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
高中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5题。
阅读材料: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阿斯兰的国度,那里的人们生活和谐,与自然和谐共处。
阿斯兰的国王是一位智慧而仁慈的统治者,他的名字叫做艾尔登。
艾尔登国王深知,要维持国家的繁荣,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
因此,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滥砍滥伐,保护野生动物,并且鼓励人们种植树木,以保持生态平衡。
1. 阿斯兰国度的人们生活如何?
A. 与自然和谐共处
B. 经常发生冲突
C. 忽视环境保护
D. 只注重经济发展
2. 艾尔登国王颁布法令的目的是什么?
A. 增加税收
B. 维持国家的繁荣
C. 减少人口
D. 扩大领土
3. 艾尔登国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
A. 鼓励种植树木
B. 禁止滥砍滥伐
C. 保护野生动物
D. 所有选项
4. 阿斯兰国度的国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A. 以武力征服
B. 以智慧和仁慈
C. 以恐惧统治
D. 以金钱诱惑
5. 根据短文,阿斯兰国度的环境政策对国家有什么影响?
A. 破坏了生态平衡
B. 维持了生态平衡
C. 导致资源枯竭
D. 没有影响
答案:
1. A
2. B
3. D
4. B
5. B。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
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选文,完成21~26题。
(20分)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
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
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
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
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
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
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温柔的。
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唤醒沉睡的万物。
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了笑脸,树木也纷纷抽出了嫩绿的枝条。
春雨,是生命的使者,它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1. 根据短文内容,春雨的特点是什么?(4分)答:春雨的特点是温柔的,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2. 短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6分)答:短文中提到的春天的景象包括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笑脸,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
3. 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什么?(4分)答: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生命的使者。
4. 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6分)答: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有什么影响?(10分)答: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的影响是唤醒沉睡的万物,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二、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6-8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4分)答: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7. 诗中“好雨”指的是什么?(8分)答:诗中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发生,随风潜入夜晚,滋润万物而不发出声响。
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8分)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认为春雨是及时的、有益的,它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5题。
《春天的田野》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在田野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上。
春天的田野,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9.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6分)答: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春天的田野充满了生机、希望和活力。
10.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田野上的人物?(6分)答:文章中提到了农民伯伯和孩子们。
11. 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做什么?(6分)答: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课外阅读题30篇

课外阅读题30篇在当今社会,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30个适合课外阅读的题目,希望这些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拓展阅读范围。
1.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2.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J·K·罗琳3. 《西游记》——吴承恩4.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5. 《了不起的盖茨比》——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6. 《老人与海》——海明威7. 《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8. 《红楼梦》——曹雪芹9. 《1984》——乔治·奥威尔10.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这些题目既包括了中国的经典名著,也有国外的文学巨作,涵盖了不同领域的题材,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11. 《宝贝的书本》——安东尼·布朗12. 《奇幻工厂》系列——罗尔德·达尔13. 《我是猫》——夏目漱石14. 《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15. 《西方文学名著》——戴尔·卡尼格16. 《白鲸记》——赫尔曼·梅尔维尔17. 《格林童话》——格林兄弟18. 《巨人的陨落》——肯·福莱特19.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20.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这些题目涉及了儿童文学、科幻小说、日本文学以及世界名著等不同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选择。
21. 《儿童百科全书》——编辑部22. 《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23. 《人间失格》——太宰治24.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25. 《西班牙画家》——塞尔吉奥·拉莫斯26. 《水浒传》——施耐庵27.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8.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29. 《黑暗森林》——刘慈欣30. 《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这些题目涵盖了百科全书、艺术、词典、历史等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年级上册阅读题15篇

五年级上册阅读题15篇一、阅读原文(略)二、题目及解析1. “我”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需要在文中找到描写“窃读滋味”的语句。
答案: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 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窃读?解析:这是对文章主题和人物行为原因的探究。
要从文中关于“我”的家庭情况、对书的渴望等方面分析。
答案:因为“我”是一个穷学生,没有钱买书,但又渴望读书,所以只能窃读。
3. 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各一个,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是对描写手法的考查。
动作描写可以体现人物的行为特点,心理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内心想法。
动作描写句子: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作用:通过“跨”“踮”“钻”等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我”窃读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心理描写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作用:心理描写写出了“我”为了能在书店多看书而假装无奈,实则内心欢喜的矛盾心理,生动地表现出“我”对读书的热爱。
一、阅读原文(略)二、题目及解析1.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性考查。
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结构。
答案: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这几件事。
2.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目的是什么?解析:这是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的考查。
通过比较来突出花生的特点和品质。
答案:目的是突出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
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而花生却埋在地里,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 说说你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这是对文章主旨句的理解。
要从做人的价值和品质方面分析。
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注重内在品质,要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不能只追求外表的好看而没有实际的用处。
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

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一、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5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阿基米德的科学家。
他非常聪明,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有一次,国王请他去鉴定一顶皇冠是否由纯金制成。
阿基米德为此苦恼不已,直到有一天,他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
他兴奋地从浴缸里跳出来,高呼“尤里卡!”(我发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发现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偶然。
1. 阿基米德是哪个时代的科学家?(5分)答:阿基米德是古代的科学家。
2. 国王请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目的是什么?(5分)答:国王请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目的是确认皇冠是否由纯金制成。
3. 阿基米德是如何发现浮力原理的?(10分)答: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
4. “尤里卡”是什么意思?(10分)答:“尤里卡”是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时的欢呼,意为“我发现了”。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分)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发现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偶然。
二、词汇理解(共20分)根据短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6. 聪明(5分)答:聪明指的是具有高智力,能够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
7. 鉴定(5分)答:鉴定是指通过专业的方法或技术来确定物品的真伪或质量。
8. 浮力原理(5分)答:浮力原理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这个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9. 偶然(5分)答:偶然指的是不是预先计划或有意安排的,而是意外或随机发生的。
三、完形填空(共2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从括号内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使短文意思完整、通顺。
在一次科学竞赛中,小明(发明/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
这种材料不仅(耐用/昂贵),而且(环保/美观)。
小明的这项(发明/发现)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并最终(赢得/失去)了比赛的冠军。
10. 小明在科学竞赛中(发明/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
答:发明11. 这种材料不仅(耐用/昂贵),而且(环保/美观)。
答:耐用,环保12. 小明的这项(发明/发现)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味道①今年冬天特别冷,李明打算把父亲从乡下接进城过冬。
父亲来了,和李明夫妻俩处得也还不错。
②有一天,媳妇杨芳偷偷地告诉李明:“你爸可能找新老伴儿了。
”李明诧异地说:“怎么可能?你看见了?”杨芳撇撇嘴,说:“你不见他最近身上总是收拾得利利索索,牙也刷得勤,动不动口里还嚼个口香糖?年轻人喜欢嚼口香糖,他们要谈恋爱、要应酬,得保持口气清新,他一个老头子嚼啥口香糖?”③听媳妇这么一说,李明觉得还真有点道理。
李明旁敲侧击地问父亲,是不是瞧上小区哪个老太太了,要不要帮忙牵个线。
父亲啐了李明一口,说:“瞎说啥?我一把年纪找什么老太太。
你妈走了十几年,要找早找了……”④父亲不承认,李明也没办法。
为了搞清楚父亲到底有没有找老太太,这天李明请了假,上班时间照常出门,下了楼,李明找了个能看到门洞的地方躲了起来。
没多大一会儿,父亲从门洞走了出来,扭头从绿化带的小道穿了过去,李明离得远,看不清,他只能跟了过去。
⑤小道那一头是一个拐角,只见父亲蹲在拐角处,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
父亲刚想打开地上的布包,一个拐弯过来的中年妇女嚷了起来:“你这老头,蹲在这儿干吗呢?吓我一跳!”父亲讪讪地笑了,说:“没,没干吗……”中年妇女眼睛一翻,大声说道:“鬼鬼祟祟的,一看就没在干好事儿!”父亲站了起来,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吓唬你的。
”接着,父亲躬身收拾好布包,在小区里像没头苍蝇似的转来转去,转了半天,来到了小区垃圾存放点,李明也紧紧地跟了过去。
⑥父亲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掏出布包打开来,从布包里拿出了一张叶子。
李明差点喊了出来:“是旱烟叶子!”只见父亲两只手飞快地搓了起来,很快把烟叶搓成了烟棒,用舌头把烟叶边舔了一遍,然后又搓了搓,把两头不整齐的地方用手掐掉。
一切规整好了,他把烟棒含在嘴里,点着火,使劲地抽了起来。
父亲吸烟时的神情,就像贪吃的人在享受一顿饕餮大餐。
阅读真题80篇答案大全

阅读真题80篇答案大全科目:阅读适用年级:初中(七八年级)题型:选择题1、下列哪个词可以与peace搭配?A. warB. loveC. hateD. fight答案:B2、下列哪本书是科幻小说?A. 《西游记》B. 《三国演义》C.《流浪地球》D.《红楼梦》答案:C3、下列哪个概念最符合“三角形”?A. 直角B. 圆形C. 椭圆D. 正方形答案:A4、以下哪个不是动物?A. 鲨鱼B. 大象C. 柳树D. 猫答案:C5、哪个城市是英国的首都?A. 巴黎B. 伦敦C. 罗马D. 柏林答案:B题型:填空题1、___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答案:中国2、这个问题有两个___。
答案:答案3、这个墨西哥城市是新___。
答案:墨西哥4、三通最重要的是___、通信、通水。
答案:交通5、我肚子饿了,我想吃___。
答案:面包题型:判断题1、地球是平的。
答案:错2、人类最聪明的动物是鲸鱼。
答案:错3、太阳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下。
答案:错4、小明是个女孩。
答案:错5、李白是唐朝的诗人。
答案:对题型: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一下《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答案:《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2、请简要介绍一下地球自转的概念。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转动,每转一周称为一日。
3、请简要介绍一下三角形的性质。
答案: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角的和为180度。
常见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答案: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颐和园等。
5、请简要介绍一下水的三态。
答案:水有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下为冰,液态下为水,气态下为水蒸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黄山记》选段,完成15---19题(15分)
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
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
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
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
阳光一照,丹崖贴金。
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
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
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
等人骑乘.
15.选文主要写了哪三种景致?(3分)
古松、云海、山峰。
16.写松树时作者观察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3分)
远望:“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17.云海的特点是什么?(2分)变化无定
18.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什么方法写“云海”?有什么作用?(3分)
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云海变化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的表现出来。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1)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黄山松的形态之美
(2)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写出了黄山松随风而舞的姿态,表现了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11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7.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怎样安排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4分)
8.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3分)
9.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2分)
10.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2分)
7、参考答案: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8、参考答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9、参考答案:“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10、参考答案:奇。
3.第二自然段从几方面说明黄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样再次突出黄山的“险”?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人类。
它封了山”作结,有什么作用?
4.第二部分写数千年来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之巅,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三部分,按登山经过填充下表:
6.文章写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古人登山途径?这样写与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8.第四部分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以云海为主。
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
作者写云海的飘泊无定,变化多端,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以后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
9.写黄山的松奇,突出描写在云海中______的特点。
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条件下写它的矫健多姿。
它的根______显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树冠,以______比拟
在风中的姿态。
然后作者变换观察角度,从多方面去写。
从峰顶______,______;从山腰______,______;翩然起舞!这松该是多奇!
10.作者关于雨后彩虹的描写真是妙极了,美极了,作者仿佛觉得可以从长虹之脚登级而上。
在这飘然欲仙之时写“宝光”“忽生”,给人以奇异之感。
摄身光究竟是什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吗?______。
答案:3.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物
为处处悬崖绝壁增添黄山的神奇色彩(10分)
4.极力烘托一个“险”字(5分)
5.温泉宾馆人字瀑立马亭龙蟠坡半山寺鲫鱼背阎王坡小心
壁天都峰(9分)
6.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途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10分)
7.“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10分)
8.飞升飘拂弥漫瞬息万变飘来拂去藏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
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浓云四集,八方茫茫(14分)
9.溶入溶出大风呼啸盘入岩石坚贞华盖飞翔之翼翅俯视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如天女亭亭而玉立薄纱轻绸露出身段(12分)10.雨过天晴时,阳光经云雾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观。
(10分)
《瓦尔登湖》: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6分)
一泓湖水是如许的清澈,以至于25英尺到30英尺的水地的东西历历可数。
赤足涉游之时,可看见很远的地方有成群嬉戏的鲈鱼和银鱼,长约一英寸,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辩,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
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为了钓狗鱼,我在冰上凿了几个洞,上岸之后,我把斧子往冰上一扔,好像有个魔鬼要捉弄我一下似的,斧子滑过了四五杆之远,刚好溜进了一个冰洞。
那里水深25英尺,出于好奇,我趴在冰上,从洞口往下张望,我看见偏离洞口一侧不远处,那柄斧子斧头朝下斧柄竖直向上地栽在那里,随湖水的轻轻晃动而微微摇动。
如果不是我把它调起来,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直到斧柄烂掉。
我在斧子的正上方,用凿冰的凿子又凿了一个洞,又用的刀,砍下附近的一条长长的桦树皮,系在枝头,小心翼翼地慢放下去,套住斧柄,把桦树枝上的绳子一拽,就把那柄斧子勾了上来。
7.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8.“斧子掉进湖中又钓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7:通过“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和“掉进湖中不动的斧子”这样一动一静的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8: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心无旁骛,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