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彭鑫胡镜清升阳益胃汤源自金·李杲所著的《脾胃论》。
《脾胃论》载此方可治“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由黄芪、人参、防风、独活等十余味药组成,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之功,主治饮食无味、脘腹胀满、面色无华、畏风恶寒、头眩耳鸣、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口干舌干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
方药解析:李杲认为,脾胃元气虚弱,升降失常,则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遂致“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治疗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本方体现了李杲以补气升阳泻火法治疗脾胃内伤证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证候的代表方剂。
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言本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抗疫应用: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表现为发热或持续低热、面色无华、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此时正可应用升阳益胃汤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而愈之。
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相比,从药味组成上来看,前者为后者去当归而换白芍、去升麻而易防风,再加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泽泻、黄连而成。
二方相同之处在于皆重用黄芪,配伍白术、炙甘草、柴胡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胃。
不同之处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升麻以升清,其功效比较专一,专注于补气升阳、健脾益胃;升阳益胃汤则用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泽泻、黄连等辛散行气,燥湿清热之品,在补气升阳、健脾益胃之外又增除湿清热之效。
(彭鑫胡镜清)。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验案举隅

・医方发挥・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验案举隅李 厚 根(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武汉430014)关 键 词:升阳益胃汤; 临床治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13(2002)03-0129-01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为主,结合西医诊断,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杂症收到满意疗效。
1 重症肌无力黄某,女,21岁,学生。
眼睑下垂,双手不能上抬过肩3年,中西药治疗无效。
1995年6月3日初诊。
症见双眼睑下垂,气怯声低,言语不利,吐字不清,舌尖不能抵上腭,双手不能上抬过肩,自己不能梳头,上台阶需人扶持,食则饭以口角溢出,咽部吞食困难,经常打呛,口干苦,胁腹胀,舌淡苔薄腻,脉细。
证属脾虚气陷,湿困肝郁,方用升阳益胃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0g,炒白术12g,法夏15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15g,胡黄连6g,白芍15g,柴胡10g,升麻10g,泽泻10g,生姜3片,红枣5枚。
服药15剂,双眼上抬功能恢复正常,双手已能举过头,但不持久,仍诉舌尖不能上抵上腭,嘱患者用龟尿点舌,每日2次,每次3~5滴,连用5天,同时继服上方,治疗2个月后,患者双眼开合正常,已能自己梳头,上下抬自如,纳食正常。
2 继发性2型糖尿病张某,男,67岁,农民。
1997年9月初诊。
症见口干多饮,尿频量多3年。
诉神疲气短,腰酸乏力,舌暗红,苔薄滑中心干,脉细略弦。
化验,空腹血糖17.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6mmol/L,尿糖(++),证属中虚脾困、气不化津。
方用升阳益胃汤,生黄芪30g,太子参10g,炒白术12g,扁豆15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5g,升麻10g,山药15g,花粉10g,黄连6g。
服药1周后,空腹血糖9.6mmol/L,餐后2小时15.2mmol/L,继服1月后,诸症消失,空腹血糖5.4mmol/ L,餐后2小时血糖7.6mmol/L,尿糖(-)随访半年,未复发。
升阳益胃汤方临床应用5例分析

向上提拉左 眼睑 , 手后立 即垂 落。患者 纳呆 、少气懒言 , 松 神疲 乏力 ,鼻塞清 涕 。BP l 0 8 mmHg。苔 薄 白腻 ,脉 2 /0 细。辨证脾气下陷 , 开合失 约。治法:益气升 阳, 疏风健脾 ,
用升 阳益 胃汤。方 药组成:柴 胡 6 ,黄芪 3 g, g 0 党参 3 g, 0 半夏 1 g,防风 6 0 g,羌 活 1 g,葛 根 1 g,独活 1 g,白 0 8 0 术 1 g,茯苓 1 g,炙甘草 6 5 0 g,小川连 5 g,白芍 1 g,陈 0 皮 1 g,辛夷 1 g,苍耳 子 1 g, 姜 1 g, 枣 2 g 0 0 5 生 5 大 0 。共 6剂 ,l天 1剂 ,水煎服 ,分 2次服 。二诊 :左 眼上 下眼睑 有约 0 1m 间距 。向上提拉 眼睑松手后,眼睑仍 下垂 ,但有 .c 细微 眨眼动作 。食欲 好转 ,体力稍有增加 。鼻塞流涕症 状消 失 ,左眼 、左侧太 阳穴,时有抽动 感。以前 方去 辛夷 、苍耳 子 加 白僵蚕 l g,附 片 3 0 g,服 7剂 。三诊 :上 下 眼睑有 0.c 间距 ,推提左上眼睑松手后 , 落缓慢 , 5m 垂 视力好转 。 守前方 7剂 。四诊 :左上 眼睑已恢复 原位 ,眨眼动作协调 , 但觉视力模糊 , 光 ,予补 中益气丸善 后至今未复发 。 畏
升提 脾气是治 疗左 眼睑下垂的有 效办法 。方 用升 阳益 胃汤 去泽泻。初诊伴 鼻塞 、流涕加苍耳子 、 辛夷 , 健脾疏风通 窍,
每届经前多有此症。辨证为脾气不足 , 清阳下陷 , 脾不摄血 。
治法 :益气升 阳 , 调理 冲任 ,给升 阳益 胃汤 。方药 组成:党 参 3 g, 芪 3 g,白术 1 g,茯苓 1 g,炙甘草 1 g,柴 0 黄 0 5 0 0 胡 6 ,防风 6 ,羌活 1g g g 0 ,独活 1g, 0 炮姜 1g,白芍 1g, 0 0 黄 芩 1 g,藕 节 1 g,仙 鹤草 3 g 0 0 0 ,荆 芥 l g 0 。共 5剂 ,1 天 1剂 ,水煎 服 ,分 3次服 。4月 2 6日二诊 :诉 服 药第 2
〖新提醒〗《升阳益胃汤》治诸多不适

〖新提醒〗《升阳益胃汤》治诸多不适
【新提醒】《升阳益胃汤》治诸多不适2020年4月5日,文波姐微信求助,主诉:一身不适,怕风、怕冷、无汗出、头晕、口渴、口苦、口臭、反酸、烧心
、肛门灼热感、背痛、胸胀、腹胀、乏力,疲劳、腿沉……。
她今年48岁,体型丰满,肤色黄暗,上班、家务比较繁忙,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各种事物烦心。
处以《升阳益胃汤》:【配方】: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陈皮5克,党参15克,炒
白术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黄连6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7剂。
【用法】:水煎服。
【疗效】:服药2剂后,恶风怕冷缓解,
续服后,背痛、乏力、腿沉等不适也逐渐减轻。
服药14剂后,诸症消失,停药。
?。
临证心法丨谢映庐对升阳益胃汤的认识和运用

临证心法丨谢映庐对升阳益胃汤的认识和运用古代医案选编第14期导读: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六君子汤、玉屏风散、羌活、独活、柴胡、白芍、泽泻、黄连、生姜、大枣组成,为治“肺之脾胃虚”之方,其治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本方为李东垣的名方之一,历代医家皆有运用。
本期医案选自清·谢映庐《得心集医案》。
一、寒热咳嗽、水肿案谢映庐治龚甥可象,时值秋尽,偶患咳嗽气急,微有寒热,服参苏饮、败毒散之类,病情如故。
服泻白散一剂,小便短涩,渐见遍身肿满。
稍服导湿利水药,则又增腹胀、气促。
思之:治病不过表里虚实,然而用发散而表证不除,清里反见气逆,知不尽属实证;脉来弦数鼓指,唇皱红,舌灰白,又不尽属于虚;此证虚实错杂其中。
然而既见寒热、咳嗽、气急、尿短、腹胀,无不关乎肺,肺气受病,既不任发散,更不容清泻,其人挟虚可知。
况且时值秋尽,燥金之气已虚,天令下降已极,人身莫不应之。
今肺气已虚,卫表之力衰,肺主治节亦失其职。
护卫衰,风寒得以外郁,治节失,湿热藉以内停,于是肺气闭而不行。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肺气失司,邪气、正气清浊相混,窒塞于中,水液无由输泄,只得散越皮肤而成肿满。
再服泻肺、利水药,阳愈下陷,阴愈上冲,故见腹胀、气急。
脉来数急,是阴火上冲之明征。
法当疏其肺、益其气、举其阳、降其阴,为法中之法。
若疏肺而不益气,则肺气重虚;益气而不疏肺,则抑郁不开;举阳而不降阴,则阴火不服;降阴而不举阳,则阳愈下陷。
是必法兼四备,无一可缺。
初起欲仿补中益气汤加入知母、黄柏之类,但补中益气汤虽有举阳、降阴、益气之能,却少疏肺开郁之力。
后悟李东垣先生原有升阳益胃一法(方)。
方中参、术、芪、草,益气升阳;柴、陈、羌、独、防风,升阳疏肺;苓、泻、连、柏,降阴导湿;白芍敛阴和血,散中有收;姜、枣调和营卫,补中有散,一举而诸法兼备,可谓先得我心。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升阳益胃汤新用封银曼王祥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16 味药物组成。
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47 岁,1996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 1 年,加重半月。
1 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 3,5 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 10 g,黄芪 30 g,焦白术、茯苓各 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
3 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 1,2 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 3 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
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
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李东垣最大的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而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生前唯一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卷上”部分主要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不同;“卷中”部分为劳倦所伤论;“卷下”部分为饮食所伤论。
其中,“卷中”部分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列有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
本文介绍《内外伤辨惑论》的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方证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原方组成: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黄连一钱。
用法:上㕮咀,每服称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
或加至五钱。
主治:肺脾气虚证。
辨证释疑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制定的四首代表性方剂中应“秋”的一首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的“肺之脾胃虚方”内容中。
什么是“肺之脾胃虚”?明代医家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说:“胃中阳气,贯于五脏之内。
假令胃中阳气不到于肺,即是肺之脾胃虚也。
余可类推。
”胃中阳气就是李东垣所说的胃气,胃气是贯于五脏之内的。
《脾胃论》中说:“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也就是说,心、肝、肺、肾四脏中都有脾胃,都有胃气。
可以这样理解:肺中的脾胃虚就是“肺之脾胃虚”,或者说肺中的胃气虚就是“肺之脾胃虚”。
为什么会出现“肺中脾胃虚”?肺主秋降,在内伤脾胃气虚的基础上,秋降不及,即是肺中脾胃虚。
秋降不及,既可以是脾胃气虚引起,也可以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有其他因素如邪阻、气滞等引起。
“肺中脾胃虚”有什么表现?我们很难用一组脉症把“肺中脾胃虚”界定下来,只能参考升阳益胃汤的主治去明白其中道理,然后以理去指导临床。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荨麻疹案、睑废案、附骨疽案)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荨麻疹案、睑废案、附骨疽案)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马维庆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该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羌活、防风、白芍、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健脾化湿,升阳益气的功效。
治疗“脾胃虚,怠惰嗜卧??食无味,大便欠调,小溲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等证。
笔者循辨证论治原则,宗“异病同治”之旨,临床运用于消化系统之外的疾病,取得良效,兹不揣浅陋,就正于同道。
1 荨麻疹案易某,男,38岁,工人。
1996-03-26初诊。
患者1个月来周身起红色疹点,尤以四肢为多,奇痒难忍,夜晚更甚。
经驱虫、抗过敏、镇静等处理后,不见好转,来我院就诊。
诊见两下肢轻度浮肿,纳食不香,大便日行2次,质稀,舌苔薄黄,脉弦滑。
脉证合参。
此系肺脾不足,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之间。
治以东垣升阳益胃汤:党参10g,生白术10 g,黄芪15 g,川黄连5 g,法半夏6 g,羌活、独活各5 g。
防风5 g,柴胡5g,白芍10 g。
3剂后痒势已退七八,浮肿消,原方再服3剂,巩固疗效。
随访未发。
按:荨麻疹的中医治疗一般以祛风、燥湿、清热为大法,而我们认为荨麻疹的发病部位在皮肉之间。
该病与肺脾胃有密切关系。
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肌肉生热也。
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升阳益胃汤乃东垣名方,具有运脾胃,益肺气,升阳发泄,能使湿热化而病邪退,阳气升,而风疹消的作用。
经过临床观察,凡属脾肺不足、外受风邪,内蕴湿热所致的荨麻疹,以此方治疗,确有良效。
(附:慢性荨麻疹郑某,女,59岁,1998年3月初诊。
全身反复出现呈地图状、瘙痒性皮疹2年余。
患者平素体虚,2年前胃溃疡手术半月后,见全身发疹,形状不一,此起彼伏,瘙痒夜甚,经抗组胺、抗生素、输液及中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等治疗,疗效不显,发作时夜不能眠,痛苦不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发表时间:2011-08-04T16:52:02.92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白玉祥[导读] 张某,男,38岁,2009年2月12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2年,加重半月。
白玉祥
【中图分类号】R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63-02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药物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主治:一、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
1 肠易激综合症
张某,男,38岁,2009年2月12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2年,加重半月。
2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3~5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正常。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柴胡、泽泻、甘草各10 g,黄芪30 g,焦白术、茯苓各20 g,党参、白芍、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葛根、防风各15 g,每日1剂,水煎服。
3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1~2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1周,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疾病,令人惊异的是其发病率极高,仅次于感冒。
根据其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D-IBS)、便秘型(C-IBS)和交替型(A-IBS,即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三种类型。
该病的症状表现是突然出现肠鸣亢进、腹痛、稀便,有的人还可能会伴有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哮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待精神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之后,各种症状又很快消失。
肠易激综合症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虚湿盛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治之。
另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2反复呼吸道感染
患者,男,6岁。
2008年2月6日初诊,2年来经常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症状。
医生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服西药,输液虽能取效一时,但反复发作,家长甚是苦恼,随求诊于吾,患儿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间歇咳嗽、咳痰,舌淡苔白腻。
证属肺脾两虚,治宜健脾益气固表,拟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防风、茯苓各10g,法半夏6g,陈皮、炙甘草各6g,柴胡、桂枝、羌活、独活各6g,百部10g,赤芍、泽泻各5g,黄连3g,炒莱菔10g。
每天1剂,水煎服。
服药15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 岁最常见。
患有RRI 的小儿简称复感儿,在1 年内有7~10 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
多为先天性因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护理、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为目前儿科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虚证” 范畴。
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肺脾两虚,肺气虚弱则卫表不固,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五脏皆虚,故易受外邪侵袭。
升阳益胃汤,李东垣谓之“肺之脾胃虚方”。
方中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玉屏风益卫固表,增强肌体抵抗力,祛风药驱邪外出,补泻升降,健脾益肺,合而成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3脑供血不足
患者,女,48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
经常性头痛头昏已2年,加重1月。
曾在某医院做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症见眩晕头痛,两颞部时有搏动性疼痛,记忆减退,怠惰嗜卧,四肢沉重,口苦舌干,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证属脾胃气虚,湿浊中阻,清阳不升,脑脉失养。
治宜益气升阳,祛风除湿,拟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黄芪30 g,蔓荆子20g,党参、白术、羌活、赤芍、防风、葛根、天麻、茯苓各15 g,柴胡、半夏、陈皮、甘草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后头昏头痛明显减轻,四肢轻快。
继以上方加地龙、川芎等调治1周余而愈。
按: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脑供血不足,可归属于眩晕、健忘等病证中。
分为肝肾精亏、痰瘀互阻、肝火上亢、气阴不足等证型。
《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结合李东垣所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以风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的理论,立法组方治疗脑供血不足。
祛风升阳药如羌活、防风、葛根、柴胡、蔓荆子等,在迅速改善头痛头昏局部症状及全身沉重困痛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葛根能使脑血流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柴胡有明显的降低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羌活有抗血凝之效,对改善和消除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头痛有不可忽视的疗效。
作者单位:745201甘肃宁县和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