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合集下载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AG临床观察演示稿件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AG临床观察演示稿件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能够降 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耐 受性和依从性。
临床应用前景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 疗脾虚湿热型HPAG具有安全、 有效的优势,为临床治疗该病提
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应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和广大患者。
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升阳益胃汤加 减联合四联疗法的机制和长期疗 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联合治疗方案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到85%,显著高 于单纯四联疗法的根除率。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四联疗法过程中出现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但发生率较低。
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成分出现过敏 反应,如皮疹、瘙痒等,需及时停药
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其他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不适 ,但多数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
02
中医认为,脾虚湿热型HPAG 多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治疗需调理脾胃、清热化湿 。
03
升阳益胃汤是中医经典方剂, 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功 效,适用于脾虚湿热型HPAG 的治疗。
研究目的
01
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
HPAG的临床疗效。
02
探讨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虚湿热型
HPAG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分析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
HPAG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02
CATALOGUE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理论基 础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机制
升阳益胃汤加减是中医传统 方剂,具有健脾和胃、清热 利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脾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彭鑫胡镜清升阳益胃汤源自金·李杲所著的《脾胃论》。

《脾胃论》载此方可治“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由黄芪、人参、防风、独活等十余味药组成,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之功,主治饮食无味、脘腹胀满、面色无华、畏风恶寒、头眩耳鸣、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口干舌干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

方药解析:李杲认为,脾胃元气虚弱,升降失常,则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遂致“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治疗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本方体现了李杲以补气升阳泻火法治疗脾胃内伤证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证候的代表方剂。

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言本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抗疫应用: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表现为发热或持续低热、面色无华、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此时正可应用升阳益胃汤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而愈之。

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相比,从药味组成上来看,前者为后者去当归而换白芍、去升麻而易防风,再加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泽泻、黄连而成。

二方相同之处在于皆重用黄芪,配伍白术、炙甘草、柴胡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胃。

不同之处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升麻以升清,其功效比较专一,专注于补气升阳、健脾益胃;升阳益胃汤则用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泽泻、黄连等辛散行气,燥湿清热之品,在补气升阳、健脾益胃之外又增除湿清热之效。

(彭鑫胡镜清)。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升阳益胃汤新用封银曼王祥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16 味药物组成。

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47 岁,1996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 1 年,加重半月。

1 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 3,5 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 10 g,黄芪 30 g,焦白术、茯苓各 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

3 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 1,2 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 3 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

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

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黄芪二两、半夏汤洗,脉涩者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以辛温泻之、白芍、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上咀。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禁忌如前。

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君臣佐使法《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一法,力大者为君。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升阳益胃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升阳散寒、温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

传统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病症。

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升阳益胃汤还有许多新的临床应用。

方剂组成升阳益胃汤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苍术、干姜、炙甘草、大枣等七味药材。

这七味药材的作用和功效各有不同,在配伍的时候有着独特的作用。

•党参:具有益气固表、生津止渴、补养脾肺等作用。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作用,可加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白术:具有健脾除湿、补中益气的作用,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

•苍术:具有健脾除湿、止泻的作用,可治疗脾胃失常所致的腹泻等病症。

•干姜:具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吐、化痰开胃等作用。

•炙甘草:具有调和中药、缓解党参和黄芪之间的不良反应等作用。

•大枣:具有益气补中、养血安神等作用,可增加药物的甘香味,促进患者食欲的恢复。

主要病症升阳益胃汤主要适用于如下病症: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

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尤其是对冷食、生冷食物的不耐受;消化不良,胃脘胀痛、嗳气、腹泻等。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灼热、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

3.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肠的黏膜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导致的溃疡。

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经过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后疼痛减轻。

升阳益胃汤具有温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层炎症的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引起胃黏膜萎缩,造成不良后果。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刺激胃部黏膜的修复,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帮助。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暑湿伤胃,舌胎白腐,暑为火脉微洪)(暑必兼湿)【主治】:(1)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暑湿阻经窍,气不通顺,缺氧倦怠)。

(2)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胃阳)不升也(肺气不能行,胃气不能走)[1]。

【组成】:人参,甘草,白朮,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陈皮(留白),半夏,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白芍,泽泻(不淋勿用),黄耆,黄连。

(14)【口诀】:(1)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羌防独柴(风药)+芍耆连泻(2)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枪房独裁,少妻连泻【制服法】:姜枣煎。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2]。

(2)黄耆:以补肺而固卫。

(3)芍药:以敛阴而调荣。

(4)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3]而升清阳。

(5)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6)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7)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邪服矣[4]。

【加减方】: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候凝结(月经吃冰冷东西所引发),血块暴下(脾胃虚弱不能摄血),脾虚水泻。

注:(1)阳受气于胸中。

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清阳失位,则浊阴上干,脾虚不运,而怠惰嗜卧也。

」体重节痛,湿盛而阴邪胜也。

口苦舌干,阴火上炎也。

不嗜食,不知味,胃气虚衰也。

大便不调,湿胜也。

小便频数,膀胱有热也。

洒淅恶寒,阳虚也。

惨惨不乐,膻中阳气不舒也。

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在两乳中间。

」(2)参、朮、苓、草、陈皮、半夏。

(3)羌活除百节之痛。

(4)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也。

何故?秋旺用参、朮、芍药之类,反补脾,为脾胃虚,则肺俱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又曰:「余病脾胃久衰,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小便闭塞,默思内经云:『在下者因而竭之。

』是先利小便也。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升阳益胃汤是一款中药方剂,由肉桂、陈皮、茯苓、山药、黄精、淮山药、淮山药、龙眼肉等多味药材组成,汤中的每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共同发挥升阳益胃的作用。

升阳益胃汤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补中益气,温阳助阳”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胃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升阳益胃汤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如下:1. 益气补中:升阳益胃汤是一款温中健脾的祛寒方剂,可以温暖脾胃、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代谢功能。

它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改善食欲,使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吸收。

2. 温阳助阳:升阳益胃汤中的肉桂、陈皮等药物具有温阳作用,可以温暖脾胃,改善寒湿对脾胃的影响,并增强脾胃的阳气。

它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阳虚引起的疲乏无力、畏寒怕冷等症状。

3. 益肾填精:升阳益胃汤中的黄精、淮山药等药物有益肾填精的作用,可以滋养肾脏,增强肾脏功能,提高机体的精气水平。

它可以改善肾脏功能不全引起的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状。

4. 健脾养胃:升阳益胃汤中的山药、茯苓等药物可以养血健脾、消除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它可以提高胃肠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增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5. 调理气血:升阳益胃汤中的龙眼肉、山药等药物具有补血养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疲乏、头晕等症状。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6. 改善便秘:升阳益胃汤中的淮山药、山药等药物具有滋润肠道、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便秘问题。

它可以促进大肠的蠕动,增加粪便排出,缓解便秘的症状。

升阳益胃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1. 剂量:一般每次服用10克,每日3次,可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

2. 温服:升阳益胃汤是一款温补方剂,最好温开水冲泡或隔水加热服用,可以增强药效。

3. 饮食调理: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要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馒头等,有助于脾胃的恢复和康复。

刘渡舟 升阳益胃汤

刘渡舟 升阳益胃汤

刘渡舟升阳益胃汤【方药】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g,红人参6g,白术12g,茯苓30g,炙甘草10g,黄芪20g,白芍12g,半夏16g,黄连3g,泽泻10g,陈皮8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化湿,升阳益胃。

【案例】董某,女,37岁。

10余年前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1d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

刻诊: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

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

服药7剂后,纳增便减,周身轻松。

又服7剂,诸症若失。

细心调理2个多月,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按语】本方出自枟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枠,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

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

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

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红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白芍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
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克),加姜、枣,水
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

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
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
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

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

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