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姓氏的由来

合集下载

姓氏的含义和由来是什么

姓氏的含义和由来是什么

姓氏的含义和由来是什么在生活中不相识的人之间常问“你贵姓”,姓氏就像人的一个代表符号,但姓氏的含义并没有那么简单,也就是说,姓氏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一个家族,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关于姓氏的含义和由来,可以跟着小谱一起来看一看。

姓氏是一个可小可大的概念,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家族。

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女部》中对“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后稷,传说中为姜嫄踩神秘巨人的脚印而生,人生下来之后要赐姓。

"姓"的本义就是"生"。

其实在先秦时代,"姓"与"生"也可通用,在金文里,"姓"字从"女",有时候也从"人"。

据考证,姓氏最开始的由来是图腾崇拜,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慢慢的图腾崇拜就成了部落专属的标志,然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姓。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谈到:"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他的话可以归纳为这几个要点:"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和"纪世别类"。

这也是姓氏存在的内涵之一,就是“别婚姻”,通俗的说法就是同姓不婚。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古人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的一些弊端。

另外还有"崇恩爱、厚亲亲",这表达的是同姓氏宗族之间的凝聚力,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王公贵族们的人伦关系、感情亲疏厚薄,以及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和"家族"有关。

普通家族亦是如此。

"姓"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浓厚的宗族观念。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姓名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姓名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姓名文化的意义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里,姓氏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姓氏不仅仅是人们的家族标志,更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姓氏的起源以及姓名文化的意义。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姓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期的中国人主要根据部落、氏族或祖先来命名,以突出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与尊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口逐渐增多,简单的氏族命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便出现了广义的姓氏。

古代中国的姓氏形式和数量繁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渐渐减少,稳定性增加。

据史书记载,中国现存的姓氏约有6500多个,这些姓氏几乎代表了中国人的家族和血统,是祖先智慧的结晶。

二、姓名文化的意义1. 姓名的社会身份象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一个人的姓名能够反映其身份特征、社会地位和家族传承。

例如,某些姓氏中带有贵族色彩的字眼,往往代表着家族的高贵血统,彰显着尊贵的身份。

2. 姓名的文化寓意中国的姓氏和名字常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

姓氏和名字中所选用的字眼通常会体现出家族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例如,“李”姓传统上代表“树立家族”的含义,“王”姓寓意着王者的尊贵等。

名字的选择也经常与美好寓意有关,家长希望给孩子起一个富有吉祥寓意的名字,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3. 姓名的重要性与尊重在中国文化中,姓名被视为重要的礼仪要素。

传统上,人们用姓氏和名字来称呼对方,这是对对方身份和尊严的尊重。

尤其是在家族和社会的重要场合,正确称呼姓名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

4. 姓名的文化传承中国姓氏和姓名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根和传统的延续。

一个人的姓氏与名字不仅代表了自己的身份,也代表了家族的荣誉与历史。

因此,人们对姓名的选择非常慎重,希望能够将家族的传统与文化内涵传递给下一代。

总结:中国姓氏的起源源远流长,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血脉。

姓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既是社会身份的象征,也是文化寓意的体现。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课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课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文一、姓氏的起源。

1. 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所以很多古老的姓氏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姒、嬴等。

这些姓氏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姬姓是黄帝的姓,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许多姓氏都是由姬姓衍生而来的。

2. 以国名为姓。

- 周朝实行分封制,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名称。

当这些诸侯国灭亡后,国民就以国名为姓。

齐、鲁、宋、卫等姓。

齐国是周朝的重要诸侯国,齐国灭亡后,其后人有的就以齐为姓。

3. 以官职为姓。

- 古代有各种官职,当官职世袭或者后人以祖先的官职为荣耀时,就以官职为姓。

像司马,在古代是掌管军事的官职,司马相如就是姓司马。

司徒是管理土地和民众教化的官职,后人也有以司徒为姓的。

4. 以居住地为姓。

- 如果一个家族居住在某个地方,就可能以这个地方的名称为姓。

东门、西门、东郭、南郭等姓。

居住在城东门附近的人可能就姓东门,这种姓氏反映了家族的居住方位。

5. 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

-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后代有以孔为姓的。

另外,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都是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家族。

6. 少数民族改姓。

-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姓氏也逐渐汉化。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鲜卑族的很多姓氏都改成了汉姓。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

这一举措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汉族姓氏的来源。

二、姓氏的文化内涵。

1. 家族传承的标志。

- 姓氏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它将同宗同族的人联系在一起。

通过姓氏,人们可以追溯自己的家族渊源,了解家族的迁徙历程和发展脉络。

在一些家族的族谱中,详细记载了家族成员的姓名、辈分、出生年月、生平事迹等信息,这些族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反映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 姓氏的分布和传承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姓氏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些名门望族的姓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他们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统。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且具有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姓氏已发展到几万个,那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来源呢?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且具有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姓氏已发展到几万个,那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来源呢?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中国人常见的100个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

中国人常见的100个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

中国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姓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据考证,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体系。

在中国,常见的 100 个姓氏中,有很多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郡望。

以下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1. 姓:源自于黄帝之子禺阳,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氏之一。

2. 熊姓:源自于楚国君主熊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3. 项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项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

4. 赵姓:源自于黄帝之孙赵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5. 钱姓:源自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人钱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姓氏之一。

6. 孙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孙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7. 周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周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姓氏之一。

8. 吴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吴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9. 李姓:源自于唐朝时期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10.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张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以上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姓氏的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孔子、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李清照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姓氏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姓氏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

我国姓氏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

我国姓氏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姓氏,是家族血缘的符号,最早起源于图腾崇拜,是家族的标志,也是家族成员维系于一体的重要纽带。

我国姓氏已经成为具有独特特色的姓氏文化,跟着小谱一起来了解我国姓氏起源的相关内容吧。

我国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所以姓氏的产生也标志着婚姻制的变化,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有“女”。

姓氏产生之后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新的姓氏,其中就有赐姓、以封地为姓、以官职为姓等使得发展成更多的姓氏。

我国姓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大量形成于西周。

其实我国的姓氏是分开的,是先有氏,后有姓的,现在是姓氏合一变成姓。

从周朝开始,分封诸侯国比较多,慢慢的就分化各种各样的姓氏,到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百家姓的格局,因为铁的应用和各国变法图强,使得生产力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加上战争频繁,人口迁移多,很多亡国的就直接用以前国家或者封地作为姓氏。

可以说,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姓氏的发展。

夏朝是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也是历史上确凿可查的奴隶制王朝。

相传夏的统治者为姒姓。

在夏代社会,同一宗族的标记就是姓氏。

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祭祀共同的祖先,归葬于共同的墓地,遵循家族的宗法制度。

所以说,夏朝也开启了姓氏规范化的时代。

殷商时代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青铜铭器和甲骨文的出土,为殷商时代的历史描述提供了基础,商代的统治者为子姓氏族。

到商代中期,商王朝所控制的疆土规模及所影响到的地域不断扩大。

所以商朝姓氏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已经有文字可以记载。

周朝一建立,就开始大规模的“封邦建国”。

中国的“封建”这一概念自西周始,所谓“封建”,其实质就是赐氏封地,即在全国各地大量建立由特派姓族去管理的诸侯国。

这也是周朝姓氏快速发展的原因,且已经形成了规模。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姓氏的由来2005年01月25日15:56来源:西陆社区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楚汉战争时期,娄敬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为刘邦出了不少力。

在刘邦夺得江山后,与朝臣们商议建都大事,大臣们多是东方人,都建议刘邦建都洛阳,只有娄敬力排众议,建议刘邦要以江山为重,应建都长安,以扼天下形势之咽喉,刘邦知道娄敬所言正确,便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决定建都长安,而且还要赏赐一片公心的娄敬。

当刘邦笑着问娄敬想要什么赐物时,娄敬曰:“臣欲刘姓。

’刘邦龙颜大悦,特赐娄敬改姓刘,改名刘敬,刘敬亦大喜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上边的故事中娄敬宁可不要千金赐物,也要一个皇室姓氏,也说明了娄敬把姓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人的姓氏繁多,仅《百家姓》已不足包容所有了。

那么,这么多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巾,自黄帝时期便有了姓氏的记载。

而研究姓氏学问的著作也很多,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来源归纳了三十二类之众。

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

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名则为一字或两字即可。

姓一般随父,名则可任意取。

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后将其姓名注册在户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顺理成章,成为‘例行公事’。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这个简单的姓名就复杂多了,严肃多了,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密关联,突出地表现着门第观念、宗法观念。

姓不能随意姓,名也不能随意取。

甚至出现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有名无氏”,“无姓有名”,“有姓无名”,“数字为名”的奇怪的现象。

古代,姓是一种族号。

它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

有姓的人,都是贵族。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有关。

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就崇拜它,这就是“图腾”。

图腾,就是这个氏族的姓。

如:熊、马、牛、龙、梅、林等等。

因此说,姓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

如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那些诸侯国君,大部分都姓姬。

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许姓姬。

周礼还规定,“同姓不通婚,’。

因此说,当时的“姓”用于“别婚姻,’
氏是姓的分支。

氏和姓有着严格区别。

氏是怎样产生的呢?
随着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的繁衍,居住地区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作标志,这个分支的称号就是“氏”。

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这个“氏”“别贵贱”
贵者,有氏有名
贱者,有名无氏
因为贵贱之势变幻无定,所以,“氏”是可变的,而且变化很大。

如春秋时楚国的伍子晋,原来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之后,他的儿子逃到了齐国,由贵到贱,改为“王孙”氏了。

氏因变化频繁,其来源也就复杂了。

以官名为氏:史、司马、司空、司徒……
以先人别号为氏:唐、夏、殷……
以封地为氏:鲁、米、卫……
以先人溢号为氏:庄、武、穆、宣……
以居住地名为氏:郭、池……
以从事职业为氏:陶、屠、巫、卜……
这许许多多的“氏,发展到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姓”了。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者居多。

以商鞅为例,曾称其为“公孙鞅”、“卫鞅”、“商鞅”。

“公孙鞅”: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孙”为氏
“卫鞅”:他原为卫国人,人秦之后以国名为氏
“商鞅”:他因助秦孝公变法,被封于商邑,又以商为氏。

周代女子多称姓,不称氏。

以晋公子重耳娶三个妻子为例:
娶齐女,称“姜’氏,娶秦女,称“怀赢”,娶狄女,称‘季隗”。

这里的‘姜、“赢”、“隗”都是姓。

之所以不称氏,是因“同姓不通婚”。

男子的姓不辨自明,而娶妇必辨其姓。

到了汉代,姓氏逐渐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就没有了贵贱之分。

古代不论按分封、按宗法、按贵贱,有姓的人,都有名,有氏的人,也有名。

而普通平民是“有名无姓”的。

例如,先秦的“庖丁”、“鲁班”、“优孟”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们只有名。

如:“庖丁,“庖”是他的职业,厨师;名“丁”,即“叫做‘丁’的厨师。

“鲁班”,“鲁”是所在国名,名‘班”,即“名为‘班’的鲁国人”。

‘优孟”,“优”是演员,“孟”是名字,即“名为孟的演员”。

除姓名之外,古人还常常有“字”和“号”。

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着称呼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如孔子的父亲,人称叔梁訖,其实他既不姓叔,也不姓梁。

他确实姓孔,名訖,字叔梁。

此外,名与字在称呼时,还能体现出尊卑、长幼的区别“称人以字,自称以名”是谦称的规范。

即,称长者、尊者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称卑者、幼者或自称可称名。

中国历史上,取名还有一个特例:元朝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这样一来,许多平民,特别是穷苦百姓只好以数字作为自己存在的符号了。

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就原名为“重八’,其父为“五四”名将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方一”,父亲叫“七一”。

在名字上的等级何其森严!
然而,当元朝衰败,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那些成千上万没有名字的“无名氏”,则成了元朝统治者的掘墓人!
中国人的姓名,变迁到今天的样子,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记录》王雷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6库屠左夫扫描校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