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胃出血、贫血等。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常常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中益气、健脾胃的功效。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调理胃肠功能方面表现突出。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容易引起胃病症状,如胃部难受、胀气、恶心、消化不良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胃部不适反复发作。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验证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该方剂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希望进一步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机制,为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本研究中涉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这些患者年龄跨度广泛,包括青壮年和老年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他们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胃胀、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方面,这些患者均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研究开始前,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身体状况的准确性。
这些患者的参与将为我们评估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提供重要的临床数据。
《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

《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一、引言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升阳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及其证治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医案证治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与功效升阳益胃汤主要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柴胡等中药组成,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升阳、消食化积等功效。
其中,黄芪、党参等药材可以补气健脾,白术、茯苓等药材可以利水渗湿,陈皮、柴胡等药材可以疏肝理气,共同达到调和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
2.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症状。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探索了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升阳益胃汤的证治特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升阳益胃汤的证治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二是以调和脾胃、益气升阳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疏肝理气等手段达到治疗目的;三是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理患者的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临床医案分析通过对相关临床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升阳益胃汤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具有以下特点:1. 辨证施治:医生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医生会采用升阳益胃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2. 综合治疗:医生在采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时,还会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手段。
3. 疗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医案传真——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肾病、糖尿病

医案传真——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肾病、糖尿病
今天早上刚上班,一位老太太一进门就眉开眼笑的说,这次可找对医生了,吃了这几天药身上轻松了,心情也好了,这么多年来都没有这么舒服过。
这位患者近七十岁了,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多年,每天要服用很多种药物,但身体还是症状很多,双腿肿得厉害,一年来反复住院,药物不敢间断,病情也不见好转,求遍名医吃了很多药也没有丝毫好转,最近身体问题更加严重,总是感觉头闷头沉,颈肩背酸疼不适,浑身觉得困乏无力,心情抑郁,心烦容易发火,当时患者脉象虚大,舌淡胖苔白,观察患者浮肿貌,而且患者患病日久,身体脾胃虚弱,湿气瘀滞中焦,阻遏一身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久生热,所以身体觉得困倦乏力不轻快,我经常说一个人觉得最疲劳最不舒服往往是身体风气较重的时候,当时处方升阳益胃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补元气,同时以补为升,健运脾胃从而使阳气生发,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等风药同用,祛风同时升举清阳之气,黄连、半夏、陈皮、泽泻清降浊阴,浊阴降而清阳自升,所以用升阳益胃汤运脾除湿,祛风升阳,一补一升,升中有降,使脾运得健,清阳得升,对于体质较差脾胃虚弱的人或者久病年龄比较大的人有很好的疗效。
这位患者在服用一个疗程后,身体觉得轻快多了,颈肩背疼痛的症状缓解了,双腿也不那么肿胀了,心情都变得很好,于是继续服药治疗。
服药一月后,患者检查各项指标都有所好转。
2,升阳益胃汤之悟

2,升阳益胃汤之悟方歌: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黄耆60克,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方论: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上述文字来自网络。
)《内外伤辨》原文:肺之脾胃虚方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黄芪(二两),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一两),独活,防风(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芍药(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以上各三钱),黄连(一钱)。
上咀,每服秤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
或加至五钱。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2024年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文

《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篇一一、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胃部胀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其中,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尤为常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若脾虚则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易致消化不良。
升阳益胃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机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文旨在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
三、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原理升阳益胃汤加味以温中健脾、调和气机为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药物配比,增强方剂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方中药物多以温补脾胃、行气消滞为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气机畅通,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四、临床疗效观察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的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
2.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患者在经过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通过温中健脾、调和气机的治疗原则,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在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升阳益胃汤新用封银曼王祥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16 味药物组成。
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47 岁,1996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 1 年,加重半月。
1 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 3,5 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 10 g,黄芪 30 g,焦白术、茯苓各 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
3 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 1,2 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 3 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
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
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慢性炎症,其特点是胃黏膜萎缩、胃腺减少,导致
胃蠕动减缓,消化功能下降等症状。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升阳固表、健脾和
胃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的加减治疗慢性
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选择了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观察组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升阳益胃汤加减:以黄芩、黄柏、升麻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枳
实等。
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和双歧杆菌肠溶胶囊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胃黏膜炎症改善情况也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
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
症状和胃黏膜炎症状况。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长期随访数据,因此仍需进一步的
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由于中药方剂的加减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来调整剂量和药物组合,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个体化治疗。
升阳益胃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升阳益胃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升阳益胃汤为李东垣治疗脾胃虚弱所致之肺病的代表方,在呼吸系统方面除了用于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治疗,还可用于支气管扩张症、肺间质纤维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应用范围广,疗效确切。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呼吸系统疾病、应用进展李东垣十分重视脾胃在人身的作用,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并创立了“脾胃学说”,他指出脾胃虚弱之后肺最易受病,故采用升阳益胃汤来治疗脾胃虚弱所致之肺病。
本文将对近10年来升阳益胃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探讨。
1、处方分析升阳益胃汤出自金代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之《肺之脾胃虚论》,原文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
体重节痛,… …兼见肺病,… …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
本方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脾不胜湿,湿邪留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化郁热。
方由黄芪 30g,半夏、人参、炙甘草各15g,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 9g,橘皮 6g,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 5g,黄连 1.5g组成。
扶正兼顾祛邪,方中含玉屏风散、四君子汤、二陈汤之意。
本方以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气、健脾、燥湿为根本;辅以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等风药,助其升举阳气,又可祛风解表、祛湿止痛;而半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芍酸甘敛阴,避免辛温药燥热伤阴;中焦湿滞热长,黄连苦寒、泽泻甘寒,两者清热燥湿。
2、治疗咳嗽咳嗽分外感与内伤,而内伤咳嗽多为脾失健运,酿湿生痰,阻塞气道,肺失清肃而咳。
曲婧[1]随机抽取门诊中气不足、肺气不清证之慢性咳嗽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升阳益胃汤可显著消除患者迁延不愈的久咳病症,有效率为92%,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侯瀚翔选取97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 = 48) 和观察组( n = 49),分别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和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止嗽散加味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 93. 88% ( 46 /49) ,高于对照组的 79. 17% ( 38 /48) ,P < 0. 05;治疗后,观察组入睡时间、止咳时间短于对照组,咳醒次数少于对照组,P < 0. 0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阳益胃汤
黄耆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 白
芍药 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白术
各9克 黄连3克
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
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方中人参、黄耆、
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
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百科: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
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
(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
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
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
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
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
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胃气不降
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症见不思饮食,胃
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宽中
消导,和胃理气。
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全当归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浓朴、柴胡
各一钱。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遂将赭石改用六钱,柴胡改
用五分,又加白术钱半。连服十剂痊愈。
降浊还原丸
【主要成分】野菊花、蒲公英、枳壳、淫羊藿、黄芪等
【功能主治】益脾健肾、降浊解毒。用于脾肾两虚,浊毒内停证,症见倦怠乏力,腰
膝酸软,恶心纳呆,面浮肢肿,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
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见以上症候者。主要用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30g,一日3次。
【注意】忌盐,禁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升清降浊
此法适用于脾虚气陷证。症见胃脘疼痛,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升陷,升清降浊,若腹胀便稀,以
升清为主;腹胀便干,以降浊为先。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酒当归、升麻、柴胡、
枳壳、大腹皮。腹痛者,加炒白芍、延胡索;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香橼皮;舌红少苔者,
加沙参、石斛;胃脘怕冷者,加荜澄茄、紫苏梗;胁胀胁痛者,加郁金、绿萼梅;失眠多梦
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
脾升胃降,合为后天之本。由于积劳积损,脾胃受-一损,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
而停满,以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胃失和降,气机壅
滞,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补益升提,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胃
亦随疏随滞。此案即补益升提与疏理并用,清气升则浊气降,痛胀自可消除。
升降散升清降浊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
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
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
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
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
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
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
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
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
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
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脾胃互相为表里 胃气降浊脾升清
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而且说到六腑中的
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
降浊的过程。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
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
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
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
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
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
四布。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
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
气、呕吐等症状。
同样,在胃燥脾湿两者之间,胃为阳(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阴(湿)土,喜燥而
恶湿。脾得胃燥,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得脾湿,才能受纳腐熟水谷。
所以脾和胃就是一个各司其职的整体系统,这是中医对付脾胃病优越于西医治疗胃病的
地方,尤其是用中医的思维和原则保养脾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