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彭鑫胡镜清升阳益胃汤源自金·李杲所著的《脾胃论》。
《脾胃论》载此方可治“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由黄芪、人参、防风、独活等十余味药组成,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之功,主治饮食无味、脘腹胀满、面色无华、畏风恶寒、头眩耳鸣、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口干舌干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
方药解析:李杲认为,脾胃元气虚弱,升降失常,则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遂致“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治疗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本方体现了李杲以补气升阳泻火法治疗脾胃内伤证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证候的代表方剂。
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言本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抗疫应用: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表现为发热或持续低热、面色无华、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此时正可应用升阳益胃汤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而愈之。
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相比,从药味组成上来看,前者为后者去当归而换白芍、去升麻而易防风,再加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泽泻、黄连而成。
二方相同之处在于皆重用黄芪,配伍白术、炙甘草、柴胡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胃。
不同之处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升麻以升清,其功效比较专一,专注于补气升阳、健脾益胃;升阳益胃汤则用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泽泻、黄连等辛散行气,燥湿清热之品,在补气升阳、健脾益胃之外又增除湿清热之效。
(彭鑫胡镜清)。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验两则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验两则摘要】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茯苓、制半夏、白术、泽泻、防风、白芍、陈皮、柴胡、羌活、独活、黄连、生姜、大枣、炙甘草16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和胃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不能制湿,症见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失常,小便频数,身体沉重,肢节酸痛等。
笔者临证时常将该方应用于感冒、急慢性腹泻等,颇感得心应手。
今不揣浅陋,兹举两则如下,以示验证。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治验,急性腹泻;慢性腹泻【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235-021.急性腹泻患者,李某,男,51岁,2018年01月19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腹泻,不到2个小时,竟然暴泻6次,伴轻度腹痛、腹脹,自服泻痢停(颠茄磺苄啶片)、诺氟沙星胶囊后不见好转,而急邀余往诊。
当余到达其舍,刻见患者面色灰白,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身无暖气,轻度寒颤;急用TDP治疗仪照射头顶部百会穴周围,继用热水袋装满开水热敷神阙穴(肚脐)周围,并覆盖2床大被子取暖,约2个小时后,竟又腹泻5次,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粪便为黄褐色水样便,舌淡苔白腻,左脉沉细弱,右脉弦滑,双尺部脉微,似有若无;因病势危笃,诸法尽施,不见好转,考虑为肝脾不调之暴泻,又急服参苓白术散、土霉素片、逍遥丸等,并用腹泻灸(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品)贴敷神阙穴,约30min后,腹泻仍无明显改善,泄泻如解小便,喷射样暴注下排,倾刻竟将刚喝进去的药物排出体外;在一筹莫展、苦无良策的危急关头,忽然想到李东垣创制的升阳益胃汤,遂投:黄芪50g,党参、炒白术、盐车前子各30g,茯苓、炒白芍、葛根、陈皮、五味子、炒麦芽各20g,柴胡、防风、枳壳、砂仁(后下)、甘草各10g,1剂,武火急煎约20min,滤渣取汁约250ml口服,约30min后,仅腹泻1次,且势缓量少质稍稠,后慢慢停止;患者大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将药渣继续煎服,日服3次,至翌日晚药尽告愈。
林寿宁教授应用升阳益胃汤临证举隅

林寿宁教授应用升阳益胃汤临证举隅谭 杰,林寿宁*,朱鹏达,穆湘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内伤法东垣”,导师林寿宁教授对李东垣之升阳益胃汤研究颇深,本文通过研究方子药味的数术含义、组方含义、组方思路、中医四诊辨证以及临证举隅全面理解方子以更好指导临床。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数术;中医四诊;慢性咳嗽【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9.94.02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1],治疗肺之脾胃虚。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2]。
组成:黄芪(二两)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一两独活防风(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芍药(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以上各三钱)黄连(一钱)上咀,每服秤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
林教授认为要理解此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药味的数术含义此方共14味,加上姜枣是16味。
河图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3]因此14可以是10与4的和,10是土之成数,4为金之生数。
蕴意是土生金,肺之脾胃虚,加姜枣16味。
2组方含义此方中包含以下诸多方,或其变方: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柴芍六君子、补中益气汤、痛泻要方、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诸多方。
即升阳益胃汤=柴芍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干姜十生姜)+小柴胡汤(去黄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当归)+痛泻药方+玉屏风散+羌活、独活。
〖新提醒〗《升阳益胃汤》治诸多不适

〖新提醒〗《升阳益胃汤》治诸多不适
【新提醒】《升阳益胃汤》治诸多不适2020年4月5日,文波姐微信求助,主诉:一身不适,怕风、怕冷、无汗出、头晕、口渴、口苦、口臭、反酸、烧心
、肛门灼热感、背痛、胸胀、腹胀、乏力,疲劳、腿沉……。
她今年48岁,体型丰满,肤色黄暗,上班、家务比较繁忙,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各种事物烦心。
处以《升阳益胃汤》:【配方】: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陈皮5克,党参15克,炒
白术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黄连6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7剂。
【用法】:水煎服。
【疗效】:服药2剂后,恶风怕冷缓解,
续服后,背痛、乏力、腿沉等不适也逐渐减轻。
服药14剂后,诸症消失,停药。
?。
升阳益胃汤

黄耆60克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
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百科: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克)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胃气不降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
症见不思饮食,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
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
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全当归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浓朴、柴胡各一钱。
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黄芪二两、半夏汤洗,脉涩者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以辛温泻之、白芍、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上咀。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禁忌如前。
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君臣佐使法《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一法,力大者为君。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李东垣最大的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而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生前唯一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卷上”部分主要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不同;“卷中”部分为劳倦所伤论;“卷下”部分为饮食所伤论。
其中,“卷中”部分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列有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
本文介绍《内外伤辨惑论》的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方证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原方组成: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黄连一钱。
用法:上㕮咀,每服称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
或加至五钱。
主治:肺脾气虚证。
辨证释疑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制定的四首代表性方剂中应“秋”的一首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的“肺之脾胃虚方”内容中。
什么是“肺之脾胃虚”?明代医家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说:“胃中阳气,贯于五脏之内。
假令胃中阳气不到于肺,即是肺之脾胃虚也。
余可类推。
”胃中阳气就是李东垣所说的胃气,胃气是贯于五脏之内的。
《脾胃论》中说:“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也就是说,心、肝、肺、肾四脏中都有脾胃,都有胃气。
可以这样理解:肺中的脾胃虚就是“肺之脾胃虚”,或者说肺中的胃气虚就是“肺之脾胃虚”。
为什么会出现“肺中脾胃虚”?肺主秋降,在内伤脾胃气虚的基础上,秋降不及,即是肺中脾胃虚。
秋降不及,既可以是脾胃气虚引起,也可以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有其他因素如邪阻、气滞等引起。
“肺中脾胃虚”有什么表现?我们很难用一组脉症把“肺中脾胃虚”界定下来,只能参考升阳益胃汤的主治去明白其中道理,然后以理去指导临床。
升阳益胃汤名医医案

升阳益胃汤名医医案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中图分类号】r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6-0263-02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药物组成:黄
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
(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
克)。 主治:一、脾胃虚弱、怠惰嗜卧。二、体重节痛,口苦舌干,
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三、
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
1 肠易激综合症
张某,男,38岁,2009年2月12日初诊。泄泻反复发作2年,
加重半月。2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
反复发作。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3~5次,腹胀肠
鸣,时有完谷不化,身重神倦,食减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正常。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治宜益气升阳,
健脾化湿。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柴胡、泽泻、甘草各10 g,
黄芪30 g,焦白术、茯苓各20 g,党参、白芍、半夏、陈皮、羌
活、独活、葛根、防风各15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泄泻次
数即为每日1~2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仍以上方加减服
用1周,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疾病,
令人惊异的是其发病率极高,仅次于感冒。根据其主要症状分为腹
泻型(d-ibs)、便秘型(c-ibs)和交替型(a-ibs,即腹泻、便秘
交替出现)三种类型。该病的症状表现是突然出现肠鸣亢进、腹痛、
稀便,有的人还可能会伴有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哮喘等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待精神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之后,各种症状又
很快消失。肠易激综合症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
脾虚湿盛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
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
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治之。另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
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
泌。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
效果甚优。
2 反复呼吸道感染
患者,男,6岁 。2008年2月6日初诊,2年来经常出现发热、
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症状。医生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服西药,输液虽能取效一时,但反复发作,家长甚是苦恼,随求诊
于吾,患儿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间歇咳嗽、咳痰,舌
淡苔白腻。证属肺脾两虚,治宜健脾益气固表,拟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防风、茯苓各10g,法半夏6g,陈
皮、炙甘草各6g,柴胡、桂枝、羌活、独活各6g,百部10g,赤芍、
泽泻各5g,黄连3g,炒莱菔10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15剂,
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达20%左右,
以2~6 岁最常见。患有rri 的小儿简称复感儿,在1 年内有7~
10 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多为先天性因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护理、
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心
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为目前儿科
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虚证” 范
畴。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肺脾两虚,肺气虚弱则卫表不固,脾胃虚
弱则化源不足,五脏皆虚,故易受外邪侵袭。升阳益胃汤,李东垣
谓之“肺之脾胃虚方”。方中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玉屏风益卫
固表,增强肌体抵抗力,祛风药驱邪外出,补泻升降,健脾益肺,
合而成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3 脑供血不足
患者,女,48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经常性头痛头昏已
2年,加重1月。曾在某医院做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症见眩晕头痛,两颞部时有搏动性疼痛,记忆减
退,怠惰嗜卧,四肢沉重,口苦舌干,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腻,脉
细缓。证属脾胃气虚,湿浊中阻,清阳不升,脑脉失养。治宜益气
升阳,祛风除湿,拟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蔓荆子
20g, 党参、白术、羌活、赤芍、防风、葛根、天麻、茯苓各15 g,
柴胡、半夏、陈皮、甘草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头
昏头痛明显减轻,四肢轻快。继以上方加地龙、川芎等调治1周余
而愈。
按: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
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脑供血不
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
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脑供血不足,可归属于眩晕、健忘等病证中。
分为肝肾精亏、痰瘀互阻、肝火上亢、气阴不足等证型。《内经》
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
苦眩”,结合李东垣所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以风药升发脾
胃清阳之气的理论,立法组方治疗脑供血不足。祛风升阳药如羌活、
防风、葛根、柴胡、蔓荆子等,在迅速改善头痛头昏局部症状及全
身沉重困痛症状方面疗效显著。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葛根能使脑血流
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柴胡有明显的降低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的作用;羌活有抗血凝之效,对改善和消除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头痛
有不可忽视的疗效。
作者单位:745201 甘肃宁县和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