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平菇栽培种接种实训报告

平菇栽培种接种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平菇栽培种接种的基本操作步骤。

2.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提高接种成功率。

3. 了解接种工具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二、实验原理平菇栽培种接种是将纯种菌丝接种到培养基上,使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菌种。

无菌操作是防止杂菌污染的关键,确保接种成功。

三、实验材料1. 原种:平菇夏灰1号菌种。

2. 培养基:棉籽壳、木屑、麸皮、轻钙、磷肥等。

3. 接种工具:接种针、接种环、无菌棉球、酒精灯、75%酒精、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4. 实验室无菌操作台、无菌室、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按照配方称取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装入培养皿中,高温灭菌。

2. 无菌操作台准备:开启无菌操作台,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确保操作台无菌。

3. 接种操作:a. 打开无菌室门,戴好无菌手套,将接种针和接种环置于无菌室中。

b. 取出一瓶原种,用75%酒精棉球擦拭瓶口,打开瓶盖。

c. 将接种针插入原种中,取出少量菌丝。

d. 将菌丝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e. 用无菌棉球擦拭接种环,将接种环放入培养基中,使菌丝均匀分布。

f. 封闭培养皿,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4. 接种后管理:a. 保持培养箱温度在22℃左右,湿度在70%左右。

b. 每周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及时剔除杂菌。

c. 待菌丝长满培养基后,即可用于生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接种成功率:本实验接种成功率较高,菌丝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

2. 接种效果:接种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浓白,生命力强。

3.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防止杂菌污染的关键,本实验无菌操作严格,确保了接种成功。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平菇栽培种接种的基本操作步骤,提高了接种成功率。

2. 无菌操作是保证接种成功的关键,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 接种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为平菇生产提供了优质的菌种。

七、实验建议1. 加强无菌操作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无菌意识。

蘑菇接种培养实验报告(3篇)

蘑菇接种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蘑菇接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蘑菇的生长习性,提高对蘑菇菌种和培养基的认识,为今后蘑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材料:蘑菇菌种(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无菌水、生石灰、脱脂棉等。

三、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1)将蘑菇菌种取出,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然后用无菌脱脂棉擦干。

(2)将菌种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当菌落生长旺盛时,即可用于接种培养。

2. 接种培养(1)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到装有新鲜PDA培养基的试管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当菌丝长满试管时,即可进行转接培养。

3. 转接培养(1)将长满菌丝的试管取出,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然后用无菌脱脂棉擦干。

(2)将菌丝接种到装有新鲜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当菌落生长旺盛时,即可进行出菇培养。

4. 出菇培养(1)将长满菌丝的培养皿取出,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然后用无菌脱脂棉擦干。

(2)将菌丝接种到装有新鲜培养基的菌袋中,放入出菇室中培养。

(3)观察出菇情况,当菌丝长满菌袋,出现菇蕾时,即可收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种活化菌种在PDA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生长旺盛,无污染现象。

2. 接种培养接种后的试管菌丝生长迅速,菌丝呈白色,菌丝体粗壮,无污染现象。

3. 转接培养转接后的培养皿菌丝生长良好,菌落生长旺盛,无污染现象。

4. 出菇培养出菇培养期间,菌丝长满菌袋,出现菇蕾,菇蕾生长旺盛,无污染现象。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蘑菇接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了蘑菇的生长习性。

实验结果表明,蘑菇菌种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出菇效果显著。

在今后的蘑菇栽培中,应根据蘑菇的生长习性,优化接种和培养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

实验室平菇栽培法实验报告

实验室平菇栽培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室平菇栽培法班组姓名学号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掌握平菇基本栽培方法及其原理。

2.掌握平菇栽培中器械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及原理,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法等。

3.了解食用菌母种扩大繁殖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斜面母种的接种和培养方法。

4.掌握平菇栽培中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出菇的方案。

二、基本原理1.平菇是木质腐生菌,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均从木屑、棉籽壳、稻草等培养料中获得。

平菇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批采收一般为30天到40天,栽培方法简便,成功率高。

本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袋装方法出菇。

2.食用菌生产中,培养基、器皿及接种工具的消毒灭菌,是防止杂菌污染,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关键措施,灭菌和消毒法主要有物理方法(高温灭菌和紫外线灭菌)、化学灭菌法。

干热灭菌是在保持恒温的电烘箱中进行的,适用于各种耐热的玻璃器皿、棉塞、滤纸、以及不能与蒸汽充分接触的液体的灭菌.一般在160摄氏度持续—2小时,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灼烧灭菌可直接在酒精灯外火焰灼烧灭菌,酒精灯所用的酒精浓度要在百分之95以上.紫外灯灭菌是接种室(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次在使用前开灯20—30分钟.紫外线可导致细胞内核酸和酶发生变化而使细胞死亡,还可使空气中氧气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杀菌作用.因其透射力差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有效距离为—2米,以米内为最好.3.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和分离菌种时用斜面培养基,适用于一般食用菌的母种分离与培养用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培养基),配成后用加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4.食用菌菌种生产一般按母种——原种——栽培种进行。

母种数量少,要进行试管移接扩大培养才能进行生产。

5.原种由母种繁殖而成,由原种扩大培养成栽培种。

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一般包括配料——装瓶(袋)——灭菌——接种——培养等流程。

一般用瓶装或塑料袋装,灭菌压力和时间相应延长。

平菇的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平菇的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平菇的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 实验背景平菇,乂称侧耳、耳菇,是日常食用菌中最普通的一种。

它质地肥厚,嫩滑可口,有类似牡蛎的香味。

平菇无论素炒还是制成荤菜,都十分鲜嫩诱人,加之价钱便宜,实在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

功效:近代医学认为,平姑含有抗肿瘤细胞的多糖体,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免疫特性。

此外,平菇还含侧耳毒素和蘑菇核糖酸,经药理证明有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病毒素的合成和增殖。

平姑含有多种养分及菌糖、甘露醇糖、激素等,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故可作为体弱病人的营养品,对肝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软骨病、高血压等都有疗效,对降低血胆固醇和防治尿道结石也有一定效果,对妇女更年期的综合征可起调理作用。

平菇还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

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经络不适等症。

二. 实验目的1 .掌握平姑栽培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3•.掌握无菌操作。

4.了解平姑生长过程中儿个时期的形态特征。

三. 实验原理平姑是木质腐生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均可从木屑、棉子壳、稻草等培养料中获得。

平菇的适应性强,一年中,春、秋、冬三季都可适应平菇的生长。

且它的生产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批采收,一般为30-40do栽培方法简便,一学就会,成功率很高。

平姑的栽培品种主要有平菇、美味侧耳、佛罗里达、鲍鱼菇及凤尾菇。

本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袋栽的方法试验出菇。

四. 实验器材1 •实验材料平菇菌种2•培养基(1) PDA培养基材料:马铃薯(去皮)200g ;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自然pH值。

(2)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98%;石育粉1%;蔗糖1%;含水量60-65% (关键)。

3•其他试管、三角瓶、聚丙烯塑料、棉塞、牛皮纸、灭菌锅、培养箱。

五. 实验内容一. 菌种活化(一).PDA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1).培养基制作:马铃薯去皮、去眼,切成薄片,称200克放入锅中,煮至熟而不烂,四层纱布过滤,加入琼脂小火搅拌至全部溶化,补足水分后加糖。

实验室平菇栽培法实验报告

实验室平菇栽培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室平菇栽培法班组姓名学号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掌握平菇基本栽培方法及其原理。

2.掌握平菇栽培中器械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及原理,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法等。

3.了解食用菌母种扩大繁殖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斜面母种的接种和培养方法。

4.掌握平菇栽培中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出菇的方案。

二、基本原理1.平菇是木质腐生菌,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均从木屑、棉籽壳、稻草等培养料中获得。

平菇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批采收一般为30天到40天,栽培方法简便,成功率高。

本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袋装方法出菇。

2.食用菌生产中,培养基、器皿及接种工具的消毒灭菌,是防止杂菌污染,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关键措施,灭菌和消毒法主要有物理方法(高温灭菌和紫外线灭菌)、化学灭菌法。

干热灭菌是在保持恒温的电烘箱中进行的,适用于各种耐热的玻璃器皿、棉塞、滤纸、以及不能与蒸汽充分接触的液体的灭菌.一般在160摄氏度持续1.5—2小时,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灼烧灭菌可直接在酒精灯外火焰灼烧灭菌,酒精灯所用的酒精浓度要在百分之95以上.紫外灯灭菌是接种室(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次在使用前开灯20—30分钟.紫外线可导致细胞内核酸和酶发生变化而使细胞死亡,还可使空气中氧气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杀菌作用.因其透射力差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有效距离为1.5—2米,以1.2米内为最好.3.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和分离菌种时用斜面培养基,适用于一般食用菌的母种分离与培养用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培养基),配成后用加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4.食用菌菌种生产一般按母种——原种——栽培种进行。

母种数量少,要进行试管移接扩大培养才能进行生产。

5.原种由母种繁殖而成,由原种扩大培养成栽培种。

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一般包括配料——装瓶(袋)——灭菌——接种——培养等流程。

最新平菇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最新平菇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最新平菇栽培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和验证最新的平菇栽培技术,以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并为未来的商业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平菇菌种:选取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害能力高的平菇菌种。

2. 培养基:主要由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混合制成。

3. 营养物质:包括石膏粉、石灰等,用于调节培养基的酸碱度和提供必要的矿物质。

4. 实验设备:包括恒温培养箱、湿度计、pH计、光照设备等。

实验方法:1. 培养基准备: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棉籽壳、玉米芯和木屑,并加入石膏粉和石灰调节pH值至6.5-7.0。

2. 灭菌处理:将准备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3.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将平菇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4.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在25-28℃,湿度在85%-95%,光照时间每天12小时。

5.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平菇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生长速度、子实体的形成时间、菌盖的大小等数据。

实验结果:1. 菌丝生长:接种后7天内,菌丝在培养基中均匀生长,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

2. 子实体形成:接种后15天,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生长迅速,菌盖直径平均达到5cm。

3. 产量测定:实验周期30天结束时,平均每瓶产量为250g,相比传统栽培技术提高了20%。

4. 品质分析:通过营养成分分析,新栽培技术下的平菇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均有所提高。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最新平菇栽培技术的有效性。

新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为平菇的商业化栽培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栽培条件,探索更高效的栽培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

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

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

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平菇的栽培实验报告引言:平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本实验旨在研究平菇的栽培方法和生长条件,以期为平菇的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一、平菇的生态特点平菇属于真菌门,是一种典型的子囊菌类。

其生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宜生长温度:平菇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其中20摄氏度是最佳的生长温度。

2. 光照条件:平菇对光照要求不高,适宜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生长,但过强的光照会抑制平菇的生长。

3. 湿度要求:平菇对湿度要求较高,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90%。

4. 通风条件:平菇对通风要求较高,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二、平菇的栽培方法1. 培养基的制备:平菇的培养基一般采用秸秆、麸皮等有机物质进行配制。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调节酸碱度和湿度等因素,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

2. 菌种的接种:将培养好的平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并轻轻拍实,保持湿润环境,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3. 生长环境的控制:栽培平菇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

可使用温湿度控制设备和通风设备,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4. 生长周期的管理:平菇的生长周期一般为20-30天,需要定期检查和管理,包括及时补充水分、控制病虫害等。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本实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具体操作如下:1. 制备培养基:将秸秆、麸皮等有机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后,进行高温蒸煮消毒,待冷却后调节酸碱度和湿度。

2.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平菇菌种均匀撒在培养基上,轻轻拍实,保持湿润环境。

3. 生长环境控制:调节温湿度设备,保持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

同时,保持适当的通风,保证空气流通。

4. 生长周期管理:每天定时检查培养基的湿度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在生长过程中,注意观察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20天的培养,平菇开始出现菌盖,并逐渐长大。

《平菇栽培报告》

《平菇栽培报告》

平菇栽培报告平菇双核菌丝具有大而明显的锁状联合。

担孢子萌发的初生菌丝(单核菌丝)较纤细,无锁状联合;次生菌丝(双核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呈绒毛状,洁白、粗壮、浓密、整齐,气生菌丝发达,在试管、培养皿和菌袋中爬壁能力特别强。

一般不产生色素,培养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或老化会出现黄色斑块。

子实体常丛生或叠生,由菌盖和菌柄两部分组成。

菌盖侧生于菌柄上,较大,扇形,有白、灰、黑等多种颜色。

菌肉厚,吸水能力强。

菌褶刀片状,延生,质脆易断。

菌柄侧生,内实。

菌柄着生处下凹。

担子无隔,棍棒状,顶端有4个孢子梗。

每个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

担孢子无色,光滑,长圆柱形或长椭圆形。

孢子印多白色。

平菇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据测定,每100g干平菇中含粗蛋白质 25.6 g、粗脂肪 3.7 g。

平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都有,且占总氨基酸总量的40%-50%。

平菇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矿质元素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 等。

平菇所含的酸性多糖、微量牛磺酸和多消化、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并对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可有效地防治胃炎、肝炎、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20世纪初意大利首先进行平菇木屑栽培研究,70年代后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采用稻草、废棉、棉籽壳等栽培取得良好效果,使平菇成为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之一。

平菇栽培原料广泛,适应性强,生物学效率较高,栽培方式多样。

1原料及配方1.1菌种平菇菌种:黑平王,引自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

1.2培养料配方可参照发酵料床栽配方,单为了取得较高单产,根据主料不同可适当增加一些富含氮素的养料[1]。

本次栽培配方如下:破籽棉30%,甘蔗渣22%,莲子壳20%,麸皮和玉米粉15%,石灰3%。

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pH:8~9。

一般主料先加水或浸水预湿,充分吸水后,再将多余的水沥干,然后加入辅料,充分拌匀,调节水分至适合发酵的程度,堆制发酵后装袋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习平菇的栽培方法基本操作步骤
2、掌握平菇的栽培方法难点及关键技术
3、通过平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袋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实验原理】
袋式栽培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栽培方法。

按照培养料的不同处理方式,可分为生料、发酵料、熟料、发酵熟料4种袋式栽培法。

与床式栽培相比,袋式栽培在封闭条件下发菌,能有效地控制杂菌污染,提高栽培成功率;菌袋可立体堆码,能大量节约做菇床和栽培架的开支。

【实验材料】
1、食用菌品种:平菇夏灰1号菌种
2、平菇配方:木屑1.5框、棉籽壳65斤、麦麸20斤、轻钙1斤、磷肥1斤。

即棉籽壳60%、木屑20%、麸皮18%、轻钙1%、石灰粉1%、硫酸镁0.3%,另外加o.1%多菌灵。

3、仪器或其他用具: 75%酒精、棉球、酒精灯、接种镊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高压蒸气灭菌锅等。

【实验步骤】
1、菇房建设与消毒,平菇喜温,一般采用温室培养,菇房要保证具
有保温、加湿和通风便利。

在菇房使用前,都要打扫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火菌,主要用甲醛熏蒸法消毒(①每立方米空间用10ml甲醛,将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后,氧化还原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甲醛蒸气,对密闭的空间进行杀菌消毒。

②无菌室经甲醛熏蒸后,经24h人才能进入室内工作。

③如还有刺激鼻眼的气味,应消除残余的甲醛气体。

方法是用浓度25-28%的氨水,在室内熏蒸或喷雾,经10-30min,氨与空气中的甲醛结合,可消除残存的甲醛气体。

2、食用菌研究所已准备好塑料袋、堆制发酵好原料。

3、装袋灭菌,将发酵料装入塑料袋内.边装边压,松紧适度(手按略有弹性),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然后直接套塑料颈圈(直径
4~5cm,可用包装塑料带焊制),外加塑料薄膜封口。

料袋装好后,进行高压(O 147MPa,126℃)蒸汽灭菌。

在灭菌锅内摆放时,料袋间应留钉空隙。

高压灭菌时间为1.5~2h。

灭菌结束后,缓慢排放蒸汽,以防料袋胀裂。

4、接种,菌种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外观看,一般选用绝对无杂菌、爬壁力强、生民健壮、洁自浓密、菌龄小的种类作菌种。

接种前需按常规消毒方法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用75%酒精对双手及接种工具和塑料袋消毒,之后用石碳酸喷雾消毒1次,最好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

接种时料内温度应低于30℃。

接种过程应迅速,以防污染,接种完成后立刻封紧袋口。

接种量应尽量大,尽量放满培养料袋的洞中,保证菌丝布满培养料表面,可有效防比杂菌污染。

5、菌丝培养,培养室温度以25℃为最宜,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

料袋放置以2~3层为宜,若放置过多,易造成烧菌。

菌丝于接种后
3-5d开始吃料,应多观察,及时清除杂菌。

接种后8一10 d,菇房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湿在70%-80%,但仍要注意以保温为主。

一般5-8d 调换料袋位置1次,以促使菌丝生民整齐、30-35 d即可准备出菇。

在培养过程中若出现菌丝完全不吃料,则可判断是菌种存在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速度较慢,可能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引起的,应注意通气。

6、出菇管理,出菇期应保持相对湿度为80%-90%,出菇期直接关系到平菇产量高低,应加强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继续培养4~5d,促其进一步成熟。

当袋口料面有淡黄色分泌物出现时,应及时增加光照,喷水增湿,同时降低温度,拉大温差,加强通风,促进原基形成。

当袋口颈圈内已分化出珊瑚状蕾群时,应将封口盖去掉,但颈圈仍需保留。

保留颈圈的优点有三:一是减少后期管理的工作量,省去了反卷和收拢袋口等工序;二是可控制出菇面积,限制出菇数量,让菌袋定点、定位出菇,营养集中,培养质优、形美的平菇;三是缩小出菇期间袋口培养料的裸露面积。

减少料内水分的挥发,具有保湿作用。

随着菇体逐渐长大,应增加菇房湿度。

气候干燥时,可适当向菇体喷少量细雾水、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促使于实体正常正长发育。

每采完一潮菇后,停水3—4d,以利养菌。

出菇两潮后,菌袋失水严重,此时可通过浸泡或注入法补充水分。

补充标准是,补水后菌袋重量不得超过其出菇前重量的90%。

平菇菌丝长满袋后,即可在菇房中床架上排放出菇或在菇房地面码成墙式,在菌墙两侧出菇,也可以
在室外脱袋覆土出菇。

覆土出菇易于保湿,促应小心浇水,避免泥水污染菇体。

7、适时采收,春、夏季在较高气温下长的菇,个大、肉薄、菇柄长。

平菇采摘的标准以7-8成熟为度,即在菇伞尚未完全张开,菌盖2-5cm 时及时采收。

如采收过旱,产量降低;过迟则质量不佳,最好是边熟边采,采人留小,采菇前喷洒少许的水份利于保鲜。

采菇时用拇指和食指按住菇柄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拧下。

不要碰伤周围小菇,不要把菇脚残留在出菇处,以防腐烂感染病虫害,影响以后出菇。

采下后,要轻拿轻放,小心装袋,防比挤压破损而影响质量。

注意用于保鲜的平菇采收前3d停止喷水。

【实验结果】
菌丝生长阶段:
菌丝生长情况如图(1)子实体发育阶段:
子实体原基如图(2)
子实体的生长阶段如图(3)子实体采收阶段:
子实体采收时的情况如图(4)菌袋后期处理子实体发育生长阶段:
第二潮菇如图(5)
说明:第二潮菇生长比较缓慢,子实体发育不良,易缺水,个体小,肉薄,菌柄细长。

【实验讨论】
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1) 选择培育健壮菌种
(2)加大接种量,使平菇菌丝尽快占全料面,控制杂菌生长。

(3)由于微孔发菌使平菇菌丝、杂菌呼吸增强,使料温升高,极易引起培养袋烧菌,平菇菌丝活力减弱,杂菌优势增强,因而发菌气温偏高时,要单层摆放,定期检查料温。

发菌温度偏低时,可摆放2~3层。

(4)平菇菌丝发好后入菇房以前,菇房一定要预先消毒,以免引起
杂菌污染。

(5)出菇管理阶段,菇房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加大通风,因为细菌(尤其是兼气性细菌)极易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繁殖,使平菇染病。

(6)平菇采收要及时(最好八成熟),以免平菇孢子携带杂菌感染其他没有生病的菌袋。

(7)采完一潮菇后,一定要及时清理料面,降低室内温度,使平菇菌丝恢复生长,重新结出菇。

(8)出菇结束后,室内杂物要及时清理干净,有污染的菌袋要挖坑埋掉或烧掉。

个人心得: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理论课上,让我们对食用菌的种类、食用菌基础知识、栽培技术以及一些食用菌的益处和一些食用菌的食用方法有所了解。

尤其是后面的实战过程。

通过在实验室亲自操作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从作出的制作培养基的配料过程。

一些看似简单的过程,每一步操作都是的很关键的。

比如说在最初的菌袋制作,松紧程度就是很不好掌握,太紧的话,打洞会很困难,在打洞的时候,用力下了打的洞不深,用力太大的话就会把菌袋扎破。

总之,仅仅是一个装袋的过程都显得没有想得那么轻松。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最初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就是装了很多菌袋。

到最后有不少菌袋被污染或因其他原因丢失,不过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不错的。

虽然在采收蘑菇的时候去晚了一步,本组的蘑菇又暂时还没有长出来,但是最后的结
果还是很好的,看到了自己培养的蘑菇,由于条件有限,也没有尝到自己种的蘑菇是什么味道。

在培养实验过程中,将污染的菌袋进行组织分离,主要是霉菌的污染。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培养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不少的知识,通过亲手操作,也复习了不少操作上的技术。

只是也在实践中的到了的巩固!
这门课程不仅趣味性强,而且非常实用,不管是以后家庭栽培还是创业都有很好的指导。

而且加强了实验实践能力,再一次巩固了我们灭菌,接种等一些基本实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