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教案: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辉煌灿烂的文明,被日耳曼人入侵所摧毁,湮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但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却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这一曙光首先在意大利等地出现了,这就是文艺复兴。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知识要点】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佛罗伦萨、威尼斯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思想观念

3.天主教会钳制人们的思想

4.意大利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

5.罗马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1—3属于共同原因,4是文艺复兴的原因,5属于宗教改革的原因)

二、文艺复兴

1.概念:是14~17世纪初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3.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三、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兴起(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宗教改革的扩展:

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德意志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

受其影响,在瑞士出现了加尔文派,在英国形成了英国国教。

3.意义:

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影响:(1)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思想解放,宗教信仰自由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2)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

【重点难点解析】

1.文艺复兴的概念

“文艺复兴”的字面意思,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复兴或再生。从许多现象来看,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以及人文思想,在近千年后再次焕发光彩。但是,它不是单纯的复兴和再生,而是反映了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2.理解文艺复兴的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

以但丁的《神曲》为例:

《神曲》是但丁的主要作品。在《神曲》里,但丁首先叙述他在梦中怎样在密林里迷了路,在古代诗人维吉尔和但丁已死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遍游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各33篇,加上一篇诗序,共100篇,由1.4万多行诗组成。但丁所写的“地狱”,是漏斗的形状,共分九层。其中的第六层火狱窟,是替活着的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准备的。但丁赞扬自由的理性、个人的情感和求知的精神,崇奉贤明、正直的君主统治,所以他把“理想”的君主都安排在天堂中。按教会的看法,不信耶稣的古典作家本应下地狱,但丁笔下的这些作家却在地狱门口未受磨难。他赞颂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精神,讴歌自然和世界的美,相信善能战胜恶。

该作品不是以神的标准来安排许多人的归宿,而是以人的标准来安排,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2.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山村。1501年,路德18岁的时候进入了爱尔福特大学读书,学习法律。就在一次的暴风雨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护,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1905年他获得了神学硕士的学位。后来,他又进神学院学习,1507年成为教士,1508年在爱尔福特大学执教哲学。1512年,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应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长期在该校任教。

路德在1511年朝拜罗马教廷时,亲眼看见教皇和教会的腐朽和贪婪,因此,他强烈反对封建教会的统治,主张建立一个“廉洁教会”。路德从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提出要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马丁·路德的主张。第一,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最后可以总

结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1521年4月,在沃尔姆斯召开了帝国会议,给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叛逆者以惩戒,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在萨克森选帝侯的保护下,隐居到瓦特堡,在那里住了13年。在那段时间里,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把拉丁文的《圣经》全部翻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促进人文主义发展、解放人们思想方面作用的异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两者还存在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教学策略】

1.在引导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时,不要用抽象的东西解释抽象的概念,而是要通过作品介绍,让学生从形象的内容中感知历史。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找其他的作品也帮助学生感知“人文主义”。

2.引导学生理解宗教改革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宗教改革,不是反对宗教信仰,而是针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经济掠夺;通过宗教改革,要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实现宗教活动的民族化,适应民族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对比,根据学生的程度,决定取舍和繁简。

【高考真题】

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2.(2013·上海单科·32)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