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泌乳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泌乳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一、饲喂的种类
1.精料:按通知单饲喂。
2.干草:以苜蓿、羊草为主,每天保持在3公斤以上。
3.青贮:每顿不得少于10公斤以上。
4.小苏打:(按通知单饲喂)
5.盐砖:保持天天有,不得间断.
注意:精料不能多喂干草不可少喂
二、饲喂时间:早、中、晚挤奶开始时间:5:00、12:00、19:00,挤奶后马上喂牛,挤三次喂三次。
三、饲喂顺序:干草→青贮→精料→多汁料→干草;或精、粗料搅拌均匀后饲喂。
四、饲喂方法:饲喂青贮或干草时,必须抖去尘土和异物。
以免牛吃到不消化的东西。
每顿添草不得少于三次,要做到少添、勤添。
五、清槽:饲喂前半小时将食槽内的剩余草秸,将草秸推到指定地点。
六、饮水:饲喂后及时供水,冬季不得少于三次,中午10:00---14:00,应当有水;春夏秋三季,奶牛自由饮水;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周消毒2次,保持水清洁,无异物。
七、清粪:饲喂后将粪便每天清理三次,牛棚内的粪便清到屋檐外1米处,打成11堆。
八、消毒:各舍白灰消毒由饲养负责,其他消毒由场部派专人负责。
九、记录:观察奶牛采食、饮水、反刍、粪便、发情、发病等情况。
并做记录及时向兽医、配种员报告。
十、保持牛群安静,不得打或惊吓牛。
十一、卫生:每位饲养员必须每天保持通道及辖区路面的清洁,不得有杂物和垃圾。
勤捡垃圾、塑料布、绳和铁丝等异物与饲料袋存放在一起,按时上交库房。
并按规定做好酒糟池清扫工作。
十二、照明:早、晚奶牛采食2小时内,必须采光。
并做到节约用电,采食后2小时后及时关灯。
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提高,畜牧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奶牛业在畜牧养殖中投入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但是在农村由于奶牛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饲养回报率差,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为引导农民科学养牛,提高农户饲养水平,现将奶牛的饲养技术介绍如下:一、奶牛不同生长期的饲养方法1、牛犊:新生牛犊按常规方法接生,即用消毒毛巾擦洗去牛犊口鼻部黏液,在距腹皮4指处断脐,剥去软蹄,待牛犊站立后称重、登记。
饲养方法:牛犊自1周龄改为喂常乳;2周龄时训练牛犊吃粗饲料。
常乳哺乳期一般为100-150天。
总喂奶量300-400千克。
喂常乳的方法是:每天喂2-3次,奶中可掺25%-30%的温水,每头牛犊的喂量按其体重的8%计算。
管理要点:保证牛犊充分运动,生后3-5天即可赶到运动场,每天运动不少于4小时,每天刷拭牛体2次。
2、成牛、青年牛:6月龄至配种为育成牛,配种至产犊为青年牛。
此间应根据月龄、性别、体重及畜舍情况及时分群,实行定位管理。
管理要点:每天刷拭牛体2次。
对母牛从12月龄开始每天抚摸乳房,怀孕后每天2次按摩乳房,但不得挤奶。
16月龄左右,体重达375千克开始配种。
妊娠3个月后,注意观察食欲及生理变化,膘情不宜过肥。
3、成年奶牛饲养要点:每百千克体重喂给青贮饲料3-4千克,干草1千克以上,青料11.5千克。
日粮饲喂应按“粗→精→粗”顺序。
分娩后护理:母牛分娩后,应立即给母牛饮温麸水1-2桶。
同时在产床上铺垫褥草,供母牛饮水后休息。
并认真检查产后母牛乳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奶牛的饲养管理原则1、夏季不喂发霉变质饲料,冬季不喂冰冻饲料,不饮冰凉水。
2、保持牛舍内外及运动场清洁卫生。
运动场粪便应及时清理,地面要做到夏季不积水,冬季不结冰。
3、投营养需要配制日粮,保证干物质进食量,保持能量和粗蛋白营养平衡。
4、固定饲喂程序,稳定饲料品种。
无论先粗后精,还是先精后粗,饲喂程序应该固定,不要随意变更。
奶牛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奶牛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荷斯坦奶牛犊牛饲养管理的术语与定义及营养需求参数、标准化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荷斯坦奶牛犊牛的饲养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157《中国荷斯坦牛》GB/T37116《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NY/T34《奶牛饲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农办牧[2008]3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合于本文件。
3.1犊牛Calf犊牛是指出生至6月龄的牛。
又分为:哺乳犊牛和断奶犊牛。
哺乳犊牛:指出生〜断奶的犊牛。
断奶犊牛:指断奶。
〜6月龄的犊牛。
3.2初乳Colostrum指母牛分娩后0-7天产出的乳汁3.3离地式犊牛岛Offthegroundcalfisland指哺乳期犊牛饲养在离地30~70cm,漏粪式单独饲养的专用围栏,所以称之为“离地式犊牛岛”。
3.4犊牛的饲养管理Feedingandmanagementofcalves根据奶犊牛的不同生理阶段和生理特征的营养需求,按照饲养标准规定了奶犊牛的日粮种类、配合比例、饲喂量、饲喂工艺和饲喂技术。
犊牛生产必需的质量环境、保健要求和日常管理需要,规定了犊牛的分群、运动、饮水、卫生保健、圈舍消毒和疫病防治措施等。
4荷斯坦犊牛各阶段的饲养标准与日粮营养浓度表荷斯坦犊牛饲养标准月龄体重(kg)DM采食量(占体重%)DM采食量(kg)粗蛋白(g)净能(MCal∕kg)粗饲料(%) 实施方案0-2852.8-3.01187.530-10鲜牛奶+犊牛开食颗粒料3-41452.83-4181.8010-15断奶犊牛颗粒+优质牧草5-62002.74.0-5.516.51.6540断奶犊牛颗粒+优质牧草3-6月龄高产犊牛日粮浓度推荐如下:干物质采食量(DMI),占体重2.6%;粗蛋白质(CP)占DMI的16%;降解蛋白质,占25〜304CP;非降解蛋白质,占45〜55%CP;可消化总养分(TDN)占69%干物质(DM);维持净能,是1.69mcal∕kg;增重净能,1.07mcal∕kg;中性洗涤纤维(DF)三,占25%DM;钙,占0.6%DM;总磷,占0.4%DM°5犊牛饲养技术要点浦乳期犊牛0-60日龄的饲养技术要点。
奶牛的饲养管理规程

奶牛的饲养管理规程奶牛饲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农牧业活动,也是与牛奶生产有关的技术管理之一。
科学规范的奶牛饲养,不仅能保证牛奶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牛奶生产效率。
为此,我们本着科学养牛,保证牛奶品质的原则,制定本《奶牛的饲养管理规程》,以指导养殖户正确饲养奶牛,促进农牧业发展。
一、饲养内容1.准化的牛舍和其他设施:应根据牛的年龄、种类、体型等特点,建造合适的牛舍,保证充足的饲养空间,温度和湿度适宜,环境安静,并配有喂饲、喝水、放牧等设施。
2. 优质饲料:应提供优质、高营养、可消化的饲料,如玉米、高粱、稻谷、小麦、豆粕等,丰富多样,根据每一头奶牛的年龄、体型等特点定制,喂养饲料时要按牛的实际情况调节,以免超用或严重不足造成损害。
3.康管理:对奶牛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早发现疾病症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定期注射预防疫苗,降低疾病发生率。
4. 休息调节:在充分午休和睡眠期间,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给予充足的活动机会,确保牛只能正常咆哮,健康发育。
二、饲养管理1.律严格仔细:奶牛饲养管理应纪律严格,保证每一头牛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优良的饲养环境。
2.料科学管理:保证牛饲料的新鲜度和营养成份,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合理配置动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元素,及时调整饲料的养分比例和质量,以满足牛的营养需求。
3.续改进:应根据牧场实际情况不断改进饲养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充实资金,制定出具有特色的牛奶产品,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实现牧场经营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注意事项1.养环境:牧场应定期疏通排水沟,制定清洁卫生管理制度;应确保畜舍内有足够的通风及阳光,保持干净卫生;牢房装置应运用安全可靠的结构,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
2.度湿度:室内温度可根据季节变化而适当调节,一般控制在10~20℃,湿度可控制在50~80%之间,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
3.病预防:每日查看牛只的饮水量、食量、牛舍的卫生情况等,及时发现疾病症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定期注射预防疫苗,降低疾病发生率;及时对畜房进行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
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

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国营、集体和个体专业户奶牛场高产奶牛群(或个体)的饲养与管理。
(选自内蒙古养殖业扶贫生产技术丛书《奶牛饲养手册》)一、总则1、制定规范的目的,在于维护高产奶牛的健康,延长利用年限,充分发挥其产奶性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2、本规范主要是针对1个泌乳期305天产奶量6000公斤以上、含乳脂率3%-4%(或与此相当的乳脂量)的牛群和个体奶牛。
中等产奶水平的牛群或305天产奶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奶牛,也可参考使用。
3、本规范和各条内容必须认真执行,各地也可根据这些条款,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本地区情况的“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二、饲料1、充分利用现有的饲料资源,划拨饲料基地,保证饲料供给,1头高产奶牛全年应贮备、供应的饲草、饲料量如下:青干草1100-1850公斤(应有一定比例的豆科干草)。
青贮玉米10000-12500公斤(或青贮青草7500公斤和青草10000-15000公斤)。
块根、块茎及瓜果类:1500-2000公斤。
糟渣料2000-3000公斤精饲料2300-4000公斤(其中高能量饲料占50%,蛋白质饲料占25%-30%),精饲料的各个品种应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尽可能研制供给适合本地区的经济、高效的平衡日粮,其中矿物质饲料应占精饲料量的2%-3%。
2、每年应对所喂奶牛的各种饲料进行1次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并反复作出饲用及经济价值的鉴定。
3、大力提倡种植豆科及其他牧草。
调制禾本科干草,应于抽穗期刈割;豆科或其它干草,应在开花期刈割。
青干草的含水量约15%以下,绿色、芳香、茎枝柔软、叶片多、杂质少,并应打捆和设棚贮藏,防止营养损失;其切铡长度,应在3厘米以上。
4、建议不要喂青刈玉米,应喂带穗青贮玉米。
青贮原料应富含糖分(例如甜高粱等),干物质在25%以上。
青贮玉米在蜡熟期收贮,禾本科野草在结籽前收割,各种含水分较多的根茎类应经风干、或掺入10%-20%的糠麸类饲料青贮,也可将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贮。
奶牛的饲养管理知识

1、犊牛哺育、犊牛出生后1 小时后喂给初乳,一周后开始补喂饲料(开食料)和优质县城干草,开食料按玉米30%, 小麦麸25%,豆粕30%,食盐2%,碳酸氢钙2%,小苏打1% 预的比例配制,让犊牛自由采食,在犊牛舍放置清洁饮水,让犊牛自由饮用,舍内温度保持在10℃-24℃范围;达 60 日龄每日采食精饲料 1 千克摆布时断奶;断奶牛精料增加到每天1.5—2 千克,优质粗料自由采食, 7 月龄后转为青年牛饲养。
2、青年牛饲养。
断奶至 30 月龄称青年牛,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的原则饲喂 ,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
成牛母牛分干奶期、围产期、泌乳期三个不同饲养阶段进行饲养: (1)干奶期。
怀孕母牛在预产期前 60 天摆布住手挤奶,称作干奶期,干奶前几天少喂或者停喂多汁青绿饲料,控制饮水,增喂粗饲料;在最后一次把乳房中奶挤净后在 4 个乳头内注入干乳油剂 ,并药浴后再也不挤奶,若乳房浮现红、肿、热、痛,则视情况进行第二次干奶或者治疗后再干奶。
(2) 围产期,产前 15 天起逐渐增加精料喂量,日粮精粗饲料比为 40:60,注意钙的喂量应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预防产后瘫痪;产后喂给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分娩后1—2 小时第一次挤奶不宜挤得太多 ,只要够犊牛吃就可以了 ,以后每天逐渐增加,到第三天后才挤净乳房中乳。
(3)泌乳期。
是一泌乳高峰期额外增加 1—20%的精饲料,特别是第一、二胎的母牛;二是泌乳中期(产后 101—200 天),日粮精粗饲料比 50:50。
粗纤维不低于 17%;三是泌乳后期(产后 201 天至干奶)日粮精粗饲料比为 40:60,粗蛋白质 12%,粗纤维不低于 18%。
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生产水平的牛只分群饲养,赋予不同的饲料配方和不同的喂量;喂料先粗后精 ,或者可采用全混合粮饲喂法饲喂,即将切短(2.5 厘米摆布)的粗饲料和精饲料、青贮饲料以及各种添加剂等混合在一起,充分拌和饲喂;每天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并使牛只保持充足的舍外运动;牛舍内高温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寒冷季节保温防寒;根据膘情及时调整饲料供应和饲养管理;每天观察发情表现与发情状况,适时配种;保持正确卫生的挤奶操作习惯,避免乳腺炎发生,保证生奶卫生.奶牛普通在 8—12 月龄、达成牛体重 45%时浮现初次发情,称初情期,12—14 月龄达性成熟配种适龄时间为 16—18,月龄,体重达成年的 70%或者 375 千克体成熟时,才干配种。
1、哺乳犊牛饲养操作规范

哺乳犊牛饲养管理操作规范哺乳犊牛是指牛初生到断奶这一阶段。
初生犊牛从母体内到体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自身抵抗力较差,但生长发育旺盛,代谢强度大,需切实加强饲养管理。
犊牛饲养管理工作是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强力保障。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为提高犊牛成活率、培育健康犊牛。
一、管理目标:1、提高犊牛成活率,1—70 日龄犊牛死亡损失率<5%;2、犊牛早期生长极大化,断奶平均日增重>0.75kg ;3、实现早期断奶,35—42 天断奶;4、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率,腹泻治疗百分比<15%、脐带感染与呼吸疾病治疗百分比<5%。
二、管理要点:1、犊牛产出后,接产人员应在1-3 分钟内用干净的毛巾擦净犊牛口、鼻、耳中粘液,去除软蹄;断脐带(5-10cm),并用5-10%碘酒浸泡5-10 秒,12 小时内再消毒一次。
2、犊牛出生后应进行称重、记录(早产或体重低于25kg 犊牛为弱仔),填写出生报告、分娩报告,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母犊要进行编号、照相并建立相关档案。
迟早进行母子分离,将犊牛用专门转运车移入预先铺好的干净、柔软垫草的犊牛床,进行单独饲喂;3、出生后0.5-1小时内,要让犊牛吃初乳,初乳初次喂奶量控制在 1.5-2 公斤,4 小时内累计使其吃到3—4 公斤、12 小时内累计吃到6-8 公斤。
初乳每天可喂3-4 次,5-7 天后可转为常乳饲喂,并且转入犊牛栏,日喂2—3 次,数量控制在体重的10%,全天最大饲喂量不得超 6 公斤,奶温35- 38C。
4、出生后2—3 天,经观察无明显的生理缺陷,进行编号打耳牌,耳号书写规范完整、便于识别;打于耳中部,左右各一个。
5、出生2 天要检查犊牛脐带是否有感染。
正常的犊牛,此时脐部周围柔软,如发现犊牛精神沉郁,脐部红肿并有触痛感,要立即报告兽医人员,兽医人员要立即处理。
6、转入犊牛栏的犊牛,实行小群饲喂,每群5—6 头,进行定时、定点、定人、定温、定量饲喂。
干奶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干奶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5.1每天上午清理前一天的剩余饲料。
5.2每次TMR上槽间隔时间要均匀,并均匀分配到饲槽。
5.3每次新TMR上槽后牛群同时进入,在10分钟内把所有的牛固定在饲槽上。
保证固定状态采食90分钟。
5.4牛采食45分钟开始,饲养员要把槽外的饲料扫入槽内并在不同牛之间适当调节饲料供给。
这样的工作一般间隔20分钟进行一次。
5.5运动场中的补草架中不能缺草,补充干草的原则是少量勤添。
5.6保证水槽里常有足量的水,特别注意的是牛群采食放出时、饲养员下班前、晚上睡觉前等时间要将饮水槽充满水。
5.7不定期清理饮水槽,保证水槽和饮水的清洁。
5.8保证盐砖的足量供给和清洁(产前一个月不放盐砖)。
5.9饲养人员不得粗暴的打骂牛,要细心观察和熟知每一头牛的健康状况、采食行为、粪便状况以及分娩日期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有关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A级绿色食品奶牛饲养管理的饲养环境、引种、饲养、管理、综合防疫、牛奶处理和生产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A级绿色食品奶牛的饲养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34 奶牛饲养标准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471 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472 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
NY/T 473 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TMR
3.2 DHI
DHI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 (奶牛牛群改良)的缩写,DHI是通过个体产奶牛的测定数据(乳成分和体细胞)的测定,和牛群的基础资料分析,了解现有牛群和个体牛遗传进展,产奶水平,乳成分,乳房炎,繁殖等情况,从而对个体牛和牛群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进行综合的评定,找出奶牛育种和生产管理上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奶牛生产和育种的问题,这一体系简称DHI。
4 饲养环境
4.1 环境
牛场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4.2 舍内环境
舍内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88的要求。
4.3 选址
牛场应建在地势高燥、通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任何畜、禽传染病的地方,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a) 牛场距离垃圾处理场5km以上;
b) 牛场周围3km内不应有化工厂、矿厂和其他畜牧场等污染源;
c) 牛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村镇居民点应2km以上;
d) 牛场不应建在饮用水源或食品厂的上游,距离风景旅游区5km以上。
4.4 牛场布局
牛场内应分设生活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病牛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生活区应在生产区的上风向,粪污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
4.5 场区
场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不准交叉使用;牛场周围应有绿化隔离带,并设围墙或防疫沟。
4.6 牛舍建设
牛舍应能保温隔热、通风排湿,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腐蚀;牛舍应具备良好的清粪排尿系统。
4.7 牛场卫生
牛场卫生应符合NY/T 473的要求,排放的污染物应实行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
5 引种
5.1 良种母牛引进
引进良种母牛时,应从具有种牛经营许可证的大型种牛场引进,并按照GB 16567的要求进行检疫,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牛。
5.2 隔离观察
引进的良种母牛,应在专用的隔离场隔离观察45d以上,经动物防疫部门检查鉴定健康合格后,方可引进场内供生产使用。
6 饲养
6.1 饲料
6.1.1 饲料品质
使用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应符合NY/T 471的要求,牧草、青贮等粗饲料应是按绿色生资标准生产。
6.1.2 饲料营养
饲料营养标准应符合NY/T 34的要求。
6.1.3 饲养方式
牛场应使用TMR饲喂技术,并按照DHI测定结果指导生产。
7 管理
7.1 管理总则
管理应按以下原则执行:
a) 牛场不应饲养任何其他种类畜禽,并禁止周围其他畜禽进入场区;
b) 保持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及用具的清洁,保证牛奶卫生;
c) 定期刷拭牛体,定期护蹄、修蹄,饲养密度要适宜,提高奶牛舒适度。
7.2 人员管理
饲养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上岗,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牛场应配备专职执业兽医和配种员。
7.3 饲喂管理
7.3.1 喂料
按照TMR的要求饲喂。
7.3.2 饮水
饮水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7.4 榨乳管理
贮奶罐和榨乳器应按照设备操作要求清洗、消毒和使用;榨乳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8 综合防疫
8.1 防疫
牛群的防疫应符合国家先关规定的要求。
8.2 兽药使用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增强奶牛的自身抗病力,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对于治疗患病奶牛及必须使用药物处理时,应按照NY/T 472的要求执行,在停药期后才可以交售商品奶。
8.3 卫生消毒
8.3.1 选用消毒剂原则
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T 472的要求。
8.3.2 消毒方法
8.3.2.1 环境消毒
牛舍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场内污水池、下水道出口及化粪池应定期喷洒消毒;在牛场入口设消毒池,在生产区入口设消毒室和消毒池,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8.3.2.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进行消毒和更衣,工作服不能穿出场外。
8.3.2.3 牛舍消毒
定期对牛舍进行清扫和喷雾消毒。
8.3.2.4 设施设备用具消毒
定期对饲喂设施、饮水设备和饲料搅拌车等进行消毒;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配种用具等)都应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8.3.2.5 牛体消毒
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性操作前,都应对牛体相关部位进行擦拭消毒。
9 牛奶处理
牛奶的盛装、贮藏和运输应符合NY/T 1056的要求。
10 生产记录
10.1 DHI记录
按照DHI测定项目进行记录。
10.2 兽药记录
购买、储藏和使用记录。
10.3 繁育记录
发情、配种、妊娠、流产、产犊、产后监护、系谱和选种选配记录。
10.4 牛群周转记录
出生、购入、转群、病死牛、淘汰牛和出售牛记录。
10.5 保存时间
所有生产记录应保存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