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液晶面板上游产业介绍
我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实际产能分析

我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实际产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8T11:32:33.35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作者:张荣军杨光李丹丹余芳[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自主建造高世代线的诞生,我国在高世代液晶面板研究领域之中的探索便正式步入正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饱受争议,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液晶面板生产线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然而,这却并未阻止我国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前进的步伐,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实际产能,并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摘要:随着我国自主建造高世代线的诞生,我国在高世代液晶面板研究领域之中的探索便正式步入正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饱受争议,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液晶面板生产线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然而,这却并未阻止我国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前进的步伐,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实际产能,并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世代;液晶面板;产能分析液晶面板领域的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其产品价格可能受到来自供求关系的影响。
现阶段,韩国面板产商为了实现快速的企业转型,将显示屏生产进行了优化调整,而我国面板厂商则更多致力于高世代液晶面板的生产之中。
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产能必将逐步转向中国,也因此提高了我国在全球面板市场之中的地位。
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之中,我国液晶面板行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始终面临产能过剩的质疑。
为此,将针对我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的产能展开分析,以明确我国日后高世代液晶面板的发展方向。
1 行业发展概况自上世纪末以来,平板显示器便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电视、电脑,还是各类仪表设备之中都需要应用平板显示器,这使得全球显示器件行业都逐渐迈入了平板化发展阶段。
TFT-LCD技术因其杰出的性能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现阶段普及度最高、接受度最广的一类显示技术。
2024年面板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面板行业是指生产液晶显示面板(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以及相关零部件的企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面板行业成为了电子行业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2024年面板行业进行深度分析。
一、行业发展概况面板行业在过去几年中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市场的繁荣,对面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不仅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市场也对中国制造的面板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
二、国内面板行业现状1.市场份额2.技术水平国内面板行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OLED技术方面,国内企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一些高端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进口依赖虽然国内面板行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一些高端面板方面仍然存在进口依赖。
这主要是因为面板行业对高精密设备和材料的需求量较大,而国内产能有限。
三、面板行业面临的挑战1.产能过剩由于面板行业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加之技术进步较快,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行业盈利水平,也给一些中小型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2.价格竞争激烈面板产品属于大宗商品,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不得不不断压缩成本,以求生存。
这对于技术水平较低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3.高技术门槛面板行业属于高技术含量行业,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较高。
这对于一些缺乏技术实力的企业来说是一大障碍。
四、面板行业发展趋势1.投入高端市场面板行业正朝着高端市场不断发展。
由于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较小,企业纷纷寻求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盈利水平。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面板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3.多元化发展面板行业不仅仅局限于手机和电视等传统产品,还可以拓展到汽车显示屏、医疗诊断设备等领域。
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盈利水平。
总结:面板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行业。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在面板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液晶显示行业研究报告

液晶显示行业研究报告篇一:中国液晶显示屏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核心内容提要市场规模(Market Size)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
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市场规模大小可能直接决定企业对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投资规模;此外,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速度,能够充分反应行业的成长性,如果一个产品或行业处在高速成长期,是非常值得企业关注和投资的。
本报告的第三章对液晶显示屏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有非常详细数据和文字描述。
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被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构成成份,本报告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消费结构,即:产品结构、用户结构、区域结构。
1、产品结构,主要研究各类细分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情况,以及细分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2、用户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给哪些用户群体了,以及各类用户群体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3、区域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到哪些重点地区了,以及某些重点区域市场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为精准的把握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从而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应对市场竞争。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s)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
市场份额是企业判断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无数大中型企业讨论和制定市场战略的重要依据。
对市场份额的研究,又分为总体市场市场份额和目标市场市场份额,本报告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市场即为总体市场,而某些特定的省、市则为目标市场。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缩写:HHI,以下简称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其中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 )两个指标被经常运用在反垄断经济分析之中。
TFT-LCD行业简介

一、TFT-LCD簡介1.何謂TFT-LCD:TFT─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電晶體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顯示器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屏,诞生于1960年,经过不断的改良,于1991年正式应用于商业化笔记型电脑,随着工艺技术的逐步成熟,目前TFT-LCD在各个应用领域正逐步取代CRT产品,成为显示技术之主流。
液晶显示屏的优点就是耗电小、工作电压低、解析度高、无辐射、显示屏本身比较轻薄、便于携带、使用寿命长等,由于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卫星导航、PDA等。
LCD灰阶显示原理液晶显示器可以分为常黑(Normal Black)模式和常白(Normal White)模式,以常白模式为例:如下列左图(LCD灰阶显示原理),当液晶上没有被施加任何操作电压时,棒状液晶会以近似于平躺的姿态排列,这时光线可以最大的程度通过上下偏振片,呈现为亮态;当施加电压于液晶上时,液晶会随着电压的不同,站立成不同的角度,电压越大,液晶站立角度越陡,光线穿透上下偏振片就越少,直至液晶垂直站立时,光线几乎不能通过,呈现为暗态。
而要显示每个中间灰阶时只需在液晶上加上对应电压即可,如下列右图(LCD光电转移特性曲线),面板的穿透率随着施加在液晶上的电压升高而逐渐减小。
二、工艺流程三、TFT-LCD产业链一、上游─零组件、原材料与设备供货商TFT-LCD 产业中,Array制程材料与零组件有玻璃基板、导电玻璃、化学材料、光组剂;Cell 制程另有彩色滤光片、偏光板,配向膜等;模块制造需要驱动IC、背光模块、导光板等。
台湾零组件及材料内制化的趋势,背光模块为自制率最高之材料,其它关键零组件:玻璃基板、彩色滤光词组偏光板,以外商独资或与国内企业共同协议合资的方式设厂。
显示面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显示面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显示面板行业产业链概述显示面板行业上游企业包括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组装零件供应商。
显示面板下游应用市场包括电视、智能手机及电脑与平板市场。
电视市场为LCD显示面板的主要应用市场,由于电视尺寸逐渐增大,电视对LCD显示面板的需求面积占比逐年提高。
智能手机市场为OLED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
2018年,全球88%的OLED面板流向智能手机市场。
二、显示面板行业市场规模显示面板行业周期性强。
从供需角度分析,新显示技术的诞生会形成短暂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及机构布局显示面板行业。
新投资带来显示面板行业产能迅速扩张,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及产业衰退的情形,但价格下跌亦会推动显示面板需求扩大,衰退期产能缩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又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如此循环往复。
在价格方面,2015年18.5寸的LCD电视显示面板由54美元大幅下降至38元,全球显示面板市场规模高达1050亿美元,并开启新一轮的上涨趋势,而2017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规模攀升至1200亿美元。
但是随着价格的上升,显示面板的市场规模回开始回落,到2019年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回落至1000亿美元。
三、显示面板行业政策分析显示面板行业为国家重点扶持行业。
2012年8月,中国科技部颁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并提出“着力突破液晶显示和等离子显示的产业瓶颈和行业模式。
培育一批液晶显示和等离子显示龙头和产业集群”。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明确指出将新型显示器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年3月,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联合颁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并强调“加强4K/8K显示面板创新,发展高精密光学镜头等关键配套器件。
”四、显示面板竞争格局2020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8.04亿片(玻璃口径),同比-3%。
2023年中小尺寸tft-lcd面板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中小尺寸tft-lcd面板行业市场调查报告中小尺寸TFT-LCD面板行业市场调查报告一、行业概况中小尺寸TFT-LCD面板是一种广泛用于电子产品的显示屏,可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
目前,中小尺寸TFT-LCD面板行业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受益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普及和需求的增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TFT-LCD面板的分辨率、色彩表现和响应速度得到显著提升,使其在高端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市场规模根据数据预测,未来5年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9年全球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规模约为300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是全球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据重要位置。
三、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中小尺寸TFT-LCD面板行业呈现出高度竞争的局面。
市场上存在着多家知名公司,如三星、LG、京东方等,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生产规模,能够提供高品质和高性能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一部分份额。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本土企业正在崛起,逐渐与国际品牌展开竞争。
四、市场驱动因素1. 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增长: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更新换代对中小尺寸TFT-LCD面板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加速了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的增长。
2. 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TFT-LCD面板的分辨率、色彩表现和响应速度越来越好,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显示的需求,推动了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的发展。
3. 价格的下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中小尺寸TFT-LCD面板的价格逐渐下降,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的成本,拉动了市场的需求。
五、市场前景展望未来,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随着5G网络的商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对高清显示和快速响应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中国内陆主要液晶面板工厂生产线分布及其供应链汇总

中国内陆主要液晶面板工厂生产线分布及其供应链汇总在中国进口的工业产品中,显示面板的金额长期处于第三位,第一位是半导体,第二位是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第三位就是显示面板。
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达21.1亿片,相比2015年增长达16.4%超出预期。
前三甲分别为三星(17.6%)、京东方(17.1%)、LGD(10.0%)。
依照面板供应商所在地统计,中国地区面板供应商出货同比大幅增加44.5%,主要为a-Si产品及LTPS面板产出上的增加。
而韩国地区因韩国三星AMOLED的出货大幅成长,该地区出货同比增长22.1%,日本地区和台湾地区则分别同比下降12.3%和0.6%。
No.1 三星显示器 Samsung Display韩过三星以3.7亿片AMOLED面板出货跃居全球第一大智能机面板供应商,同比增幅39.6%,市场占有率17.6%,使得AMOLED手机屏在智能机面板中的全球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14.7%提升至17.8%。
No.2 京东方科技集团 BOE国内面板企业京东方以3.6亿片位居第二,同比增长16.1%,市场份额17.1%。
其中,京东方LTPS面板出货超4000万片,同比增长320%。
如不计算AMOLED面板市场,京东方仍以17.8%的市占率为智能手机液晶屏市场最大面板供应商。
No.3 乐金显示器 LG Display韩国LGD以2.1亿片位居第三,与第二名京东方差距1.5亿片,市场份额10.0%。
LGD关闭多座G5以下产线,使得其出货量与2015年持平。
LGD 2016年发力手机柔性AMOLED显示屏,成功打入小米,2017年柔性AMOLED出货量上看1000万部。
No.4 日本显示器 JDI日本JDI以1.9亿片位居第四,市场份额9.0%,由于国内品牌在2016年大力转向AMOLED面板,且苹果iPhone系列销售不如预期,导致JDI在2016年智能机面板销量同比降低5.0%。
No.5 中华映管 CPT台湾CPT(含凌巨)以1.6亿片位居第五,市场份额7.5%。
boe成分和比例

boe成分和比例BOE成份和比例一、引言BOE(京东方)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技术与智能终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涵盖LCD、OLED以及其他相关显示技术。
本文将以BOE的成分和比例为主题,介绍BOE的核心业务和各项指标。
二、BOE的核心业务1. LCD业务:BOE是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商之一,其液晶显示产品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显示器、平板电脑等领域。
2. OLED业务:BOE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领域也有突出表现,其OLED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视等高端消费电子产品。
3. 其他业务:除了LCD和OLED,BOE还涉足TFT-LCD、柔性显示、显示器件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创新的显示技术和解决方案。
三、BOE的成分和比例1. 国内市场份额:BOE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BOE在中国液晶面板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
2. 全球市场份额:BOE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也占据重要地位,其市场份额约为20%左右,排名全球第一。
3. 利润贡献:BOE的液晶面板业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据财报数据显示,液晶面板业务为BOE贡献了约80%的利润。
4. 技术投入:BOE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在2019年,BOE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5. 市值和资产规模:BOE是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其市值和资产规模在行业内名列前茅,根据最新数据显示,BOE的市值超过1000亿元。
6. 员工规模:BOE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截至目前,BOE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10万人。
四、BOE的发展前景1. 技术创新:BOE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性能显示产品的需求。
2. 市场拓展:BOE将积极开拓全球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客户的合作,推动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普及。
3. 多元化发展:除了液晶和OLED显示技术,BOE还将加大对其他新兴显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多元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液晶面板上游仍处起步阶段发布时间:2013-9-11提要:随着近年多条TFT-LCD高世代生产线的相继投产,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整体呈现出高速、良性的发展态势,2012年产业规模达700多亿元。
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11.2%,国内液晶面板的自给率大幅提高,其中电视面板的自给率达到30%,手机面板已能满足境内企业50%的需求,液晶面板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一年缩减20.6%。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高鸿锦随着近年多条TFT-LCD高世代生产线的相继投产,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整体呈现出高速、良性的发展态势,2012年产业规模达700多亿元。
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11.2%,国内液晶面板的自给率大幅提高,其中电视面板的自给率达到30%,手机面板已能满足境内企业50%的需求,液晶面板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一年缩减20.6%。
如果从京东方在北京建5代线算起,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至今正好10年。
10年间,我们几乎从零开始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TFT-LCD产业。
现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生产线有21条,包括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5.5代线、3条6代线和8条8.5线,总投资达2000亿元。
年生产能力将达5000万平方米,产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显示终端的显示屏。
它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年产值将达到数千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必将极大地拉动产业链上游的巨大需求,带动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触摸屏、背光源等相关原材料、元器件及相关设备等上游产业的发展。
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吨、1.0亿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0亿平方米偏光片、5000万平方米彩色滤光片、十几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几亿背光源组件以及数以亿计的驱动IC等,其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准备好了吗?它们的现状如何呢?整体而言,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起步要更晚一些。
至今我们还没能建成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一个完整的上游配套工业体系要比建设几条高世代器件生产线更艰巨、更复杂。
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
建立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基板玻璃是构成液晶显示器件的一个基本部件,虽然它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7%左右,但由于性质的特殊性,基板玻璃仍是平板显示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
TFT-LCD基板玻璃的生产比较复杂,生产技术长期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AvanStrate(原日本板硝子NHT)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这几家公司的销量就占全球市场的95%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基板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因此,打破垄断格局,建立自己的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
我国基板玻璃的生产是从2007年12月28日,彩虹集团TFT-LCD基板玻璃一期工程点火之后开始的。
尽管至今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洛玻集团,在实现我国液晶产业TN、STN基片玻璃国产化的进程中,该公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年,触摸屏的快速普及还催生了高强铝硅酸盐薄板玻璃产业的发展。
彩虹、东旭(含中光电)两家公司为TFT-LCD基板玻璃的国产化开了个很好的头,他们不仅成功地生产出合格的G5、G6基板玻璃,而且开始了批量供货。
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性。
尤其是在当前日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这使得刚刚进入市场的国内玻璃企业倍感压力。
目前,我国玻璃基板产业还处于初建阶段,对企业来说,做大做强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市场占有率,使自己站稳脚跟,否则已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而复失。
所以,就现阶段而言,企业能否适当管控好投资冲动显得尤为重要。
液晶材料国产化出现转机液晶是既具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正是有了液晶才有了液晶显示器。
因此,尽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大约3%,但它也是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材料。
在显示器中使用的液晶材料通常都是混合物,一般由十几种,乃至几十种单体组成。
液晶单体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几十步合成步骤,对生产工艺的要求很高。
由于显示器件对液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液晶材料厂商要想生产出稳定的、性能优良的液晶产品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提纯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这项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别是德国默克(Merck)、日本智索(Chisso)和大日本油墨(DIC)。
TFT液晶市场由这3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分别为50%、40%和6%。
中国液晶材料的生产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与河北石家庄郊区共同投资的液晶材料厂完成,早在1987年4月就已经开始投产,历时20多年,在大小十几家材料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可以说,在黑白显示器时期,液晶材料是所有原材料中国产化做得最好的一个,但是到了TFT-LCD时期,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这两年,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材料国产化的政策指引下,TFT液晶材料的国产化开始出现转机,这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国现有不下十几家液晶材料公司,按最终产品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混合液晶和单体液晶两类。
单体和中间体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出口,这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特色。
这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对整个行业发展却未必有利。
大量廉价的单体和中间体的出口无疑将增强国际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但也把污染留在了国内。
我国液晶材料产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与器件产业的发展不相称,更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
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混合液晶的企业生产规模本来就不大,力量又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竞争力;企业长期处于过分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科研投资不足,人才缺乏。
TFT-LCD宽幅偏光片值得期待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材料之一,它是将聚乙烯醇(PVA)拉伸膜和醋酸纤维素膜(TAC)等经多次复合、拉伸、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成本的百分之十几。
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包括日本的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化工,韩国的LG化学以及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等,其中日本企业的占有率超过50%。
偏光片是多层膜的结构。
其中TAC 膜和PVA膜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两者合计约占偏光片成本的75%左右。
富士写真和柯尼卡美能达两家生产的TAC膜几乎占据全球市场90%的份额。
国内的乐凯也生产TAC膜,但出货量很小。
日本企业KUARARY则占据了全球65%的PVA膜市场。
在偏光片的其他原材料中,日本企业也居于垄断地位。
中国偏光片产业的起步是很艰难的。
成立于1995年的盛波光电从美国引进全套生产设备,但几经折腾硬是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关成功,使盛波光电成为国内首家偏光片专业制造商。
后来市场又相继出现纬达光电、温州侨业、三利谱等企业。
但所有这些企业大都只能批量供应中低端TN-LCD用偏光片和部分STN-LCD用偏光片,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的显示器。
2012年前后,盛波光电和三利谱两家企业分别建成了幅宽1490mm、用于TFT-LCD的偏光片生产线,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高档偏光片的历史。
不过,要真正实现偏光片国产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偏光片生产一直很弱,偏光片供应长期主要依靠进口。
如今,我们建设了生产高档偏光片的生产线,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如果能够迈出从少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的这关键的一步,其前景将十分光明。
而这一步中,如何做到保持产品的一致性是很不容易的,目前来看我们仍面临一些困难。
偏光片的国产化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很长。
如果我们不解决偏光片所用的TAC、PVA等基础材料问题,新上的偏光片还是会被“卡脖子”。
彩色滤光膜供求关系保持平衡作为LCD实现彩色显示的关键零部件,彩色滤光膜占面板材料成本20%以上,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液晶面板的色彩还原性、亮度和对比度。
彩色滤光膜的实现方式有印刷法、染色法、颜料分散法、电沉积法、喷墨法等,目前主流的量产方式为颜料分散法。
全球彩色滤光膜生产线有内置型和外销型两种。
日本的凸版印刷、大日本油墨(DNP)、东丽公司(TORAY)是全球大尺寸TFT液晶彩色滤光膜制造的三大巨头。
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占外销市场的2/3。
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很好的彩色滤光膜制造商。
6代线以上的TFT-LCD企业几乎都采用内置型彩色滤光膜生产线。
中国大陆的彩色滤光膜产业是从2003年深圳莱宝从日本MICRO 引进一条2.5代旧线开始的。
当初,几条生产线几乎都是为CSTN配套而建立的。
如今,随着CSTN产业走向衰弱,这些生产线先后退出或改作他用。
2008年以后,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生产线基本上都采用内置型的配置方式,包含G4.5、G5、G5.5、G6和G8.5的生产线。
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生产技术也都是进口的。
目前,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
尽管所生产的彩色滤光膜在企业间也有少量调剂,但很少进入市场。
所以市场上基本不存在价格过分竞争等问题。
不过,我国目前生产彩色滤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例如光刻胶,该产品的国产化进展就不大。
光学薄膜尚处于起步阶段液晶显示行业的薄膜材料主要用于背光模块和偏光片中。
背光用光学膜主要有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导光板等几个种类。
背光模块光学膜片约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5%左右。
此外还有广泛用于各类显示器件的保护膜,数量也不少。
光学基膜全球80%以上的产能由三菱树脂、东丽、帝人、杜邦、可隆、SKC、东洋纺几大巨头垄断;扩散膜、反射膜、导光板的涉足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增亮膜长期由3M垄断,但近年有所松动。
我国前些年生产光学膜主要是台资在大陆设立的薄膜拉伸成型加工,原料基膜从国外进口。
近年来,随着化学膜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膜加工企业大量涌现,主要有合肥乐凯、张家港康得新、北京康特荣宝、上海凯鑫森、宁波激智等。
基膜生产鲜有企业涉足。
唯一一个是由中国最大的聚酯生产公司仪征化纤和日本东丽合资建立的仪化东丽。
该公司2011年7月开始生产在扩散膜、增光膜以及棱镜膜上使用的光学基膜,年产6600吨。
我国光学膜产业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
进入的企业不少,但大多集中于薄膜拉伸成型加工方面,一些包装材料转型的企业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化学膜还有待观察。
整体供求关系一时也难以判断,但膜产量多半取决于基膜的供应,不排除将来某些功能膜供过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