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影视鉴赏评价
《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

《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罗兰·艾默里奇一直是个视觉奇观主义者,《独立日》、《后天》一直到《2012》莫不如此,幕后全是他的老班底。
但我发现这些电影里的特效越来越行货了,一切一切的波澜壮阔和灰飞烟灭也只能换来观众心底的一声“哇”而已。
那种炫耀式的毁天灭地让我想起一个相声——马三立的《夸住宅》的最后一段:甲你爸爸戴表上谱,腰里系个褡包,从左边戴起:要带浪琴、欧美咖、爱尔近、埋个那、金壳套、银壳套、铜壳套、铁壳套、金三针、银三针、乌利文、亨得利、人头狗、把儿上弦、双卡子、单卡子、有威、利威、播威、博地,左手拿提梁子,右手提溜八音盒,头顶大座钟,怀揣小闹表。
未曾走道儿是叮当乱响。
乙这是我爸爸戴表?甲这是给钟表铺搬家!乙搬家呀!这里想说明两个问题,首先,灌口是相声中的一种“奇观”,但未必是最搞笑的部分;其次,你带的表多未必就证明你真的有支付实力。
我觉得灾难片这个片种总有一天要走进死胡同,除非有导演愿意设身处地地去体味灭顶之灾降临时人的真实感受应该是什么样的,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固然值得尊敬,但千方百计但求苟活也没什么可鄙视的。
所以《2012》中我最喜欢两个人物,分别是疯狂的世界末日追随者查理,还有俄国富豪尤里,虽然他们一个是对死亡甘之如饴,一个是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但至少他们面对灾难的反应是真实的,因为真实,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才更有说服力。
就像尤里最后的结局,他的行为是身为一个父亲的本能反应,这种绝境中被激发出来的爱更加立体地诠释了这个可爱的恶徒形象。
面对迫在眉睫的浩劫,威尔逊总统对自己的首席科学顾问阿德里安说:“这种时候一个科学家要比二十个老政客有价值的多。
”其实《2012》一直是在纠结着这个问题,谁该死,谁该活,而决定生死的,到底应该是效率还是公平。
于是影片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思辨式对话,达芬奇、毕加索的作品都被保护起来,那些无名小卒的作品就该毁灭吗?阿德里安将男主角杰克逊只印了500册的小说带上了飞船,“这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遗产了。
《2012》观后感

怀揣着感恩与宽容上路----鉴赏2012摘要:观看<<2012>>,影片中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画面令人震撼;在杰克逊一家人的逃生中,不仅有陆地上的开车,更有戈登开飞机的空中逃生,其情节跌宕起伏,也让屏幕前的我们为他们捏把汗;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反映出的人性,在灾难面前,我们变得如此的渺小,此时只有大家勇于奉献,团结起来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从而让人类得以延续。
关键词:震撼人性大爱感恩宽容正文:影片以一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太阳瀑引起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中微子反应,还引起了物理反应开始,画面由2009年快速转换到2010,2011,进而进入2012年。
快速的画面切换,也不由引起了我内心的紧张,紧接着灾难来临了。
第一次出现的地面裂缝快速的向前延伸着,直到超市,那种逼真让我感到面对死亡时的恐惧。
接下来的火山喷发,一团团火球射向空中,陆地,不给人以喘息的空间,钱堆出来的高楼大厦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自然景观也都灰飞烟灭,更别说微小的人类,更是被无情的吹散,撕裂,这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还有后来的南派高原的海啸,同样残酷无情的吞噬着弱小的人类与其它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这些震撼的画面大都由电脑特技制作,但却很逼真,由此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也让我有种打游戏时的恐惧和快感。
当然,这些电脑特技做出来的毁灭性的画面很让我受教育,它让我知道在灾难面前,我们大家只不过是非常渺小的生物而已,分分钟钟就可以被摧毁。
因此平常的一些小事根本不足以让我们埋怨,嫉恨等,我们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应带上宽容,它让我们变得简单快乐。
再来说情节,虽说有些地方的安排不太连贯,或者说有点突兀,但其跌宕起伏同样是一个看点。
影片以杰克逊一家人的逃生作为主线,先是杰克逊开车在陆地上的逃生,车的每一步移动都是生死较量,坠车,大铁环,楼坍塌,路断裂接连不断,每一次的生死关头,都让观者提心吊胆,为他们担心。
《2012》电影影评

《2012》电影影评《2012》是一部于 2009 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片,讲述了世界末日来临时,人类为了生存而展开的一系列逃亡和救赎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其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视觉效果。
《2012》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末日场景。
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海啸肆虐等灾难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世界末日之中,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电影中的特效制作非常精细,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灾难的恐怖和毁灭性。
这种视觉上的震撼,无疑是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视觉效果之外,电影的剧情和人物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的剧情较为老套,基本上是一部关于求生的灾难片。
主角们在灾难中不断地寻找生存的机会,期间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地登上了方舟,获得了生存的希望。
这种剧情在灾难片中并不罕见,缺乏新意和惊喜。
此外,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也有些不合理,主角的身份和背景让人感到有些突兀,一些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也显得有些牵强。
例如,主角的身份是一名失意作家,却能够成为俄罗斯富豪的司机,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情节设置让人难以信服。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主要围绕着主角一家和一些配角展开。
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互动不够丰富,缺乏足够的情感张力。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反派角色更加鲜明,他们的自私和贪婪,与主角们的善良和勇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戏剧冲突。
不过,尽管电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传达的一些信息和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电影中描绘的世界末日场景,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脆弱和无助。
当灾难来临时,无论我们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和财富,都无法逃脱被毁灭的命运。
这也让我们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电影2012影评3篇

电影2012影评3篇电影2012影评1和三年前首映时观影多有不同,因为美洲古老的玛雅人神秘预言中的“末日”之期如此临近,于这样的时间点去观看一部描述末日场景的影片,必然会有点怪怪的,重新制作的3D画面除了在技术层面的一丝惊喜,更多的是让观众对即将面对的灾难来一次“重温”,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甚至会有一瞬间的恍惚——近距离看末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但无可否认的是,影片的故事时至今日看起来仍惊心动魄,灾难片中,没有什么比地球毁灭更大更息息相关的“事故”了,人性在此时被最大限度的展露在生与死之间,接受考验的除了伟光正的价值观,还有对灾难的想象与设计:2012地球是如何毁灭的,而人类又将是如何完成的自我救赎。
影片中,冲在末日前面的除了科学家,提前购买船票的富豪,还有一个只出版了几百本小说的作家极其亲属,科学家为人类的存亡献计献策,而他最崇拜的人却是这位失败的作家,所坚持的也是透过小说所传递出的人文情怀,这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扭曲的联系,其实影片中这样的情感的怪圈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就像……就像作为一个粗鲁的前拳击手,卡尔让他的小情人整容成已故妻子的模样,从他钱包中所珍藏的照片来看,那个女人并不漂亮,甚至有着和他一样肥胖的身体,但你能感到他所有的爱都在她那里掩埋;就像……诺亚喜欢他的继父那样,而总统的女儿讨厌她的父亲一样,尽管你觉得杰克逊其实更有趣也更有魅力一些,而总统又是那样拥有崇高和无私的精神。
如上,影片在制造物理灾难之前,先为所有人物制造了情感上无可化解的矛盾,对角色而言,这些情感上的矛盾冲突和世界毁灭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同的——除了栖身的物理世界,总是被忽视的精神世界同样岌岌可危,同样需要拯救。
于是他们便开始了一点点接近真相,接近灾难的旅程。
或许因为距离影片中所描述的日期越来越近,甚至这个未被证实的日子所带来的毁灭难以阻救,或许只是在观看一部电影而已,在故事的进程中,心态竟然毫无波动,只是安静的,一遍一遍跟随镜头在地动山摇天坍地陷中逃亡,在天火来袭在洪水浸漫中挣扎,像最悲观时平静的祷告,也像在看动物园中的自己。
《2012》影视评论

《2012》影评
在这个对人类而言广袤而又神奇的世界里,可以很负责的说,几乎每天都会有灾难在发生,或大或小,而灾难往往是不可预见,所以损失也通常是无法估计的。
根据玛雅人的预言,2010年地球将迎来新纪元,电影《2012》也以此为题材将2010年演绎成了大灾难的一年。
或许这并没有科学依据,显得很危言耸听,但我想说,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有必要以此为警醒,爱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因为她已经受伤太多了。
地球每天都在承受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滑坡、台风、海啸、冰雹、旱灾飓风、洪灾、寒潮雪灾、酸雨等,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地球从古至今都有这么多灾害吗?灾害都这么严重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说酸雨,我想上过学的人应该都知道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吧,而导致酸雨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的原因不正是由于人类工业的高度发展吗?很多人脑子里一直惦念的恐怕就只要所谓的利益吧,可是谁真正想过如果环境变差了,不适合人类生活了,拥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财富也是浮云。
其次,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奇怪,越来越不符合规律了,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为什么现在的夏天会那么热?为什么冬天比以前来的冷?是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变化,全球气候在变化,而改变环境的正是自命能人定胜天的人类,
我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的平衡。
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某知名专家如是说。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们个人很渺小,但我们群体力量大,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我们是该行动起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没人有要求你将保护环境视作终生目标,但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绵力也就足矣。
《2012》影视鉴赏评价

影视鉴赏---《2012》地球是一个绚丽灿烂的世界,它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阳光、空气、水、矿物、土壤和生物,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地球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全世界 8.5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干旱地区,12亿人生活在微粒超标的城市中,20亿人不能正常得到基本卫生服务与基本药物供应,每年有50 00万人死亡……。
英国《每日电讯》公布民意测验结果,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
的确,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杀人的烟雾“贫水症”与“败水症”海洋在叹息失色的生机,这些头痛的问题,终于让人类的觉醒:地球是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
在广阔无垠的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不是酷热炎炎,就是冷若冰霜,生命无法生存,只有地球才有生命需要的空气和水。
但是,各种严重的污染,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祸害,人们在痛苦中开始反思。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当今世界上,地球环境问题已经冲破小的地域限制,跨越国界,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正在走向联合,共同向环境恶化宣战。
人类反思环境恶化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害,加之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的来临,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一部划时代的影视作品《2012》横空出世。
它讲述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一部划时代的影视作品。
电影讲的是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现极其反常的气候变化,火山、海啸、地壳再次漂移、南北极磁场互换,这些末世的景象,从印度一个废弃矿井的地壳深处爆发,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根据玛雅文明中的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世界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而滔天的洪水会湮没整个地球。
《2012》电影影评

《2012》电影影评《2012》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灾难电影,它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世界末日的情境之中。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选择和行动。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玛雅人的预言中,2012 年 12 月 21 日,地球磁极颠倒,引发全球性的灾难。
电影中呈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景,如大地震、火山爆发、大海啸等,这些场景的制作非常逼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特别是那些毁灭性的灾难画面,如城市的倒塌、火山的喷发、海啸的汹涌,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然而,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片,它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灾难面前,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些人展现出了无私的一面,他们帮助他人,共同求生;而有些人则表现出了自私和贪婪的一面,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择手段。
电影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善恶。
电影中的角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男主角杰克逊是一个普通人,但在灾难中,他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勇气,他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家人,还要帮助其他人求生。
女主角凯特则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她在灾难中始终保持着冷静,并与男主角一起共同面对困难。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各具特点,他们的表演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电影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从一开始的地震,到火山爆发、大海啸,再到最后的人类大逃亡,每一个情节都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神经。
特别是在人类大逃亡的场景中,电影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无奈和绝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对生存的渴望。
此外,电影的特效也非常出色。
制作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创造出了逼真的灾难场景和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这些特效不仅让电影更加精彩,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了灾难的严重性。
然而,电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电影显得有些仓促,一些人物的命运也显得有些过于巧合。
此外,电影对人类在灾难中的反应和行动的探讨也不够深入,有些情节显得有些理想化。
《2012》影评

《2012》---以死亡感悟人生。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马世雄220120918151)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
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一个文明的终点,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再单独描绘一种自然灾害,而是囊括有所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毁灭现象,地震、火山、陨石雨、飓风、冰雹、海啸齐齐上阵。
它提供了一个灾难的集合,通过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毁灭来展示世界末日的恐怖力量,这种震撼效果表达出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
对世界末日的态度---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其存在的可能性。
《2012》极其符合以前所有美国灾难片的模式,该有的视觉奇观、惊心动魄、人性探讨及英雄主义都俱全,未添加任何使其升级的元素,故事情节紧凑,没有冗长或枯燥之感。
从故事中凸显的人性光辉,更值得观众为之深思。
中国元素运用居多。
《2012》中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创造了一定高度。
片中有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以及通晓未来的藏僧,专门提到了中国地震、中国军队。
中国是世界加工厂,世界承认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工人的吃苦耐劳、夜以继日的高效率。
有权有钱有知识者有机会获救,这就是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三权合谋的现实状态,卑微小民除了祈祷别无出路。
遗憾的是该片并未把地球毁灭的罪过让人来承担,却归因于太阳爆发,影片结尾也未能提醒人们保护地球。
音乐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毁灭场景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要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惊慌与恐惧,就需要将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影片。
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交响曲本身,而不是演唱者。
多挣钱未必能拯救自己。
人们为了能够登上救命方舟,需要付出10亿欧元的费用,就算富甲一方的俄国富豪买上船票最后也没最终登上方舟,不代表钱可以买到一切。
而针对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牵着两条狗登船的一幕,或许是对当下权势的另一种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鉴赏论文《2012影评》
《2012》影评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
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投
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又一力作。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 历
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
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
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
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
电影的特效
看洛杉矶如何沉入大洋
艾默里奇构思《2012》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最终推动他把这场“世界末日”实现在大银幕上的想法,其实来自于观众对《后天》的热爱。
他们说看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摧毁,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所以这次艾默里奇干脆就把地点选在了美国最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
而给予它的命运也很残酷——让它直接在地震中从美国大陆上断裂,然后沉入太平洋。
为此,艾默里奇“制造”了10.5级的超强地震,运用CG绘景,拍摄了1400个特效镜头(《后天》只有380个),还增加了摇晃地板装置。
在多重复杂的手段综合下,观众可以逼真地在大银幕上看到,洛杉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而且就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断裂再倾斜,最后下沉到太平洋里了。
而这也是本片最突出的一幕特效场景,期待指数百分之一百。
看海啸淹没喜马拉雅山
如果说远在美国的洛杉矶沉入了大海中还不足以让中国观众感觉到震撼的话——本来么,地球那一面的事情,关我们什么事?——那么,高过喜马拉雅山的海啸,则一定能让地球这边的你在银幕前坐不住了。
早就有消息表示,这次全球性的大毁灭会波及到中国的西藏地区,而且影片有一款宣传海报正是一个喇嘛的背影,在雪山的围绕中。
事实上为了表现世界末日的到来,艾默里奇不但再次让白宫遭到毁灭,还把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基督像也弄塌了,更让滔天洪水跨过雪山,淹没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
《2012》的先导预告片表现的正是这一幕:老喇嘛气喘吁吁爬到峰顶的寺庙,敲响了警钟,不远处巨大的洪峰正扑面而来,瞬间淹没了寺庙。
压抑的背景音乐配上一声声的钟声,滔天巨浪绵绵而来,看似不经意地就摧毁了一切,没有人山人海喊救命,没有名胜古迹被摧毁,只有一名僧人和孤零零的寺庙。
可以想见,当这一幕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坐不住的肯定不止是美国观众了,身在东半球的我们对这场大灾难也感同身受.
电影的剧情
故事剧情基本介绍: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现极其反常的气候变化,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根据玛雅文明中的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世界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而滔天的洪水会湮没整个地球。
全球人类的恐慌、骚乱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个名为诺亚方舟的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经历了生死考验。
最终他们终于到达方舟基地。
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
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
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这部电影我看后很震撼,这不仅是对电影中宏大特技运用的震撼,还有对故事思想的震撼!敢于想象世界毁灭!手法虽说不是很新颖,但是做得很好!
穿帮镜头
常识错误:飞机无法在充满火山灰的环境正常行驶,因为火山灰将导致发动机熄火。
被误认的穿帮镜头:一位军官说,地球上所有的通信都已停止,但后来,印度科学家Helmsley博士打电话告诉他海啸的事情。
然而,他们可能会使用卫星电话。
考虑到他们的身份,这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错误:在影片结束时,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并且气温相对温暖。
然而,仅仅在黄石的大爆发就足以令整个世界进入核冬天。
考据错误:当Jackson和Gordon驾车前往方舟时,他们在卡车后部,你可以看到,车的速度非常快,但他们的头发并没有动。
被误认的穿帮镜头:当华盛顿被海啸浪潮淹没时是在夜间,之前镜头中海啸来到日本海岸时也是在夜间。
有人说,华盛顿和日本不可能同时是夜晚。
但是,影片中提到,新的南极是在威斯康星州的某个地方,由于地壳移动,因此华盛顿应在极夜区。
另外,黄石的爆炸云很容易遮挡华盛顿的太阳(因此,当火山灰飘落时,总统醒来看到大浪滔天)。
被误认的穿帮镜头:从挂有蒙娜丽莎的展厅中无法看到艾菲尔铁塔。
然而,这部电影发生在未来,因此有可能蒙娜丽莎已被移动到另一个房间,或那时的其他建筑中。
我的感受:
看完后,相当震撼,也很有感触。
剧情讲述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主人公挣扎求生的经历,揭发人性的丑与恶。
相当震撼。
其过硬的特效效果不断震撼着我的视觉,山崩地裂、高楼大厦突然的灰飞烟灭、城市的倾刻沦陷、海啸吞没陆地、火山爆发随处砸落的火球,让人不自然的坠入其中,时而感慨,时而刺激,时而懊悔,时而恐惧。
很有感触。
当世界末日来临时,当有一线生机、能带离我们逃出生天的诺亚方舟位置不够时,我们,如何选择?
身为母亲,当得知对方不愿意带领这么多人逃离时,毅然作出决定:只要能带我的儿女走就可以了。
并且不因语言阻碍去恳求对方的奶奶,不管这位奶奶是否能听懂她的语言,她都要一试,希望对方能答应带自己的儿女逃出生天,因为,一线生机。
母爱,不负盛名,果然是全天下最伟大的。
当作者杰克逊回头拿提示诺亚方舟停靠位置的地图遭遇火山喷发差点被掉下悬崖,暂代机师的戈登为求尽快逃离灾区欲开离飞机咨询众人的意见。
此时,杰克逊的儿子大吼一声:没有爸爸,我们哪也不去。
要知道此时的环境相当恶劣,再不走,可能大家都没命。
还好,杰克逊奇迹般的爬了上来并在最后一刻跳上飞机一起离开。
此刻,悬着已久的心才得到一刻的放松。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家人在一起仍是重要的,连杰克逊的儿子这般大的小孩都能懂得的道理。
当印度物理学家沙特南没有如期在当地搭上带领他们飞往诺亚方舟的飞机并伴有海啸发生时,他没有任何的抱怨,相反以最快的速度将此情况向上报告,并且在最后一刻从容的和家人在一起等待海啸的侵袭。
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一幕。
这些从容淡定不是谁人都可以在这临危一刻体现出来。
既然为一线生存的希望努力过,既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何不从容面对,不带任何的畏惧?
当美国最后一任总统通过各方努力仍无法避免这一自然灾害发生,他将自己的逃生机会放弃了,选择与自己的子民面对一切,并在火山爆发时亲临现场,给予子民无限的力量。
这才是身为一个国家元首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应有的体现,应有的责任,而不应一味的只顾临阵退缩,弃子民于不顾。
此时,我相当敬佩他。
当看到方舟外的人民因为不能登上逃命的工具而产生暴乱时,本可至身事外逃命而去的各国领导们忽略即将面临的巨大海啸冲击而纷纷下令重开启登陆方舟的大门和他们一起离开。
这,才是领导风范呀!“无论在哪里,人类都应该亲如兄弟。
”
当自私的俄罗斯首富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欲登上诺亚方舟离开,无奈过道已被缓缓升起,眼看着第二个儿子无法登上时,他情不自禁的飞身抱起儿子的腿送上在诺亚方舟第一个儿子的手中后只能奋身掉入大海中。
原来,再自私的人也有如此人性本善的一面。
换一个角度想,这里是不是体现了最基本的人性呢?
尚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无法一一记下,也有许多人性的自私因为被太多的感动而感动着而被抛诸脑后。
也罢,就让我们记着这些感动的时刻,随时温暖着早已看透人性磨灭早已冰封的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