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技术及畸形原因防治措施.doc

平菇栽培技术及畸形原因防治措施一、栽培技术1、选种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也不同,生产上常按温型分类,如高温型、广温型、低温型等;除夏季首选高温型外,一般生产季节栽培均选用广温型品种。
2、菌种制作(1)菌种制作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和原种一般从有资质、信誉度高的生产单位购买。
栽培种制作容器最好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生产上选用17cmX33cmX40mm的袋子。
(2)培养基及配方:木屑培养基。
木屑100kg. M皮25kg、米糠10kg.石膏2血、磷肥2血、白糖0. 5kg. 50%的多菌灵0. 2kg o②棉籽壳培养基。
棉籽壳100kg、麦夫皮10kg、石膏lkg、磷肥2kg、50%多菌灵0. 2kg o(3)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
应经常检查杂菌污染和鼠害,以防杂菌滋生,影响制种成品率。
低温下注意保温'堆码层数可达6层以上,菌棒上用草帘等覆盖;高温季节注意降温,堆码层数不超过3层,层与层之间保持20em的距离。
发现污染的菌棒要及时清除,一般采用焚烧或放到粪池内浸泡,不能随便乱扔。
合格菌种的标准:菌丝体纯白健壮,粗细均匀,菌落延伸整齐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杂乱,没有毛霉、木霉等菌落;成熟的菌种,菌丝浓密、具有光泽,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现象,有时还有水珠分泌,但基质清楚可辨,不收缩、不干涸。
3、栽培原料原料配方为:棉籽壳100kg,麦皮5〜8kg,磷肥2kg,石膏粉1kg,石灰1kg,含水量65%。
4、接种接种前从外表观察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剔除污染的菌种后,用0. 1%高猛酸钾水溶液消毒1〜3min,所有用具等也要消毒。
做好周边的环境卫生,接种室先用气雾消毒剂熏蒸1次用消毒剂2g / m3,消毒30min后通风,待药味全部散尽后,即进行开放式接种。
接种时用银子除去菌种袋内较干燥的培养料,然后将菌种填满袋口。
再用2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照此方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平菇因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型较多且营养较丰富、产量较高,因而目前成了人工栽培最为广泛的一种食用菌,但若掌握不当,同样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了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培养料变质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后,有的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长。
原因是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带有大量杂菌。
特别是经过夏季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杂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性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重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
若用麦粒做栽培种时,可能由于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袋壁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料内氮素营养过高,碳氮比失调,且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
解决办法:栽培前选好原料。
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暴晒两天,拌料时准确掌握水分。
用生石灰粉或水调PH值为8~8.5,最好用发酵料,有条件的用熟料栽培好,若用生料要在培养料内加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等杀菌剂。
2.只在料袋一端长菌丝在一个料袋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菌丝则萎缩死亡。
原因之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
另一原因可能是:一端袋口扎得过紧,造成氧气不足也会使菌丝生长受阻。
解决办法:灭菌灶灶顶建成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能回流入锅;料袋摆放与灶壁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袋口若是用橡皮筋扎的或用线绳扎的,改用大头针固定袋口;若是麦粒菌种宜在袋中部打孔,把菌种接入内部,把口封好。
3.菌丝满袋后迟迟不出菇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过2~3个月仍不现蕾,其原因有:1)菌种选择不当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如在春末夏初播种,当菌丝长满后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就难以出菇。
当前北方平菇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保持菇房清洁
定期清理菇房内的残余菌渣和杂物,保持环 境卫生。
调节环境条件
保持菇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以防止病害的滋生和蔓延。
化学防治
定期消毒
使用化学消毒剂对菇房、培养基和菇体进行消毒 处理,以杀灭病原菌。
预防性用药
曲霉菌病
• 症状识别:曲霉菌病主要侵染平菇子实体,导致子实体表面出现黄色或 绿色的霉层,影响平菇的品质和产量。
• 病原菌:曲霉菌病由真菌中的曲霉菌引起,该菌适应性强,在高温、高 湿环境下容易繁殖。
• 发生条件:曲霉菌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较高、通风不良有关,主要通过 空气中的菌丝孢子传播。
• 防治方法:预防曲霉菌病的发生,要控制好菇房内的湿度和通风条件, 及时清除感染的菇体和残菇。治疗曲霉菌病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防治。同时要对菇房内进行 全面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在病害未发生前,使用预防性药物进行喷洒或熏 蒸,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治疗性用药
当病害发生时,使用治疗性药物进行治疗,以减 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平菇病害,如使用细菌制剂、真菌制剂等 。
增强免疫力
通过加强平菇的营养管理,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以抵抗病原菌的侵袭。
毛霉菌病
症状识别
毛霉菌病主要侵染平菇菌丝体,导致菌丝变粗变 褐,最终腐烂死亡。
发生条件
毛霉菌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较高、通风不良有关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菌丝孢子传播。
病原菌
毛霉菌病由真菌中的毛霉菌引起,该菌适应性强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繁殖。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入的尿素等肥料超标 , 产生烧 料情况 。
12 防治 措 施 .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菌种 ; 菌种满袋后要在低温 条件 下储 存 , 并且放 置时间不能超过 1 ; 周 合理 安排 菌种培育 与培 养料处理 时间 , 二者要衔 接好 ; 在拌 制 培 养料 时应该严格控制各种成分比例 , 尤其是尿素不 能超过 0 %,加入尿 素就不能放二铵 等其它 复合肥 . 3 料 。在 6 8月份装袋 ,  ̄ 由于气温过 高 , 尿素最 好不放 。 如果发 生烧料 , 可以把培养料 倒出晾晒儿 日, 再调整 含水率 , 重新装袋灭菌接种。
Te
平 栽 常 的 题 防 措 菇 培中 见 问 及 治 施
●张 印 张 巍 祝 晓光 张 颖 ( 东市林 业科 学研 究 所食 用 菌研 究 室 辽 宁 丹 东 18 1 ) 丹 10 1
平菇栽培 , 由于原料来 源广泛 、 栽培 管理 技术相 对简单 、 生产周期短 、 投入产 出比高而成为越 来越多 菇农的一项重要致 富产业 。但是在栽培过程 中, 菇农 都会遇到 各种各样 的问题 , 者减产 减收 , 者整个 轻 重 菇棚菌袋报废 , 造成不可挽 回的经济损失 。笔者经过 几年的栽培实践和走访 调查 , 针对平菇整个栽培周期 所 出现 的一些 现象问题 , 进行归纳分 析总结 , 并提 出 相应 的解决措施 , 希望能对广大菇农有所帮助。
2 栽培袋杂菌污染严重
21 原 因 .
培养料发酵或灭菌不彻底 ;接种操作不严格 ; 发
菌温度过高 ; 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场所卫生条件差 。
22 防治 措 施 I
拌制培 养料时 , 要严格掌握 含水率 , 温偏高 时 气 含水率适当小些 , 正常情况下以 6 %一 5 2 6 %为宜 。平菇 菌丝生长期问需要大量的氧气 ,接种后的 4 5天 , - 要 在袋 口用细木棍扎 5 6 - 个孔透气 , 深度为 l 1 c 有 一 . m。 5 条件的菇农可用径 圈加报纸封 口, 这样既解 决了缺 氧 问题 , 又能最大 限度地保持 菌袋水分 , 菇的商 品性也 好。冬季栽培 , 由于气温低常常 出现发 菌迟缓情况 , 可 以在棚 内挂一层遮 阳网 , 既起 到遮光作用 , 又能提 高 棚内温度 。接完种的菌袋 , 中在一处 , 集 上面盖上棉 毡 或草帘 , 每隔 3天要倒 垛 1 , 样就能有效 保证发 次 这 菌时的温度 。
平菇不出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保证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适 宜,以保证菌种定植和生长良好
。
发酵时间充足
保证培养料发酵时间充足,以便 菌种充分分解和利用培养料中的
营养。
翻堆均匀
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及时翻堆, 以保证培养料发酵均匀、充分。
规范接种操作
消毒灭菌
在接种前对场地和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以 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无菌操作
在接种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保证菌种纯正 、无污染。
03 平菇出菇期管理 技巧
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
总结词
平菇出菇期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和时间刺激 子实体形成,但要避免直射阳光。
详细描述
平菇在出菇期需要适当的光照刺激,但不同 品种对光照强度的需求存在差异。一般而言 ,出菇期可每天给予2-3小时散射光,光照 强度在300-500勒克斯之间。避免直射阳光
以免影响子实体形成。
接种不当
总结词
采用科学、规范的接种方法。
VS
详细描述
接种是平菇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接种 不当,可能导致菌丝感染或生长缓慢,进 而影响出菇。为确保接种科学、规范,应 选用熟练的技术人员进行接种,并严格遵 守接种操作规程。同时,要确保接种室干 净、卫生,以减少污染和病害的发生。
温度管理不当
总结词
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在平菇出菇阶段控制适宜的湿度,以保证平菇正常生长 、发育和出菇。过干过湿都不利于平菇的正常生长。
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
发菌阶段
在平菇发菌阶段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以保证菌丝 生长健壮、均匀。过酸过碱都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定 植。
出菇阶段
在平菇出菇阶段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以保证平菇 正常生长、发育和出菇。过酸过碱都不利于平菇的生 长和发育。
平菇栽培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2019.03菌菇生产平菇病害主要分为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由于侵染源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多种类型。
生理性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是非侵染性病原的作用引起,使平菇不能正常新陈代谢,在平菇生长环境不合适时易发生。
平菇生理性病害不需要用药物治疗,也不会传染扩散,只要有针对性地改善菇房环境,较轻的生理性病害会逐渐恢复正常。
1出菇阶段主要侵染性病害1.1细菌性褐斑病病菌主要危害平菇的表皮,而不深入到菌肉组织。
在菌盖表面,病斑多出现在与菌柄相连的凹陷处,近圆形或梭形,稍凹陷,边缘整齐,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单个菌盖上有几十个或上百个褐色病斑,但不引起子实体变形或腐烂。
1)发生原因。
覆土用的土壤有细菌,或用水不洁,菇房通风不好,湿度过大,菌盖表面长时间积水,都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2)防治方法。
使用清洁的水喷洒子实体表面,多注意通风,防止菌盖表面长期积水,覆土前要对用上进行消毒处理。
发生此病后,可喷洒150mg/L漂白粉溶液,用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锝素可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1.2细菌性腐烂病发生此病的平菇,病害多从菌盖边缘开始发生,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纹,从菌盖边缘向内扩展,然后延伸至菌柄,最后引起子实体呈淡黄色,腐烂并散发出臭味。
1)发生原因。
不洁土壤及用水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2)防治方法。
春秋季易发病期注意控制菇房温度、湿度,防止高温、高湿。
发病后加强通风,充分降低湿度。
清除病菇,清理料面。
使用清洁的水喷洒子实体表面,多注意通风,发生此病后,可喷洒150mg/L漂白粉溶液,用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可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用万消灵8~10片加水10kg连续喷洒2~3天,每天1~2次。
1.3胡桃肉状菌1)表现症状。
胡桃肉状菌侵入培养料后,初为丛状的茂密白色小菌丝,随着菌龄增加变成黄白色,后逐渐形成子囊果。
温室平菇常见病及防治措施及平菇的栽培

温室平菇常见病及防治措施及平菇的栽培来源:/news/17613012.html平菇常见病及防治措施1、粗柄菇症状:在原基发生后,菌盖分化和发育不正常,主要表现为菌盖小、菌柄长且柄粗质硬,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防治:低温天气,产菇的温室在采取密闭式保温防寒措施时,要注意在中午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以确保温室内氧气的足量供应。
2、蓝色菇症状:在菇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菌盖边缘产生蓝色晕圈,严重时整个菇体如同被泼上蓝墨水,甚至采收后也不消退。
防治:这是菇体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要及时将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排出室外。
温室增温最好采用日光或暖气增温。
3、温瘤盖菇症状:菇体发育生长缓慢,菌盖上出现颗粒或瘤状突起物。
发病严重时,菌盖僵缩,菇质硬化,菇体停止生长发育。
防治:选择中低温型品种进行栽培,加强温室保温、增温措施,控制好温室出菇温度。
通常中温型品种温室出菇温度应控制在8℃以上,低温型品种应控制在2℃以上。
平菇的栽培室内床栽菇房建造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
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
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
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
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
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
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
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
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
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
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
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菇房消毒菇房在使用前要消毒,特别是旧菇房,更要彻底消毒。
以减少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
消毒方法如下:(1)每100立方米菇房用硫磺0.5公斤、敌敌畏0.1公斤、甲醛0.2公斤,与木屑混合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2)100立方米菇房用甲醛1公斤、高锰酸钾0.5公斤,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
平菇栽培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分 化 迟 ,生 长 慢
使幼 菇 子 实 体水 分饱 和 缺 氧 ,窒息 而
在适 宜的环境条 件下 ,平菇 各类品
死。菇房 内喷水过量 并且通 风不及时 或 种 现 蕾 后 , 次 日即 可 见 到 表 面 有 圆 形 的 菇 根部积 水常造成 湿死 菇 。因此 ,适 当 小 钉 头状 物 ,2 ~3 天 即 可 分 辨 出 白 色 的 的水分和通 风管理 会有 效地解 决湿死菇 柄和灰 色的盖 ,这 表 明环 境条件 适宜 。 问题 。 如果 从见到原基 开始 ,儿 H后外 形变化
发生 。
不 良的条件下发 生。预 防黄斑病需 要综
2 . 湿 死 菇 、表 现 为幼 菇 湿呈 水 渍 合防治 ,如采 用熟练栽培 ,地 面石灰消
状 ,后 变 黄 甚 至腐 烂 ,用 手 稍 捏 就 有 大 毒 、 适量 给 水 、 加 强通 风 。
量 的水滴 出。其主要 原 凶是 喷水过重 ,
出菇。若含水量 亏欠太多则需要补 水。
2 . 通风 不 良或 光照 不足 发菌 中平
况 分类 ,属 于第一 种情 况的 ,多 是培养 菇菌丝产 生大量 的二 氧化碳 ,当通风 不
料 含 水 量 过 大 ,透 气 性 差 , 有 的 还 由此 良时 ,料 中沉积 的二 氧化碳不 能及时散
平菇是 侧耳属 内数种 的俗称 ,主要 属于环境 条件不 适的要 加强通风排 湿和 品种 有糙皮 侧耳 、白黄侧 耳 、佛 罗里达 降温 。这 种情 况发菌期 要适 当延长 ,不
侧耳 、凤尾 菇等 。平 菇的 别名为侧 耳 、
和 食用种类之 … 。由于品 种多 ,出菇温
’ 度 、 可 用 原 料 广 泛 , 抗 逆 性 强 , 周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因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型较多且营养较丰富、产量较高,因而目前成了人工栽培最为广泛的一种食用菌,但若掌握不当,同样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了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培养料变质
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后,有的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长。
原因是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带有大量杂菌。
特别是经过夏季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杂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性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重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
若用麦粒做栽培种时,可能由于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袋壁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料内氮素营养过高,碳氮比失调,且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
解决办法:栽培前选好原料。
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暴晒两天,拌料时准确掌握水分。
用生石灰粉或水调PH值为8~8.5,最好用发酵料,有条件的用熟料栽培好,若用生料要在培养料内加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等杀菌剂。
2.只在料袋一端长菌丝
在一个料袋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菌丝则萎缩死亡。
原因之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
另一原因可能是:一端袋口扎得过紧,造成氧气不足也会使菌丝生长受阻。
解决办法:灭菌灶灶顶建成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能回流入锅;料袋摆放与灶壁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袋口若是用橡皮筋扎的或用线绳扎的,改用大头针固定袋口;若是麦粒菌种宜在袋中部打孔,把菌种接入内部,把口封好。
3.菌丝满袋后迟迟不出菇
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过2~3个月仍不现蕾,其原因有:
1)菌种选择不当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如在春末夏初播种,当菌丝长满后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就难以出菇。
遇到这种情况,应将袋两头扎紧,减少水分流失,待秋季气温降低后再打开袋出菇,可减少损失;也可将塑料袋抽去,将菌块紧密横排在潮湿阴凉的地方,上覆2cm左右厚的一层碎土,盖上草帘经常洒水保湿。
待气温适宜时去掉草帘也可大量出菇。
2)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平菇在菌丝体阶段,培养料中较适宜的碳氮比为2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以30:1或40:1为好。
如果培养料中碳氮比失调,碳素不足,氮素过多,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形成菌丝徒长现象。
严重时甚至浓密成团,结成菌皮,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推迟出菇,影响产量。
麦麸、米糠、薯类、豆饼、酵母、玉米等都含有较丰富的氮素,添加时应掌握适量。
处理方法是:将浓密的菌块挠去,喷0.5%的葡萄糖等含碳物质,调节碳氨比,同时加强通气、光照及加大温差刺激,可使其尽快现蕾出菇。
3)扩接母种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现象,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
4)菌丝长满后,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菌膜,致使菌蕾不能分化。
遇此情况,可用铁丝在菌袋两头戳洞,再用小铁耙挠去表面干菌膜,然后将菌袋浸入25℃以下水中8~12h,待吸足水分后,再重新摆放架上给予通风、光照和温差刺激,增加空气湿度也会很快出菇。
4.有的菌袋中间出现大量菌蕾
原因大致有:①装料不紧密,料与袋之间有空隙,灭菌时压力过大,胀破料袋或使料袋鼓起;②在装料或搬动中料袋被刺破;③菌丝生长阶段环境不良,如温差过大、光照较强、空气湿度较高等均会促使料袋中部产生子实体原基。
克服办法:装料时要边装边压实,尤其是外周使培养料与栽培袋紧密接触不留空隙;装料搬运,要小心避免料袋破损;蒸料后要缓慢放气;创造适宜菌丝生长的环境条件,要遮光保温和控制湿度,或者使发菌场与出菇场分开。
5.出现烧菌现象
烧菌是菌丝生长环境内的温度过高,超过了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而造成的菌丝死亡现象。
当培养料内温度超过30℃时,菌丝生命力减退,超过40℃就会发生烧菌现象,因此,在栽培时一定要控制料温不能超过30℃。
夏季栽培时应在凉爽的室内进行,菌袋以单层排放为好,若温度仍较高,可洒些冷水,开窗通风。
需要注意的是栽培袋中间的温度往往比室温高3~5℃。
6.播种后有些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平菇接种后有时菌丝不吃料,或开始几天,菌丝生长很好,过几天就萎缩死亡。
一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培养料保存时间过久,已发霉变质,孳生大量杂菌,播种后菌种受杂菌包围;②菌种转接次数过多,培养条件不良,保存时间过久或多次组织分离,造成菌龄太老,生命力降低;③接种箱内使用消毒药物过多,杀死了菌种;④培养料中含水量不适当,过干或过湿,装料过紧通气不良;⑤培养温度过低,接种量小;⑥播种后气温过高,菌种受损伤;⑦培养料PH值过高。
预防或消除的基本方法:不用贮存过久发霉变质的培养料,选用生命力旺盛的菌种,培养料含水量适当,紧实程度合理,PH值应控制在8.5以下,并控制适当的温度。
7.菌丝未满袋即出菇
有的栽培袋菌丝未长满即出菇,原因主要是:培养环境差和栽培方法不当。
如培养料过干或过湿,装料时压得太紧、料内营养成分差,光线太强,温差较大,酸碱度不适宜等。
也可能是由于菌龄老化,生活力减退所致。
预防和克服的基本办法是创造适宜菌丝生长的有利条件,注意把好各个环节的关口。
8.菌蕾变黄、坏死
子实体小,菌盖突然变黄发软,子实体基部变粗,且水肿发亮,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常是由于气温过高所致。
当由菌丝体阶段转入子实体阶段时,如遇到
22~33℃以上的气温,会导致菌柄上端养分停止输送,因而使菌盖趋于死亡。
遇此情况,一要立即消除死菇,二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袋式栽培要在清晨傍晚、夜间气温较低时通风降温,同时在棚室加强喷水降温;阳畦栽培要在料面上、菇坑周围增加喷水量,同时放低遮荫物以防热风直接大量吹入,达到降温目的。
9.大量死菇
1)死菇原因:①温度过高无论何种温型的平菇,只要出菇温度超过上限3℃以上就会出现大量死亡;②湿度过低出菇后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80%,小菇就会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③通气不良菇房或阳畦中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窒息死亡;④喷水过多子实体喷水过多,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也易引起病菌感染而死亡;⑤营养不足使一些幼小菇蕾饥饿死亡。
2)防治办法:①因地因品种适时下种,避开高温季节出菇;②出菇现蕾后,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③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空气新鲜;④掌握喷水量,控制空气湿度,注意喷水方法,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菇体上喷水;⑤控制光照,避免阳光直射菇体。
另外在平菇栽培中避免不同品种混播,因为不同品种所要求的生长条件有差异,混播给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不同品种混播在一起会产生拮抗现象,相互侵占“地盘”,大大影响产量。
张水成,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9期,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