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电磁辐射的微生物效应与疾病

电磁辐射的微生物效应与疾病一、电磁辐射与微生物效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磁辐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一些疾病。
在这一背景下,微生物效应也逐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与微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研究微生物效应来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电磁辐射可以改变微生物的行为和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其生长、繁殖和抗病能力。
电磁辐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微生物,如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影响基因表达、干扰酶活性等。
这些影响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死亡、生长抑制或异常,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微生物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可以分解和清除电磁辐射污染物,减轻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微生物可能成为电磁辐射的传播者和携带者,加速电磁辐射的传播和扩散。
研究微生物在电磁辐射环境中的作用对于评估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电磁辐射与微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磁辐射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其次,电磁辐射可能导致微生物突变和抗性增强,从而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电磁辐射可能改变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电磁辐射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电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二是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电磁辐射的暴露;三是加强微生物学研究,了解电磁辐射与微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开发新型的防护材料和技术,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A. 电磁辐射的定义和分类红外线:波长在789纳米至30微米之间,主要来源于太阳光和其他物体发出的热辐射。
可见光:波长在380纳米至750纳米之间,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紫外线:波长在10纳米至400纳米之间,分为UVA(315400纳米)、UVB(280315纳米)和UVC(100280纳米)三类。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2检验未见明显差异 [36]。
微波对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晶状体的损伤,但其对角膜及视网膜的损伤亦不容忽视。李昌吉等(1989年)用频率2450
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引言
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微波等电子产品应用日趋广泛,职业和公众受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射频微波辐射,特别是高强度的辐射,引起机体致热效应,造成健康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资料表明,人体在反复接触低强度微波照射后,体温虽无上升,但也能造成机体的健康危害,关于这一点目前国际上争论较多。我国的电磁辐射健康影响研究工作开始于六、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即开展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调查工作,探讨了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及防护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比较广泛,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长期低强度射频电磁辐射非致热效应,对动物神经内分泌,膜通透性、离子水平等都有影响,也有报告认为射频微波能引起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射频微波对人体神经行为的影响近年也有不少报道[4,5,7,8]。冯养正等[5]对74名职业微波接触人群(平均场强:0.053
mW/cm2)进行核心行为测试,结果表明每日接触微波剂量在0.3mW.h/cm2的职业人群神经行为功能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影响。而朱启星等[7]对38名接触低场强微波者进行行为测试后认为,即使在微波电磁场暴露功率密度小于0.01
好动指标外,其余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数字跨度、简单反应时班后降低差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无明显变化。
电磁波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电磁波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电磁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
从手机、电视机、微波炉到电子设备的使用,我们都会产生电磁波。
在这些无形的电磁波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生物学效应呢?一、电磁波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1. 细胞水平上的影响电磁波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其他生理机能。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人体接触到高频电磁波时,会产生低频电磁波,这种低频电磁波影响到细胞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到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使得DNA的修复能力受到影响,易引发DNA损伤和变异。
2. 生态层面的影响电磁波辐射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压输电线路、基站附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危害。
电磁辐射不仅对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产生了影响,还会对生物的行为、生物的生理造血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代际传递效应电磁波对代际传递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大量文献证明了在果蝇等昆虫实验中,电磁波对以及其子代繁殖力、行为和生存率均造成了影响。
二、各方面的研究进展1. 细胞实验研究细胞实验用于探究细胞内新陈代谢、信号传递和细胞生长等基本生理活动及相关机制。
通过细胞实验研究,科学家发现,电磁波会促进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和DNA损伤,导致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率增加。
同时,电磁波对DNA的交联和断裂也有一定的影响,还会对细胞的分裂、生长、凋亡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科学家在大量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发现,电磁波辐射会导致动物生殖和生长发育异常,影响其脑部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是的产后小鼠和幼鼠的出生体重降低,而此现象会在持续性的辐射下变得更加显著。
电磁波对动物的免疫反应、体温调节机制、行为指导的时间和数量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人体实验研究人体实验研究是目前最完整的电磁波研究,在实验中,科学家成功地测量和评价了电磁波辐射和人体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实验研究存在着伦理上、实验环境控制上等问题,但是实验成果依旧为我们认识电磁波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辐射生物效应对人健康影响内容

辐射生物效应是指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辐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
这些辐射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而辐射生物效应则是研究这些影响的科学领域。
1.辐射的种类与特性辐射可以分为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两类。
离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它们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和生物学效应。
非离子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微波等,其危害性相对较小。
2.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突变和癌变。
辐射能够破坏DNA分子结构,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癌变。
辐射还可以对生物体的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和免疫功能的下降。
3.长期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可能导致慢性辐射病,表现为血液系统疾病、白内障、恶性肿瘤等。
长期低剂量辐射还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内分泌紊乱。
4.辐射生物效应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是控制和监测辐射源的强度和剂量,包括减少核辐射源的排放和加强对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监测。
其次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服、使用防护眼镜等。
还可以通过营养调节和生活方式改变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减少辐射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5.结语辐射生物效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科学问题,它涉及到生命科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辐射生物效应,不仅有助于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还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效应机制的研究,以及完善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辐射生物效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辐射生物效应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辐射防护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模拟

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模拟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电磁波是一种能量传输的形式,而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索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模拟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一、电磁波辐射的基本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模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知识。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辐射能量。
它的频率范围广泛,包括射频、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二、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电磁波辐射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可能引起头痛、疲劳、失眠等症状。
另一方面,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生殖系统疾病等。
三、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模拟方法为了研究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科学家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辐射场景。
常用的模拟方法包括计算机模拟、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
1. 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真实世界的方法。
在电磁波辐射研究中,科学家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模拟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和吸收情况。
通过调整参数和辐射源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条件下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方法。
在电磁波辐射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常选择小鼠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观察不同剂量和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对它们的影响。
通过对动物的行为、生理和病理学等指标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潜在影响。
3. 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培养细胞来观察电磁波辐射对细胞的影响。
科学家们利用培养皿中的细胞模型,暴露在特定强度和频率的电磁波辐射下,观察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功能变化等。
四、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模拟研究的意义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评估

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评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估,并探讨如何保护自身免受其潜在的危害。
1. 电磁波辐射的来源电磁波辐射包括电磁频谱中的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等。
它们来自于各种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视、电脑、微波炉和通信塔等。
这些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不同频率和功率的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2. 电磁波辐射的生物效应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电磁波辐射对我们的生物系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功率、高频率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此外,电磁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可能导致头痛、失眠等不适症状。
3. 电磁波辐射的限制和保护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各国都制定了辐射限制标准。
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辐射限制,以确保人体暴露在安全范围内。
此外,为了减少暴露在电磁辐射下的风险,人们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例如,减少使用时间、保持和设备的距离、使用低辐射设备,以及选择透过辐射屏蔽的产品等。
4. 电磁波辐射的研究和监测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不同频率和功率的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同时,监测电磁波辐射水平也是必要的,以确保人们暴露在安全范围内。
5. 个人防护意识的重要性除了国家和科学家的努力,个人也应该增强对电磁波辐射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设备的辐射水平来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使用方式。
此外,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注意生活方式的健康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无法简单地下定论。
虽然电磁波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科学界尚未获得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与癌症等疾病之间的直接联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我们应该加强防护意识,注意使用电子设备时的预防措施,并关注科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磁辐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的现象,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并对可能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
首先,电磁辐射对细胞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研究表明,细胞对于不同频率和能量的电磁辐射有不同的反应。
较低频率的电磁辐射,如电磁波、无线电波等,对细胞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较高频率的电磁辐射,如微波、紫外线、X射线等,具有更多的能量,对细胞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这些高能量辐射可引起细胞的DNA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
其次,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的出现,如头痛、失眠、疲劳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长期接触电磁辐射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然而,目前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存在争议,科学界对于相关研究结果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
然而,要评估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验。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深入研究电磁辐射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人体的可能危害。
并且,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防护设备和技术,帮助人们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例如,人们可以使用电磁波屏蔽材料,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此外,合理的使用电子设备也是减少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的关键。
人们应当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中,减少使用电磁辐射较高的设备,如手机、电视、微波炉等。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均衡等,也有助于增强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抵抗力。
总结起来,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尽管如此,科学界正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和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减少电磁辐射的可能危害。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剂量(能量密度)会呈几何级数式增长。
有人把电磁污染称为除空气、水、噪声污染以外的第四类污染。
而且是看不见、听不清、尝不出、闻不到的污染。
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就是研究从直流到远红外的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1],她的最终任务就是趋利避害,发扬光大其有利的正效应,躲避防护其有害的负效应特别是对于损伤性的负效应,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掉以轻心;又不能谈虎色变,划地为牢,束缚自己的发展。
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对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机理有个确切地把握。
遗憾的是,各国学者做了多年的探索,提出过不少解释机理的模型、假说以至理论,但都有待于可靠的重复试验予以确认。
同时对于已有的实验和实验现象的可信度及解释,也各有见解,在某些问题上肯定和否定的意见并存,比如移动电话触发脑部肿瘤问题。
前苏联与美国的电磁安全标准相差很大[2],也反映出认识上的巨大差异。
此外,由于生命现象固有的复杂性,使已有的生物知识难以深入地理解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人们为此感到困惑是不足为怪的。
很多机理都涉及到生命运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基本过程,是个大谜。
比如,物理学中的相干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体中是否存在,在什么层次和水平上存在,及其与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等。
对其中一两个问题解释清楚都是极大的贡献。
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发现新问题。
本文的目的,就是简单地介绍目前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的几种机理解释。
1 有关的物理学背景知识电荷产生电场,电荷流动产生磁场,两者合成为电磁场;电磁场以波的形式(电场和磁场的振幅相互垂直)向外传递电磁能量,形成了电磁辐射。
人体是由电阻很高的皮肤所包绕,从物理角度来说是一个容积导体。
而且除离子以外,生物大分子既不是纯粹的导体,也不是纯粹的绝缘体,而且大都是电介质。
因此,除非是直接触电,人体内各类物质主要以感应的方式而不是传导的方式与周围的电磁场或电磁辐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引言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微波等电子产品应用日趋广泛,职业和公众受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
射频微波辐射,特别是高强度的辐射,引起机体致热效应,造成健康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有资料表明,人体在反复接触低强度微波照射后,体温虽无上升,但也能造成机体的健康危害,关于这一点目前国际上争论较多。
我国的电磁辐射健康影响研究工作开始于六、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即开展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调查工作,探讨了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及防护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比较广泛,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
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长期低强度射频电磁辐射非致热效应,对动物神经内分泌,膜通透性、离子水平等都有影响,也有报告认为射频微波能引起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职业人群接触射频微波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有很多报道。
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其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等[1-4]。
王少光等[2]报道对293名脉冲微波职业接触人群进行调查,其接触微波频率为400-9400MHz,功率密度为0.07-0.18mW/cm2,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达40.3%;348名连续微波职业接触者,工作环境微波暴露频率为3400-8600MHz,功率密度为0.06-0.15mW/cm2,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37.1%,而对照组仅为5.1%,说明微波电磁辐射能使接触人群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患者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与工龄呈正相关。
丁朝阳等[1,4]也有类似报道,并认为接触微波使睡眠质量降低。
赵清波等[3]报道职业接触微波频率为3500-4200MHz,其场强小于0.050mW/cm2(通常为0.010-0.030mW/cm2)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71.8%,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且与工龄呈正相关。
冯养正等[5]报道的一组暴露于0.30mW/cm2的职业人群,其头痛、脱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
而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其他症状却无显著性差异。
郭保科[6]等认为在脉冲微波场强1.75mW/cm2和连续波场强为0.05mW/cm2的职业接触者,主诉症状全身无力、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对视力、眼晶状体损伤、眼部症状(如:干燥、易疲劳)有显著性影响。
射频微波对人体神经行为的影响近年也有不少报道[4,5,7,8]。
冯养正等[5]对74名职业微波接触人群(平均场强:0.053mW/cm2)进行核心行为测试,结果表明每日接触微波剂量在0.3mW.h/cm2的职业人群神经行为功能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影响。
而朱启星等[7]对38名接触低场强微波者进行行为测试后认为,即使在微波电磁场暴露功率密度小于0.01mW/cm2的环境中的作业人员也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反应速度、听记忆、视感知运动速度和心理运动稳定性降低等神经行为影响,且与工龄呈负相关。
龙云芳等[8]对50名接触微波作业人员进行核心行为测试,发现在低强度微波(0.035mW/cm2)环境下,作业人员出现明显的情感状态特征改变,其中除有力好动指标外,其余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数字跨度、简单反应时班后降低差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无明显变化。
许多实验室研究认为,环境电磁辐射是属于低强度长期作用的非致热效应,这种效应已从动物实验得到了证实。
刘尊永等[82]报导微波辐射能使大鼠脑组织耗氧率减慢一倍,反应大鼠脑组织氧代谢能力减弱,耗氧能力下降。
姚耿东等[9] 报道在微波频率为3GHz电磁场强度为1mW/cm2和5mW/cm2的情况下,微波照射一个多月后,即能观察到小鼠下丘脑的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结构受损。
刘乔堡等[10]以不同剂量微波辐射大鼠100天,发现小于1mW/cm2剂量辐射的单个大脑皮质细胞和全脑组织的RNA、DNA仅呈无意义的减少;当微波强度达5mW/cm2时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作者认为在此剂量下连续暴露,可使脑细胞和组织受到损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同时作者采用红外辐射做对照,在红外辐射使体温升高近似剂量5mW/cm2时并未造成损伤,因此,作者认为红外热作用与微波热效应的生物学作用性质截然不同。
浦京遂等[11]等在3GHz,5mW/cm2的暴露条件下,将小白鼠每天照射一小时连续7天照射后发现,部分脑区脑电总量降低,脑电峰值能量明显下降。
下丘脑海马琥珀酸脱氢酶含量明显下降,与姜槐等[12]报导用新生子鼠所作结果基本一致。
而也有报告认为在功率密度低于2W/cm2(9370MHz)时不会造成脑及眼球损害。
陶松贞等[13] 用微波治疗仪在功率密度为20 mW/cm2 、10mW/cm2、1mW/cm2的情况下一次性全身照射大鼠一小时,在电境下观察见到两组大鼠的大脑神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线粒体变化明显。
出现线粒体肿胀、融合和变形;嵴缺损、断裂及空化等,三个试验组普遍可见可核质稀疏、溶解等,作者认为低功率密度的微波对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
在频率为4GHz,功率密度为0.5-3mW/cm2,每天照射3小时,连续31天的情况下,小鼠全脑5-HT 含量明显下降[14]。
微波对眼的影响有关微波对眼部的损害,无论是职业接触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还是动物试验方面,国内均已有大量的报道。
许多报道认为高强度微波辐照会产生白内障[770],动物实验也有同样报道[17,20-23],但低强度微波的慢性作用可否引起眼部损害(特别是晶状体混浊和白内障)尚无定论[15-18,20,24]。
微波的生物作用有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其对人体全身各系统均有损害,眼晶状体为主要靶器官[19]。
一般认为,因晶状体本身无血管组织,故成为微波造成热损伤的敏感部位。
但目前无公认的微波所致白内障的临床特异性形态学特征,所以确定临床上人眼的微波白内障存在很大争议[15,25]。
有资料报道,长期在一定强度微波环境中工作,可使眼晶状体混浊、致密、空泡变性,且与接触时间有关。
晶状体混浊形态与部位无一定规律性,形态为点状、片状、条状、网状、锅巴状等,部位有后囊、后下皮质、后极、赤道及前皮质部[15-17,19,25-29,33]。
另外,微波还对眼的其它部位如结膜、角膜、虹膜、眼底等造成损害,包括易疲劳[19,30,31],视力下降[15,16,24,32,33],结膜充血[20,33],角膜损害[33],视网膜黄斑区出现灰褐色斑[21,29,34],黄斑区陈旧性病变[27],对光反应弱[20,33],眼底小血管痉挛、出血[17,26],视网膜细小出血点[19,21,33,34,]等。
戴淑芳等(1994年)报道对142名雷达作业人员进行调查,其接触微波功率密度为100-300 mw/cm2。
结果显示微波接触组晶状体混浊发生率(76.05%)明显高于对照组(48.78%),两组混浊程度亦有显著差异,混浊形态多为后束下点状、小片状,混浊的进展率(与6年前相比)亦有较大差异。
眼底改变接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视盘、角膜、虹膜有异常改变[29]。
川医职防院(1982年)报道对296名职业接触者进行调查,微波功率密度为10-100 m w/cm2,结果显示微波组视力降低发生率(32.65%)明显高于对照组(15.75%),发现晶状体后皮质、赤道部、前皮质及后极部出现4个以上混浊颗粒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主要表现为细小尘状混浊,且双眼混浊程度相似[16]。
潘达颜等(1992年)报道了对33名微波机房工作人员接触微波功率密度为75-175mw/cm2进行的健康影响调查发现,其结膜充血、眼底黄斑区反光减弱和晶状体混浊检出率(76.4%,21.1%,2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2.4%,9.8%),但未发现白内障[20]。
另外,也有一些报道认为低强度微波辐照对眼无明显影响,周从勤等(1981年)调查了舰艇部队中雷达人员251人,其接触微波功率密度为0-35m w/cm2和77000mw/cm2,结果显示,接触组视力、视野、晶状体、眼底均无明显变化[30]。
李焕英等(1993年)调查了144名微波通讯人员,其接触微波的功率密度为10-450m w/cm2,144人当中有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的14例(9.72%),对照组86人中有12例(6.97%),两组经c2检验未见明显差异[36]。
微波对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晶状体的损伤,但其对角膜及视网膜的损伤亦不容忽视。
李昌吉等(1989年)用频率2450mHz、功率密度300mw/cm2的微波辐照大白兔头部,每天4小时,共30天。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未发现角膜异常,但光镜观察则呈现病理改变,表现为角膜上皮细胞广泛空网状变性,部分细胞浆嗜酸性变,细胞固缩,胞膜增厚伴细胞间隙加宽。
表明亚白内障阈值的微波长期辐照即可引起角膜损伤。
该剂量对视网膜尚未产生影响。
采用270mw/cm2的微波辐射2小时一次,即可明显的角膜混浊甚至穿孔和视网膜损害[22]。
李昌吉等(1995年)用不同强度连续波微波(频率2450mHz,功率密度分别为10,50,100,200mw/cm2)急性辐照大白兔,各辐照组结膜和虹膜充血等显著高于对照组。
光镜下观察,10,50mw/cm2组角膜、虹膜、睫状体组织有轻度损伤;100 mw/cm2组出现睫状体上皮细胞环死;200mw/cm2组角膜、虹膜、睫状体严重损伤。
证明眼组织损伤与辐照强度呈剂量反应关系[37]。
目前认为,大强度微波对眼的损伤主要是致热效应[16,23],低强度微波致眼损伤的机理还不清楚,也可能是微波的长期蓄积作用、非致热作用或联合作用所致[29],也有学者认为微波使晶体渗透压改变,房水渗入晶体,抑制其核糖核酸合成而致晶体混浊[24]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微波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低功率微波辐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国内已有大量的报道,且结果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及心电图异常率增加、窦性心动过缓加不齐、心脏束枝传导阻滞等,另外血压、血象、脑血流、微循环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20,24,31,32,36,38-41]。
姜槐(1982年)[31]对1664名微波接触人员(功率密度为<100m w/cm2~>1000mw/cm2)的健康影响情况分析和王少光等(1984年)[38]对311人接触频率3400~8600mHz、功率密度12-29mw/cm2的连续波及204人接触频率400~9400mHz、功率密度20-400mw/cm2的脉冲波所引起的健康影响进行的调查结果均显示了微波接触组主诉心悸、心前后疼痛、胸闷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增加、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加心律不齐、心脏右束枝不完全传导阻滞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左室高电压、肥厚的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