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电影鉴赏:八部半(影评)
《影视艺术史论》复习知识点

一、作业题: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影评、(法、德、意)电影概述、港台地区电影史概述。
1、蒙太奇理论:1)概念:镜头的剪辑与组合2)作用:叙事、创造新时空、创造新含义、创造节奏、表现情绪与情感。
3)分类:叙事蒙太奇;艺术蒙太奇;蒙太奇思维。
4)发展:单镜头(卢米埃尔兄弟)—叙事(鲍特)—交叉(格里菲斯)—苏联蒙太奇学派—电视编辑—数字化编辑2、长镜头理论:一种写实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主要表现在:1)电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2)场面调度(镜头内的蒙太奇)。
3、专业影评模板:1)反响;2)主题思想;3)风格特点;4)叙事结构;5)视听语言:视觉(造型、光影、构图、色彩),听觉(语言、音响、音乐),声画关系;6)制作人员;7)商业与艺术;8)片名,片尾等;9)细节;10)反面。
对于前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个例子:《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评。
反响:经典获奖影片。
主题思想:人类永恒,战争对个人的影响,有由个人映射战争。
风格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戏剧性差,散文性强。
叙事结构:顺叙式,中间穿插倒叙和插叙。
4、(法、德、意)电影概述、港台地区电影史概述。
关于这类题,如果考到,答题思路:以时间为线索,每个阶段的特点,电影运动,著名导演及代表作简要说明即可。
如果实在不会,可以根据自己平时观影经验结合上课印象按自己的理解或个人观点分析一下该国的影视特点,但是一定要写,不要空白交卷,主要是为了尽量给分数,避免挂科。
法国电影史简述:(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标志电影的诞生。
(2)一战后—1928年,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冲击下,出现电影革新运动,先锋派电影思潮: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狭义先锋派。
(3)20年代,“印象派”,特点: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经典欧洲电影观后有感3

经典欧洲电影观后有感学生对欧洲电影实在了解甚少,从上电影发展史这门课后才有一点了解。
以前不是很喜欢看欧洲电影,因为很难懂。
可是这几周听了老师的一些讲解,看了几部片子之后,感觉蛮不错,每部片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背景,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或家庭的特殊影响,老师带我们看的这几部片子同样很难懂,这四部欧洲影片中只有《铁皮鼓》看完第一遍之后有点头绪,当然这也是这四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看的一部。
其他几个都是在课堂上看了一遍,然后课下查查百度百科,豆瓣影评,再看一遍才弄清楚电影的基本内容。
以下便是学生看着几部电影的感受。
幸亏在看《野草莓》这部电影之前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些要点,影片刚开始时,就渲染了一种阴暗孤独的氛围。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伊萨克.伯雷心理变化发展,影片在现实,梦境和回忆中铺陈开来,而这些回忆和梦境,无不衬托出这个行将朽木,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一生孤独冷漠对周围亲人的漠视的审判,纵然一心习医的伊萨克成绩显赫,但他的内心世界是荒凉的。
孤独则使他不时遥望向一幕幕少年往事,父母的严厉与冷漠烙印般打在他身上,初恋情人莎拉的决然离去驱走了他心头仅存的温情,从此人生就是情感的荒漠。
甚至这种情感的缺失让他的儿子也失去了爱的意愿,面临一样的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障碍,从小便开始在冷漠的环境下成长的他已无法忍受拥有自己的孩子。
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在伊萨克的回忆里也几乎是空洞一片,仅剩下桌上摆放的爱人的遗像。
黑白的冷色基调将荒凉、神秘、阴冷一一凸现出来,心灵之间的隔阂由此显得深邃不可捉摸,犹如洒向林间的清辉,带给人寒冷彻骨的喟叹。
从影片刚开始的梦境中步步滴答的时钟就像他为时不多的生命一样,棺木中伊萨克紧紧抓住伊萨克的手,可见他对现实的留恋和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
他是想改变的,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努力让自己身边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女仆感受到他的温热。
可是此时此刻,这一切都太难太难。
仅仅是途中搭载的三个热情率真的年轻人接受了他的好意,并给予了他热情的回赠。
十部在影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电影概述

十部在影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电影《工厂大门》(Workers Leaving the Lumiere Factory)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由卢米埃兄弟拍摄于1895年。
和标题一样,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工人下班后离开工厂,只有47秒钟。
由于是电影首次问世,虽然内容简陋,但人们看过之后还是相当惊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和导演们都希望能够在电影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东西。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导演们已经可以在电影中完成当时看起来不可能的特技。
比如,在2013年的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中,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使用了不断移动的画面,让观众们产生一种身处外太空的感觉。
为了拍好这些镜头,演员们被绑在保护带上,四周的巨大LED灯板不断旋转,制造出旋转的光影。
最后拍出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乱撞的真实效果。
从工人离开工厂,到宇航员在太空中旋转,中间间隔了无数的工程师、发明家、摄影师、导演、编剧以及演员。
下面为大家总结十部在影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电影。
10.《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1925年)无声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讲述的是1905年俄国水手对抗沙皇残暴统治的故事。
这部电影本来是一部政治宣传片,结果精良的制作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剧情类电影。
故事被分五个部分,其中《敖德萨阶梯》是最值得一提的,在电影人,学者眼里是电影剪辑的一次突破。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y Eisenstein)是第一批使用蒙太奇手法的导演,他充分的表现出了沙皇军队入侵小镇的血腥场面,以及小镇居民的悲惨命运。
《战舰波将金号》在多个国家被禁,讽刺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也禁止放映《战舰波将金号》。
斯大林害怕这部电影会煽动人们起来推翻他镇压性的统治。
9.《将军号》(The General,1926年)你在《谍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和《虎胆龙威》(Die Hard)里面看够了各种精彩的动作场面,但在马特·达蒙(Matt Damon)和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之前,《将军号》的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才算得上是动作片的教父级别人物。
影片《八部半》中女人影像的精神分析

影片《八部半》中女人影像的精神分析作者:胡红草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7期摘要:文章将从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透过一个个女人的表象,旨在探讨古依多(费里尼)内心困顿的深层原因,以及这种困顿与他幼年记忆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潜在于内心的情结,只有正确面对和看待它,才能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和方法。
这也是我们能从影片中得到的最可贵的财富。
俄狄浦斯情结始终是贯穿费里尼电影中的主线,主人公内心的渴望和焦虑与对母亲的潜意识态度不可分离。
行文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则按照先理论介绍、后影像分析的逻辑结构进行。
关键词:女人;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阿尼玛投影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83-02每个女人,都是一个未知的星球。
——弗德里克•费里尼费里尼用胶片语言,娓娓诉说着男性的幻想,在他的影片中有纯洁善良的女神,有风骚诱人的情妇,有神经紧张的妻子,有丰乳肥臀的妓女......精神分析学认为,男人对女人的刻画源于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因此母亲这一意向是费里尼电影中的永恒主题。
《八部半》是一部自传性色彩浓郁的影片,它在梦与梦的交汇中,在双重镜像的结构中,在男人与女人的擦肩而过中,叙述了一部悬而未决的影片,探索了一个成年导演人生困惑的幼年动机。
这个导演是古依多,也是费里尼。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透过一个个女人的表象,旨在探讨古依多(费里尼)内心困顿的深层原因。
一、萨拉吉娜与卡拉妓女萨拉吉娜是年幼的古依多的性启蒙者,情妇卡拉是成年古依多的性对象,看似没有关系的两者,却在一个梦中被联系了起来。
这种潜意识的“捆绑”,恰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纠结的根源。
(一)梦与潜意识尼采很早就指出:“梦才是人类最内在的本质,是所有人共同的深层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肯定尼采观点的同时,又提出:做梦就是向做梦者最早期的童年和幼年情景的倒退,是潜意识进入意识领域的发泄。
尔雅影视鉴赏考试题

为了您更好的参与教学内容,建议您使用更快速的浏览器。
点击下载更新为了更好的参与教学内容,请您务必使用chrome 31+或firefox 32+浏览器华北理工大学帮助客服陈家馨进入空间退出登录x最新消息查看全部消息功能导航首页统计资料作业考试讨论影视鉴赏陈旭光课程评价返回《影视鉴赏》期末考试姓名:陈家馨班级:默认班级成绩:88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1塑造了城市普通市民的形象的演员是()。
A、葛优B、梁天C、张国立D、都包括我的答案:A 2以下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是()。
A、《唐山大地震》B、《红高粱》C、《黄土地》D、《有话好好说》我的答案:A 3下面哪一项不是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差异:()A、媒介B、接受C、语言D、形象我的答案:C 4诗、歌、舞三位一体,这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A、大众文化B、原始艺术C、精英文化D、仪式文化我的答案:A 5“电影摄影与自来水笔”出于哪位著名导演:()A、詹姆斯·卡梅隆B、史蒂文·斯皮尔伯格C、阿斯特吕克D、乔治·卢卡斯我的答案:C 6影评人路易·德吕克是哪个国家的:()A、法国B、意大利C、英国D、美国我的答案:A 7《李献计历险记》改编自()。
A、网络漫画B、网络小说C、电视剧D、都不对我的答案:B 8电影《一个和八个》中“一个”指的是哪个阶层的人物:()A、知识分子B、武士C、农民D、工人我的答案:A 9《非常夏日》是第()代导演的作品。
A、6 B、5 C、4 D、3 我的答案:B 10下面哪一部电影不具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A、《红色沙漠》B、《野草莓》D、《天生杀人狂》我的答案:D 11模仿《党同伐异》电影的分段叙述法的电影不包括A、《重庆森林》B、《一个国家的诞生》C、《罗生门》D、《通天塔》我的答案:B 12张艺谋是中国第几代导演的代表人物:()A、第二代B、第三代C、第四代D、第五代我的答案:D 13提出“人天然有理性冲动、感性冲动、游戏冲动”的是哪位诗人:()A、歌德B、但丁C、培根D、席勒我的答案:D 14“一个画面首先应该是对眼睛的一个节日”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A、荣格B、德拉克罗瓦D、库布里克我的答案:B 15“游戏冲动说”是下面哪一位提出的:()A、马尔库塞B、马克思C、席勒D、巴赞我的答案:C 16蔚蓝色文明是跟()比较接近的。
意大利电影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男,生于1940年3月16日,意大利星座:双鱼座更多译名:宾纳杜·贝托鲁奇、伯纳多·伯图鲁奇生平:意大利导演,从小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
1961年跨足影坛,最初担任帕索里尼的副导演。
1964年的《革命之前》显露出才华,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将他推到国际舞台。
作品以史诗的宏大气魄以及强烈的阶级分析内涵而著称,并将情色内容升华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贝纳多·贝托鲁奇于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
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贝特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Partner》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
此后,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计划The Spider's Stratagem》1970 一片中首获成功。
1971年,贝特鲁奇导演了影片《The Conformist》。
在该中,他表达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
两年后,在其导演的《巴黎的最后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3 中他又再度表露了这种创作思想。
1977年,贝特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90》。
该片讲述了两个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纪交替的45年间的友情与斗争,并以此折射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获得了评论界的交口称赞。
不久,贝特鲁奇又拍摄了《Luan》(1979)一片,口碑不菲。
进入80年代,贝特鲁奇更是佳作迭出。
先是1981年导演了《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寻找亲生儿子的曲折经历,影片以其内含的深遂思想广受好评。
八部半电影简介

• 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
• 编剧: 费德里科·费里尼 / 图里奥·佩尼利 / 恩尼奥·弗拉雅诺 • 主演: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克劳迪娅·卡汀娜 / 阿努克·艾梅 / 桑德拉·米洛
/ 芭芭拉·斯蒂尔
• 类型: 剧情/ 奇幻 •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 语言: 意大利语 / 英语 / 法语 / 德语
4
剧情简介
• 然而随着圭多妻子路易莎以及许多电影圈 人士纷纷来到疗养地,圭多不堪忍受个人 感情生活的混乱与电影拍摄的双重压力, 他的精神危机愈演愈烈,梦境与幻觉不断 侵入他的现实生活! • 本片荣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 服装设计(黑白片)两项大奖。
5
6
7
• 上映日期: 1963-02-15 • 片长: 138 分钟
• 又名: 八又二分之一 / Eight and a Half
2
19664人评价
3
剧情简介
• 电影导演圭多在完成了一部影片之后 感到筋疲力尽,他来到一处疗养地休 息,同时开始构思下一部电影。他受 到恶梦的困扰,精神不振,灵感也陷 入停滞。他让情妇卡拉也来到疗养地 和他作伴,但卡拉的到来反而增添了 他的烦恼。 • 此时,充满朝气的年轻女郎克劳迪娅 的出现,令圭多压抑的世界乍现出一 抹亮色。
电影史中那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电影史中那些印象深刻的镜头原标题:电影史上⾄今⽆法超越的20个拍摄⼿法!时间是考验经典的最好⽅法,那些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沉淀⾄今仍能为⼈所牢记的佳⽚都成为当之⽆愧的影史经典。
为此,我们将影评⼈评出的影史20佳⽚罗列如下,并作经典拍摄⼿法总结,让我们⼀起重温那些经典佳作。
1.《迷魂记》(1958)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迷魂记》是希区柯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但未必是他最好的电影。
警官斯⾼蒂因执⾏任务得了恐⾼症,于是转⾏私家侦探跟踪好友妻⼦马伦,并由此引出⼀个悬念重重的罪案故事。
本⽚的地位是逐渐得到确⽴的。
有评论将本⽚称作隐晦的希区柯克⾃传,以幻想替代现实,再借寻找爱情来宣泄⼼中的压抑。
从技术上来说,以变焦和移动镜头营造眩晕感的拍摄⽅法让希区柯克将其观点以形象化的⽅式有效传递给观众。
2.《公民凯恩》(1941)导演: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也是各⼤影史排⾏榜前三甲必备⽚⽬。
26岁的奥逊·威尔斯以这样⼀部影⽚奠定了⾃⼰在影史中的地位,并向世⼈证明他的天才。
影⽚以纽约报业⼤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以⾮线性的、抽丝剥茧式的叙事将主⼈公的⼀⽣还原给观众。
影⽚的景深镜头、低⾓度摄影、蒙太奇的使⽤在当时都是超前式的,⽽如拼图⼀般的叙事形式在当时同样⾮常少见,这是⼀部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常具有现代性及⾥程碑意义的重要影⽚。
3.《东京物语》(1953)导演:⼩津安⼆郎《东京物语》讲述平⼭周吉⽼夫妇前往东京探望⾃⼰的⼦⼥,由此引发的⼀段故事。
⽚中并没有什么奇观式的影像或是惊⼼动魄的情节,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简单⽣活。
⼩津安⼆郎的影⽚都是以⼀种平和的态度去观察周遭的⽣活,不是批判或是反对,只是观察,并从中渗出导演的⼈⽣态度。
就像罗杰·伊伯特在《伟⼤的电影》所说:“每⼀个热爱电影的⼈最终都会抵达⼩津安⼆郎的视界,从⽽领会到电影的本质并⾮运动,⽽是运动与静⽌之间的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典电影《八部半》影评
谈起经典,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经典?常念为之经,常数为之典。
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
同样一篇文章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翻看100部经典电影,你会发现,《八部半》可谓之经典中的经典。
也许我们对《八部半》并不是很了解,可对于影片:《米老鼠一号》(亚瑟·潘恩,1965年),《阿历克斯游仙境》(保罗·马祖斯基,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雷内尔·法斯宾德,1970年),《美国之夜》(弗朗索瓦·特吕弗,1973年),《爵士春秋》(鲍勃·福斯,1973年),《星尘往事》(伍迪·艾伦,1980年),《金色的梦》(南尼·莫瑞蒂,1981年),《恒星轨道》(瓦迪姆·阿布拉什托夫,1984年),《帝国电影》(卡洛斯·索林,1986年)以及百老汇的音乐剧《九》(莫瑞·耶斯顿,1982年)总有一些熟悉的,它们都与《八部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说实话,这个电影我只看过一遍,既然是经典,怎么可能是轻易就被看透的呢?所以了,我自己看到的只是最浅层的:一个男人遭遇堵车,困在车里出不来,他从车窗飞上天,象风筝一样,却发现线在别人手里,随后象断线的风筝,他一头栽进海里。
这个恶梦,是影片开头男主人公所做的,在梦里,他被人象风筝一样牵制,别人一撒手,他掉进了大海,而在现实中,他却在人潮的围攻下开枪自尽。
看了他的影评后,对于导演和电影都有了新的理解。
费里尼同安东尼奥尼一样,是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走出来的电影导演,安德烈·巴赞把前者的道路称之为“伦理的新现实主义”,而后者则是“心理的新现实主义”。
或者说“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突破并不是他们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特性在于它们的表现手法与创作目的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
“新现实主义”并不按照心理或戏剧性的要求修改现实,导演所要做的是在维护现实的含混的表象同时显现出导演所要赋予它的涵义。
费里尼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是从事先给定的意义出发,他的出发点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眼镜成为了费里尼最重要的道具之一。
那些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出现的、被看作是超现实的景象,其意义并不在于它们象征着什么,它们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现象”改变了人和世界的关系。
他后来的影片摆脱了新现实主义的套路,却仍带有内在的精髓。
“在他的作品中没
有(新现实主义风格)的迹象。
”安德烈·巴赞在评论《大路》时,阐述
了对费里尼的看法,“那是一种若隐若现的表露,如同在纵轴上有原因,却在横轴上找不到结果一样。
”
在此片之前,费里尼拍了七部长片和两部短片,所以,这是他的第八又二分之一部电影。
单从片名的由来上就可以看出,该片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费里尼的电影很多都是半自传式的,但该片又比较特别。
从叙述结构的角度看,《八部半》虽然也是因果联系贯穿始终而
牵出一条主线,但是很有点意识流的味道。
全片都是从导演古依多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画面、一个人或别的来引出的记忆或者幻想,总共有十一次闪回画面和幻想的梦。
而
这些幻想、梦境和“现实”其实也都是费里尼本人在拍片过程中遇到的。
也就是说,古依多其实就是费里尼本人的真实写照,影片中的导演就是影片外的导演的自我指代。
这些在《费里尼对话录》一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
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
多次出现的平移镜头,将各种各样不同
的人物带入古依多的世界,就好像他们是自己凑过来的一样,表现了古依多被困在人群中无法逃避的状况。
也就是说,此片的场面调度是在摄影机的镜框内完成的,是“摄影机内的舞蹈”。
而这一主题表现的最明显的段落就是在电影公司的大厅,平移镜头不停的把一个又一个导演助理、演员、制片人带入古依多的空间,他多次试图逃跑均以失败告终。
他向制片人下跪一段虽然夸张,但也真实的反映了制片和导演之间的关系——正如魔术师所说的,制片人损失的只是钱,而导演将会一无所有。
影片中多次出现镜子这个道具,包括结尾处新闻发布会的桌子也是一个镜像,暗示着古依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而费里尼自己也说过:“梦是唯一的现实。
”影片中有很多地方,比如妻妾成群的那段,一个女人回望镜头对观众说话,其实也是在提醒观众,戏梦其实是同一的。
费里尼用一种含混的方式将主观和客观两种叙述手法混合起来,于是成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这部片子以疯狂的梦境开头,也以更为疯狂的梦境结尾。
它陈述着导演跟自己的对话,梦境与真实交错。
“将破灭的梦想搬上银幕,
本身就是对梦想的礼赞。
”Aihoo曾说。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真的看过《八部半》,你会发现,它是值得你去挖掘的。
xxx学院
xxx系
学号
姓名
20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