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谯城区简介: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部, 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面积222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 万公顷,人口158 万,全区辖3 个街道、20 个镇、2 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
谯城区经济概况:2011 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1 亿元,是2006 年的2.3 倍,人均GDP实现了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是2006年的5倍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是2006年的4.8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 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 万美元,是2006 年的4 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 年的30.8:27.9:41.3 优化调整为25.6:39:35.4 ,二产比重提高11 个百分点。
2011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实施工业项目176 个,完成投资42 亿元;财政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0%、17.9%、20%。
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 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32 家,2011年完成增加值35.5 亿元,是2006年的3.7 倍。
目前,全区有2 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1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亿元,43 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2011 年谯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0 元,是2006年的2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095元,是2006 年的2.13 倍。
谯城区2012 年发展目标:谯城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达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亳州市谯城区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也是该省最大的农业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市场对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谯城区不断探索设施农业的发展,借助先进技术与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谯城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发展现状谯城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成长。
在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化方面,一批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和企业已经崭露头角。
同时,区内的一些科技创新机构也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现有面积截至目前,谯城区已建设了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据统计,目前设施农业面积约为2.8万亩,分别分布在金滩镇、张公镇、蔡桥镇等地。
2. 主要作物蔬菜是谯城区设施农业的主要产业。
其中,番茄、黄瓜、空心菜等占比较大。
此外,还有一些特色品种,如红苕、二仙草、乌骨鸡等。
3. 技术装备谯城区设施农业的技术装备有了不少的进步。
很多农户使用先进的种植设备,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和气候调控技术,来调节较为复杂的环境变化。
4. 市场销售谯城区设施农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建立。
一方面,当地的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成熟;另一方面,谯城区有着成熟的网络销售渠道。
二、建议1. 打造设施农业品牌谯城区应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设施农业的品牌,建立自己的示范区和品牌。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设施农业企业和品牌,提高谯城区在农业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增强设施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发展多元化生产除了蔬菜之外,谯城区应该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设施农业产品,如果蔬、花卉、药材等。
建立一些富有特色的品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谯城区应该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探索新型农业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设施农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亳州经济发展的总结和计划

亳州经济发展的总结和计划亳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亳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亳州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总结亳州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合理规划,推动亳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亳州经济发展的总结是积极的。
亳州市委、市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重点产业。
在过去几年里,亳州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通过加大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的目标。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亳州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其次,亳州经济发展的计划是必要的。
尽管亳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例如,亳州的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较大,这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亳州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并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此外,亳州经济发展的计划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经济发展需要有人才支撑,亳州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亳州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可以为亳州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最后,亳州的经济发展计划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亳州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亳州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交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亳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亳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亳州将实现更加辉煌的经济发展。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亳州市谯城区位于河北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地处华北平原中部。
该区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在谯城区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老旧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目前市区部分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老旧,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 种植结构单一:谯城区的设施农业以大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农作物如蔬菜和水果,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农产品。
3. 环境污染问题:在设施农业发展中,部分农业企业对废物排放等环境问题处理不当,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4. 农民素质较低:一些农民对设施农业技术了解不深,缺乏现代农业管理和运营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建议:1. 更新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业企业更新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多样化种植结构:鼓励农民扩大设施农业的种植品种,引进新的农产品种植,通过多样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推动环保设施农业:加强环保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监督,鼓励农业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4. 培训农民技术:加强农民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设施农业经营和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设施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5. 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投资设施农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和农业企业发展设施农业。
亳州市谯城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结构,加强环保管理,提升农民素质,提供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亳州市谯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谯城区始终致力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
现阶段,该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设施落后、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等。
下面将对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一些建议。
亳州市谯城区设施农业的现状是设施农业规模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设施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比其他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该区农业设施的总面积较小,农产品生产仍以传统种植为主,设施农业面积较少。
在设施农业技术方面,谯城区存在一定的滞后。
现阶段,该区设施农业技术并不先进,缺乏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的种植技术。
农民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的优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亳州市谯城区的设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如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设备、太阳能设备等,仍然比较简陋。
这些设施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农民的投入意愿也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对农业设施的补贴和贷款政策,鼓励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
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资金或各种形式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提高农业设施的质量和规模。
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可以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等形式,推广先进的设施农业种植模式,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加强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或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设备等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可以推动设施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设施农业的宣传和市场开拓。
政府可以加强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开展一些农产品展销活动,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亳州市谯城区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较为滞后,但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亳州市东部发展前景

亳州市东部发展前景
亳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和商贸中心。
随着国家推进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亳州市东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首先,亳州市东部地理位置优越。
亳州市位于淮河流域,临近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与周边城市联系密切。
同时,亳州市东部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亳州市东部拥有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基础。
亳州市东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这些产业在亳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随着国家对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的重视,亳州市东部的产业基础将会进一步壮大和完善。
再次,亳州市东部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
亳州市东部距离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上海都不远,是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这将为亳州市东部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合作伙伴。
最后,亳州市东部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亳州市东部已经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
同时,亳州市东部还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和环境。
综上所述,亳州市东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广阔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这些因素将为亳州市东部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李运超张朝臣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第14期摘要:该文介绍了亳州市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中药材生产中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中药材对策,主要包括: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做大特色基地,做强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等。
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发展现状;对策;谯城区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29-03亳州谯城自商汤建都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文明史,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自古就有“中华药都”的美誉。
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勤劳智慧的亳州人依华佗之灵气,靠土地之肥沃,借交通之便利,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益繁盛。
到明清时期,亳州便成了全国四大药都之一。
亳州的药材种植集中在谯城区,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7万hm2,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谯城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1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1.1 资源与种植全区中药资源据调查有171料、410种,其中种植类107科、295种;动物类64科、99种;矿物类13种,其他类3种,种植的中药材有50多个品种,其中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为地道药材,是白芷、白术、桔梗、丹参、丹皮、板蓝根等品种的主要产区。
《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中药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4种。
中药材在全区各镇乡均有种植,但以沿涡河流域的十八里、十九里、五马、华佗、谯东、牛集、位岗、沙土等镇乡种植较为集中,主要栽培品种有12种,分别是白芍、牡丹、白术、白芷、丹参、玄参、板蓝根、防风、花粉、菊花、桔梗、知母。
除菊花以花入药外,其他均为根茎类药材。
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白芍1.47万hm2,其次是牡丹0.87万hm2,白术0.77万hm2,桔梗0.64万hm2,菊花、白芷0.4万hm2,花粉、丹参、玄参、知母也在666.67hm2,防风面积在0.03万hm2左右。
亳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亳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亳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华东地区。
近年来,亳州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该省的重要节点城市。
本文将分析亳州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亳州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亳州市的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创新驱动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同时,亳州市也注重招商引资,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吸引了一批重点项目,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2. 城市建设:亳州市加强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市内的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更加美观和宜居。
此外,亳州市还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和打造旅游景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
3. 社会事业:亳州市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市民的福利水平。
亳州市还注重社会治安维护和环境保护,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亳州发展趋势1. 制造业升级:未来亳州市将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亳州市将进一步打造绿色、智能、高效的制造业体系,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乡村振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亳州市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通过引进农业科技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亳州市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 环境保护:亳州市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市政府将加强环保监管,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为亳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 教育和科技创新:亳州市将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
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结构优化。
总之,亳州市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
态势分析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谯城区简介:
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口158万,全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
谯城区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1亿元,是2006年的倍,人均GDP实现了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是2006年的5倍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是2006年的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是2006年的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优化调整为:39:,二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实施工业项目176个,完成投资42亿元;财政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0%、%、20%。
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32家, 2011年完成增加值亿元,是2006年的倍。
目前,全区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1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亿元,4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2011年谯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0元,是2006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095元,是2006年的倍。
谯城区2012年发展目标:
谯城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达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力争全年引进项目22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引进区
外资金120亿元。
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
2012年计划实施新建续建项目23个,总投资9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1亿元。
其中新建项目16个,投资亿元;续建项目7个,投资亿元。
2012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增长%;粮食总产量93万吨以上,增长5%;肉蛋奶总产量万吨,增长5%;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50亿元,增长25%,力促农民收入倍增。
谯城区外出务工情况及收入情况:
根据安徽省人社厅资料:2010年安徽外出务工人数总数达1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50万的%。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谯城区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肯定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应该在25%-26%左右,谯城区现有人口人口158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在40万人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0年资料:外出务工人员中%外出人员在省内就业,%的外出人员在省外就业,外出就业在县外省内的人均月工资水平1861元,外出就业在省外的人均月工资水平2086元。
性别和年龄构成:外出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
分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女性占%。
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
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未婚农民工占%。
文化程度构成: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
在外出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
谯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化:
一、经济发展指标规划:十二五期间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
二、经济结构发展规划: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产提效,二产提速,三产提质,二、三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
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7:50:3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发展规划: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主城区、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力争“十二五”末突破4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规划:“十二五”期间储备项目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
计划累计引进区外资金500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十二五”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30000元和10000元。
五、城市发展规划:
1、加快涡北新城建设。
高起点规划设计,全面启动涡北约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城市综合功能区、特色产业物流区、休闲养生的宜居区。
2、南部新区建设,307省道以西,宋汤河以东,南二环以北,规划用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空间结构确定为“一心、三组团、四轴、四带”。
“一心”为新区中心,是南部新区的公共设施集中的中心,以希夷大道和南一环路交叉口为中心的区域,集中了南部新区的商业金融、商务公寓、文化休闲等重要设施。
三组团是以汤王大道和京九铁
路为界,将规划地区分为三个组团,即西部工业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和东部综合组团。
“四轴”为沿希夷大道、世纪大道、古井大道和南一环路城市发展轴。
希夷大道和世纪大道是从现状城区延伸出来的发展轴线,也是联系规划区与城市的重要通道。
“四带”为沿东西向的凤尾沟、南北向的宋汤河、龙凤新河和京九铁路沿线绿化景观带。
其中沿凤尾沟和凤新河主要为公共绿地、街头绿带和滨水绿带,同时串联规划区的公园。
京九铁路绿化景观带主要为生态防护绿带。
六、建设特色小城镇:
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引导建设各具特色的精品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带动乡镇经济快速突破。
1、工业主导型城镇。
古井、十八里、魏岗、大杨等乡镇大力发展工业,构建多层次工业产业体系,增强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2、旅游主导型城镇。
大力发展城父等乡镇旅游业,建设一批农家乐、水上游乐园等旅游项目。
3、农贸主导型城镇。
大力发展颜集、芦庙、牛集、张店等北部乡镇的蔬菜、烟叶种植和特色养殖,壮大木材加工产业。
4、城郊服务型城镇。
大力发展十九里镇、赵桥乡、十河镇、华佗镇等城郊服务型城镇。
十九里镇发挥中药材种植优势,打造道地中药材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基地。
十河镇、赵桥乡、华佗镇抓住南部新区和北部新城规划建设机遇,努力打造全市精品“卫星镇”。
七、支柱产业发展规划:
1、以药兴区战略。
全力打造安徽(亳州)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加工制造基地、集散基地,努力培育药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新医药,引导药企走精深加工之路,进一步完善制药工业体系,将中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产业。
2、工业突破战略。
(1)依托千年酒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实施白酒振兴计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改造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提升白酒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推动传统的“初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包括:粮食精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养生食品加工、木制品生产等。
(3)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主攻市场前景广阔、增长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新产业。
包括:纺织服装加工、电子信息、印刷包
装、新能源、医药设备等。
赠送常用精致线性可编辑小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