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

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
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

-

杨振宁一家四口的混乱关系,看得我目瞪口呆??

杨振宁82 岁时娶了28 岁的翁帆。如今,翁帆68 岁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 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不知道他们怎麼称呼对方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翁帆父亲翁云光说:他们完全理解和支援我的选择,小杨愿意为照顾我的晚年生活作

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不要给我和杨振宁孙女造成压力。他表示杨振宁将与其妻子到潮州参加他与其孙女的婚礼。翁云光今年68 岁,已离婚3 年。「对於我和杨教授孙女订婚的消息,女儿一个多月前就跟她亲生母亲说了。虽

然她们觉得有点儿意外,但不觉得难以接受,她们是很开明的女人」。翁云光说。小杨从读中学至今一直在外工作和生活,已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价

值观,相信她观察事物的眼光比翁帆还要深刻。「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儿女的正确选择,做祖父得更应该支援孙女的正确选择」。翁云光说。「我完全体会到,小杨对我的感情绝非

几天几个月的事情,而这种感情首先是萌发於对我的为人、涵养、品德、学识的仰慕。我们的这次人生选择不违背社会伦

理,情感是非常纯洁的,他们当然没有理由反对」。翁云光在接受采访时说:「杨教授为科学,为人类,为世界,为国家作出了那麼大的贡献,需要有人照顾他的生活。翁帆毫不顾虑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而选择作为杨教授的伴侣,照顾他

--

-

的晚年生活,协助他的工作,是一种美德,就算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所以,同理,杨振宁的孙女照顾我的晚年生活,作为我的伴侣也是合理的」。据了解,杨振宁携其孙女

1995 年到汕头观看第一届物理学家大会期间曾到潮州参观。这也是翁云光第一次在潮州看见小杨,当时他53 岁,小杨3

) 莫非此时就来电?岁。( 你读读看:翁帆是杨振宁的太太,

翁父就是杨振宁的岳父,

杨振宁是翁父的女婿,

小杨是杨振宁的孙女,小杨也是杨振宁的岳母,

翁父是杨振宁的孙女婿,杨振宁也就成了小杨的女婿,同时成了翁父的岳祖父。翁帆应该叫小杨妈妈,也就是说翁帆是小杨的女儿,

杨振宁的老婆是自己孙女的女儿,也就是说杨振宁和自己玄孙女结婚了。翁帆是小杨的祖父的老婆,小杨应该叫翁帆奶奶。

也就是说翁帆既是小杨的女儿,又是小杨的奶奶,

小杨的女儿应该管小杨的奶奶叫太奶奶,小杨的奶奶应该管小杨的女儿叫玄孙女,

所以说翁帆应该管自己叫太奶奶同时管自己叫玄孙女。杨振宁既然和自己的玄孙女(也就是小杨的女儿)结婚了,那麼杨振宁应该管小杨叫岳母,

杨振宁的儿子(简称杨儿)应该叫小杨(自己女儿)婆婆。--

-

翁父娶了杨儿的女儿,那麼翁父是杨儿的女婿,

而杨振宁是翁父的女婿,就是说杨振宁是自己儿子女婿的女

婿。翁帆嫁给了杨振宁,那麼杨儿管翁帆叫妈妈,杨儿就是翁帆的儿子,前面又说了翁帆是小杨的女儿,那麼翁帆就是杨儿的外孙女,也就是说杨儿是翁帆的外祖父。请问你晕了吗?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根据我公司2015 年度安全生产目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标的内容,现与财务部一、目标值:、全年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人数为零。1、现金安全保管,不发生盗窃事故。23、每月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到位。、安全培训合格率为100%。4二、本单位安全工作上必须做到以下内容:、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必须模范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不发布与公司安全1管理制度相抵触的指令,严格履行本人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责任制在本单位全面落实,并全力支持安全工作。、保证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本单位内全面实施,并自觉接受公司安全部门的监督和管2 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当“安全与交货期、质量”发生矛盾时,3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加生产碰头会时,首先汇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问题落实情况;在安排本单位生产任务4时,必须安排安全工作内容,并写入记录。、在公司及政府的安全检查中杜绝各类违章现象。

5、组织本部门积极参加安全检查,做到有检查、有整改,记录全。6 7、以身作则,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各类违章现象负有查禁的责任,同时要予以查处。--

-

8、虚心接受员工提出的问题,杜绝不接受或盲目指挥;

9、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领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提出整改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填写事故登记表,严禁隐瞒不报或降低对责任者的处罚标准。、必须按规定对单位员工进行培训和新员工上岗教育;10 11、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生产十六项禁令,保证

本单位所有人员不违章作业。安全奖惩:三、、对于全年实现安全目标的按照公司生产现场管理规定和工作说明书进行考核奖励;对于未实现安全1 目标的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处罚。2、每月接受主管领导指派人员对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落3

--

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

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 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是其学生! 第一任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女儿,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杨振宁 是杜的数学老师! 杜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后来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曾跟爱因斯坦合照过一张照片。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三个子女全部定居 美国。 第二任翁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二人2004年底结婚时闹得全世 界沸沸扬扬——时年杨82岁,翁28岁! 杨振宁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 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 的学生。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 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那是 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1950年8月 我们就结婚了。”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她陪伴了我53年,直到2003年她75岁的时候因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去世。”不过,杜致礼却见过丈夫的第二任 妻子翁帆,并对翁帆表示满意。 杨振宁谈翁帆:遇见她是历史性事件 杜致礼见到翁帆那次,也是杨振宁第一次和翁帆见面。“那是1999年在汕头大学的 学术会议上,学校派了一批一年级的同学来作客人的向导,这里面就有翁帆。这是历史性的事件。”杨振宁昨天强调,那次见面,“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而事实上,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和翁帆结婚。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 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 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 已经路人皆知了。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内容提要】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623961513.html,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 一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高潮,这本已是历史,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623961513.html, ) 二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623961513.html, )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623961513.html, )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 (3) 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解析杨振宁翁帆爱情故事 夫妇生活照曝光(组图)

2003年底,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究生的翁帆来到香港游玩。自1998年从汕头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她先后在汕头和深圳的贸易公司工作过,在经历与一名香港职员为期两年的失败婚姻后,于2002年重返校园读研究生。在香港期间,翁帆想起杨振宁曾经告诉她:他和太太一般在香港中大度暑假。于是,她动了联系杨振宁的念头。 原来,早在1995年暑假,汕头大学召开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被学校选中,负责接待杨振宁、杜致礼夫妇。清纯可爱的她当时深得科学家夫妇的喜爱。此后多年,她和杨振宁夫妇偶有书信往来。2003年秋杜致礼在美国去世,远在广州的翁帆并不知道。 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杨振宁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见面前,翁帆还真有些激动与紧张:分别多年了,见到已经82岁的杨振宁教授,我是否应该上前搀扶他呢? 让翁帆吃惊的是,面前的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思维和行动都很快,跟八九年前几乎没什么区别。翁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这次见面,大家都很开心。因为翁帆没有像理科学生对学术泰斗那样拘谨,所以谈话显得轻松随意。 这次见面以后,杨振宁对翁帆难以忘怀,他孤独的心被这个率真的姑娘温暖了。接下来的日子,一有空闲,杨振宁就会忍不住拨打翁帆的电话。翁帆渐渐习惯了在课余时间接听杨振宁的电话,这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不能如期接到杨振宁的电话,她会有一种失落感。有一天,翁帆正在广州和好友逛街,杨振宁的电话又打来了,翁帆就对着电话说:“我正和上次跟你提过的那个朋友逛街呢。”被晾在一边的好友看出了苗头,打趣翁帆说:“杨教授是不是喜欢上你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喜欢上你,不会这么频繁地给你打电话。”翁帆羞得满脸通红。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 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 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 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

高中宽容的事例议论文论据

高中宽容的事例议论文论据两个士兵之间的故事 (宽容换来友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跟部队失去了联系。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艰难度日。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把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身上。又一次激战后,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第二天,他们得救了。 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但是,我想我理解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未提及。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 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让一让,六尺巷 (宽容化解矛盾)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被人称为"张丞相"。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那里有一个姓叶的大户与张家的府第为邻。那年,张家重新扩建府第,院墙盖到了叶家的地界。叶家明知道是张家仗势欺人,但祖上传下的宅第也不愿相让,于是和张家争执,并表示"宁可家破人忙,也寸土不让"。双方相持不下,冲突在所难免。张英的夫人在族人的催促下给丈夫写信,希望张英干预此事。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对家人依仗他的权势欺压乡里很是不满,于是作诗一首带给夫人,诗中写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见诗后,很不理解张英的做法,反复吟诵,才理解丈夫的用意,于是让家人主动后退3尺筑墙。叶家得知后,被张英宽厚礼让的行为感动,也将自己宅院主动后退了3尺。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一个6尺宽的巷子。后来,这件事被广为传颂,还有一句顺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杨翁婚姻背后折射的社会宽容 (宽容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各省市与莫言的相关高考作文题

各省市与莫言的相关高考作文题 高考,是年轻人的一大关。这一关,莫言 没捞着过。历年高考卷子上,没有他的痕迹。这是他人生的一大缺憾。但, 癸巳年夏,莫言的高考梦“圆”了。他的名字上了考卷。 山东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 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 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 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 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山东老乡,心向莫言,高考作文,也跟莫言沾边。 看看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同样是引用了莫言的话,就没提莫言。北京作文题 所提供材料,是 5 月 15 日杨振宁与莫言在北大英杰中心的对话片段,但北京出 题者把莫言和杨振宁的名字用“文学 家”和“科学家”代替了。这是不点名的点名。虽不如山东人来得实在、具 体,但也不孬。网友调侃,莫言押题押对了。 莫言在故乡,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他没资格被推荐上大学。他从小羡慕自己 的大哥,他的大哥管谟贤,是华东师大高材生。是大哥的许多课外书,填充了他 模糊的大学梦。 自己没有参加高考, 就把梦寄托在女儿身上。 看看莫言写的 《陪考一日》 吧, 一个焦虑的父亲,一个没捞着高考但希望女儿替他“圆”梦的父亲,跃然纸上: “7 月 6 日晚,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等诸多在这三天里有可能用得着的东 西,搭出租车去赶考。我们很运气,女儿的考场排在本校,而且提前在校内培训 中心定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这样既是熟悉的环境,又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信 佛的妻子说:这是佛祖的保佑啊!我也说,是的,这是佛祖的保佑。坐在出租车 上,看到车牌照上的号码尾数是 575,心中暗喜,也许就能考 575 分,那样上个 重点大学就没有问题了。车在路口等灯时,侧目一看旁边的车,车牌的尾数是 268,心里顿时沉重起来。如果考 268 分那就糟透了。赶快看后边的车牌尾数,是 629,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女儿极不喜欢理科而学了理科,二模只模了 540 分,怎么可能考 629?能考 575 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这就是那一刻真实的莫言, 普通的莫言, 他焦虑, 他忧伤, 他期盼, 他无奈, 他也祈求上天,他也“阿弥陀佛”,因为他有梦。
1/6

翁帆写给杨振宁的英文情书

主题:翁帆写给杨振宁的英文情书?(网络抽风体译文,鸡母精版) 本文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23961513.html,/dusu/53830,19.html 复制 翁帆写给杨振宁的英文情书?鸡母精按网络抽风风格翻译后搞得没意境了。 Cold here, icy cold there. You belong to neither, leaves have withered. Your face is pale and blue, a tearful smile. Something in your eyes, whispers words of last good-bye. My heart sinks down, tears surge out. 俺这儿忒冷,你那儿也冷,跟冰窟似的。冷天树叶都掉光了,敢问你到底属于哪个女人。你的脸惨白吓人,表情阴沉,还带着眼泪笑。你的目光中有些内容,像是在咕噜着要最后跟俺说拜拜。俺这颗心哟,那叫一个沉呀,俺这眼泪呀,止不住地流。 Hot summer. Cheerful Cocktail. You took my hand. We fled into another world of band. You sat by my side, long hair tied behind, cool and killing. Smile floating on the lemonade, soft and smooth. How I was ?amazed. Your face looked like the cover of the magazine. My head spin. You led my hand, danced along the crazy theme. 想起那个炎热滴夏天吧,俺开心滴和你一起出席鸡尾酒大会。你却拽着俺的手,俺们就跑到了只属于俺们俩银的另一个世界。你挨着俺坐着,头发长长得还束在脑后,酷毙了。柠檬酒里倒影着你的笑,很温柔,也很平和。你猜我怎么着了?当然是惊呆喽。你的脸看上去跟杂志封面明星似的。俺晕头转向了。你又拽着俺的手,随着疯狂的音乐跳迪斯科舞。 Light vied with wine, elegance mixed with fragrance, laughing covered by greetings, the crowed was busy at handshaking. You stood there, eyes on me. I trembled at the sparkles, brighter than the light. A masterpiece from God, I felt dizzy. We were not near, yet we were together. 吊灯与美酒同辉,你滴儒雅混合了俺滴芳香,来向俺们打招呼的银有很多,招呼声都要被更多的笑声淹没了,他们都忙着握手捏。你捏?却笔直地站在那儿,盯着俺看个没完。在你那比灯光还亮的眼神下俺浑身颤抖,俺那种晕眩的模样算是上帝的杰作吧。俺和你当时距离不算近,但是俺们的心的确是在一起的。 Days ended. You said, you would wait for me at the Alps side. We would ski against snowflakes dancing in the sky. I gave no answer but a good-bye to accompany your flight. Gone was the plane, I suddenly tasted my pain. I knew I had been silly and stupid, you were in my heart, I shouldn ’t have hidden in the dark. I tried to forget your disappointment. I made believe sometime someday, I would tell you, I feel all the same.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一)

科学对话文学 嘉宾:杨振宁莫言范曾 主持人:撒贝宁 学生代表:贾振钊李派吴珊珊宋澎 撒贝宁: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电视银屏上,首个电视青年公开课——《开讲啦》,我是主持人撒贝宁。今天这期节目非常地特别,因为我们并没有在《开讲啦》自己的演播室里面,这里是北京大学莫杰交流中心。今天在这里,将要举行的一场是非常特别的对话,现在正值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期间。在这个校园里,有一系列的活动在引领着年轻的学生们,在精神世界当中遨游,让同学们能够去回顾,这一百多年里一个大学的梦,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梦。那么今天在这里,将要举行的对话,是由三位让人非常崇敬的老先生,在他们之间进行的,这三位是享誉国际科学界的泰斗,杨振宁先生,还有文学家莫言,以及艺术家范曾先生。 旁白:(他是科学界泰斗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一位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家。91岁的他,仍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他是文学巨匠莫言,2011年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第一人,但莫言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他是艺术大师范曾,是集诗书画、文史哲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他的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示。年近80的他,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今天三位大

师集聚一堂,成就一场思想的盛宴。) 撒贝宁:今天这个对话我不是主持人,主持人是由范曾先生来担任。那么接下来的这场对话我相信不仅仅充满了智慧,同样也会充满着时间的积淀,带给我们的特别的韵味。掌声有请三位先生 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着这个呢,我觉得他是充满幻想的一个人,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那么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那么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奖台上,可是我走上那个奖台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儿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儿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样的。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

高中物理杨振宁-演讲-美与物理学

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 十九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 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J. Maxwell , 1831 - 1879)、波耳兹曼(L. Boltzmann , 1844 - 1905)与吉布斯(W. Gibbs , 1839 - 1903)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 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Mozart)、 贝多芬(Beethoven)或舒伯特(Schubert)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Cauchy)、高斯(Gauss)、雅可比(Jacobi)、亥姆霍兹(Helmholtz)或克尔期豪夫(Kirchhoff)的工作。 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 实就是事实,那里会有甚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 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 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今天我的演讲就是要尝试阐述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先从两位著名 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

一、狄拉克 狄拉克(P. Dirac , 1902 - 1984)是二十世纪一位大物理学 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譬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 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 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 方程: (D) (略) 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 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 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甚么电子有“自 旋”(spin),而且为甚么“自旋角动量”是1 / 2而不是整数。初

杨振宁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杨振宁: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主题: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嘉宾:杨振宁 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 时间:2012年4月18日 编辑:周东旭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籍华裔科学家。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中 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士荣衔。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8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人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精彩摘要: 与同学讨论是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多半同学都认为,从讨论得到的比老师那里学到 的知识还要多,因为与同学辩论可以不断追问,深度不一样。 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进入一个新领域,就像挖金矿,挖新矿容易出成果, 如果一个地方人家已经挖了五年,要想再挖出新矿,就比较困难。

中国教育哲学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不知道的,都要想 清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这种教育哲学,有很大好处,也有很大坏处。 一个社会要想科学非常成功,是不是必须制造一种风气,使年轻科学家都很冲,朝中 国儒家君子相反的方向走?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杨振宁讲座实录: 少年读到《神秘的宇宙》开启对物理的兴趣 当直觉与书本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把本来的直觉错误想清楚,形成新的直觉 我1929年到清华大学,当时7岁,就读清华大学里的成志小学(编者注:清华附小的前身),我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4年后进入北京城里的崇德中学,现在叫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在宣武门附近。学校 很小,差不多300个学生,有一个小图书馆,我喜欢到里面浏览书籍。初中二年级,我在 图书馆发现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叫《神秘的宇宙》,描述1905年物理学大革命、1915年 相对论和1925年量子力学,这不只是20世纪物理学的大革命,也可说是人类知识历史上 非常重大的革命。我当时并不太懂其中的内容,不过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与我后来学习物 理有密切关系。 1937年夏天我刚刚读完高一,抗战就开始,我们全家搬回合肥老家。后来清华大学与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父亲到昆明就职,1938年春天,我们就 到了昆明。当时中学生流离失所的很多,教育部就规定不需要有中学毕业文凭也可以参加 高考,我当时高二,算便宜一年,参加高考就进入了西南联大。

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邓稼先与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

也发挥了出来。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

杨振宁的的经典句子

杨振宁的的经典句子 杨振宁 杨教授,老而弥坚,后劲十足,在美国默默无闻酝酿数年之后,年近耄耋后来居上,最近频频语出惊人,曝光于各大媒体。在忘年恋情即将被炒成冷饭之时,又摆出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盛赞中国大学教育而再度成为新闻头条。 杨教授语句简练却发人深思,每每发言就有无数人开始研究揣测他背后的真正意图,各方争论数月不休。而他却从此沉默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更加关注。杨教授已然跃居为想出名想疯了的话涝症候群仰视的偶像,顶礼膜拜。 正所谓话不在多,反常才行。杨教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敢于逆流的言论永远都市场价值。 杨教授语录: 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 (杨振宁形容翁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记者: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 杨振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想,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是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记者: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不不,对不起,这个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是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整个那篇文章,80%是讲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之所以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在网上变得非常有名是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不看整个的文章。 (记者: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因为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的学者,第一个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很容易一个打开的门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莫言杨振宁押中XX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莫言杨振宁押中XX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莫言杨振宁押中XX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每年高考语言作文题一出炉,总能引发全民关注。昨日,一则“杨振宁莫言‘押中’高考语文题目”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大家的热议。在XX年北京市的高考语文作文考题中,关于“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的素材资料,与今年5月,杨振宁和莫言在做客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时的一段对话实录如出一辙。这也让众多网友直呼杨振宁莫言二人为“预言帝!”“神预测!” 由于与莫言与杨振宁对话“撞车”,北京市的高考语文题目,也引爆了众多网友的兴趣,俨然成为昨日“人气最高”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网友表示:“诺贝尔奖真不是盖的!大师出手,果然不凡!”还有的人直接调侃,“爱迪生又不可能回来,想什么啊!” XX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

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者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杨振宁对话莫言 杨振宁:“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我们突然把爱迪生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星期,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 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杨振宁:“对,我同意,手机简直不可想象。” 综合《华西都市报》、《半岛晨报》 杨振宁与莫言。 莫言杨振宁押中XX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每年高考语言作文题一出炉,总能引发全民关注。昨日,一则“杨振宁莫言‘押中’高考语文题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1

美籍华裔,杨振宁(ChenNingYang1922-),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人物简介 杨振宁 杨振宁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 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到国内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34年,专门为杨振宁请老师讲习《孟子》。 个人经历 1942年前 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 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 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2年后 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杨振宁与翁帆 杨振宁与翁帆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

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2013年06月07日 14:37 来源:人民网 2人参与0条评论 人民网文化频道6月7日综合报道 据现场考生透露,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而在今年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恰好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 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当日演讲精彩回放: ◆关于诺贝尔奖◆ 分享到: 更多

获奖相同感受天壤 范曾: 我看过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凡是公式的部分,我全看不懂(全场笑)。我觉得霍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杨振宁先生认识他,而且杨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霍金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全场笑)。讲起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全场笑),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可是我走上斯德哥尔摩获奖讲台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跟英国人、法国人得奖感受是不一样的? 莫言: 我觉得我的感受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全场笑)。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我就会接到很多的电话,一会儿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儿又说你认为谁得谁不得,后来我干脆在这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全场笑),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全场笑)。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全场笑)。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关于“中国梦”◆ 中国梦想充满希望 范曾: 我想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谈一下你们的“中国梦”。(全场笑) 杨振宁:

杨振宁与莫言对话未见大家水准

杨振宁与莫言对话未见大家水准 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著名画家范曾主持。对话由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今天,两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在场的听众以智慧和启迪。”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开场白道出了现场300多名北大学子的心声。(5月16日新华网) 近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开场白中云:“今天,两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在场的听众以智慧和启迪。”然而,从媒体报道的“对话”内容来看,并未见大家水准。 所谓大家,一般都具有杰出的成就、深厚的底蕴,深刻的感悟,丰富的积累,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智慧,所以,人们都期待从大家的对话中,聆听到非同凡响的声音、精彩的言论、独到的见解和启人心智的哲理。可是听众从二人的对话中似乎满足不了这种要求。例如,对话开始时,莫言在谈到文学创作和科学的不同时说:”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这种了无新意的论述对在座的三百多名北大学子来说,只能说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 而作为91岁的老科学家杨振宁对诺奖新科状元莫言提出的问题,也看不出什么大家水准。杨问莫:”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礼拜,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此题看起来好象充满了想象,但实际上没多大意思。爱迪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80多年了,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谁知道人类的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呢?虽然莫言和杨振宁“英雄所见略同”,都认为爱迪生最意想不到的应该是手机,但说是电脑行不行啊?说是北京的房价行不行啊?恐怕没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行。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都可以。因为杨提的问题,第一没有标准答案,第二没有谁能代替爱迪生来评判答案。所以我们只能说杨老人家的问题实在是既无聊又没意思。 如果说杨振宁在提出问题时有失大家水准的话,那么,在两位大家回答主持人问题的环节,都未表现出与大家身份相符的水准。在对话进行过程中,主持人范曾请两位诺奖得主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料想在座的听众此时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等待两位大家的精彩表述。可是令人失望的是,两人都未完成这个即时作业,杨振宁的理由是,“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讲”,莫言的回答是:“我在网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很多,这也表达了一种梦想,到天上去。”从两位大家的回答来看,都未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至于两位大家是没有这种当场概括的水平,还是担心匆忙中一时想不出“妙言”而贻笑大方呢?旁观者还真不好妄议,只有日后去请教两位大家了。 其实,不论两位诺奖得主在“对话”中怎样“对”、如何“聊”,听众期待的还是“给在场的听众以智慧和启迪”。因此,在“对话”最后的“寄语年轻学子”环节,300多名北大学子最希望听到的是两位大家独具个性特点的人生感悟和富有指导作用的成功经验,但是莫言的寄语是:“青春万岁”,杨振宁沉吟许久说“最想说的是,自强不息”。前者引用的是著名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书名,后者引用的是《易经》中的句子,两人的“寄语”都是重复他人,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对话”的这个最后“环节”中,人们未见两位大家的水准。

杨振宁能满足翁帆吗

杨振宁能满足翁帆吗 96岁杨振宁携妻子出行,42岁翁帆满脸怒气,网友:终于暴露本性 当年年仅28岁的翁帆嫁给82岁的杨振宁,虽然杨振宁他是曾得过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但是两人54岁的年龄差还是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杨振宁的儿女都要比翁帆年纪大,不过外界怎么看不重要,两人还是携手走过了14年。 一份因崇拜产生的爱,能打败空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的事实吗?能打败无子嗣的定数吗?是不少人对这份感情的质疑,一个年轻漂亮,正值芳华年纪,一个在科学界小有成就,让不少人揣测这份感情一个是为了美色,一个是为了钱。 众所周知,杨振宁有过两段婚姻,左图: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女士,右图:杨振宁第二任妻子翁帆。其实仔细看,她们两人长相非常相似。这也是翁帆的第二段婚姻,据说她大学毕业后不甘心在一家小公司上班,便去了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并与一名香港小职员

结婚,很快却又离婚。 以前媒体对于这对老夫少妻的报道都是“十指紧扣”,但近些年,反而出现关于怒目而视的报道。96岁的杨振宁一脸老年斑,而翁帆被拍到的照片,是满脸怒容,才42岁的她无精打采,驼着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质。也有不少网友调侃说本性终于暴露出来了。 曾在一次演讲中,杨振宁整场都未提及妻子翁帆,而是多次提及自己与前妻的三个孩子。虽然在翁帆脸上看不到幸福,只有满满的不耐烦,然而在娱乐圈里面这样的老夫少妻还是不计其数,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只有自己清楚那个人是否是自己心中所想。 杨振宁翁帆现身香港商场逛街购物,网友:翁帆看上去“暮气沉沉” 对于杨振宁和翁帆这对“老夫少妻”组合,大家自然是耳熟能详。当初在翁帆只有28岁时,杨振宁则是82岁,两人在年龄上的数字刚好相反,却是相差了54岁,真正属于“爷孙恋”了。 这对夫妻的结合,自然是引起了外界的热议。一开始,很多人甚至觉得翁帆是冲着杨振宁的钱而去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后来乃至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