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功能、主治及用法

合集下载

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当我们容易感到头部和脸部出油时,这通常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今天分享一种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这个药方在现代已经有了中成药,名字叫做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的配方如下:黄芪30克、白术5克、人参15克、半夏15克、茯苓5克、防风9克、白芍9克、独活9克、羌活9克、陈皮6克、泽泻5克、柴胡5克、炙甘草15克、黄连1.5克。

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方子的工作原理。

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胃的虚弱。

当脾胃功能不足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与湿气相关的症状。

这是因为脾胃主管四肢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当脾胃功能衰退时,人体会感到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大便也可能变得黏腻或稀溏。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升阳益胃汤采用了多种策略。

首先,通过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来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的功能。

同时,加入黄芪来加大补气的力度,使脾胃得到更好的滋养。

然而,仅仅补益脾胃是不够的,因为湿气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因此,升阳益胃汤还包含了二陈汤的成分(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以及泽泻,这些成分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消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湿气还具有黏滞的性质,容易阻碍气血的流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升阳益胃汤中加入了防风药(防风、柴胡),这些风药具有疏散风邪的作用,可以帮助祛除湿气,使气血流通更加顺畅。

同时,升阳益胃汤还注重调理肝胆的功能。

黄连可以清热燥湿,疏肝解郁;白芍则可以养血柔肝,调和气血。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肝胆功能得到恢复,进一步促进湿气的排出。

最后,升阳益胃汤中还加入了独活和羌活,这两味药可以祛风湿、通经络,对于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总结起来,升阳益胃汤通过补益脾胃、燥湿化痰、疏散风邪、调理肝胆和祛风湿等多种方式,全面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使湿气得以排出,从而改善头面出油等一系列湿气相关的症状。

在现代社会,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升阳益胃汤已经有了中成药的形式,名字叫做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补养之剂)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补养之剂)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补养之剂)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补养之剂)此汤主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主治升阳益胃类别补益类方歌: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独活(9克)主治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药方详解又附方:又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候凝结,血块暴下,脾虚水泻。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组成黄芪60克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升阳益胃汤,胃寒快来调理吧

升阳益胃汤,胃寒快来调理吧

升阳益胃汤,胃寒快来调理吧
现在的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注重一些养生,不光是女生男生也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要保护好自己的肠胃,升阳益胃汤就变成了一剂很好的良药,下面我们就讲解一下升阳益胃汤都能治疗哪些症状用本方:党参31g,黄芪31g,白术15g,半夏、陈皮、茯苓、泽泻10g,柴胡10g,白芍10g,炙甘草6g,防风3g,黄连3g,羌活3g,独活3g,姜枣为引。

无腹痛者去白芍,年龄小者药量宜小,黄连用量不宜过大。

水煎服。

治疗腹泻91例,结果:服药10剂内,腹泻停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精神好转,随访1年未复发者为痊愈,共50例;服药10剂内,腹泻止,大便常规化验有好转,3个月有复发者为有效,共35 以上就是升阳益胃汤能够治疗的一些症状主要是治疗一些肠胃性的疾病,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疾病虽然都是特别的常见,为了给自己一个好的肠胃,可以喝一些升阳益胃汤,来预防各种肠胃性的疾病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是肠胃疾病的高发期。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卷一上\治气门] 升阳益胃汤(东垣)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

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黄(二两)半夏甘草(炙)人参(一两)白芍(炒)羌活独活防风(五钱。

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陈皮(四钱留白)白术(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无淋勿用)柴胡(三钱)黄连(二钱)每三钱,姜枣煎。

(列证云,治秋燥,此方殊为不合。

)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营。

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羌活除百节之痛。

)而升清阳。

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

使气足阳生,自正旺而邪服矣。

[卷一上\治气门]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右关脉缓弱,(脾虚)或弦,(木克土)或浮数。

(东垣曰∶湿热相合,阳气日虚,不能上升。

脾胃之气,下流肝肾,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也。

惟泻阴火升阳气,用味薄风药升发,则阴不病而阳气生矣。

)黄苍术(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两)升麻(八钱)柴胡(两半)黄连(酒炒五钱)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

人参苍术黄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

黄芩黄连[卷一上\治气门] 橘皮竹茹汤(金匮)治久病虚羸,呕逆不已。

(胃寒则呕,胃热亦呕,有停痰,有积饮,皆作呕。

此为久病虚火上逆而干呕者。

)亦治吐利后,胃虚哕逆。

橘皮竹茹(二升)甘草(五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大枣(三十枚)徐忠可曰∶此胃虚而冲逆为哕,然非真元衰弱之比。

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

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

谓上焦固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加半夏麦冬赤茯枇杷叶,亦名橘皮竹茹汤。

[卷一上\治气门] 丁香柿蒂汤(严氏)治久病呃逆。

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五片)一方加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良姜。

升阳益胃汤方剂配方

升阳益胃汤方剂配方

升阳益胃汤方剂配方升阳益胃汤【方剂出处】升阳益胃汤,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配方组成】黄芪二两(30克)、半夏一两(15克)、人参一两(15克)、炙甘草一两(15克)、独活五钱(9克)、防风五钱(9克)、白芍五钱(9克)、羌活五钱(9克)、陈皮四钱(6克)、茯苓三钱(5克)、柴胡三钱(5克)、泽泻三钱(5克)、白术三钱(5克)、黄连一钱(1.5克)。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至五钱(15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主治脾胃气虚,湿热滞留中焦,症见饮食无味,脘腹胀满,怠惰嗜卧,四肢酸楚,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荨麻疹、腹泻等病症。

1.慢性疲劳综合征: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56例,疗程为2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以疲劳感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为治愈标准。

结果: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

(《山东中医杂志》2013年第6期)2.荨麻疹: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荨麻疹患者49例,与西药(依巴斯汀)治疗组32例对照,疗程为30日。

临床疗效采用荨麻疹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变化率≥0.9为基本痊愈指标。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7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第3期)3.腹泻:本方加减治疗胆囊炎切除术后腹泻32例,与西药(双歧杆菌片、蒙脱石散)治疗组32例患者对照,疗程为2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和体征消失为痊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75%。

(《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7期)【方解】升阳益胃汤为益气健脾清热除湿之剂。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黄芪二两、半夏汤洗,脉涩者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以辛温泻之、白芍、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上咀。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禁忌如前。

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君臣佐使法《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一法,力大者为君。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

健脾益气 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 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
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衣三钱(3克),加姜、枣,水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并任美感湿邪。

症见本该嗜斜,饮食并无
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
数,或见恶寒,舌浓苔白腻,脉急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

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

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东垣名方——升阳益胃汤

东垣名方——升阳益胃汤

东垣名方——升阳益胃汤中医书友会第191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升阳益胃汤是东垣名方,全方14味药,既有补药,又有风药,又有利湿、燥湿,理气诸味,应用范围一定很大。

本文我汇编了两篇文章,学习一下升阳益胃汤的应用方法。

(编辑/王超)升阳益胃汤临床运用体会作者/杨登全、庞东升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

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十四味药物组成。

具有益气升阳、燥湿健脾等功效。

笔者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兹列举如下。

•湿热痹张XX,男,45岁。

1986年9月25日诊。

患者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4年,近一年来,双膝关节屈伸困难,每逢气候变化则疼痛钻骨,辗转不安,严重时步履不稳,需人搀扶。

现症:患者面黄消瘦,精神倦怠;双膝关节轻度浮肿,冷敷则舒;双下肢行走乏力,头晕口苦,饮食纳呆,懒言思睡,小便略黄,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清阳不升,湿热下注。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茯苓、白芍、牛膝、银花藤各30克,独活、白术、防己各15克,半夏、柴胡、全虫各10克,黄连、炙甘草各8克。

2剂后双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成形。

守方加红花10克,1日1剂,半月后全身关节疼痛消失,膝关节浮肿消除,行走自如。

遂改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体会:本病系源于脾胃虚弱,日久经脉失濡,络脉空虚,湿热之邪流窜经络,阻遏阳气,致中虚气馁,营卫不利而致痹。

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升阳燥湿,加全虫钻透捜剔之功,重用牛膝强筋通络,且引诸药直达病所。

防己易防风增强消肿祛湿之效,忍冬藤、红花通阳活血。

诸药合用,持治以恒,清阳得升、湿热即除,故四年之疾霍然而愈。

•汗后呕吐邓xx,女,64岁,1986年11月3日诊。

患者三天前自觉周身不适,发冷发烧,嘱其女用刮背疗法(一种民间发汗法)后大汗出,暗喜病邪随汗已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阳益胃汤功能、主治及用法
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于胸中重节痛调,湿黄(二两)人参甘草(炙)半夏(一两。

脉涩者用)白芍(炒)羌活独活防风(小便利、不渴枣煎。

又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东垣)∶治妇人经候凝结,血块暴下,脾虚水泻。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参、术、苓、草、陈皮、半夏),加黄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羌活除百节之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自正旺而邪服矣(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也。

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补脾,为脾胃虚则肺俱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又曰∶余病脾胃久衰,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小便闭塞,默思《内经》云∶在下者,因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诸泻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当用淡渗以利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治以升阳风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柴胡各一钱,防风、炙甘草各五分,一剂而愈。

大法寒湿之胜,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圣人之法,举一可知百矣。

东垣又曰∶药中但犯泽泻、猪苓、茯苓、木通、灯草淡味渗泄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泄脾胃之外邪,而补金水之不足也。

或小便已数,肝肾不受邪者而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

又曰∶《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取阴也;足有疾、取之上,是阴病取阳也;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