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暮江吟[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暮江吟》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暮江吟》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暮江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的景色。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材料。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诗文情感,体会诗文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美。

2.难点:感悟诗文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美丽的江景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暮江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文内容。

3.讲解:解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4.品味:分析诗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5.朗读:分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6.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画一幅《暮江吟》的景色画,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诗文题目《暮江吟》、诗文主要内容、重点字词解释、诗文意境分析等。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倒映着天空的霞光,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歌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4.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把握,创意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图片、音乐等。

2.白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笔记本:用于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面夕阳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从而引出诗歌《暮江吟》。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然后展示诗歌文本,让学生自读,并注意生字的认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如:“诗中的夕阳、江水、露珠分别代表了什么?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想表达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吟咏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歌手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反复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四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上册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上册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必背内容一、古诗1.《暮江吟》唐·白居易-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半的江上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生动地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江面的色彩变化,“铺”字形象地展现出夕阳余晖的广阔和均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比喻的手法,把露水比作真珠,月亮比作弓,细腻地刻画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题西林壁》宋·苏轼-解析: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描写庐山,说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点明主旨,告诉人们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摆脱主观成见,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3.《雪梅》宋·卢钺-解析:诗中把梅花和雪花争春的景象写得生动有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梅雪互不相让的姿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通过对比,揭示出事物各有长短,要取长补短的道理。

二、现代文段落《观潮》中描写潮来时的段落:-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解析:这段文字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状和声音两个方面,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等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潮水的形态有了直观的感受;“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则夸张地写出了潮水的声音之大,气势之磅礴。

三、日积月累1.立了秋,把扇丢。

-解析:这句话意思是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就不再需要扇子了。

反映了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二八月,乱穿衣。

-解析: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变化无常,人们穿衣服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穿得厚,有的穿得薄。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优秀课件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文 化 有 传 承,
一 起 学 唐诗。
读其文
解其意 感其情
一、 读 其 文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可 怜 九 月 初 三 夜, 露 似 珍 珠 月 似 弓。
二、解 其 意
如何理解题目 “暮江 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的余辉铺在江面 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 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 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农历已进入深秋季 节,点出了观赏江 景的季节是深秋。
珍珠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月亮和露珠。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 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 月比作弯弓。
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
的弯弓。
二、《暮江吟》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远离朝廷之后轻松愉悦 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他对大自然 的喜爱,赞美之情。
结 小
今天我们跟随白居易感受 到了大自然的美景,陶醉 其中,就让我们有感情的 去吟诵《 暮江吟 》吧!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下面我们随着音乐再来细细地品 诗一番。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 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 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暮江吟》将大自然中两幅优美的画面组 合在一起,一幅绚烂,一幅清雅。表现了 作者远离朝廷之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 也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堂练习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滴 滴清露就像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 是一张精致的弓。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课件

处处留心皆学问, 四时景物皆成趣!
谢谢观 看 多提宝贵建议
下课啦!
日暮时分, 夕阳与江水 相映成趣。
露似真珠月似弓。
悟诗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同学们看图片,想象画面,说一说“铺”字,可 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为什么?
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到:江面就像一条 大道一样,上面洒满了夕阳,是一条“夕阳大 道”。“一道残阳”的“道”字和“铺”字配 合得非常好。
明诗意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 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 半呈现出红色。
九月初三这个新月初升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 的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明诗意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入夜之后, 露水和月亮 上下呼应。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观察感受
解诗题
暮江吟
暮:是指傍晚。 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明代于谦的《石灰吟》都 是这种文体。 暮江吟:诗人傍晚在江边时观察到的景色。
明诗意
暮江吟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 绿色。 瑟瑟:原本指的是一种碧绿色的美玉。 瑟瑟和红放在一起是形容余晖洒满江面后江水所呈 现出的两种颜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是深秋。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诗人在感叹九月初三的夜晚是 多么美好啊!
“铺”字写出了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 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 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让人感觉那 样宏大,那样亲切,又那样安闲。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时分,站在江边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诗的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江边日落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暮江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和意境。

5.欣赏与感悟: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江边景色,感受诗歌的美,引导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时分对江边景色的欣赏和感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残阳如血映江天”、“一道残阳铺水中”等,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讲解法: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诗文卡片: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边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这样的景色中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出诗人也曾在这样的景色中产生了深深的感悟,进而导入诗文《暮江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江吟
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龚慧群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

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

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

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

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

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

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

能不能背背看。

(生背,配动作)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

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