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养胃汤"临床新用举例
养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47例

养胃汤基础方:太子参40g,白术、云苓、鸡内金、麦芽、沙参、麦冬各15g,炙甘草9g,苏梗12g,木香6g。
辨证加减:上腹疼痛胀满者加砂仁6g,枳实15g;嗳气频繁者加法夏9g,生姜5片;返酸者加乌贼骨15g。
镜下胃粘膜辨证加减:粘膜灰白或以白为主者,加黄芪15g,桂枝9g;粘膜紫暗或有瘀斑出血点为血瘀之象者加三七15g;粘膜水肿为湿重者加苡仁20g;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不典型增生者加蛇舌草、蒲公英各15g。
养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47例
更新日期:2009-05-24 点击:
高国仿
1996~1998年间,笔者以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7例治疗前均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诊断参照1990年悉尼会议制定的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47例中,男30例,女性17例;年龄29~75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2年,曾有溃疡病史者12例。临床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上腹痛者31例,腹胀者29例,嗳气者9例,返酸者4例,神疲倦怠和失眠者15例,体重明显减轻者5例。
总有效率为74.46%。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主要表现为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变薄,血管显露。临床表现多为胃脘胀满疼痛,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胃痞范畴。本病因伴有胃粘膜重度非典型增生和肠化,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病变。西医对此病多采用对症治疗,目前没有根治方法。
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胃失濡养,进而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痰凝。故以养胃健脾为治疗大法,同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方中太子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调补脾胃;沙参、麦冬滋养胃阴;苏梗、木香理气和胃;内金、麦芽运脾导滞。全方可取养胃补虚、生津护膜、促进胃腺体粘膜再生的效果。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孙曼之)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孙曼之)1.某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人参粳米益智仁茯苓广皮炒荷叶按:此案点出胃阳虚弱的治疗原则。
盖胃属腑,以息息下降收纳为用,故虽阳气虚弱不能腐熟水谷,然而治疗方法仍必须以通、降为要,切不可呆腻纯补,以免窒塞胃气,反而导致胃气上逆。
本方以人参益智仁温养胃腑,陈皮理气和中,茯苓渗湿,荷叶升清。
若阳虚甚者辛热之味如姜椒等均可加入,然胃腑属阳,喜湿恶燥,必须药证相当,用药不宜过于辛燥,此温胃与温脾之不同也。
2.某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生白芍浓朴新会皮益智仁茯苓砂仁按:食谷后不能运化为胃阳虚弱的主要见证,此当留意者。
本方以生白芍固护胃阴,厚朴陈皮理气燥湿,益智仁砂仁温养胃阳,而益智仁砂仁均有沉降之力,亦取通降之义,《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叶氏喜用益智仁于脾胃寒湿证,取其温阳固精而又有通降之力也。
3.计(三三)阳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参生益智桂心茯神广皮煨姜按:本方与上方相似,桂心取苓桂术甘汤通阳化饮意义,加生姜宣散水汽。
4.高(六八)脉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又:人参白术茯苓广皮半夏枳实皮白蒺藜地栗粉按:外台茯苓饮主治原文:“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功能为“消痰气,令能食”。
盖吐后胃阳损伤,水饮内停。
用于本案正为契合,但本案知饥而不能食,是仍有一分伏热在内,故二诊去原方生姜不用,加地栗即荸荠以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另外当有外邪见证,故加白蒺藜宣透风热。
5.某(五一)食谷不运,腕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
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
法当温通阳气:吴萸(八分)半夏(三钱)荜茇(一钱)淡干姜(一钱)生姜汁(五分)广皮白(一钱半)按:脘胀呕恶,大便不爽,是胃阳虚弱而水湿阻滞,胃气失降,故以半夏、陈皮宽胸降逆,荜拨温胃,吴茱萸通阳,干姜劫水,生姜汁通便滑肠。
叶氏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1例

胃灼隐痛 ,伴 口干舌燥 ,眠差 ,口淡不渴 ,纳呆 ,大便
二 !
4
丝型
!
=
6
! =
1 2
! 二
9
望至盟
4 .2 .1 91 ±9 4
治疗 组 3 1
干 ;舌质 红 ,少苔 ;脉 弦。患者 口服 胃必治 ,斯达舒等 药物 ,症状 时有反复 ,诊 断为 : 胃病 ,证属 胃阴亏虚 。 治则 :养 阴和 胃止痛 。方药:麦冬 1g 5 ,生扁豆 1g 0 ,玉
慢性 胃炎 ( ho i g s is c rnc att )在 临床 上是一种 常见 ri
病 、多发病 ,病程 缠绵 ,反复发 作 。我 国 2 0 0 6年达 成 的中 国慢性 胃炎共 识 , 意见 中采纳 了国际上新悉尼 系统 的分类方法 , 根据病 理组织学 改变和 病变在 胃的分 布部 位 ,结合可 能病 因 , 慢性 胃炎分 成非萎缩性 ,萎缩性 将 和 特殊类型 3大类 。 病理组织 学显示主要是 胃黏膜 发生 炎性病变 ,男性 患者 多于女性 ,发病 率随年龄增加 逐渐 增高 ,目前 临床 常用 治疗慢性 胃炎的药物较多 ,虽取得 定 的疗效 ,但 总有 效率低并且 复发 率高 , 治疗 上仍 在 缺乏行之有 效的药物 。笔 者在 2 0  ̄ 2 1 0 8- 0 0年临床工作 - - 中 ,应用叶 氏养 胃汤加减治疗慢性 胃炎 , 取得 了较 好 的
2 结 果
效果 ,现报 告如下 。 I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 资料 6 例患者为我 院 2 0 年 6 . 1 1 08 月至 2 1 年 00 6 月门诊和住 院患者 ,经 胃镜检 查确诊 为慢性 胃炎,用 随机 数字表 法将患者 分为治疗 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 3 l 例 ,男 1 例 ,女 1 ,年龄其 中 3  ̄4 9 2例 0 0岁 6例,4 ~ 1 5 0岁 1 ,5 ~6 2例 1 0岁 9 ,6 ~7 例 1 0岁 4例 ,平均年龄 (91 49 1 4 .2 . )岁 ,病程 2 8年,平均 (.1 . ) - 4 ~1 6 ±41 2 7 年 ;对照组 3 0例 ,男 1 ,女 1 ,年龄其中 3 ~ 7例 3例 0 4 0岁 5例 ,4 ~5 1 0岁 1 例,5 ~6 1 1 0岁 8例,6 ~7 1 0岁 6例,平均年龄 ( 0 3 . )岁,病程 2 7年 ,平 5 . ±96 6 3 ~1 均 ( . 431 )年 。2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病程 、病 5 4-. 2 5 情诸方面经 统计学处 理无显著性差 异 ,具有可 比性 ( P >0 5 ,见表 1 .) 0 和表 2 。
中医名方益胃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益胃汤临床运用【组成】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炒香)4.5克。
【用法】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2次温服,渣再煮200毫升服,每日1剂。
【功用】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腑实,服泻下剂,热结去后,又见汗出,脉细数,舌红少苔。
【加减】久热不退,久咳少痰者,加地骨皮、桑白皮;干呕、呃逆者,加竹茹、陈皮。
【方论】本证是因温病后期,热伤胃阴所致,故治宜益胃生津。
其组成以甘凉濡润的药物为主,是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
方中生地、麦冬味甘性寒,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为甘凉益胃阴之上品;配以沙参、玉竹甘凉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复胃阴之力;冰糖和胃润肺。
诸药合用,共奏益胃生津,滋阴润燥之效。
【医论】阳明温病本为伤阴之病,今热结腑实,服泻下剂后结去热解,又见汗出,脉细数,舌红少苔,此皆为阴亏的象征。
治疗上以复其胃阴为主,因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十二经之阴皆复,所以用甘凉益胃法急复其阴,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为了增强药效,吴氏在用药方法上突破1日2服的常规,改为日3服,使耗损的胃阴频频得到补益,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浓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此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临床运用】1.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类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的恢复期。
属中医“咳嗽”的范围,辨证分为风寒型、风热型、燥邪犯肺型、肝火犯肺型、肺阴虚型等。
本方用于肺阴虚型呼吸系统疾病。
据《新中医》1988,(8):42 余智涵报道:呼吸系统疾病除痰湿、痰热、气虚证外,常有气阴两虚证候,治疗时可本方结合辨证施治,或和生脉散(人参或西洋参),或加沙参麦冬汤,气阴并补。
2.眩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眩指眼黑,晕是头旋,两者同时出现,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视物旋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病。
叶氏_养胃汤_临床新用举例

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房劳饮食诱发,以致脏气受损,筋 脉失养而成。脾主四肢,故与脾阳虚损相关,在感冒、 劳累、受凉、情绪紧张等情况下病情加重而发作,中医 治疗素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法。治病必求于本,扶正 固本,益气健脾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予补中益气汤加 减,益气补中,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否因影响了 钾通道或因影响了钾的吸收而起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佳。症见食后胸骨下段灼热隐痛,纳差,甚则不思饮 食,常常呕吐食物及鲜血,口苦,便秘,脉弦滑,舌质红 光剥无苔。中医辨证为阴虚痰热,用养胃汤加减治疗。 方用:沙参、生玉竹、石斛、山慈菇、生甘草、藕节炭、急 性子、浙贝母、生白芍、麦冬、扁豆花、沉香曲。前后服 药15剂,咽部不适、异物感、吞咽疼痛、吐粘痰消失,继 续放射治疗。 按:放射性食管炎,在中医学中属噎膈反胃之属, 临床上并非少见。本病多由热毒伤阴,灼热成痰所致。 所以治疗以养胃汤为主,加山慈菇、急性子、浙贝母等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治疗半月而愈。 1.2萎缩性胃炎李某,男,48岁,2008年6月20日 初诊。患者两年前有胃病,近来食欲减少,食后上腹部 有胀痛甚则灼热疼痛,而无规律。胃镜检查:胃黏膜变 薄成灰绿色,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现纳差,食后胃脘部 灼热样钝痛,嗳气,甚则呕吐食物,带血丝,口干而苦, 心烦易怒,便秘,脉弦滑,舌红,边有瘀血点。拟方:沙 参,麦冬,石斛,玉竹,生甘草,扁豆衣,川黄连,薄荷,仙 鹤草,绿萼梅,生白芍,生地炭,桑叶。服药6剂,吐血 嗳气已止,食后胃部热痛亦减。上方去生地炭、川黄 连、仙鹤草,加乌梅、丹参、鲜芦根。服7剂后,热痛消 退,口苦已除,二便通畅。再予养胃汤合参苓白术散调 理半月而愈。 按: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一门,李某病情因肝郁气 滞,损伐脾胃,日久化火,耗伤胃阴,造成胃失润降。故 治疗始终用本方加减而奏效。 1.3支气管扩张咯血 张某,男,42岁,2007年8月
叶氏留下的名方

叶氏留下的名方小编导读咳血、便血、呕血,这些都是不少人碰到过的问题,这些疾病就像一些“碰瓷”者,一不留神,就可能被碰上了。
针对这些病证,神医叶天士研究出了一些方剂,据说临床疗效不错。
后世医家彭宪彰对叶氏良方深有研究,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下叶氏留下的几个配方吧,或能受益!一、益胃滋阴治夜热盗汗,嗽痰失血法【原文】幼年久有遗精目疾,不耐劳烦,先后天未得充旺,秋季疟邪,再伤真阴。
冬月夜热,嗽痰失血,不饥不食,盗汗伤阳,阳浮不藏,渐致胃口,皆久虚劳怯之象。
此恙屏绝酒色怒烦,须安闲坐卧百日,必胃口渐旺,病可渐除。
精生于谷食也。
北沙参、茯苓、女贞实、炒麦冬、苡仁、川石斛、芡实。
【疏注】肾藏精,故遗精久则伤肾;肝开窍于目,故目疾久则伤肝。
肝肾之阴伤,故不耐劳烦,因劳烦则阳气反张。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幼年脾胃未强,故曰“先后天未得充旺”。
加之秋季疟邪再伤真阴,至冬月将何以闭藏?在下之真阴失守,则在上之虚阳必浮。
真阴失守,故夜热盗汗;虚阳上浮,故嗽痰失血。
盖阴阳互根,不可偏失故也。
脾主化,胃主纳,脾气虚,不能健运,故不知饥;胃阴虚,不能濡润,故不欲食。
此病如不善自调养,徒赖医药无功;如用熟地滋填,胃纳必然更减。
此叶氏所以有“须屏绝酒色怒烦”,以及“必胃口渐旺,病可渐除,'精生于谷食’”之语也。
【按语】原文“盗汗伤阳”,廖本作“盗汗伤阴”,可从。
【方解】此乃手太阴、足阳明、足三阴经之药。
北沙参气寒味苦,以补肺阴;炒麦冬气平味甘,以润肺燥;女贞子甘苦,以滋肝益肾;川石斛甘淡,以益精强阴;芡实甘涩,能补脾肾;苡仁甘淡,能益脾胃;茯苓甘平,能补心脾。
肺与肝肾得补,则阴精充足,而阳浮自藏;脾胃后天得补,则胃口必旺,而精生于谷食矣。
二、养阴补中止血治便后纯血法【原文】便后纯血,食减力疲,脉左坚,是中年阴亏。
熟地、炒白芍、当归、柿饼炭、炙草。
【疏注】《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此乃经之明文。
叶氏茯苓饮(专治各种胃病)的临床应用

叶氏茯苓饮(专治各种胃病)的临床应用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
”笔者老师陕西渭南孙曼之据其医案,阐发了叶氏之通降阳明法,并提炼出叶氏通降阳明常用的六味药,冠名为叶氏茯苓饮。
组成:茯苓、黄连、杏仁、枳壳、半夏、陈皮。
方中茯苓利水渗湿降胃气。
陈皮理气降气,芳香化湿,理气开胃。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燥湿散结。
枳壳降气化痰。
黄连清热燥湿,苦降开胃。
杏仁味苦芳香,通络止痛,宣降肺气,盖以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
全方合用共奏通降阳明,和胃降气化痰之功。
此方从外台茯苓饮化出,但后者参术并用,功能益气降胃,补脾理气,化痰利湿,而前者主治在胃不在脾,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
适用范围:1.胃气壅滞停饮所致的胃气不降:临床表现为泛酸打嗝,脘腹胀满,嗳气频频等阳明不降的症状。
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
2.中焦湿热:临床表现为舌苔厚腻,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黏口苦,大便黏腻等胃肠湿热症状。
3.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昏、目胀、耳鸣等症状。
加减:大便干结加桑叶、薏苡仁,严重者加全瓜蒌;大便溏稀去杏仁加厚朴;大便黏腻不爽者,以黄芩易黄连,再加祛湿热之品如茵陈、大腹皮、蚕砂、滑石、皂角子;呕恶欲吐胃胀,加苍术、藿香、紫苏、佩兰、茯苓;燥痰加海浮石、麦冬、瓜蒌;湿痰加天南星、半夏、橘红、茯苓。
注意事项:1.不可与甘草、黄芪等甘味药合用。
甘味性缓壅滞,不利于通降。
2.用于胸痹等上焦疾患时,必须与风药川芎、桂枝等合用,以便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此时剂量应减半,否则药物剂量过重必然重滞不灵,不利于阳气流通,效果不显。
3.应用该方时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会导致胃气难以下降,因而效果不佳。
以下是孙曼之应用叶氏茯苓饮医案1例:田某某,女,30岁。
中医医案——呃逆(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阴养胃法治愈呢逆
病案:梁女,55岁。
诊查:时值暑季,呢逆气促,呻吟不已,甚以为苦。
详询病史知患温热病已三候余,口舌干燥,烦渴不安。
舌质红绛苔洁,但四肢发凉,手指微作蠕动,脉象细弦数劲。
辨证:证属温热久羁,热伤胃阴而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呃逆。
处方:西洋参100g,煎汤代茶频服。
另用白米30g开水泡汤,煎生谷芽、鲜莲米、鲜石斛各30g,鲜荷叶1大张,红枣20枚,西瓜翠衣手掌大1块(切片),麦冬15g,陈皮、鲜竹茹各10g,频服,日1剂。
二日后呢逆止,诸症亦见减退。
后以叶氏养胃汤调理2周而愈。
按语此证属温热久羁,消烁肝肾阴液,既厥且哕,热扰阳明,损伤胃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阴亏液虚,肝阳横逆,有肝风内动之势。
原应滋液熄风用小定风珠为主施治,惟虑久病呃逆,胃阴亏损,亟顾胃气,诚为当务之急,且久病胃弱至此境地,而定风珠腥秽腻浊之品,胃弱难消,反生他故。
是以改用上方,取救后天以补先天,充
1
谷气以生精之意耳。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73,王希知医案。
王希知,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县人。
主任中医师。
1931年受业于清代官医周惠奄先生,1935年悬壶于武昌。
1939年来四川重庆市开业行医。
1953年调重庆市新渝医院工作,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善治温热病及内科杂症。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 氏《 临证 指 南》 未刻 本 叶 氏医案 》 和《 中虽 未注 汤 名 ,
但应 用甚广 , 中医学 丰 富 了治 疗 方 法 。几 年 来 笔 者 为
结合 自己临床 实践 , 以本 方 加 减 治 疗 内科 疾 病 取 得 良 好 的效果 , 介绍 如下 。 兹
则: 益气 健脾 温 阳 , 方 如 上 , 疗 3个 月 , 症 消 失 , 处 治 诸 随访 1年未 复发 。
3 体 会
减 , 气补 中 , 益 故收 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 是 否 因影 响 了 但 钾通道 或 因影 响 了钾 的吸收 而起 效 , 尚需进 一步 研究 。
( 文校 对 : 宝 贵 本 陈 收 稿 日期 :0 0— 1—0 ) 21 0 4
关键词: 叶天士; 胃汤; 养 中医药疗法; 放射性食管炎; 萎缩性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扩张咯血
di1.9 9 ji n 10 - 1 .0 0 0 .0 3 o:0 3 6 /.s .0 38 4 2 1 .6 0 3 s 9 文 章 编 号 : 0 —9 4 2 1 )0 -970 1 38 1 ( 0 0 -60 6 —2 0
周期 性麻 痹属 中医痿证 范 畴 , 素 问 ・ 证 篇 》 《 痿 有 专 论 :有 所 亡 失 …… 入 房 太 甚 …… 发 为 痿 蹙 ” 系 由 “ ,
叶 氏“ 胃汤 " 养 临床 新 用 举 例
王 玉 保 山 西 省 吕 梁 市 离 石 区人 民 医 院 (吕 梁 0 3 0 3 0 0)
光 剥无 苔 。 中医辨证 为 阴虚痰 热 , 用养 胃汤加 减 治疗 。 方用: 参 、 玉竹 、 斛 、 沙 生 石 山慈菇 、 甘草 、 节 炭 、 生 藕 急 性 子 、 贝母 、 白芍 、 冬 、 豆 花 、 香 曲。前 后 服 浙 生 麦 扁 沉 药1 5剂 , 咽部 不适 、 物感 、 咽疼痛 、 异 吞 吐粘痰 消失 , 继 续放 射 治疗 。 按 : 射 性食 管 炎 , 中 医学 中属 噎 膈反 胃之 属 , 放 在 临床 上 并 非 少见 。本 病 多 由热毒伤 阴, 灼热成 痰所 致 。 所 以治 疗 以养 胃汤 为主 , 山 慈菇 、 加 急性 子 、 贝母 等 浙 清热解毒 、 痰散 结 , 化 治疗 半 月而愈 。 1 2 萎缩 性 胃炎 李某 , ,8岁 ,0 8年 6月 2 . 男 4 20 0日 初诊 。患 者 两年前 有 胃病 , 近来 食欲 减少 , 食后 上腹 部 有胀 痛甚 则灼 热疼 痛 , 而无 规律 。 胃镜检查 : 胃黏膜 变 薄成 灰绿 色 , 断 为萎 缩性 胃炎 。现 纳差 , 诊 食后 胃脘部 灼热样 钝 痛 , 暖气 , 则 呕 吐 食 物 , 血 丝 , 甚 带 口干 而 苦 , 心烦 易 怒 , 秘 , 弦 滑 , 便 脉 舌红 , 有 瘀 血 点 。拟方 : 边 沙
固本 , 益气 健脾 是 治 疗本 病 的关 键 。予 补 中益 气 汤加
查 甲功 (一) 多次住 院 治疗 , 症 见 : 现 自觉 乏力 , 神 疲 精
惫, 查体 无神 经 系统定 位体 征 , 舌淡 , 白 , 沉 。中 医 苔 脉 诊断 : 痿证 脾 阳虚 衰 型 。西 医诊 断 : 期 性 麻 痹 。治 周
以 口渴 、 口苦 、 燥 、 呕 、 唇 干 呃逆 、 饥不 食或 善饥 少食 , 不 便秘 , 牙龈 肿痛 , 滑数 , 脉 舌红 光剥 或少 苔为 主 。
1 病 例简 介 1 1 放 射性 食 管炎 刘某 , ,7岁 ,0 6年 7月 1 . 女 4 20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来诊 。患 者 一月 前 出 现 呃 逆 , 进 食 不 利 , x线 渐 拍 片 为食 道 中段 长 约 5厘 米 食 道 黏 膜 紊 乱 , 腔 狭 窄 。 管 胃镜检查 距 门齿 2 1~2 c 处 , 见 食 管 后 壁 黏 膜 有 6m 可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6月第 2 5卷 第 6期
C G M Jn 0 0 V l 5 6 J MC ue2 1. o 2 .
・ 6 ・ 97
氯 化钾及 静 脉补钾 后 痊愈 , 后每 因劳 累等 原 因而复 发 ,
外邪侵 袭 、 情志 刺激 、 劳饮食 诱 发 , 房 以致脏 气受 损 , 筋 脉失养 而 成 。脾主 四肢 , 与 脾 阳 虚 损相 关 , 故 在感 冒 、 劳累、 受凉 、 绪 紧张 等情 况 下 病 情 加 重 而 发作 , 医 情 中 治疗 素有 “ 治痿 独取 阳 明 ” 之法 。治 病必 求 于本 , 扶正
养 胃汤 , 是清代 叶 天士创 立 养 胃阴法 的代表 方 剂 , 由沙参 、 冬 、 麦 玉竹 、 叶 、 斛 、 桑 石 白扁 豆 、 甘草组 成 。在
佳 。症 见食 后 胸 骨 下 段 灼 热 隐 痛 , 差 , 则 不 思 饮 纳 甚
食 , 常呕 吐食物 及 鲜 血 , I , 秘 , 弦滑 , 质 红 常 V苦 便 脉 舌
养 胃汤 以玉竹 、 石斛 、 麦冬 等 养 胃生津 ; 叶 、 桑 沙参 清热 滋 阴 ; 甘草 、 白扁 豆 补 中益气 化湿 。本 方既 能清 胃
火 而生津 液 , 又能 防止 滋阴之 品 助湿呆 胃 , 是一 剂 比较
理 想 的滋养 胃阴 的方 剂 。 胃阴不 足 证 , 华 岫 云 认 为 在
“ 凡遇 秉质 木火 之体 , 燥 热 之 症 , 病后 热 伤 肺 胃津 患 或 液, 以致 虚痞 不 食 , 绛 , 舌 咽干 , 渴 , 寐 , 不 通爽 , 烦 不 便 此 九 窍不和 , 属 胃病 也 。 根 据 叶 氏 医案 记 载 “ 胃 都 ” 肺
阴虚 , 热 伤津 ” 燥 的病机 , 笔者 认 为 , 阴不 足 的症 状 , 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