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PDF.pdf

合集下载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彭鑫胡镜清升阳益胃汤源自金·李杲所著的《脾胃论》。

《脾胃论》载此方可治“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由黄芪、人参、防风、独活等十余味药组成,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之功,主治饮食无味、脘腹胀满、面色无华、畏风恶寒、头眩耳鸣、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口干舌干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

方药解析:李杲认为,脾胃元气虚弱,升降失常,则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遂致“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治疗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本方体现了李杲以补气升阳泻火法治疗脾胃内伤证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证候的代表方剂。

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言本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抗疫应用: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表现为发热或持续低热、面色无华、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此时正可应用升阳益胃汤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而愈之。

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相比,从药味组成上来看,前者为后者去当归而换白芍、去升麻而易防风,再加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泽泻、黄连而成。

二方相同之处在于皆重用黄芪,配伍白术、炙甘草、柴胡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胃。

不同之处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升麻以升清,其功效比较专一,专注于补气升阳、健脾益胃;升阳益胃汤则用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泽泻、黄连等辛散行气,燥湿清热之品,在补气升阳、健脾益胃之外又增除湿清热之效。

(彭鑫胡镜清)。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验两则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验两则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验两则摘要】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茯苓、制半夏、白术、泽泻、防风、白芍、陈皮、柴胡、羌活、独活、黄连、生姜、大枣、炙甘草16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和胃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不能制湿,症见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失常,小便频数,身体沉重,肢节酸痛等。

笔者临证时常将该方应用于感冒、急慢性腹泻等,颇感得心应手。

今不揣浅陋,兹举两则如下,以示验证。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治验,急性腹泻;慢性腹泻【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235-021.急性腹泻患者,李某,男,51岁,2018年01月19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腹泻,不到2个小时,竟然暴泻6次,伴轻度腹痛、腹脹,自服泻痢停(颠茄磺苄啶片)、诺氟沙星胶囊后不见好转,而急邀余往诊。

当余到达其舍,刻见患者面色灰白,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身无暖气,轻度寒颤;急用TDP治疗仪照射头顶部百会穴周围,继用热水袋装满开水热敷神阙穴(肚脐)周围,并覆盖2床大被子取暖,约2个小时后,竟又腹泻5次,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粪便为黄褐色水样便,舌淡苔白腻,左脉沉细弱,右脉弦滑,双尺部脉微,似有若无;因病势危笃,诸法尽施,不见好转,考虑为肝脾不调之暴泻,又急服参苓白术散、土霉素片、逍遥丸等,并用腹泻灸(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品)贴敷神阙穴,约30min后,腹泻仍无明显改善,泄泻如解小便,喷射样暴注下排,倾刻竟将刚喝进去的药物排出体外;在一筹莫展、苦无良策的危急关头,忽然想到李东垣创制的升阳益胃汤,遂投:黄芪50g,党参、炒白术、盐车前子各30g,茯苓、炒白芍、葛根、陈皮、五味子、炒麦芽各20g,柴胡、防风、枳壳、砂仁(后下)、甘草各10g,1剂,武火急煎约20min,滤渣取汁约250ml口服,约30min后,仅腹泻1次,且势缓量少质稍稠,后慢慢停止;患者大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将药渣继续煎服,日服3次,至翌日晚药尽告愈。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胃出血、贫血等。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常常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中益气、健脾胃的功效。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调理胃肠功能方面表现突出。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容易引起胃病症状,如胃部难受、胀气、恶心、消化不良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胃部不适反复发作。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验证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该方剂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希望进一步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机制,为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本研究中涉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这些患者年龄跨度广泛,包括青壮年和老年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他们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胃胀、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方面,这些患者均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研究开始前,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身体状况的准确性。

这些患者的参与将为我们评估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提供重要的临床数据。

脾虚便溏???《轻松学名方》释义第49讲061升阳益胃汤(中)

脾虚便溏???《轻松学名方》释义第49讲061升阳益胃汤(中)

脾虚便溏《轻松学名方》释义第49讲061升阳益胃汤(中)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有些人问,曾医生,我怎么让我的孩子聪明?我说升阳益胃汤,只要升他的阳气,益他的胃气,五脏就得到供给。

万物生长靠供养,切断供养不生长。

然后胃气足,五脏足七窍就亮,七窍亮,脑袋就精光。

升阳益胃汤现在很少商家研究,生产药物的药厂没有看到这个商机。

就是说可以让人眉清目秀,目暗生辉,这是升阳益胃。

升阳益胃对拉肚子效果比较好,脾虚不固的。

因为它里面有六君子的底,还有通血管的。

这是朱良春朱老研究的,那么说他可以培土除湿。

有一个经水泻的,三天两头水泻,一天两次哗啦啦下来全是稀水,怎么办?升阳益胃汤脾胃一健,阳气一身。

就像你看到大地一样水气一升,毛巾就干爽啦!人肠胃的阳气一升,大便就干爽,三剂就好了。

升阳益胃汤可以治疗脾虚便溏四个字。

在看刘渡舟老先生的案例,带下淋沥,妇女的带下,淋漓不尽,色白清稀。

老师现在传你一个方子,家中有妇人的,经带胎产所苦的,特别量下很多,很清的。

升阳益胃汤,一剂好一大半,连服十剂连病根都断了。

你实在不知道怎么配,你就上网搜升阳益胃汤,就收升阳益胃汤,就按照网上的剂量。

除非你抓的药不行,一般普通的药就见神效。

里面全部是好药,可以做食疗的。

党参白术黄芪生姜大枣柴胡,这些都是安全有效踏实的药,升阳益胃汤。

刘老一看的带下太多了,妇科都没法检查了,一喝水下面就漏。

然后给她开升阳益胃汤,服用六剂,带下减轻2/3,再服用6剂干干净净,从此不再发作。

中医有的时候你以为妇科病那么复杂困难,因为你没找到名方。

老师学医,我关注名人名方名医,我只关注这三样。

得力全仗古经典,超伦每效名贤行。

你能够学东西非常得力,非常仰仗古代的经典;你能够超伦超类拔萃,超伦每效名贤行,这些名医他的精神。

孩子最应该看什么书?名人名言。

最应该读什么传记?名人传记。

你不要管什么,一到书店看到《名人传记》就往家里买,放他个一两百本。

随便拿一本看了有触动了,就成就了。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22)——升阳益胃汤(中)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22)——升阳益胃汤(中)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22)——升阳益胃汤(中) 2022.9.17 百日筑基第四十四天 光禄杨立之,元气素弱,饮食难化,泄泻不已,小便短少,洒淅恶寒,体重节痛。 ——《薛立斋医案》 元气素弱饮食难化,泄泻不已,小便短少。这似乎是脾胃不足的一组症状。而洒淅恶寒体重节痛,这一组症状应该是李东垣笔下说的肺病的症状。 余以为脾肺虚,用升阳益胃汤而痊。大凡泄泻服分利调补等剂不应者,此肝木郁于脾土,必用升阳益胃之剂,庶能保生。 脾肺虚大约就是李东垣所说的肺之脾胃虚。肝木郁于脾土,这里薛立斋还是用脏腑辨证的理论去解读他使用升阳益胃汤的。升阳益胃汤里面,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这一组风药,在李东垣笔下它属于升清阳、升脾气的,在薛立斋是把解读为畅达肝气,治疗木郁的。 我为什么要聊这则医案呢,主要是想让大家注意到使用升阳益胃汤的辨证眼目,有一个辨证眼目就是洒淅恶寒、体重节痛这组肺表的表现,当然还有一组表现就是湿热见证。 在临床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脾胃不足的病人,是否兼有肺表见症,如果有,可能并不是单纯脾胃的病症,而往往是肺之脾胃虚的病症。 [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 半夏 人参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一钱)

- -《内外伤辨惑论.肺之脾胃虚方》 [从药类法象分析] 湿化成类:黄芪 人参 炙甘草 白术 橘皮 半夏 燥降收类:白芍 茯苓 泽泻 风升生类: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寒沉藏类:黄连 整个方剂的组成是以湿化成类的药物为主组成益胃这么一个药组。再用风升生类的药物配伍燥降收类以及寒沉藏类的药物,在升阳的基础上佐以降浊。用风升生类来升阳,用燥降收和寒沉藏来降浊。整个方剂的组成是立足于中焦脾胃,重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

升阳益胃汤可以拆解分析为 四君子汤加黄芪、防风、羌活、独活、 柴胡——补中升清 二陈汤加泽泻、白芍、黄连——降浊泻阴火 黄(九岁)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

解构升阳益胃汤(四)升阳益胃汤与寒湿型感冒

解构升阳益胃汤(四)升阳益胃汤与寒湿型感冒

解构升阳益胃汤(四)升阳益胃汤与寒湿型感冒现在的人患有外感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感冒,一般的感冒,人们会自己去买点感冒药,严重的会想到去找西医治疗,西医治疗风热感冒的疾病比较多,喜欢用寒凉的药物,但如果是风寒感冒虚弱型的感冒,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比如表虚感冒,发热出虚汗,西医怎么治疗,而中医治疗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即可,例如,我们村的一个老太太,70多岁,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多年,体质虚弱,感冒后发热,西医用药后出现发热多汗,浑身疼,治疗多日不见好转,来诊后,根据发热出汗的情况,用桂枝汤啜热粥,一剂汗出热退,经方强调的是方证对应,准确的辩证,有时候,一些体质比较差的患者,脾胃虚弱,或身体湿气比较重,感染风寒后,往往会产生很多虚实夹杂的症状,用经方治疗缺乏针对性,这时用李东垣的治疗思路扶正祛邪面面俱到,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在服用解表药的时候,我会跟患者说,在服药后可以喝点热米粥或者生姜大枣汤,因为大枣健脾补气,能够补益中焦,生姜擅走,热汤能够增加身体的热量,更好的辅助药物驱除病邪,但是有的患者在服药后喜欢吃一些高营养的食物,比如牛奶肉类,但是这类高蛋白的食物到身体里后,消化这类食物的同时会消耗身体的阳气,反而不利于身体调动阳气祛除病邪。

所以,服用祛邪解表的药物时,会告诉患者服药后要禁忌食用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用桂枝汤治疗表虚自汗发热时,服药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也是这个道理。

中医治疗外感疾病,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治疗时用辛温解表剂,比如风寒瘀闭无汗时用麻黄汤,有汗时用桂枝汤,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剂,治疗时用银翘散、桑菊饮。

还有的人感冒延迁,如果身体有寒有湿的话,就是我们说的湿家,就会形成寒湿感冒,这种人多中气不足,身体寒湿重,伴有风寒湿,气血痰,寒气无法从表解,这时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要用药解散风寒湿闭,这时治疗离不开辛燥之药,李东垣最常用的药物是羌活、防风、苍术,寒湿闭甚,最常用的是九味羌活汤,里面加用了细辛、川芎、白芷加强祛风、散寒、除湿的功效。

东垣名方——升阳益胃汤

东垣名方——升阳益胃汤

东垣名方——升阳益胃汤中医书友会第191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升阳益胃汤是东垣名方,全方14味药,既有补药,又有风药,又有利湿、燥湿,理气诸味,应用范围一定很大。

本文我汇编了两篇文章,学习一下升阳益胃汤的应用方法。

(编辑/王超)升阳益胃汤临床运用体会作者/杨登全、庞东升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

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十四味药物组成。

具有益气升阳、燥湿健脾等功效。

笔者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兹列举如下。

•湿热痹张XX,男,45岁。

1986年9月25日诊。

患者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4年,近一年来,双膝关节屈伸困难,每逢气候变化则疼痛钻骨,辗转不安,严重时步履不稳,需人搀扶。

现症:患者面黄消瘦,精神倦怠;双膝关节轻度浮肿,冷敷则舒;双下肢行走乏力,头晕口苦,饮食纳呆,懒言思睡,小便略黄,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清阳不升,湿热下注。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茯苓、白芍、牛膝、银花藤各30克,独活、白术、防己各15克,半夏、柴胡、全虫各10克,黄连、炙甘草各8克。

2剂后双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成形。

守方加红花10克,1日1剂,半月后全身关节疼痛消失,膝关节浮肿消除,行走自如。

遂改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体会:本病系源于脾胃虚弱,日久经脉失濡,络脉空虚,湿热之邪流窜经络,阻遏阳气,致中虚气馁,营卫不利而致痹。

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升阳燥湿,加全虫钻透捜剔之功,重用牛膝强筋通络,且引诸药直达病所。

防己易防风增强消肿祛湿之效,忍冬藤、红花通阳活血。

诸药合用,持治以恒,清阳得升、湿热即除,故四年之疾霍然而愈。

•汗后呕吐邓xx,女,64岁,1986年11月3日诊。

患者三天前自觉周身不适,发冷发烧,嘱其女用刮背疗法(一种民间发汗法)后大汗出,暗喜病邪随汗已去。

升阳益胃汤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升阳益胃汤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升阳益胃汤治疗内伤发热验案患者杨某,女,34 岁,主诉: 间断性低热 3 月余。

既往史: 1 年前置入宫内节育环,1 年来月经量大。

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现病史: 3 月余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胸闷、气短后致晕厥跌倒,意识恢复后出现低热,期间未再出现意识丧失,但低热反复发作,表现为午后发热,体温为37. 5℃ 左右,可自行消退,但觉发热,时四肢酸困、骨节疼痛及恶心欲吐,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行检查未发现异常指标。

现症见: 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低热,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断: 内伤发热,辨证属脾胃虚弱,湿邪中阻,治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化湿清热。

升阳益胃汤加减: 党参 15 g,茯苓 12 g,黄芪 20 g,炒白术 10 g,陈皮 10 g,清半夏 10 g,黄连片 10 g,白芍 15 g,泽泻12 g,柴胡 10 g,羌活 12 g,升麻 10 g,独活 12 g,防风12 g,炙甘草15 g,生姜 10 g,大枣 10 g。

6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温服。

二诊: 服药后未再发热,精神可,周身较前有力,面色较前改善,四肢酸困、骨节疼痛等诸症好转,守上方继服 6 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 16天已未再发热,余症状已基本痊愈,为巩固疗效,续服上方 15 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 本案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低热反复发作,易感疲劳,劳累后易致面色萎黄,四肢酸困、骨节疼痛等症,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行检查未发现异常指标,初行解热镇痛、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月余,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反复发作,患者家属心情急切,故寻求中医治疗。

金教授认为: 该病人因长期脑力、体力疲劳终致劳累过度,中气不足,损伤脾胃,脾胃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平素易感疲劳,骨节疼痛,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兼见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证属脾胃虚弱,湿邪中阻,遂选用《内外伤辨惑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山 有 路
1
升阳益胃汤
60克 (汤洗,脉涩者用)()(炙)各30克 药 各15克 12克(利,不渴者勿用)
(不
淋勿用)各9克 3克

治,滞留,怠惰,不收,节肿,舌干,饮食无味,食不,不调,小便颊数;兼见,洒淅,
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每服9克,加5片, 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方中人参、黄耆、白术、
甘草补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除温;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
诸药合用,共奏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百科: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
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
(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
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
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
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
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
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不降
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症见不思饮食,胀
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宽中消导,
和胃理气。
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浓朴、柴胡各一钱。
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遂将赭石改用六钱,柴胡改用五分,
又加白术钱半。连服十剂痊愈。

降浊还原丸
【主要成分】野菊花、蒲公英、枳壳、淫羊藿、黄芪等
书 山 有 路
2
【功能主治】益脾健肾、降浊解毒。用于脾肾两虚,浊毒内停证,症见倦怠乏力,腰
膝酸软,恶心纳呆,面浮肢肿,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
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见以上症候者。主要用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30g,一日3次。
【注意】忌盐,禁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升清降浊
此法适用于脾虚。症见胃脘疼痛,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少气懒言,,大
便稀溏,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升陷,降浊,若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腹胀,以降
浊为先。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枳壳、大腹皮。腹痛者,加炒白芍、
延胡索;者加大腹皮、;少苔者,加沙参、石斛;胃脘怕冷者,加、;胁胀者,加郁金、绿
萼梅;者,加炒、。

脾升胃降,合为后天之本。由于积劳积损,脾胃受-一损,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满,
以致提摄无力,,脾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气机壅滞,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
补益升提,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胃亦随疏随滞。此案即补益升提与
疏理并用,清气升则浊气降,痛胀自可消除。

升降散升清降浊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
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
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
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
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
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
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
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
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
书 山 有 路
3
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
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脾胃互相为表里 胃气降浊脾升清
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而且说到六腑中的
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
降浊的过程。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
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
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
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
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
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
四布。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
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
气、呕吐等症状。

同样,在胃燥脾湿两者之间,胃为阳(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阴(湿)土,喜燥而
恶湿。脾得胃燥,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得脾湿,才能受纳腐熟水谷。

所以脾和胃就是一个各司其职的整体系统,这是中医对付脾胃病优越于西医治疗胃病的
地方,尤其是用中医的思维和原则保养脾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