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鉴别诊断图表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图表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图表

颅内钙化病灶鉴别诊断:

1. 星形胶质细胞瘤:多为斑点装钙化,远不如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明显,且常出现瘤内囊变和环形增强。

2. 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大脑半球(尤其额叶)略低或等密度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出现大而明显条状或斑片状钙化。

3. 脑膜瘤:多呈斑点状均匀散布,肿瘤边界清楚,平扫均匀稍高密度,常伴骨质增生改变。

4. 颅内动静脉畸形:病灶内出现条状明显钙化,无占位效应,增强可见血管增强影。

5. 脑内结核瘤:伴斑片状钙化,病灶多较小,而周围水肿相对明显。

脑外肿瘤特征:

1. 脑白质塌陷征:脑外肿瘤嵌入脑灰质,使其下方脑白质受压,由指状突入而变平,且脑白质与颅骨内板间距离增宽。肿瘤广基与硬脑膜相连。

3. 局部骨质改变:随肿瘤性质而异,可增生、可破坏,如脑膜瘤骨质增生,听神经瘤内听道扩大,垂体瘤蝶鞍扩大鞍底破坏,脊索瘤骨质破坏。

4. 邻近脑池脑沟变化:局部脑池填塞,未填塞部分扩大,对侧脑池变狭,局部脑沟可增宽。

5. 静脉窦闭塞:CT平扫见静脉窦内高密度,增强后扫描无增强,MRI T1和T2均为高信号,与血液回流受阻有关。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颅内肿瘤(大脑半球肿瘤临床表现)

颅内肿瘤(大脑半球肿瘤临床表现) [单项选择题] 1、颅内动脉瘤的最好发部位是()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前动脉 C.椎-基底动脉 D.海绵窦 E.颈内动脉系统的分叉部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2、感觉障碍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E.小脑肿瘤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不是大脑半球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A.精神症状 B.癫痫,运动感觉障碍 C.失语症 D.视野缺损 E.闭经泌乳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4、枕叶肿瘤最常引起的视野损害为() A.对侧同向性偏盲 B.同侧同向性偏盲 C.中央视野缺损 D.同侧异向性偏盲 E.同侧同象限性视野缺损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5、患者,女,61岁。反复肢体抽搐发作1个月,头痛、呕吐3天,无发热。5年前曾行右乳腺癌切除术。头颅CT示右额叶有结节样强化灶伴大片低密度影。有明显占位效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脑转移瘤 B.脑梗死 C.脑膜瘤 D.脑炎 E.脑胶质瘤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患者,男,44岁,发热、头痛、间断呕吐3周,既往有中耳炎病史,头颅MRI见右颞内圆形病灶,囊性,有液平,囊壁环形强化,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脓肿 B.脑动脉瘤 C.脑囊虫 D.脑转移瘤 E.神经胶质瘤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7、患者,男,65岁,5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咳痰,10天来头痛、呕吐,出现2次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头颅MRI见双侧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区及脑干部位多个小类圆形低信号影,胸部X线片示右上肺球阴影,颅内病变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脓肿 B.脑梗死 C.脑囊虫 D.脑转移瘤 E.脱髓鞘病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8、精神症状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 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 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 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 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 性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 及内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 CT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修订稿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 表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胶质瘤 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cm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图表

幕上肿瘤发病人 群 首发症状CT MRI 其他特征治疗 星形细胞瘤青壮年癫痫低密度影,多无水肿 不增强或稍增强 T1低、T2高,增强不明显手术+放化疗 胶母细胞瘤成人 额叶>颞顶 叶 高颅压症状混合密度,钙化少,水肿重T1低,边界不清,T2混杂密度,高为 主。强化后对比增强,与邻近结构分界 明显为其特征表现,好发于脑深部 8个月复发 少突细胞瘤中年人 额叶常见 癫痫不规则混合密度影,多低密度, 病灶内可见条状或片状钙化为其特征,2/3 人钙化。 T1低,T2高,周围水肿,对比强化突 出 室管膜瘤儿童或青 年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可见斑点、细小 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为圆形,钙化较大,多呈片状或弧形 手术为主 放疗敏感 脑膜瘤45岁高峰 女>男 头疼、癫痫圆形或类圆形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强化明 显,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水肿,与 硬脑膜相连,多伴附着处骨质改变。 信号与灰质相近,T1等信号,T2高信 号,强化明显,脑膜尾征 T1可见低信号环(包膜) 恶性脑膜瘤 1、无包膜,边界不清 2、分叶状 3、瘤内坏死囊变,不均匀强化 转移瘤40岁以上 高发 颅高压+既往病史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圆形病灶,单发或多 发,密度不均,环形强化,可伴颅骨转移 脑脓肿1全身感染症状 2高颅压症状 3局灶症状 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 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 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 带明显 早期抗生素 包膜形成后 手术治疗 淋巴瘤属于中枢 神经肿瘤颅高压症状、轻瘫 或视盘水肿、精神 症状 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 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 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无特征性表现血液淋巴细胞增多,脑脊液蛋白增 高,多在半年内死亡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分类 命名法联合组织病理和分子特征的诊断需要 尽可能使用标准化的诊断术语。总的来说,2016 CNS WHO 标准参照血液/淋巴系统诊断体系。CNS诊断包含组织病理诊断加基因特征,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和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具有超过一个表型者,在名称中加上表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如果肿瘤缺乏基因突变,则描述为野生型,如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缺乏突变检测应该被诊断为NOS分类。一些特殊的基因型中,“阳性”表明这种分子表性存在,如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缺乏分子诊断测试被定义为NOS(非其它分类)。NOS分类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分到其它特定的诊断。在本文中,NOS多数指肿瘤没有充分的检测相关基因参数,但是其它一些较少的情况也包括肿瘤经过检测,但是并没有发现诊断相关的基因型选项。换句话说,NOS并不是限定一个整体:而是指不能分类进入任何限定的肿瘤分类组中。因此,NOS分类代表一类我们没有足够的病理学、基因学和临床特征的诊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细化其分类。对于格式和字体。斜体字被用来指示基因符号(ATRX),但是不包括基因家族(IDH,H3)。最后,WHO分级用罗马字(I, II, III 和IV)而不是阿

拉伯数字。弥漫型胶质瘤在弥漫型胶质瘤中,疾病分类的改变基于表型和基因型(图1)。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所有星形细胞瘤归于一类,而新的分类将所有弥漫浸润性胶质瘤(无论是星形细胞还是少突胶质细胞)归于一组,这样分类不仅仅是基于生长方式和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基于IDH1和IDH2基因共同的驱动突变。从发病机制角度看,这提供了一种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动态分类;从预后的角度,将具有相似预后标志物的肿瘤归为一组;从病人管理角度,新的分类将对生物学和基因学相似的肿瘤指导治疗(传统的或者靶向的)。在新分类,弥漫型胶质瘤包括WHO分级II级和III级的星形细胞瘤,II级和III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相关的弥漫型胶质瘤(详见下文)。这种分类使得那些具有局限生长方式的、缺乏IDH 基因家族突变以及频繁伴随BRAF突变(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或TSC1/TSC2突变(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者显著区分于弥漫型胶质瘤。换句话说,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在疾病分类上比弥漫型 星形细胞瘤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之间更类似;疾病的谱系图已经改写。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现在都各自分为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和NOS三类。对于II级和III级肿瘤,如果检测IDH,绝大部分都属于IDH

颅内常见肿瘤

垂体瘤: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颞侧偏盲/停经泌乳/肢端肥大/多饮多尿?年 发生于垂体前叶得良性肿瘤,颅内肿瘤得10%,以20-50岁多见。以内分泌改变症状与视力视野等神经功能症状改变为首发、 辅助检查:蝶鞍平片:可见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垂体冠状位CT:鞍底骨质吸收变薄,下陷甚至破坏、颅脑MR:可显示鞍内鞍上占位灶,与颈内动脉,海绵窦,视神经,视交叉等周围脑组织得关系,正常垂体无法查瞧,可见垂体柄受肿瘤牵拉移位,有典型得束腰征表现。 鉴别诊断: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 T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X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鞍区动脉瘤:一般在鞍旁或鞍上,可有视力视野及蝶鞍改变,病史中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发病多突然,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1、泌乳素性小腺瘤可予多巴胺促效剂治疗,动态影像学检查 2.经额下、翼点或颞下入路开颅肿瘤切除 3.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肿瘤切除 手术谈话:1、肿瘤不能全切,术后复发,术后需放疗。肿瘤性质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准 2.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死亡 3。术中术后大出血 4.视力视野障碍及停经泌乳等内分泌功能障碍不能恢复,甚至双目失明 5.术后垂体功能低下,畏寒乏力等,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 6.术后多饮多尿,尿崩电解质紊乱或下丘脑损伤高热昏迷死亡 7、鼻中隔穿孔,鼻黏膜干燥出血,嗅觉减退 8.心脑血管意外 颅咽管瘤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多饮多尿/头痛,恶心呕吐?年 就是儿童最常见得先天性肿瘤,多发于6-16岁儿童。以颅内压增高症状、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下丘脑损害表现及临近颅神经受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头颅X线平片:常见肿瘤钙化,位于鞍内或鞍上,囊壁钙化呈弧线状或蛋壳状。蝶鞍盆形或球形扩大或破坏,后床突与鞍背可变尖,脱钙或消失。CT:病变位于鞍内边界清,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实质性肿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可有典型得蛋壳样钙化或囊性变。MR:典型颅咽管瘤在T1相为高、等或低信号,在T2相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可见正常垂体。 鉴别诊断: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与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正常垂体不可见。鞍结节脑膜瘤:早期可有头痛、视力障碍,一般无内分泌障碍,晚期

颅内常见肿瘤

垂体瘤: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颞侧偏盲/停经泌乳/肢端肥大/多饮多尿?年 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颅内肿瘤的10%,以20-50岁多见.以内分泌改变症状和视力视野等神经功能症状改变为首发. 辅助检查:蝶鞍平片:可见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垂体冠状位CT:鞍底骨质吸收变薄,下陷甚至破坏.颅脑MR:可显示鞍内鞍上占位灶,与颈内动脉,海绵窦,视神经,视交叉等周围脑组织的关系,正常垂体无法查看,可见垂体柄受肿瘤牵拉移位,有典型的束腰征表现。 鉴别诊断: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 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X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鞍区动脉瘤:一般在鞍旁或鞍上,可有视力视野及蝶鞍改变,病史中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发病多突然,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1.泌乳素性小腺瘤可予多巴胺促效剂治疗,动态影像学检查 2.经额下、翼点或颞下入路开颅肿瘤切除 3.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肿瘤切除 手术谈话:1.肿瘤不能全切,术后复发,术后需放疗。肿瘤性质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准 2.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死亡 3.术中术后大出血 4.视力视野障碍及停经泌乳等内分泌功能障碍不能恢复,甚至双目失明 5.术后垂体功能低下,畏寒乏力等,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 6.术后多饮多尿,尿崩电解质紊乱或下丘脑损伤高热昏迷死亡 7.鼻中隔穿孔,鼻黏膜干燥出血,嗅觉减退 8.心脑血管意外 颅咽管瘤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多饮多尿/头痛,恶心呕吐?年 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多发于6-16岁儿童。以颅内压增高症状、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下丘脑损害表现及临近颅神经受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头颅X线平片:常见肿瘤钙化,位于鞍内或鞍上,囊壁钙化呈弧线状或蛋壳状。蝶鞍盆形或球形扩大或破坏,后床突与鞍背可变尖,脱钙或消失。CT:病变位于鞍内边界清,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实质性肿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可有典型的蛋壳样钙化或囊性变。MR:典型颅咽管瘤在T1相为高、等或低信号,在T2相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可见正常垂体。 鉴别诊断: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全面分析脑瘤的早期症状

脑瘤主要指颅内的肿瘤,其中有良性,也有恶性肿瘤,而常见的脑瘤症状有哪些呢?可能很多读者对于脑瘤还不是很了解,总认为肿瘤的发病率非常低,其实恰恰相反,肿瘤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是脑瘤,而在此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下脑瘤症状有哪些: 1、视力骤降:脑瘤患者也会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并伴有头昏头痛,且常被误为眼疲劳。一旦疏忽误治,待到失明后才去就医虽然可以手术切除脑瘤,而此时视力恢复的可能性则已微乎其微了。 脑瘤除引起进行性视力下降外,还往往伴有视野缺损,患者为洞察物像的全貌,常常需歪着头斜视。头痛是其主症之一。若肿瘤位于视神经的交叉部位,则疼痛多发于双颢、前额、眶后、鼻根部,呈胀痛感;如头痛剧烈,并伴有恶心、呕吐,这就提示肿瘤已进入颅内压增高的晚期阶段。 2、幻嗅:幻嗅是较为典型的脑瘤的早期症状。幻嗅是在大脑颞叶部一个称为海马钩回的一地方,发生了病变之后而引起的。尤其是脑瘤(恶性肿瘤居多)生长时,位于海马钩回的嗅觉中枢就会受到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起内脏的神经反射,如食欲大振、胃口不佳、恶心、呕吐等。 3、精神障碍:脑瘤常常会引起精神异常。脑瘤发生在额、颞、胼胝体等部位者较多产生精神症状。临床上以情感淡漠、精神迟钝、记忆力下降为多见,有时表现为傻笑、语言错乱、定向障碍、缺乏自制力。 4、成人癫痫:癫痫的发生与脑肿瘤的类型和发生部位有关。一般来说,生长在大脑前半部、靠近大脑皮层的肿瘤易发生癫痫,即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如少枝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膜瘤等)则癫痫发生率较高。 5、清晨头痛:这种头痛常发生在清晨四五点钟,往往是在熟睡中被痛醒,睡得越熟,痛得越重。起床活动后至八九点钟头痛逐渐减轻以至消失,故称之为“清晨头痛”,此为脑瘤所特有的一大征兆。这种“清晨头痛”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脑瘤使正常的脑脊髓液循环发生部分梗阻,尤其是在安睡后流动更慢,形成短暂性的脑积水而出现剧烈头痛并被痛醒。起床活动后可促使脑脊液循环加快,故可使头痛得以缓解。 6、喷射状呕吐:与胃肠疾病的呕吐相比,脑肿瘤患者的呕吐不伴有胃脘闷胀、恶心、腹痛和腹泻,呕吐与进食亦无关,而是在一阵头痛之后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呕吐物常可喷出二三市尺之远。因为增高的脑压使延髓的呼吸中枢受刺激,所以会出现具有此特征性的喷射状呕吐。有些儿童脑肿瘤患者,由于不能表达其他症状,往往以无缘无故的喷射状呕吐作为患病初期的判定标准。 7、单眼突出:脑瘤形成之初,除前文所讲到的视力骤然下降之外,一侧眼球向前突出也是此症的一大不祥之兆。这类患者单侧的眼球向前突出,严重时可致眼险闭合不全。临床资料统计表明,单侧眼球突出的脑瘤患者约有50%系由颅内疾患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脑瘤。 8、单侧耳聋:若无中耳炎、外伤等病史,仅有一侧耳朵听力逐渐减退,这也很可能是颅内肿瘤压迫了听神经所致的结果。 9、感觉减退:位于大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的脑瘤会导致对侧偏身的各种感觉器官失灵,使痛觉、冷热、触碰、震动和形体辨别等感觉减退甚至丧失。 10、半身不遂:脑瘤引起的半身不遂包括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半身无力或偏瘫,表现有病侧肢体活动障碍;另一种是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表现为动作蠢笨或举动不稳。这两种症状如果是缓慢出现并呈渐行性加重,前者多见于大脑半球肿瘤,后者多见于小脑半球肿瘤。

脑肿瘤的症状是什么

脑肿瘤的症状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脑肿瘤”,就非常害怕。每年大概有300万人死于癌症,的确,肿瘤是一个比较难治的病。所以一旦发现有脑瘤的前期症状,要及时就医。今天小编想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脑肿瘤的症状是什么”,希望大家能有所认识。 脑肿瘤有什么症状? 1.首先会觉得头痛,刚开始不太明显可能是局部的肿胀疼痛,慢慢会加剧尤其在半夜和清晨会疼的厉害。 2.也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颅内压增高,因乳头水肿所致出现的视力障碍,视物昏蒙,暂时性失明、复视原因为: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引发精神障碍,性格改变,进行性呆、脑积水严重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昏睡,还会出现头晕、走路不稳、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语音迟钝或失语的症状。 脑肿瘤可能致病因素有哪些? 1.癌基因和遗传学因素。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有两类基因。癌基因的活化和过度表达诱发肿瘤形成,抗癌基因的存在和表达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发生。带有癌基因的细胞并不一定都发生肿瘤,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各种激惹,才能使细胞发生小的演变。病毒、X线、致癌化学物质等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刺激因素,都能促使细胞染色体上的致癌基因使细胞发生失控性增殖,形成程度不等的恶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网状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 2.电磁辐射。我们知道,其实电磁辐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比如,我们经常乘坐的电梯,经常不离手的手机,或者是现代家庭中的各种电器如电视机、冰箱等等,本身都存在电磁辐射,这是很容易忽视的脑癌的病因。 3.环境污染。大家都知道现代的食品不卫生,很多食品、快餐以及饮料中都有添加剂,如色素、香料、防腐剂、增稠剂等等,其中很多并不能确定是否会致病。对于成年人来说,身体代谢较强,所以吃了可能没反应。但是儿童肝肾能力弱,吃多了,毒素容易堆积在体内,引发恶性病变。 在了解脑瘤有什么症状,以及可能致病因素后,大家还是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注意食品卫生,尽量少受电磁辐射的干扰,这些都能比较好的预防患病。以上就是今天小编分享的关于脑瘤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身体,不用遭受病痛的侵扰。

颅内肿瘤

模块一 任务5-16 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案例】 张女士,28岁,已婚,不育,出现头晕、月经紊乱1年余,在当地医院行黄体酮调经及中药治疗不见好转,现停经6月余,并出现头痛,视力下降,以及间断性泌乳而来就诊,头部CT提示鞍区密度影增强。 初步诊断:颅内肿瘤 思考: 1.该患者目前症状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手术后引流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颅内肿瘤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颅内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正确指导患者用药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颅内肿瘤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颅内肿瘤又称脑瘤,包括来源于脑组织、脑膜、脑血管、脑垂体、脑神经及残余胚胎组织的原发性肿瘤,以及来自颅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以神经胶质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脑膜瘤、垂体腺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约半数为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其次是鞍区、小脑脑桥角、小脑等部位。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增大破坏或压迫脑组织,产生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二、病因 至今尚不明确,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等。颅内肿瘤的分类方法多样。目前国内多使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分类: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松果体肿瘤。②脑膜肿瘤: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③神经鞘细胞肿瘤:包括;良性、恶性神经鞘肿瘤,良性、恶性神经纤维瘤。④垂体前叶肿瘤:包括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碱性腺瘤、混合性腺瘤。⑤先天性肿瘤:包括颅咽管瘤、上皮样囊肿、畸胎瘤、神经错构瘤等。⑥血管性肿瘤。⑦转移性肿瘤。⑧邻近组织侵入性肿瘤。⑨未分类肿瘤。 三、临床表现 因肿瘤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症状是其共同

磁共振波谱分析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分析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脑内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波谱,对其脑肿瘤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类型,评价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89(89.00%)。而整出结果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在对临床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磁共振波谱方式,对患者的脑肿瘤以及类型进行鉴别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积极的诊断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脑肿瘤;诊断方案;肿瘤鉴别 脑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且严重的肿瘤类型,主要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健康威胁,严重时甚至可能剥夺患者的生命。所以不仅在治疗时需要采用积极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也需要,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明确,才能保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磁共振波谱分析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案,对于分子结构具有较强的解析能力,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脑内肿瘤的诊断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患者年龄为36~68岁,平均年龄为(48.52±5.2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病例检查后确认为脑内肿瘤,并经行磁共振波谱检查诊断为脑内肿瘤患者,其中顶叶肿瘤患者36例、颞叶肿瘤患者28例、丘脑肿瘤患者13例、脑内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为23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不患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或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 HDXT 1.5T进行磁共振扫描治疗,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患者脑肿瘤区域的大致部位,并选择其最大层面作为磁共振波谱扫描的感兴趣区,做好相应的陈列定位工作。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脑肿瘤诊断时,使用点分辨波谱的分析数列进行分析。在诊断完毕后,采用机械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诊断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患者的脑肿瘤实际代谢物质来对患者的病灶合并症状况进行判断,确定患者的脑肿瘤类型和部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

脑肿瘤的分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628636.html, 脑肿瘤的分类 脑位于颅内,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80-90%。椎管内肿瘤占10-20%,原发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脑膜、脑神经、血管、胚胎残余、垂体等;继发者,有转移瘤和侵入瘤。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由于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学特性也不一样。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血运转移者,原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肿瘤直接侵入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病因但与颅脑损伤、射线、化学物质、病毒侵入等因素诱发颅内癌基因生长有关。 病理:颅内原发肿瘤虽然多数为良性,但由于发生部位关系,后果常比较严重。同时,在病理组织学上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界限常不清楚,造成良恶混合而难以区分。如某些分化很好的肿瘤可没有包膜;许多浸润肿瘤可以生长缓慢。在组织学上近似良性;瘤细胞大多数以膨胀与浸润两种方式生长。原发性肿瘤常单个生长,而转移性肿瘤常为多发,可同时或先向后从多处生长,形成彼此不相联系的独立病灶。大脑半球发生肿瘤的机会最多,依次为蝶鞍区、小脑、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等。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最多见的是各种胶质瘤,约占1/3或1/2以上。(如星型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和少枝胶质母细胞瘤。) 其次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觉障碍、三联征: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视觉障碍:查看眼底,常见视乳头水肿。 上述症状是颅内肿瘤占位,压迫静脉及脑脊髓循环通道,使脑液、血管、神经循环传导受阻,造成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还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失明、头晕、猝倒、抽搐或意识障碍等。 二.神经病变定位体征: 临床上的症状与体征:是由于颅内肿瘤在不同的部位压迫或损害脑组织所致,如中央区肿瘤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单瘫、额叶肿瘤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顶叶肿瘤则以感觉障碍为主。颅内肿瘤所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及体征是由于肿瘤的压迫、浸润和破坏所引起的,当经过及时治疗,肿瘤占位得以排除,局部血液循环、脑积液循环和受压组织得到恢复与解除,症状即可逐渐逆转,这种症状称为“生理性障碍”。 另外一种情况是颅内肿瘤侵犯神经组织,使之毁坏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虽然肿瘤切除后,但症状也难以逆转,这种症状称之为“解剖性障碍”。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以产生“解剖性障碍”的症状为多见。 三. 内分泌失调:如垂体腺瘤由于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表现为闭经、溢乳、多毛、肥胖、生长过快或发育停滞等症状。 颅内肿瘤实际上是一个包括几十种脑疾病的总称,根据其发病部位,现简述其特征: 一. 额叶肿瘤: 特征是常有精神症状,或有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抽搐,可出现额叶对侧肢体的轻偏瘫、抓握反射、锥体束征,运动性失语与额叶共济失调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