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营养不良评价指标

临床营养评价

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营养治疗前必需对病人的营养现状作出正确判断,以便合理地进行临床营养治疗。目前应用较普遍的临床营养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测定身体组成为主(body compsition assessment BCA )的临床营养评价方法;另一种则是主观的全面评价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 )。前者需要测定病人的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浆蛋白、氮平衡等客观资料;后者则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等资料。 (一)BCA 临床营养评价方法

1977年Blackburn 所研究的BCA 营养评价方法在临床得到应用,此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用到身体组成的测定中,使BCA 法得到不断完善,如用稳定同位素测定身体中的各种元素,用中子活化分析法测定病人的身体组成等等。但上述新技术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不适合临床医生对病人作简易快速的营养评价,本文作重介绍的BCA 营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人体测量及生化检验等方面的资料,临床医生需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病人的营养状态作出正确判断。 1.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是简便易行的营养评价方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等,上述指标的意义及测定方法在本章第二节的居民营养状况评价中已有详细阐述,临床要注意的是:急性、饥饿性或消耗性疾病或创伤,体重下降达原来体重的30%时,是一个致死的界限,临床工作者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一点;而当慢性体重丧失时,病人可耐受大于30%的体重丧失。

临床称量病人体重后可通过计算三个参数来评定营养状况:①理想体重百分率(%),表示病人实际体重偏离总体标准的程度;②通常体重百分率(%),表示平常体重的改变;③近期体重改变率(%),表示短期内体重损失的程度。计算公式与评价标准如下(表1及表2):

100*%患者平时体重

患者现体重

患者平时体重)体重变化(-=

实际体重

理想体重百分率(%)= ⨯100 理想体重 实际体重 通常体重百分率(%)= ⨯100 通常体重

通常体重-实测体重

近期体重改变率(%)= ⨯100

通常体重

表1 依据体重对营养状态进行评定

正常 轻度营养不良

中度营养不良

重度营养不良

理想体重百分率(%) >90 80~90 60~80 <60 通常体重百分率(%)

>95

85~95

75~85

<75

表2 近期体重改变率对体重损失的评定(仅供参考)

时间显著体重损失严重体重损失

1周1~2% >2%

1月5% >5%

3月7.5% >7.5%

6月10% >10%

2.实验室检查

(1)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是反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in energy malnutrition PEM)的敏感指标。由于疾病应激、肝脏合成减少、氨基酸供应不足、以及体内蛋白的亏损等都可影响血浆蛋白的浓度。住院病人在应激情况下,分解代谢亢进,如不能进食,仅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维持,短时间内即可出现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其中半衰期较长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和运铁蛋白)可反映人体内蛋白质的亏损,而半衰期短、代谢量少的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则更敏锐地反映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取情况。此外,血浆蛋白浓度与其代谢速度、利用、排出和分布情况以及水化程度有关。因而在评价时,必须考虑病人的肝脏功能是否正常,通过其胃肠道或肾脏有无大量丢失情况,对测定数值要作具体分析。如持续降低在一周以上,即表示有急性蛋白质营养缺乏。

①白蛋白在血浆蛋白中含量最多约35~ 45g/L,对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有重要作用。血清白蛋白和运铁蛋白的减少与病人发生合并症、死亡率、创伤愈合及其免疫功能都有密切关系。正常成人每天肝内合成白蛋白约16 g,半衰期为16~20天。

②运铁蛋白正常含量为2.0~4.0 g/L,主要在肝脏生成,对血红蛋白的生成和铁的代谢有重要作用。孕妇、体内缺铁及长期失血的人血清运铁蛋白浓度增高,而患恶性贫血、慢性感染、肝脏疾病、肠炎或补铁过多时,运铁蛋白浓度降低。半衰期为8~10天。

③前白蛋白正常血清含量为150~300mg/L。由于应激、传染病、手术创伤、肝硬化及肝炎可使血清中前白蛋白浓度迅速下降,但患肾脏病时,前白蛋白水平升高。半衰期2~3天。

④视黄醇结合蛋白代谢量少,正常含量仅为26~76 mg/L,半衰期短(10~12个小时),是反映膳食中蛋白质营养的最灵敏的指标。它主要在肾脏内代谢,当患肾脏病的可造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的假象。

(2)肌酐-身高指数(creatinine height index CHI)

在肾功能正常时,肌酐-身高指数是测定肌蛋白消耗量的一项生化指标。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肌酸绝大部分存在于肌肉组织中,每百克肌肉约含肌酸400~500mg),其排出量与肌肉总量、体表面积和体重密切相关,不受输液与体液储留的影响,比氮平衡、血浆白蛋白等指标灵敏。在蛋白质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和肌肉消瘦时,肌酐生成量减少,尿中排出量亦随之降低。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24小时肌酐排出量约为23 mg/kg体重(男)和18 mg/kg体重(女)。

测定方法:准确地收集病人24小时尿,分析其肌酐排出量,与相同身高的健康人尿肌酐排出量对比,以肌酐-身高指数衡量骨骼肌亏损程度。肾衰时肌酐排出量降低。

被试者24小时尿中肌酐排出量(mg)

肌酐-身高指数=

相同身高健康人24小时尿中肌酐排出量(mg)

评定标准:病人的肌酐-身高指标数与健康成人对比,90%~110%为营养状况正常,80%~90%为

轻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60%为重度营养不良。

(3)尿羟脯氨酸指数

羟脯氨酸是胶原代谢产物,儿童营养不良和体内蛋白质亏损者,其尿中羟脯氨酸排出量减少。因而可用尿羟脯氨酸指数作为评定儿童蛋白质营养状况的生化指标。

尿羟脯氨酸(μmol/ml)⨯kg体重

尿羟脯氨酸指数=

尿肌酐(μmol/ml)

评定标准(3个月~10岁儿童):尿羟脯氨酸指数大于 2.0为正常;1.0-2.0为不足;小于1.0为缺乏。

(4)机体免疫功能检测

细胞免疫功能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于评价内脏蛋白质的一个新的指标,可间接评定机体的营养状况。它的测定方法很多,可根据技术设备、评价目的等选用。

①淋巴细胞总数(又称淋巴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一般占细胞总数的20-40%。病人营养不良、应激反应使其分解代谢增高、或不能进食仅靠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维持,都会使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

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所占比例(%)

淋巴细胞总数/毫米3=

100

评定标准:

正常淋巴细胞1.7⨯109/L

轻度营养不良淋巴细胞(1.2~1.7)⨯109/L

中度营养不良淋巴细胞(0.8~1.2)⨯109/L

重度营养不良淋巴细胞0.8 ⨯109/L

总淋巴细胞计数不是营养状况的绝对指标,在感染和白血病时可以增多;癌症、代谢性应激、类固醇治疗和外科手术后可减少。

②皮肤迟发型过敏反应(skim delayed hyersensitivity SDH)

细胞免疫功能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营养亏损时,免疫试验常呈无反应性。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当在其前臂内侧皮下注射0.1ml本人接触过的三种抗原,24~48小时后可出现红色硬结,呈阳性反应。如出现两个或三个斑块硬结直径大于5mrn为免疫功能正常;其中仅一个结节直径大于5mm为免疫力弱;三个结节直径都小于5mm则为无免疫力。

一般常用的皮试抗原(致敏剂)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白色念珠菌、链球菌激酶一链球菌DNA 酶(SK/SD)、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质衍生物(PPD)等,可任选其中三种作为致敏剂。

本试验结果虽与营养不良有关,但属非特异性的。因此,在评定结果时应注意一些非营养性原因对皮肤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影响,如感染、癌症、肝病、肾功能衰竭、外伤、免疫缺陷疾病(如爱滋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性药物治疗等。

(5)氮平衡

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常情况下,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处在正氮平衡状态,老年以后为负氮平衡,成年到老年则处在氮平衡阶段。因疾病、创伤或手术的影响造成大量含氮成分流失而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这是负氮平衡的重要原因。临床经氮平衡测定还可间接地了解在营养支持治疗中个体对外来含氮物质的吸收利用率。

因医院化验室一般不进行定氮测定,临可用下式计算氮平衡:

24小时蛋白质摄入量(g)

氮平衡= -[24小时尿素氮(g)+3 g ]

6.25

上式中,24小时蛋白质摄入量(g)/6.25为氮的摄入量,一般以每100g蛋白质含16g氮计算,但如病人输入的氨基酸液,则应以产品含氮量和输液总量进行计算。[24小时尿尿素氮(g)+3g]相当于氮的排出量,公式中3g为日必然丢失氮值,作为常数计算,包括尿中的尿酸、肌酐及少量氨基酸以及粪便和皮肤排泄的氮量。

3.营养不良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1)营养不良的诊断

上文已对评定营养状况的参数进行了全面阐述,不难看出,这些参数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病人的营养状况的,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实际应用时应综合测定,全面考虑。表3给出了营养不良的综合评价方法。

表3 综合营养评定法

参数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

体重下降10%~20% 下降20%~40% 下降>40%

上臂肌围>80% 60%~80% <60% 三头肌皮褶厚度>80% 60%~80% <60%

血清白蛋白(g/L)30~35 21~30 <21

血清转铁蛋白(g/L) 1.50~1.75 1.00~1.50 <1.00 肌酐身高指数>80% 60%~80% <60%

淋巴细胞总数 1.2~1.7 ⨯109/L 0.8~1.2 ⨯109/L <0.8 ⨯109/L

迟发性过敏反应硬结<5 mrn 无反应无反应氮平衡

-5~-10*-10~-15*<-15*(g/24h)

注:*表示轻、中、重度负氮平衡

(2)预后性营养判断

①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之一

Butby等于1980年提出“营养预示指数”作为评价外科病人手术前营养状况和预测手术合并症危险性的综合指标。

PNI=158-16.6⨯血清白蛋白(g%)-0.78⨯三头肌皮褶厚度(mrn)-0.20⨯血清运铁蛋白(m g%)-5.8⨯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

*任何一种皮试过敏反应:硬结直径大于5毫米为2;小于5毫米为1;无反应为0。

评定标准:

PNI>50%,高度危险,发生合并症和手术危险性大,死亡可能性增加。

PNI= 40%~50%,手术中度危险。

PNI<30%~40%,手术危险性小。

PNI<30%,手术后发生合并症和死亡的可能性都小。

②预后营养指数之二

Onodera等(1984)提出,作为评价胃肠手术前营养状况和预测手术危险性的综合指标。

PNI=10⨯ALB+0.005⨯Lymph·C

ALB—血清白蛋白(g/L);

Lymph·C—总淋巴细胞计数。

评价:PNI>45,手术是安全的;PNI为40~45,手术是有危险的;PNI<40,手术是禁忌的。

③住院病人预后指数(hospital prognostic index, HPI)

HPI(%)=0.92(ALB)-1.00(DH)+1.44(SEP)+0.98(DX)-1.09

ALB为血清白蛋白(g/L);DH为迟发型过敏皮肤试验,有一种或多种阳性反应=1、所有均呈阴性反应=2;SEP为败血症,有=l、无=2;DX为诊断,癌=l,无癌=2。

2.评价:-2为10%生存机率;0为50%生存机率;+l为75%生存率。

(二)SGA临床营养评价方法

上述的BCA临床营养评价方法在应用时经常遇到生化检查数据受疾病干扰的情况,如肝病、肾病、感染、创伤等都会影响到白蛋白、前白蛋白与淋巴细胞总数的改变;另外,这种对病人现时营养状况的评价有时不一定能对病人的转归作出正确的预测,比如病人的饮食增加且体重停止降低,虽然这时病人仍属消瘦,很多指标仍属营养不良,但从总的情况看病人的营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SGA营养评价法正好能弥补这些不足,它能对病人的营养状况做总的、全面的评估,从而可预计并发症的可能性与预后。另外,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生化检查数据,便于临床医护人员掌握,故常被临床医生在生化试验前用作判断病人有无营养不良,但要得到完善的临床判断,最好能结合生化检验结果进行。

表4列出了SGA营养评价方法应包含的项目。

表4S G A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标准

指标A级B级C级

1.近期(2周)体重改变无/升高减少<5% 减少> 5%

2.饮食改变无减少不进食/低能量流质

3.胃肠道症状无/食欲不减轻微恶心、呕吐严重恶心、(持续2周

计)、呕吐

4.活动能力改变无/减退能下床活动卧床

5.应激反应无/低度中度高度

6.肌肉消耗无轻度重度

7.三头肌皮褶厚度正常轻度减少重度减少

8.踝部水肿无轻度重度上述8项中,至少5项属于C或B级者,可分别定为重度或中度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和(或)热能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简称营养不良,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特征: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 underweight: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 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中度:2SD~3SD 重度:≥3SD 生长迟缓 stunting: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中度:2SD~3SD 重度:3SD 消瘦 wasting: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 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中度:2SD~3SD 重度:≥3SD 一、病因 1.喂养或饮食不当 2.疾病诱发 最常见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 二、临床表现 1. ? ?继而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 2.皮下脂肪消失 ?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消失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部 3.身高低于正常 见于病久者,是判断慢性营养不良的指标【长期/远期指标】 4.精神状态轻度可正常;重度见精神萎靡、反应差 5.重要脏器功能

?重度营养不良时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o神经系统:抑制或烦恼不安 o消化系统:便秘或腹泻、纳差 o血压下降,脉细弱、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低平 o胸腺、淋巴组织萎缩,Ig↓ 三、诊断 根据小儿年龄、喂养史、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诊断营养不良的基本指标为身长和体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如下: 判断营养不良的三项指标,符合一项即可做出营养不良的诊断 四、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缺铁性贫血 2.各种维生素缺乏→ VA缺乏最常见;VD缺乏不明显 3.感染→腹泻病→营养不良→腹泻(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突然发生(清晨)、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 减弱、呼吸暂停、体温不升、可因呼吸麻痹死亡 五、治疗 【治疗原则】 中度营养不良:去病因;补充适量蛋白质、能量和相应营养素 重度营养不良:控制感染与其他合并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蛋白高能量 营养素/能量的密度比 【恢复指征】4~6月逐渐恢复体重;身长追上需较长时间 “治标”→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治本”→祛除病因: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 80-100kcal/kg/d,蛋白质3g/kg/d ?中度:起始热卡60-80 kcal/kg/d,蛋白质2g/kg/d;脂肪1.8g/kg/d

营养不良分类及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分类及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是指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不足或者无法正常吸收利用,导致身体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需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营养不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 低蛋白质营养不良(kwashiorkor):主要是由于蛋白质摄 入不足导致,患者常出现水肿、皮肤改变、肌肉萎缩等症状。 - 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marasmus):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和 能量供应不足导致,患者通常出现身体消瘦、肌肉萎缩等症状。 2. 维生素缺乏症(Vitamin deficiency): - 抗坏血酸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主要由于维生素C 摄入不足导致,患者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 - 抗坏血酸缺乏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C缺乏性蛋 白能量营养不良):既有维生素C缺乏,又伴随着蛋白质和 能量的摄入不足。 3. 矿物质缺乏症(Mineral deficiency): - 钙、磷、镁、维生素D等骨骼矿物质缺乏症(骨质疏松症):此类矿物质缺乏导致骨骼弱化、易骨折等症状。 4. 其他类型的营养不良: - 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主要由于摄入的铁元素不足, 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患者出现疲乏、头晕、贫血等症状。 - 碘缺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由于摄入的碘不足导 致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甲状腺肿大等症状。

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往往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的结果。一般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 - 体脂肪百分比和皮褶厚度的测量。 - 血清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 - 骨密度的测量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综合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诊断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或因素导致的症状,以准确判断患者的营养状态。

蛋白质能量失衡的诊断标准

蛋白质能量失衡的诊断标准 蛋白质能量失衡(PEM)是一种严重的营养不良症状,它通常出现在 患有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的人群中。诊断蛋白质能量失衡需要考虑一 系列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病史,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蛋白质能量失衡的诊断时,医生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 体重变化:患者体重的变化是评估蛋白质能量失衡的重要指标之一。体重下降可能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代谢紊乱所致,而体重增加可 能是由于蛋白质过量摄入或代谢异常引起。 2. 肌肉萎缩和体脂含量:肌肉萎缩和体脂含量的变化也是评估蛋白质 能量失衡的重要指标。通过测量肌肉质量和体脂含量的变化,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3. 蛋白质代谢指标:在诊断蛋白质能量失衡时,医生还会检查患者的 血清蛋白、尿氮、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蛋白质代谢指标。这些指 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蛋白质代谢状况,并评估其蛋白质摄入和 利用情况。

4. 临床表现:蛋白质能量失衡还会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如疲劳、消 化不良、贫血、免疫功能下降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 其可能存在的蛋白质能量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 诊断蛋白质能量失衡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重变化、肌肉萎缩和体脂 含量、蛋白质代谢指标和临床表现等因素。只有通过全面评估,医生 才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蛋白质能量失衡,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专业的文章写手,我深知蛋白质能量失衡对患者健康的严重 影响。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对蛋白质能量失衡的诊断标准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思考。我也强 调蛋白质能量失衡的诊断需要全面评估,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的营养 状况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将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进行排版,使用序号 标注内容,重点突出蛋白质能量失衡的诊断标准。我将多次提及蛋白 质能量失衡这一主题,以加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指的是机体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不足,导致身体的基本代谢 难以维持,但尚未出现明显的身体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症状,如消瘦、贫血和免疫功能下 降等。对于该病症的诊断标准,以下是中文1000字的介绍。 1.体重、身高和BMI的衡量 在诊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医生一般会通过测量患者的体重(kg)、身高(cm)等指标,计算患者的BMI(体重指数),这些指标是谈论肥胖或者营养不足的基本指标。BMI=体重/身高^2,其中身高是以米或厘米计量。 2.精神状态和饮食习惯的评估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对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此外,询问病人的饮食习惯,如节饮、喜好食品和饮食规律等,也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这有助于医生准确评估病人的食 物摄入状况,了解病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情况。 3.血液、尿液和粪便检测 检测血液、尿液和粪便是诊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关键步骤。低血清白蛋白浓度、高血脂标志物(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尿肌酸、氮和肌酐水平的升高等,都可以作 为蛋白质和能量缺乏的迹象。 此外还可以利用尿液和粪便检测来观察是否存在蛋白和能量的浪费状况,比如尿中氮 含量高和粪便脂肪含量高等。 4.身体测量和组成分析 身体成分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技术进行,如生物电阻抗分析、磁共振成像、重庆电针等,以获取身体脂肪、肌肉、骨质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评估病人的身体营养状况。此外,可以 通过腰围、臀围等测量断定是否存在脂肪堆积的情况。若腰围超过88厘米,臀围超过92 厘米,则存在过多的脂肪堆积。 5.磷酸肌酸和动态肌力检测 磷酸肌酸和动态肌力检测是判断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症状的关键指标,主要是 测量病人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这些测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骨骼肌量的计算或 者使用电流量测量定量检测蛋白质代谢活动。 6.病历记录和体检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及肥胖; 一、管理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二、管理内容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 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 ﹤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 ﹤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 ﹤M-3SD 重度消瘦2.管理 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需及时转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市级或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 即可结案;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1评估指标 1血红蛋白Hb降低:6月龄~6岁110 g/L;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 2贫血程度判断:Hb值90~109g/L为轻度,60~89 g/L为中度,<60 g/L为重度; 2.管理 1随访:轻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4周复查Hb,观察疗效; 2转诊:中重度贫血儿童需及时转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重度贫血儿童,中度贫血儿童经铁剂正规治疗1个月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转市级或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会诊或治疗; 3结案:治疗满疗程后Hb值达正常即可结案;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 1早期: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骨X线片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2活动期: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AKP增高,血25-OHD显着降低;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 mm; 3恢复期: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AKP、25-OHD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 mm; 4后遗症期: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管理 1随访:活动期佝偻病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佝偻病2个月复查1次,至痊愈; 2转诊:乡镇、街道妇幼保健机构对疑似活动期佝偻病的儿童需及时转县/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它不仅是构成细 胞的基本组成元素,还参与了身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因此,对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的了解对于人们合理摄入蛋白质、保 持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蛋白质的生物学值是衡量蛋白质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生 物学值指的是蛋白质在人体内被利用并转化为体内蛋白质的能力。我 们通常通过测量血液或尿液中的氨基酸含量来评估蛋白质的生物学值。生物学值越高,说明蛋白质的质量越好,人体对其吸收利用的能力越强。 其次,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也是蛋白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因为人体无 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因此,摄入的蛋白质中必须包含足 够量的这8种必需氨基酸。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与人体需要 的比例相符合时,蛋白质的质量较高,并且能够满足人体的蛋白质需求。 此外,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速率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速率与其溶解度、结构和存在于食物中的形式有关。一般来说,蛋白质的溶解度越高,消化吸收速率越快,对人体的营养 吸收也更为有效。

最后,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评价其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生物 活性指的是蛋白质在细胞内参与生物反应的能力。某些特定的蛋白质 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递,促进细胞生长、修复组织等作用,因此 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氨基酸组成以及 存在于食物中的形式等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包括生物学值、氨基酸组成和 含量、消化吸收速率以及生物活性等。了解这些指标不仅可以帮助人 们选择高质量的蛋白质食物,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提高营养吸收效率,保持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重 多样化的食物摄入,确保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均得到合理补充。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评估指标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评估指标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指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为了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的状况,人们通常会采用一些指标来进行判断和分析。 1. 体重变化:体重是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体重的变化可以通过定期称重来观察和记录,以此作为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的依据。 2. 体态指数(BMI):体态指数是评估人体肥胖或偏瘦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人往往BMI较低,身体偏瘦。 3. 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厚度是反映蛋白质和能量供给不足时脂肪储备情况的指标。通过超声波技术可以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人通常皮下脂肪较薄。 4. 血清白蛋白水平:白蛋白是体内最主要的血浆蛋白,也是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进行测量,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人往往血清白蛋白水平较

低。 5. 尿素氮: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产物,也是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尿素氮的测量可以通过尿液检测来进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人往往尿素氮含量较低。 6. 胸肌围:胸肌围是一种简单、快捷的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的指标。通过测量胸部最大周长,可以初步了解肌肉的情况。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人往往胸肌围较小。 7. 蛋白质摄入量: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的摄入量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通过记录个体的蛋白质摄入量,可以判断蛋白质的供给是否足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人摄入的蛋白质量通常较低。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营养问题,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和正常功能。通过以上所述的评估指标,可以对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的指标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并结合个体特点来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建议在进行评估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慢性营养缺乏症,缺乏能量和蛋白质,多由长期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所致。表现为渐进性消瘦,体脂减少及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诊断要点】 1、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介于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2、生长迟缓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在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3、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变薄,腹部先发生,继之躯干、臂部及四肢,最后面颊脂肪消失而呈老人貌。水肿于低蛋白血症时发生。血浆蛋白低下,总蛋白<40g/L,白蛋白20g/L,病儿出现水肿。 4、各系统、器官功能低下及障碍表现。如肠黏膜上皮及绒毛萎缩致吸收不良,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致消化不良。 5、合并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表现,如维生素A吸收不良致病儿出现角膜干涩,甚至发生角膜溃疡。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加强护理。 2、合理供给热量和蛋白质 (1)轻度者在原有饮食基础上逐渐增至该年龄的应有量。 (2)中度者开始供给热量为正常供给量的半量,蛋白质2g/kg.d,脂肪1g/kg.d,1周后逐步增至正常供给量。牛奶含优质蛋白质,应首先选用。 (3)重度病儿开始用正常的1/3量,逐步增加到该年龄组的应有量。 3、肠胃外营养重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者给予静脉营养,需住院治疗。 4、补充各种消化酶以帮助病儿的消化功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警示】 1、热量供给需循序渐进由少到正常需要量。 2、补充各种消化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对厌食症病儿应加用胃肠动力剂,以增进食欲。苯丙酸诺龙系蛋白质同化剂亦有增加食欲作用。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它在人体生长发育、免疫功能、骨骼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蛋白质营养评价指标。 1. 生物学价值(BV) 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描述了蛋白质中所含的氨基酸是否能够被人体充分利用。生物学价值越高,说明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越完整,人体能够更好地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例如,动物性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通常较高,而植物性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相对较低。 2. 营养完全价值(PDCAAS) PDCAAS是一种评价蛋白质质量的国际标准。它综合考虑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并与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进行比较。PDCAAS的评分范围为0-1,1表示蛋白质质量最高,能够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这一指标广泛用于评价食品中蛋白质的质量,帮助人们选择更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3. 必需氨基酸比(EAAI) 必需氨基酸比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需求之间的比值。必需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饮食摄入的氨基酸,

如赖氨酸、色氨酸等。通过比较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可以评估蛋白质对人体的营养贡献。如果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接近人体对其的需求,那么这个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 4. 消化吸收率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是指人体对蛋白质中营养成分的吸收情况。不同蛋白质来源的消化吸收率有所差异,例如,动物性蛋白质通常比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高。通过评估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蛋白质来源的营养价值。 5. 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也可以从氨基酸的角度来考虑。不同蛋白质来源的氨基酸组成有所差异,某些氨基酸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分析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可以评估该蛋白质对人体各方面功能的营养贡献。 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指标包括生物学价值、营养完全价值、必需氨基酸比、消化吸收率和氨基酸组成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人们评估蛋白质的质量和营养价值,选择更合适的蛋白质来源,确保人体获得充足的蛋白质营养。在选择蛋白质食品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结案标准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结案标准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指个体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的状态。制定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结案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估标准,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1. 诊断标准 1.1 体重/年龄指数(weight-for-age, WAZ)低于-2标准差。 1.2 身高/年龄指数(height-for-age, HAZ)低于-2标准差。 1.3 体重/身高指数(weight-for-height, WHZ)低于-2标准差。 1.4 无明显体重减轻病因(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1.5 肌肉量减少或皮下脂肪储备不足。 1.6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克/升。 2. 临床表现 2.1 持续性体重下降。 2.2 肌肉无力、乏力和疲倦。 2.3 食欲减退或厌食。 2.4 经常感到寒冷。 2.5 头发稀疏、易脱落。 2.6 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2.7 生长发育迟缓(仅适用于儿童)。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克/升。 3.2 血清总蛋白水平低于60克/升。 3.3 血清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500/立方毫米。 3.4 血红蛋白水平(对于儿童为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克/升。

4. 综合评估 4.1 初诊及结案时头、腹部、下肢皮肤皲裂标记数。 4.2 边缘性水肿程度。 4.3 骨骼肌强度和质量。 4.4 诊断时间持续。 5. 处理措施 5.1 提供高蛋白、高能量饮食。 5.2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3 关注营养摄入和消化吸收情况。 5.4 鼓励适度的体育锻炼。 5.5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6. 随访次数及标准 6.1 治疗方案定期评估。 6.2 如患者体重/年龄指数、身高/年龄指数和体重/身高指数恢复至-1标准差以上,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可结束治疗。 6.3 治疗结束后,每半年随访一次,至少持续2年。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结案标准还需要根据临床实践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蛋白质营养不良评价指标

蛋白质营养不良评价指标LT

通过其胃肠道或肾脏有无大量丢失情况,对测定数值要作具体分析。如持续降低在一周以上,即表示有急性蛋白质营养缺乏。 ①白蛋白在血浆蛋白中含量最多约35~ 45g/L,对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有重要作用。血清白蛋白和运铁蛋白的减少与病人发生合并症、死亡率、创伤愈合及其免疫功能都有密切关系。正常成人每天肝内合成白蛋白约16 g,半衰期为16~20天。 ②运铁蛋白正常含量为 2.0~4.0 g/L,主要在肝脏生成,对血红蛋白的生成和铁的代谢有重要作用。孕妇、体内缺铁及长期失血的人血清运铁蛋白浓度增高,而患恶性贫血、慢性感染、肝脏疾病、肠炎或补铁过多时,运铁蛋白浓度降低。半衰期为8~10天。 ③前白蛋白正常血清含量为150~300mg/L。由于应激、传染病、手术创伤、肝硬化及肝炎可使血清中前白蛋白浓度迅速下降,但患肾脏病时,前白蛋白水平升高。半衰期2~3天。 ④视黄醇结合蛋白代谢量少,正常含量仅为26~76 mg/L,半衰期短(10~12个小时),是反映膳食中蛋白质营养的最灵敏的指标。它主要在肾脏内代谢,当患肾脏病的可造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的假象。 (2)肌酐-身高指数(creatinine height index CHI) 在肾功能正常时,肌酐-身高指数是测定肌蛋白消耗量的一项生化指标。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肌酸绝大部分存在于肌肉组织中,每百克肌肉约含肌酸400~500mg),其排出量与肌肉总量、体表面积和体重密切相关,不受输液与体液储留的影响,比氮平衡、血浆白蛋白等指标灵敏。在蛋白质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和肌肉消瘦时,肌酐生成量减少,尿中排出量亦随之降低。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24小时肌酐排出量约为23 mg/kg体重(男)和18 mg/kg体重(女)。 测定方法:准确地收集病人24小时尿,分析其肌酐排出量,与相同身高的健康人尿肌酐排出量对比,以肌酐-身高指数衡量骨骼肌亏损程度。肾衰时肌酐排出量降低。

4.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 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 ﹤M-3SD 重度低体重 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 ﹤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

﹤M—3SD 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 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 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 (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 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 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 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 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 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 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