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来源

合集下载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

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

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

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

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

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

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

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

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在中国,姓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带你了解一些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一、张姓张姓是中国第三大姓氏,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黄帝的后代,最早的张姓人氏名叫张挥,是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和军事家。

另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些士大夫以“张”为氏,因为“张”在当时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来源说法,如来自铁姓、来自古代的官名等等。

二、王姓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贵族以“王”为氏,因为他们的祖先曾担任过“王”的官职。

另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王子家族,王子晋的后代以“王”为氏。

此外,王姓还与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密切关系,如王翦、王安石等。

三、嬴姓嬴姓是中国古代皇帝嬴政的姓氏。

据传说,嬴姓家族最初起源于少昊氏,是黄帝的子孙。

后来,嬴姓后人在商朝时期成为贵族,负责管理天文和祭祀。

再后来,周朝取代商朝,一部分嬴姓后人迁往山东地区,形成了后来的嬴姓家族。

四、刘姓刘姓是汉朝皇室的姓氏,也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刘姓源于祁姓,是尧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刘姓的始祖是咎繇,是一位古代传说中的神祇。

刘姓的发展与汉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刘姓家族。

五、李姓李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来源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姓源于理姓,是皋陶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的始祖是老聃,也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李姓大家族。

六、陈姓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陈国。

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国君妫满建立了陈国,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姓陈。

陈姓的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衍至今,形成了今天的陈姓家族。

这些姓氏的来源故事只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小部分。

每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及姓氏起源1、「赵」历史来源:「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後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後为赵氏。

「百家姓」编于宋朝,皇帝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

「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

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2.钱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钱」源与彭姓,是以官职命民的姓氏。

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

3.孙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

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4.李姓起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5.周姓起源:历史来源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

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

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6.吴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後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

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子孙以国名为氏。

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虞通吴故为姓。

齐鲁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後。

7.郑姓起源:历史来源「郑」源出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後,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强国。

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姓氏是人们用以标识个体身份和家族归属的重要符号。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姓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探讨中国姓氏的历史背景与演变,介绍姓氏的起源、分类以及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和人口结构。

一、姓氏的起源与提出中国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期的姓氏有部分取自于部落、氏族或祖先的名字,比如“姬”、“嬴”、“嬴姓”,都属于古代帝王的名字。

此外,还有一些姓氏是来源于地理名称或景物特征,比如“山”、“水”等。

中国姓氏制度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姓氏制度逐渐成型并得到广泛应用。

当时的国家开始推行封建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纯正和家族的延续。

于是,各个封建国家纷纷采用姓氏制度,要求人们以姓氏作为身份标识,同时也方便统治者管理人口和土地资源。

二、姓氏的分类和数量中国姓氏根据来源和区域可以分为两大类:百家姓和本末姓。

百家姓是指来源于人名、地名以及物品名称等各种命名方式的姓氏,数量众多且多样化。

很早以前,有人整理出一个“百家姓”列表,列出了最为常见的100个姓氏。

而本末姓是指来源于祖宗著名功绩、地名或氏族名的姓氏。

据统计,中国现存的姓氏超过5100个,其中较为常见的有3000多个,而来自世系图谱的姓氏则超过5万个。

许多姓氏只有少数几个家族在使用,说明了中国姓氏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分支繁衍和衰落的过程。

三、姓氏的社会影响姓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象征意义。

首先,姓氏是家族血脉的象征,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延续祖先的血脉是一种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姓氏还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社会中,根据姓氏的贵贱,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被划分得很清楚,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虽然姓氏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仍然重要。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且具有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姓氏已发展到几万个,那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来源呢?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且具有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姓氏已发展到几万个,那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来源呢?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姓氏来源

姓氏来源

“张”姓的来源 ①相传“挥”是弓的发明者,
因此被封为弓正,赐姓张②晋 国大夫解侯字张,其子孙以字 命氏,称张氏。③秦末韩国贵 族姬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成被 通缉,改姓为张。
“李”姓的来源 ①皋陶担任尧的大理,其子孙
世袭大理一职,人称理氏。商 末,理征被纣处死。其妻子逃 亡途中以李子充饥,才得活命, 于是改“理”为“李”。②唐 朝,徐、安、杜、胡、弘、郭、 张、阿布、董、罗等氏以功赐, 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 复姓30个,一共438个。中 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 22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 只有1000个左右。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
李、赵、陈、杨、吴、刘、黄、 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 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 徐、朱、林、孙、马、高、胡、 郑、 郭、萧。占华人人口 10%以上。
“赵”姓 赵姓源出赢姓,周穆王时造父
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 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造父 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赵 政是嬴姓赵氏,自造父开始姓 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
“杨”姓 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被封为扬
侯,后为晋所灭,其后以扬为 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施行汉化,“莫胡芦”氏,后 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陈”姓的来源
周武王封胡公满在“陈”这 个地方,建立陈国。胡公满是 舜帝的后代,胡公满在陈国供 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孙们后来 都以国为姓,都姓陈。
“孙”姓的来源
周朝王族之后“惠孙”受封,
惠孙的后辈为表达对惠孙的崇 敬,就以“孙”为姓。周时齐 国有个叫“书”的人,立有战 功,齐景公赐他孙姓,他就叫 孙书。
B以封国为氏: 如郑、苏、唐、虞、商、周、
秦、楚、卫、齐、晋、燕、鲁、 宋、蔡、吴、越、魏、赵、郑、 莒、夏、程、房、杜、戈、雷、 狄等。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一、以地名为姓。

如黄帝居住在姬水边,就以姬为姓。

又如西门豹,因住西门而得姓。

二、以图腾为姓。

如上古少昊帝以鸟为图腾,就有了凤姓。

三、以族号为姓。

如夏、商、周姓都是由氏族部落名称转化而来的。

四、以国名为姓。

周秦之际诸侯国不断分封,又不断被兼并,失国的后代即以故国名为姓。

如齐、鲁、楚、朱、郭等。

五、以食邑名为姓。

古代国君以土地形式赏赐王室成员或功臣作为食邑,这些邑主就以邑为姓,如邴、郦、令狐、钟离等。

六、以官职或职业为姓。

如司徒、司空、司寇等的祖先都曾担任过这些官职。

又如官吏中管钱财的姓钱;管粮食的姓粟等。

制陶器的姓陶;制兽皮的姓裘等。

七、以祖辈父辈中或名或字或谥号为姓的,如杭、孔、穆等。

八、以家族排行或辈分为姓的,如伯、仲、叔、季、太叔等。

九、外域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的姓,如慕容、拓跋等。

也有少数民族首领入朝为官被赐姓的,如爱姓等。

十、因避讳避祸而改姓的,如庄姓改严姓;沈姓改尤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姓氏的来源
课题提出
我国历史文化品种繁多,源远流长,姓氏从原始社会就存留至今。

姓氏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

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1000多个姓与氏。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

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著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

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为了维护这古老文化不会消失,我小组决定研究调查我国姓氏的来源。

课题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我们决定对我国姓氏文化进行调查:1、通过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丰富课外生活知识。

开阔眼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
化。

2、通过调查研究、挖掘我国姓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次此推广我国历史优秀文
化。

3、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研究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

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
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

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

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研究过程
1.确定“某一姓氏的来源”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3.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
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一、华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二、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1.以图腾为氏(末页附图):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
2.以国为氏: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
魏、许、吕等。

3.以封邑为氏: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4.以地为氏: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

5.以族为氏: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6.以官为氏: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
7.以序为氏:伯、孟、仲、叔、季等
8.以爵为氏: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
9.以名、号为氏:白、孔等
10.以谥为氏: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
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11.以技艺为氏:工氏、农氏、药氏等。

12.以德行为氏:黥氏、枭氏等。

13.以事为氏:窦氏、车氏等。

14.以物为氏:兰氏、权氏、沈氏、鄢氏,匡氏等。

三、赐姓、冒姓、改姓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

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

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

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

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

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

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四、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

上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五、中国姓氏的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

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

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

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心得体会
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然而,中国人的姓氏同样历史悠久。

在中国,姓和氏最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是,在现代人看来,这两个字表达的是一种意思,那时候,姓是女人的专利,男人是没有姓的,只称为氏。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的有共同之处,当然也有一样之处。

共同的地方,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而不同之处,在古代,姓是某一群人共用的名;名是个人独用的姓。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甚至连老一辈的人都不清楚,可以说现今社会中,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和对此感兴趣的人,其余的都不了解。

我们这份课题,除了了解中国古代姓氏文化和传统之处,也希望这些文化传统能被后世人所知道,并延续下去。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古代姓氏文化的发展,传承,都不应该被慢慢遗忘,甚至消失。

这对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来讲是多么可惜啊。

中华的姓氏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以姓为氏,也有以国为氏的,等等。

这些原有古代不同的分类更加速了中华姓氏的多样化。

我们作为中国人,姓氏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那么就更的去保护,传承它,让它被后世人所了解,让中华姓氏文化走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