个时期,美国文化受到了越南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影响到了越南传统文化。

越南共和国时期的文化传承可以通过音乐、电影、艺术等各种形式体现出来。

越南现代音乐产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越南共和国时期。

越南空军的歌曲《让爱飞起来》是这个时期最有名的歌曲之一。

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指自1975年以来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越南政府强调的是越南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

在这个时期的越南,文学、音乐、电影、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都被用来传承越南的本土文化。

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造成越南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融合和变化。

越南传统陶瓷、丝绸、漆器等工艺,在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越南文化传承越南文化是一个持久的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以前的东亚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越南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

越南文化的特点表现在越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以及传统工艺等各个方面。

越南文学越南文学在传统中被称为“Văn học”,早在1000年前已经形成了许多诗歌和故事。

最著名的越南传统文学是《金银岛史记》和《缘缊集》。

在越南文学中,有许多关于生活、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之一的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也随之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许多东亚地区。

作为一种文化思想的体系,儒家思想对于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影响深远,从政治制度到道德伦理,从社会关系到个人品质,都有着儒家思想的痕迹。

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表达的是人之见人的情感体验,即对人的真心关怀和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作为人的基本特性,仁是自然而生、根深蒂固的,是人类最本质的精神特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的实现与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个体之间的互动息息相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爱、互敬互信、互相理解,这些观念和价值给予了东亚地区的人们更广阔的情感世界和社交空间,也打下了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了孝道和家庭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家族的延续和子孙后代的繁衍所在。

因此,家庭和家庭成员都应该被高度尊重和重视。

孝道则表达了子女对家长的爱戴和尊重,尤其是对于父母在生活上所面临的衰老、贫困和疾病,更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

这些观念和价值在东亚地区所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深深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国家。

在中国古代,孔子及其门徒对于大多数地方的政治都有所作为,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了政治和社会组织之中。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即要用“仁”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治理人民。

儒家思想认为,国家的“仁政”必须以爱民为上、责任为重,关心他人的利益,才能明确了化解社会矛盾。

在日本,儒家思想也对其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幕府时期,幕府采用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按照“孝道、严行、节用”等儒家思想价值观建立了一套稳定的统治政策。

儒家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思想早在10世纪传入越南,儒家在越南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仍是有限的。

其主要影响是在越南都市与上流社会阶层的活动相关,乡村人民未能真正地接触到正统儒家思想。

直到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建立以后,儒家才蔓延并扎根进越南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成为越南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并长时期对越南人民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儒家;越南;文化;相同与差异一、儒家在越南封建社会中的作用要求建立、组织和增强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系统,要求巩固初步稳定的封建社会,实现国家统一。

因为,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才能发展经济文化。

在刚刚独立的背景下,要维护独立和稳定社会,越南则需要有足够强大、能够实现国家统一和有能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特别是当国家面临外国侵略者入侵,该朝廷有能力集中、组织和指挥人民团结抗敌。

为了巩固皇帝的权力,接受儒家“忠”思想是必要的,因为社会的所有权利都在皇帝的手中。

李-陈朝时期,忠君离不开忠于国,当时的君王是真正能够带领越南民族抗争外敌,保卫国家,取得胜利。

在越南,“忠”“义”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越南人民对国家、家乡和村庄的责任。

因此,陈国俊在《谕诸裨檄文》中的“忠”都会与“义”连在一起。

另外,封建集权政府要强大起来,要关心人民,因此“义”也离不开“仁”。

儒家思想不光对建立越南封建社会的体制有功,而且还给为民族独立、自主极努力发展国家到能够与地区中的国家同等水平的越南儒家爱国者提供知识基础。

尽管儒家没有教诲越南人要爱国,但是儒家中的许多命题和概念应用在建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从越南民族和越南爱国者的立场上考虑,儒家思想就变成强有力的抗敌武器。

《尚书》中的“天命”,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大丈夫”,《易经》的“时”和“随时”,《左传》的“和”等儒家思想已走进了李常杰、陈兴道阮廌越南等著名儒士的作品中,成为越南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的精神工具。

从这方面考虑,儒家对越南建国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略论越南儒学的特色及其影响

略论越南儒学的特色及其影响
把 中 国 文 明 传 播 到 南 方 , 而 自此 以 后 , 国 ( 因 我 越 南 ) 人 都 濡 染 了 这 种 文 明 。 之 ”

统 学术和 观念方面起 到 了很 大的作用 。经过政府 的 提倡 奖励 , 迁人 士的传播影 响 , 南 儒教伦 理道德在 交 州地 区逐渐取得 支配地 位 , 社会 风气为之 改观 。 两 晋 时期献最
Vo . 9 12
NO 1, 01 . 2 0
文 章编 号 :0 6—2 2 ( 0 0) 10 9 0 2 1 Ol一0 3 0 2—0 5
略论 越 南 儒 学 的特 色 及 其 影 响
马 达
摘 要 :0世 纪 中叶 之 前 , 南 曾经 是 中国 的郡 县 。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进 程 中 , 家 学说 在 越 南 得 以广 泛 传 播 , 越 1 越 儒 对 南的 意识 形 态、 学术 思 想 、 伦理 规 范 、 维 方 式 、 活 方 式和 民俗 信 仰 等 诸 多 方 面 均 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 同 时 , 家学 思 生 儒 说在 越 南经 过 损 益 、 合和 重构 , 成 了 自己 的特 点 , 为 越 南 国家性 格 中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整 形 成 关 键 词 : 国 ; 南 ; 家学说 ; 色 ; 响 中 越 儒 特 影
实用和简约中国儒学传人越南后越南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生们在尊重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某些阐释和改造使儒学呈现出实用和简约的特点
第 2 9卷 21 0 0年第 1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Ju n l f e a n tueo d c t n ( h oo h n o i c n e ) o ra o n n Is tt f u ai H i E o P i sp y a dS ca S i c s l l e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作者:李少锋来源:《卷宗》2017年第31期摘要:在组成世界文化的诸多内容中,中国的儒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文化教育极大的影响着周围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儒家文化虽然都影响了周围邻国的文化,但其中受影响最大非越南莫属。

为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儒教文化在越南得以传播的条件,之后详细探讨了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以期为大家进一步了解越南文化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儒家文化;越南文化;影响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文化就已在越南出现,并在当地大肆流行。

越南封建君主对儒家文化的进入持主动接受态度,并提出在越南传统文化中融入进儒家文化,由此极大的改变了越南的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等。

与此同时,儒家所影响的领域还包括道德、宗教、艺术和建筑等,历经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越南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儒教文化在越南得以传播的条件之所以儒教能够在越南传播,换言之越南之所以能够接受儒教,除了历史方面的原因,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略。

(一)历史条件越南古书中提及:越南民族是“神农”的一支。

越南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鸿庞氏”,鸿庞氏被封为“径阳王”,其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

后来,“径阳王娶洞庭君女为妻,名为‘神龙’,生下一子取名为雒龙君。

雒龙君与帝来女“妪姬”成婚,婚后生下百男,也就是百粤之祖。

.....之后将其长子册封为雄王,嗣君位,建立了文郎国。

”越南的《四字经》中也有明确记载“自鸿庞氏,曰径阳王。

系出神农,首肇封疆。

”从这些历史传说与记载中足以可见,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的祖先是相同的。

胡志明主席在《致华侨兄弟书》(1945.9.2)中也提到:“中越本是一家。

数千年来,中越两民族拥有相通的血统、共同的文化,历史上就为兄弟之邦。

”相同的种族,让越南人对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华文化有种自然的亲切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越南的影响内容摘要: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会生活中,对越南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封建统治者把儒教的纲常伦理观念视为治国的根本。

在教育方面,儒教成为推动越南封建社会教育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精神中,渗透了浓厚的儒教忠孝节义观念。

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也无处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文章通过以上论述,指出儒家思想已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儒家思想,忠孝节义,影响在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伴随着汉字向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广为传播,对这些国家的文明进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二世纪起越南就被中国封建势力统治。

当时,越南尚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

随着汉字的输入,儒家思想也开始在越南传播。

到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摆脱了中国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但历代越南封建统治者仍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甚至达到独尊的地位。

在这前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孝悌、忠恕等伦理观念渗透到了越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南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越南史学家陈重金曾说:“北属时代长达一千多年……,国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

尽管后来摆脱了中国的桎梏,国人仍受中国的影响。

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

”(《越南通史》)下面笔者将分几个方面阐述这种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越南政体和治国思想的影响独立之初,越南封建统治者就仿照中国建立起统治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公元939年,吴权打败中国南汉军自立为王,奠都古螺城。

《越南通史》记载:“吴权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并整顿国内政治欲为长久之业。

”以后各朝代都效法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

如李仁宗时定官制,分文武为九品,朝廷大臣有三太、三少,以下设文班、武班各官职,在各州郡,文官有知府等,武官则有诸路镇寨官。

陈朝和黎朝曾作过一些整顿,到阮朝时又重新修订官制品级并仿效清朝制度改镇为省,设置总督、巡抚等官职。

由此可见,越南封建统治者是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他们建立起的体制是以皇帝为权力中心,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越南封建统治者依靠这套体制,从中央到地方行使着统治权,维持着封建社会的运转。

诚然,统治者意识到,若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不仅要有完备的统治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伦理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

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观念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此得到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广为提倡,成为治国的根本。

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李太祖刚去世时,诸皇子便发兵围城,争夺太子的帝位,武卫将军黎奉晓等击退诸皇子之叛军后,太子才得以登基,是为太宗皇帝。

此后太宗规定,每年各级官吏必须到铜鼓神庙行盟礼,宣读誓词:“为子不孝,为臣不忠,神明殛之”。

黎玄宗于景治元年(1663年)颁发的“教化四十条”中强调:“为臣尽忠,为子止孝”。

阮朝第一代皇帝阮福映曾在嘉隆三年(1804年)发布的诏书中称:“王者以孝治天下,而孝莫大于尊亲,追崇祖宗,所以致敬而达孝也。

”黎朝及阮朝的统治者几乎是全盘接受了儒家“忠孝节义”的观念,作为他们实行统治的依据和法度。

黎圣宗对孔子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的主张十分尊崇,于洪德元年(1470年)发布敕旨,规定“子居父母丧,妻居夫丧,当遵三年通制,不得徇直行,悖礼逆法。

”阮朝的绍治帝也提出:“朕为天下主,教孝作忠,以教风化。

”在祖母及父母去世时,他都分别服丧三年以为天下之楷模。

越南封建统治者还大力嘉奖忠臣孝子,义夫节妇。

如陈英宗兴隆四年“旌节妇黎氏。

黎氏些夫范谋使元病,氏闻之哀痛三日不食死。

事闻,赐银帛旌之。

”(《越史通鉴纲目》)黎圣宗于1485年颁布《敦礼义课农桑令》:“……忠信孝悌之人,必用心嘉奖,民皆归厚,而革浇薄奸诡之风。

”阮朝明命帝对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分优、平、次三等予以奖励。

此外还令人镌刻书有“孝风可行”、“孝顺可风”的扁额颁赐各地的孝子贤孙。

同时他们严厉惩罚不忠不孝之人。

黎圣宗采取科举准入的办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他很推崇儒家先道德后文章的观念,于1462年制定了《保结乡试例》,规定:“听本官及本社社长保结其人实有德行者,方许上数应试。

其不孝、不睦、不义、乱伦及教唆之类,虽有学问词章,不许入试。

”1471年他又下令:“子居父母丧而妻妾怀孕,以流罪罪之;妻居夫丧,而肆行淫乱,或丧未满,释服从吉,并先通嫁信及娶之者,并以死罪罪之;若居丧服,出现戏场,纵观不避,以流罪论。

”越南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也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以及骂父母、违教训、拒赡养、不服丧等不忠不孝的行为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行,犯了这些罪行的人要被处以极刑。

(《历朝宪章类志》)越南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把封建官僚制度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把道德发挥成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以巩固发展和维护封建制度。

越南近代著名的勤王运动领袖潘廷逢说:“我国千年来,地非广,兵非强,物非盛,建国之本唯在伦常,君臣、父子而已。

”(《越南诗文合选》)二、儒教推动了越南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在郡县制时,中国派到交趾地区的官吏就很注重教育。

据《后汉书》记载:“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锡光、任延因此被认为是首开岭南华风的两位太守。

到了东汉末年,士燮出任交趾太守,大力提倡诗、书、礼、乐。

《殊域周咨录》称:“……时有刺史名仕变(士燮)乃初开学,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

”“士王……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

士燮因此而获得“士王”、“南邦学祖”的美誉。

越南独立后,吴、丁、前黎朝因种种原因无暇顾及文教之事。

到了封建制度巩固和发展时的李朝,统治者开始把学习纳入轨道。

1070年,李太宗在京都升龙建文庙,让皇子在此学习。

1076年设国子监,选文学之士教授官吏子弟及平民中聪明俊秀之子弟。

特别是科举制的建立,对推动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075年李仁宗首次开科取士之后,教育便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把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科举成了通向仕途之路。

为了求取功名,人们埋头苦读圣贤书,社会上也因此形成了学习的风气。

到陈朝时科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儒尊儒风气有加无已。

1253年陈太宗立国学院讲授四书五经。

黎朝时又整顿和扩充国子监,称为太学以培养最高人才。

西山王朝设“崇政院”,把儒家经典译成字喃来进行教学。

阮朝比之前朝在推崇儒学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两千多年中,汉字一直在越南占据正统地位。

科举考试除西山朝外,全部使用汉字。

学习的书籍自然都是汉文书籍,如《一千字》、《三千字》等启蒙书、概括中国和越南历史及一些处世训诫的《初学问津》、教导孩子们树立好好学习将来考状元理想的《幼学五言》等,更高的学《明心宝鉴》、《明道家训》、《三字经》、《孝经》、《忠经》以及《四书》、《五经》等。

孩子们从小就背诵这些书,在潜移默化之后,多数人便认为这些儒家学说是天经地义的,是绝对、永恒的真理。

人们对儒教和孔子抱着一种带有宗教式的崇拜,把汉字称为“儒字”,对“儒字”的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如看到路上有张用汉文写的字条,就赶忙捡起来放到庄重的地方或烧掉,不管字条的内容是赞美孔孟之道的还是反孔孟之道的,因为它是用“儒字”,即“圣贤之字”写成的,所以一律受到尊敬。

过去越南每个村社都设有负责祭祀孔庙的“斯文会”。

其宗旨是弘扬儒学精神,激励人们学习孔孟学说,而斯文会成员都必须是考生、秀才、举人、进士等儒士。

村社在管理自身事务中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朝廷一般不干涉。

他们有排名次的传统。

如果在村里没有名次就会被归入白丁之列。

白丁是没有地位的,要服各种杂役,在节日、庆典中不能在乡亭上就坐。

因此排名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能自然排上名次的首先是中举之人,做官、有品衔之人。

按惯例,中考之人的名次要高于做官之人。

例如一个考中秀才的人名次可排在一个没中举的一品官之上。

所以越南人说“王法比不上乡规”。

这些都激励着人们去学习儒学,从而使全社会的教育更加得到发展。

三、儒家忠孝节义观念对越南民族精神的影响按儒教观念,忠君和爱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忠君就必须热爱和保卫祖国,要为捍卫民族独立而英勇战斗。

越南人民在反抗外侵的斗争中,民族意识不断增进,特别是陈朝三次击败元蒙军队入侵,使国家民族转危为安后,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民族自尊心得到增强。

而带领人民取得斗争胜利的忠臣义士们,大都直接而忠实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因此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也深深地打下了儒教“忠孝节义”的烙印。

陈朝的抗元民族英雄陈国峻,曾于元蒙军队第二次入侵越南,大军直逼升龙城下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写下了《檄将士文》以激励将士的斗志。

文章写道:“余尝闻之,纪信以身代死而脱高帝;由于以背受戈而蔽昭王;豫让吞炭而复主仇;申蒯断臂而赴国难。

敬德一小生也,身翼太宗而得免世充之围;杲卿一远臣也,口骂禄山而不从逆贼之计。

自古忠臣义士,以身殉国,何代无之。

设使数子区区为儿女之态,徒死牖下,焉能名垂竹帛,与天地相为不朽哉。

”(《越史通鉴纲目》)他在文章中一口气连续举出几个中国忠臣义士的忠君爱国行为以激发将士们的民族精神,读来震撼人心。

他最终统领全军大败元军,捍卫了祖国的独立与自由。

黎朝的开国功臣阮廌在辅佐黎利赶走明朝军队,恢复民族独立后,写下了民族自豪感十分强烈的《平吴大诰》。

文章开头写道:“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

”把儒家的仁义作为这篇开国文献的开篇之语,可见他受孔孟学说影响之深。

而阮廌本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一部分是出于他的孝心。

他的父亲阮飞卿被明军俘回中国时,他恸哭跟随父亲的囚车至镇南关口仍不肯返回。

父亲叫他别哭,要回去报仇雪恨,于是他返回并按父亲的教诲去做,最终报了国耻,雪了家仇。

在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很多儒士也树立了为国牺牲的榜样。

如当河内陷落时,守城官阮知芳受伤身亡;总督黄耀慷慨殉国;赞理阮高抗法时剖腹殉节,与阮知芳、黄耀一起被供奉在河东省太和村的忠烈祠里,号称“三忠”。

儒士们的忠君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抗外侵,为国捐躯上,同时还表现在效忠封建王朝,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上。

他们不畏强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体现了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如李朝的李道成、黎伯玉、苏宪成、李敬修等人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忠心耿耿地辅佐皇帝。

陈朝大儒朱文安在朝中为官,因见朝政腐败,上疏乞斩佞臣七人,皇帝不允,遂挂冠隐居至灵山。

他那篇名垂千古的“七斩疏”是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立论写成的。

文章中忠君保国思想十分浓厚。

尽管科举制发展到后来显现出很多弊端,“误人至深”,但在面临法帝入侵,国破家亡的时候也培养了一大批“忠臣义士”:如潘廷逢及参加勤王运动的大批士子潘佩珠、阮尚贤、潘周祯等民族民主革命领袖,他们很多人都出身科甲,深受儒家“忠君爱国”、“尊王攘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思想的熏陶,为越南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