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习体会

生态学学习体会
生态学学习体会

生态学学习体会

学习生态学的课程已经半学期了,我的感受还是颇深的。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的科目。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也获得了对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人类在21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必须做出有力地改变才能立足世界。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学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

生态学的学习是在一部叫《巴拿马生态》的纪录片里开始的。一开始,我单纯的认为生态学的学习就是游弋于动物世界里。后来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知晓那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生态学的学习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循环工业和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设想人类如果完全地植入这种经济模式,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将获得显著改善,资源的消耗速度也会减缓。在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下,有效地推进这种经济的展开刻不容缓。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典型的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其中就有,生态农业的范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生态工业的范例-贵港的工业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设计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这种循环农业把甘蔗制糖、

养蚕制丝、养鱼业结合在一

起,各个环节产生的废物都是

另一个环节的资源。种植桑树

获得桑叶,可以用来养殖蚕。

养蚕得到的蚕丝制丝,蚕蛹、

蚕沙用来喂鱼。种植甘蔗可以

制糖,甘蔗叶可以喂鱼。同时

鱼塘的塘泥、制糖的滤泥可以

作为桑树和甘蔗树的肥料。这不仅减少了废物带来的污染,还促进了其他环节的发展,并且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我认为这种模式可以进行进一步地推广,广大的南部沿海都可以采取。

这种生态循环模式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开展形势并不乐观。在很多地方,农民们的主要耕种方式依然是施大量工业肥料和喷洒农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在我看来:一是,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还不完善,全国的整体构架还未形成,只是在珠三角等少数的地区形成了生态农业模式。广大的农民还未真正地接受并运用这种模式。因此,政府应该切实地加强生态农业的知识宣传并提供技术保障,还应施行有力的政策来推动生态模式的发展。二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成就是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这种惯性是存在的。所以这样就更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形势。三是科技基础薄弱是我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是有效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就如丹麦的海岛能源实验,还需要人民的广泛支持才能收到奇效。这带来的风险很多企业难以承担,所以政府要出面才行。也不妨学习一下丹麦的做法,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五是我国的现状及农业体制对生态循环经济的开展有自然的制约作用。比如在我的家乡华北的各省,这里人口稠密,人们使用的土地相当的有限,每户家庭不会为了自己的几分地而做出巨大的改变。而这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却可以大展宏图。因此,在华北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必须开创出一套新路。而且国家在土地的管理上应该放开,土地流转政策更加放开,这样可以让土地更好地集中。六是中国农民素质较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制约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民是农业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对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对症下药来适应本地的生态农业建设。不同的措施可以适应各地的需求,来弥补各地的先天不足。下面就是我设计的我的家乡鲁西北的循环的生态农业的设计方案:我的家乡在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这里人口稠密。农民的主要经营行业局限于自己的少量土地和家庭饲养业。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态模式就难以作为。但是,这样也可以废物的再利用和无害化目标。这里的种植业的主要作物是小麦、

玉米和大豆,畜牧业也局限于牛羊。具体的构架如图:

1.的种植可以肥沃土地。豆类和小麦、玉米的套种可以肥沃土壤,可以省去化学肥料的使用。

2.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可以还田,肥沃土地。

3.收割后的麦田可以用来牧羊,秸秆也可以作为牛羊的饲料。

4.同时牛羊的粪便可以作为田地的肥料。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贵港的生态工业模式。生态工业的发展更是生态经济中难以跨越的一步棋。工业的生态化难度更大,效果也很难体现。循环工业更多的体现的是无害化处理。在这里,我们学习了3R 原则,即人们已经提出“3R 制造”的概念,即减少原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重新利用(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和物品回收(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下面是我对于循环工业建设的意见:一、政府大力鼓励并拟定生态化时间表,对于未能完成任务的企业给予处罚。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企业给予奖励。二、开发生态技术,这要发动广大的国家实验室来做。这需要大量的国家投入,对于国

家的财政负担是有很大影响的。三、制定完善的法律来匡正现阶段不正当的行为,来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

从整体上来说,我更希望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国际合作。因为一国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比如在各国纷纷减排的情况下,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却逆流而上。虽然我们看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努力,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格陵兰融化的冰川。这令我们揪心,也让我们气愤。但是,国际之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约束力来制约一国之行为。我们真的希望有关国家能从长远利益来看待问题,不要为一时利益而把地球搞得天翻地覆。

生态问题关乎人类生存,关乎子孙后代。我们现代人应该站在子孙后代的立场上发展经济,建设社会。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物质财富,更要留下青山绿水!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学院:外国语学院姓名:张杰学号:2010091230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城市生态定义 城市生态(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

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1.2城市生态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班级:城规102班 E-mail;785911260@qq.com指导教师;黄宗胜 (教授) 课程: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E-mail;785911260@qq.com (贵 州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院 城 市 规 划 102 班) 摘 要贵州大学新校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关 键 词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两年有余,为了了解环境的总体和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适宜程度,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新校区的环境情况,做以下的研究。人与环境生态关系环境质量延续共存 引言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一定 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 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贵州大学新校区的 建成两年有余,环境质量在逐步提高的同时,人 群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人造环境与原生 态环境正在逐渐相互补充融合,人与环境的关系 也在随着环境矛盾的增加而联系更加紧密,目 前,校园人群对环境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对于校 园生态环境是不是能够对美化校园各空间产生 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融入人群的生活,成为本次 研究的目的。由于新校区的生态系统范围较小、 结构相对大城市的生态系统简单,故其环境质量 的分析将较为明确,评价也较为准确。 第一部分为通风走廊人工环境区,第二部分以生活服务体育锻炼为主的第一生活区,第三部分是以教学办公和图书馆为主的教学办公学习区,第四部分是以原生态山区为主的原生态区,第五部分是生活服务为主的第二生活区。进行实地测量。提供计算绿地面积计算不同区域的绿地率及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的绿地率。1.2.2对植物配置进行统计研究1.2.3现场发放环境质量调查问卷,调查师生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得出师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满意程度。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准备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相机、 皮尺、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本、植物采集记录本 等。 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 1.2方法选取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为 研究对象; 1.2.1按空间结构和路网如图分为五个部 分,2结果与分析2.1校园各区域基本情况由于贵阳市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具有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新校区在建设中很大程度受到其气候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在遭到建设破坏后能够较快的弥补及恢复。2.2各部分所占面积及比例第一部分占地9.82公顷,第二部分占地9.49公顷,第三部分占20.76公顷,第四部分占17.85公顷,第五部分占10.21公顷,合计68.13公顷。1.2.4现场访谈,记录,访谈者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和提供改善的措施建议。 用地面积比例图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部分景观指数及其生态学含义

表4.3-6 沁河流域不同水平年景观指数(Landscape)计算结果

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拼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 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拼块类型的拼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NP反映景观的空间格局,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其值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小,破碎度低。NP对许多生态过程都有影响,如可以决定景观中各种物种及其次生种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变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协同共生的稳定性。而且,NP对景观中各种干扰的蔓延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如某类拼块数目多且比较分散时,则对某些干扰的蔓延(虫灾、火灾等)有抑制作用。 最大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单位:百分比,范围:00 公式描述:MPS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一拼块类型的总面积除以该类型的拼块数目;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总面积除以各个类型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MPS代表一种平均状况,在景观结构分析中反映两方面的意义:景观中MPS值的分布区间对图像或地图的范围以及对景观中最小拼块粒径的选取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MPS可以指征景观的破碎程度,如我们认为在景观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景观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景观更破碎,同样在拼块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拼块类型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拼块类型更破碎。研究发现MPS值的变化能反馈更丰富的景观生态信息,它是反映景观异质性的关键。 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AWMSI), 公式描述:AWMSI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拼块类型中各个拼块的周长与面积比乘以各自的面积权重之后的和;在景观级别上等于各拼块类型的平均形状因子乘以类型拼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权重之后的和。其中系数0.25是由栅格的基本形状为正方形的定义确定的。公式表明面积大的拼块比面积小的拼块具有更大的权重。当AWMSI=1时说明所有的拼块形状为最简单的方形(采用矢量版本的公式时为圆形);当AWMSI值增大时说明拼块形状变得更复杂,更不规则。

城市生态论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雾霾治理 帅权芮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系,20125000) 摘要: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威胁。人类与自然环境已经不再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2012年北京雾霾事件与治理雾霾措施进行反思,提出未来治理雾霾过程中应该注意注意社会生态责任的建立、个人生态意识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雾霾生态文明治理 我们的城市已经爆发,近年来,一件件大的雾霾事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不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被忽视的公害问题。 雾霾在京津唐地区更为严重,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四川未收。这些地区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有大,中型工业分布,人口密集。近年来,中国城市灰霾危害的爆发提醒我们,长长的雾霾天气,全市已造成了严重障碍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研究解决的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 1 北京雾霾事件 1.1事件缘起 2012在冬季,空气污染就像一颗炸弹的威胁,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忧心。在今年下半年到上半年,全国遭受了大面积的雾霾袭击,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在河北、石家庄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甚至爆表,局部地区的浓度超过微克立方米。持续的霜冻和大雾天气LED的道路能见度很低,能见度低,导致北方很多航班大面积延误,关闭了一些高速路,在这段时间开业之初,北方大部分城市气象台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由于风力逐渐增大,雾霾没有消散,一些公路,机场,车站被迫关闭。城市交通量巨大,车辆行驶缓慢,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外国朋友都会特别关注北京的雾霾,特别是雾霾天气。 2012年开年期间的雾霾,以北京为首的受污染的城市中,污染源囊括了常见的城市扬尘污染物、机动车污染的排放物和煤炭污染排放物,还包括了工业生产中喷涂产生的污染物。当然,雾霜不仅笼罩了首都北京,也笼罩了全国的大部分省份,这些地方的数据多次爆表,大气质量均遭受到恶劣影响,此趋势更加提醒我们治理雾霾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帅权芮(1993-),女,四川德阳人,在读本科生,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 二、思考题 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 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 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生态城市相关论文

论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 ——以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构思为例内容摘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在世纪之交,新旧文明转换之际,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走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最多只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化发展之路。第一种选择是危险的,"边发展、边治理"或"先发展、后治理"使人类"生存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拖延解决,只会使为之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到最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愈来愈小。我国应该也必须选择第二种,尽管我国城市将在发展中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第7章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 7.1 个体生态 7.2 种群生态 7.3 群落生态 7.4 生态系统 7.5 景观生态 7.1 个体生态研究方法 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的生态适应 ?测定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影响 7.1.1 常用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主要是: ?生长量(高、径、花枝、果枝) ?物候期 ?光合、蒸腾 ?酶及其他生化产物含量 7.1.2 仪器设备 生长观测用常规方法 生理指标常用光合系统,可以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生化指标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首选国际通用方法,其次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1.3 试验设计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室测定和场地盆栽的形式进行,少数采用野外直接测定的方法 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用折线图反映不同因素对植物个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鲜有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 为什么? 试验设计的缺陷 最常见的是做组织培养,都只有一种培养基接种多少瓶,一瓶有几个外植体 最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觉得需要进行方差分析,就临时将每个处理的9瓶分为三个区组,每三瓶为一区组,每区组三瓶成为重复 这是不规范的 (1)实验室和盆栽试验: 关键问题: ?处理和对照的设定 ?试验设计的重复性,包括区组和重复 每个处理盆栽几盆不叫区组 具体参照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 ?先将盆栽或露地幼苗分为三个区组,一般盆栽可以将幼苗分为三个大小、生长状

况无明显差异的三个区组 ?露地幼苗一般采用三块相邻的苗圃地作为三个区组,或者一块大苗圃地分为三个 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区组,注意区组间地形、地貌、水分、养分、生长状况应该保证无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 ?每个区组应包含所有的处理水平,包括对照,每个处理水平作为一个小区 ?每个处理水平(小区)还必须包含若干个体(重复株数) ?重复株数的多少要根据后期指标测定的需要确定,应能保证所有指标测定,特别 要注意破坏性采样,如测定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就需要整个植株采样,这样的话,每个小区重复数一定要足够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总共采样多少次,每次采样多少株,再加上成活率等意外影响 ?每个植株或者器官采样之后进行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也 需要重复 以水分胁迫对银杏幼苗的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例 ?如果因子少,如单一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的影响,一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 计 ?如果同时考虑水分和光胁迫的影响以及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光胁迫是否会加 重原有的水分胁迫还是减轻水分胁迫?一般需要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如果因子更多 建议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2)野外样地或无样地法 样地法: ?可以对部分因素进行人为控制,尽量减少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需要建立样地,平时需要管理 ?野外样地有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固定样地还有永久性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 ?样地可以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样地可以进行大树的测定 ?临时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可以进行破坏性取样和测定 ?但是永久性样地不能,只能进行非破坏性的监测指标测定 ?对于需要的破坏性采样必须在样地外的缓冲区进行 无样地法 ?简单易行 ?但是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研究中需要对每个样株所涉及的各种个体特征、外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及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第一章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③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论文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园林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1002 沈敬林 指导老师:李海梅

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科学,她把城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城市的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全面阐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达到和谐发展永恒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 要想详细的了解城市生态学,并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学的作用,以方便研究城市的发展,了解一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1.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而且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1] 1.1.1自然环境系统组成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 1.1.2社会环境系统组成 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和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2] 1.2城市生态系统各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2.1城市生态系统内的成分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人群,另一类就是城市环境系统,而城市环境系统又包括自然环境(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和自然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教育)。 1.2.2城市生态系统的划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系统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分解者 (还原者)(decomposer)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composers),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物种结构 ?关键种 ?冗余种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镏钉假说 ?冗余假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食物链及其类型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寄生食物链: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比较长的食物链如:植物→蝴蝶→蜻蜓→蛙→蛇→鹰。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