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性学报告

中国古代性学报告

• 五行相生,相克有序

性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 男女阴阳,相互依存
• 性生活与五行相生相克
⌛️
阴阳五行的养生观念
• 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
• 保持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目的
中国古代性学的养生观念
养生与性学的关系
⌛️
• 性生活是养生的一部分
• 性学是养生学的重要分

养生方法

• 调整饮食、起居、运动
• 《世说新语》等文学作品中的性学描绘
• 《医宗金鉴》等医学著作中的性学内容
• 佛教对性学的影响
• 欧阳修、苏轼等文人的性学论述
• 明清时期的性学小说与民间性学
中国古代性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成果
01
孔子
•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
02
03
• “逍遥游”的养生哲学
04
05
• 《洛阳牡丹记》中的性学论述
• “阴阳调和,万物生焉”
• 养生观念与道家哲学的融合
• 道家养生方法在性学中的应用
佛家文化的影响
• 佛家禁欲主义对性学的影响
• 佛家哲学对性学观念的调整

⌛️
中国古代性学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
医学教育与性学传承
• 古代医学教育中的性学课程
• 古代医学家对性学的研究与传承
医学著作中的性学内容
• 《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中的性学知识
古代性学的科学水平
• 古代性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水平
• 古代性学方法的局限性
古代性学与现代性学的差距
• 现代性学的科学方法与理论体系
• 现代性学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古代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挑战
古代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性文化

中国古代性文化
源头:万物有灵论
泛灵论,亦称物活论、万物有灵 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 想,后来则引用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 泛灵论相信所有自然现象,不仅动物 和植物,还包括非生物,都是有生命 和灵魂的。的。
阴与阳(yinyang)
阴:♀、月、吸容、黑、偶数、秋冬…… 阳:♂、日、进击、白、奇数、春夏……
与此同时,朱熹被弹劾时曾并 有私通儿媳,勾搭尼姑的罪状,真 伪或难定论,但朱承认“私故人 财”、“纳其尼女”,还表示“深 省昨非,细寻今是”,恐不是一个 情势所迫就能解释的。
☆ 明代民间性文化的繁荣
明 朝 四 大 才 子 书 之 首
商品经济的发达 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道德的虚伪 (商品经济←→封建,重农抑商,安土重迁) 春宫图、春药、嫖妓成风……
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体。少 女怀春心不已,美男善诱情意起。 林中朴樕无人理,野地死鹿还施礼。白 茅包裹埋地里,少女如玉属意你。 缓脱裙衣是何企,别碰腰带对不起。莫 使狗儿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
现在问题来了,然后怎么了?
此处省略一万字……
言有尽而意无穷,乐而不淫啊!
秦汉
据《战国策•韩策》中记载,秦国宣 太后对韩国来求救的使臣尚靳说过一段 话:“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 身,妾困不支也;尽且其身妾之上,而 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 韩,兵不众粮不多,不则不足以救韩。 夫救韩之危,日贵千金,独不可使妄少 有利焉?”
本书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在魏晋六
朝民间流传修改。 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 强调男女双方必先有“爱乐”然后行, 做到“相感而相应” 性心理、易孕方法、体位、调理药 方……



在唐朝离婚很简单,只要男子写一纸“放妻书”, 并为女方和见证人认可,就可解除婚姻,。女人也 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在这个时期,女子离婚再嫁都 不是什么丑事。正史记载,有唐一代离婚再嫁的公 主就有23人之多。 《下女夫词》表明,在结婚仪式上新娘要问新郎一 些问题,包括对男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的了解以 及志趣是否相同,获得满意回答后才正式表示愿意 嫁给他。敦煌的唐人还存在试婚风俗。试婚不是随 意的性行为,也要订立正式契约,就是《优先婚前 同居书》。

中国古代性学报告

中国古代性学报告

中国古代性学报告性作为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性学是一个需要了解社会背景、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学科。

通过研究古代性学,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古代人们是如何处理和理解自己的性生活的。

中国古代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日益繁荣发展,对于各种人文科学都有了深入的探讨。

性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着广泛的讨论。

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常提到性的话题。

他们强调道德风尚的培养,并且认为性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

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因此,在古代儒家的观点中,性被视为属于私事,并应该受到严格的道德约束。

然而,在道家思想中,对性的看法则略有不同。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性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们与宇宙相融合的方式之一。

他们主张放松身心,追求自由自在的性生活。

在道家的观点中,性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冲动,人们应该本能地追求性的满足。

除了儒家和道家外,法家也对性进行了独特的研究。

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性行为应该受到社会法律的制约。

他们主张建立严格的家庭法规,并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性行为。

在法家观点中,性被视为一种需要适当管理和控制的力量。

当然,在古代性学的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诸子百家的思想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性的多样性认识。

通过研究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对性的态度和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性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除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国古代文学也是研究古代性学的重要资料。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既有明确直接的,也有委婉含蓄的,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对性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研究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对性的向往、欲望和遭遇。

古代性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性教育和性观念也有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性文化

中国古代性文化

02
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性描绘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性描绘
• 诗歌中的性描绘:如《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中有关于性爱的描绘。 • 小说中的性描绘:如《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作品中有关于性爱的描绘。 • 戏曲中的性描绘: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作品中有关于性爱的描绘。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性描绘特点
民族交融与性文化的 多样性
• 民族交融与性文化的多样性 • 各民族性文化的交流:各民族之间的性文化交流,如汉族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性文化交流。 • 各民族性文化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性文化融合,如汉族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性文化融合。 • 性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性文化具有多样性,如各民族性文 化的差异、各地区性文化的差异等。
古代戏剧与舞蹈中的性元素
古代戏剧与舞蹈中的性元素
• 戏剧中的性元素: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戏剧作品中的性元素。 • 舞蹈中的性元素:如《霓裳羽衣舞》等舞蹈作品中的性元素。
古代戏剧与舞蹈中的性元素特点
• 性元素的寓意丰富:古代戏剧与舞蹈中的性元素寓意丰富,往往具有多层含义。 • 性元素的艺术性强:古代戏剧与舞蹈中的性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西厢记》中的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等。 • 性元素的道德观念明显:古代戏剧与舞蹈中的性元素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性元素往往带 有道德教育的目的。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性文化演变
• 性文化的繁荣:秦汉至明清时期,性文化繁荣发展,性观念相对开放,性文学作品丰富。 • 性教育的兴起:秦汉至明清时期,性教育逐渐兴起,如《素女经》、《玉房秘诀》等性教 育书籍的出现。 • 性医学的发展:秦汉至明清时期,性医学得到发展,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医学著作中有关于性医学的论述。

性历史

性历史

性在现代
中国现代性学的启蒙
中国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现代性学发展 考科一总结为:引进性理论、尝试性教育,展 开性讨论、挑战性禁锢,初涉性研究、组织性 团体,也因此涌现了许多领军代表人物,例如 张竞生、胡适等。
1919年,胡适无情地揭露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抨击旧 观念,他说:“劝人做烈女,罪等于故意杀人。”心理学家张耀翔同 年在美国留学时出版了性心理学专著《爱情衡》,还于1922年回国 后,进行了中国首次性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当时人们对改革不合理婚 姻制度和取缔娼妓等问题非常关心。
性在现代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性学
新中国成立后,以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为中心的一股 民主主义新气息吹遍了中国大地,这得益于1950年5月1日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不仅是社会的进步,而且是性文化向昌明 迈出的踏实脚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新社会的文化建设,非常关 心人民的身体健康,更关注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1954年5月28日, 当时任政务院总理的邓小平在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递交的报告 上批示:“我认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 施。”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主张在中学加一 门节育课程。
性在古代
中国古代性文化
二、性文艺 性爱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举凡音乐、舞蹈、雕塑、绘画、诗词、
戏曲、小说等,都包括一定数量的含有性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反 映当时社会的性习俗,或追求性关系中的男女平等,或宣享乐。在表现 方式上有的含蓄,有的直露,从而构成性文化中.个丰富多彩的重要侧 面。例如:“春宫图”一类的绘画,六朝时期的鬼怪故事,清代时期 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对性问题的探讨与实践总结被称为房中术,相当于现在的“性学”。早期文 献多称之为“阴道”、“房中”、房内",唐代文献中即记有“房中之术”,后世简称 为“房中术”,含义偏重性行为,后世则多以此指整个中国古代性学。以三个方面为代 表: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强。

中国古代的性文化

中国古代的性文化

中国古代的性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的文化传统,其中性文化的渊源更是悠长。

从性崇拜,婚姻制度,性观念,性风俗,房中术,性文艺,性医学,以及宗教中的某些内容等等的方面,反映出了它在人们生活中所留下的深刻痕迹!性崇拜是原始人性爱的朦胧体现。

性崇拜包括了生殖器官崇拜,生殖器官,性交崇拜等内容,它通过对性的歌颂,顶礼膜拜等行为表现出来。

并借助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以及文物,建筑物等等留传于世,甚至连一些山川河流等自然物也被赋予性崇拜的神秘色彩。

原始社会的人们除了通过性交获得“欲仙欲死”的快乐来繁衍人口外,还深信性能使五谷丰登,所以不少地方有野合,妇女在田地分娩的风俗。

人类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最主要地体现为婚姻关系。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性关系是群婚杂交,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紊乱的性关系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从而逐步建立了婚姻制度。

古人把婚姻看承是神圣的事情,正如《礼记》所说:“上以宗庙而下以续后世也。

”其主要目的在于“广继嗣”。

人们性行为的主要功能不外乎三点:一是快乐,二是健康的需要,三是生育的功能。

在婚姻关系中,不论古人如何片面地强调了性的生育功能,不管古人如何受性压迫和性禁锢的影响,男女之间性的快乐总是存在着,发展着。

遗留下来的性文物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那些千姿百态的秘戏瓷说明了古人决不是象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古板,保守,而是很懂得追求性生活的快乐,掌握了相当多的性爱的技巧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实行了严酷的性压制和性禁锢,而这些文物也说明了,任何压制,禁锢都改变不了人们的自然本性,民间的性爱生活任旧是十分丰富和生动活泼。

从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性学资料和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一些文物看来,在我国两千多年古画上就有许多关于男女怎样获得性快乐的论述以及性技巧的提示。

例如《素女经》中的“九法”,《洞玄子》中的“三十法”以及所谓“九浅一深”等等,都是关于性爱技巧的探索;《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八益”则是性健康的提示;其它还有对男女性器官的解剖说明,对“五音”,“八动”,“五征”,“无欲”等性反应的研究,等等。

中国“性文化”起源

中国“性文化”起源

中国“性文化”起源中国象形文字中,“女”字是一个具有硕大乳房和乳头的女人图形;“男”字的上面是正方形耕地--“田”,下面则象征力。

从《圣母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认为,女人的性能量是男人的性交中必不可少的。

儒教和道教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和哲学传统。

儒教主要影响公众的生活方式,道教对人的私生活影响较大。

公元七世纪到十世纪,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冲击着儒教。

但是,后来新儒教又扭转了局面,一直统治到新中国成立。

儒教和道教,两者既是宗教又是哲学系统。

它们的创始人都未被神化,其哲学系统也未演化成宗教的教义。

然而,它们又都有忠实的信条和严格的戒律,形成了整套确保人生安乐的独特生活方式。

因而,性的问题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阴与阳过去,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按照其自身规律和秩序永存的。

这种观点把世界归纳为循环性、兴衰性和极性三种运动过程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的两种基本元素--阴与阳。

阴阳学说起源甚早,公元前三世纪就奠定了完整的基础,创立了占星术、医学、艺术和管理等内容。

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

阴与阳都始于太极,它们之间的变化是互补的,世界上所有过程都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表现。

阴阳互补这种二元论与西方和其它国家的二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阴阳互相排斥(如灵与肉)、互相对立(如善与恶),但又不互相矛盾,也不相互包含,它们是自然界动态变化中两种大小相等的力。

每当这两种力达到自己的极端时,它们就“物极必反”,转化为自己的对极。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男人属于阳,女人属于阴,但各自又都包含一部分相反的内容。

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

性交不仅能完成人类繁衍的任务,而且能使性交者,尤其是男人恢复元气。

在中国,为了婚姻的性交是正常的、合理的,并不违犯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 古建筑、古村落、古战场等,保 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性文化发展简史
虽然中国古代的不少统治者对民众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但是,也不能认为中国的古代社会在性问题上是十分封闭与保守。

这种看法就像过去外国人总认为中国人全是男人拖长辫、女人裹小脚那样。

其实,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性用品的国家,历史上曾有各种石制的“男根”、“石祖”,也有青铜的、木制的、玉制的、象牙制的各种助兴工具。

在现存的文物中,就有汉朝时的铜制双*,可供后宫中没有机会受到皇帝临幸的嫔妃们自娱使用。

由于古代大多是父母指婚,新郎新娘在洞房前一般都没有见过对方,所以第一次见面时就要脱光衣服实在有些尴尬。

下图这样一个开裆裤就是专门新娘洞房花烛专用品。

在春秋战国期间,人们对闺房之事并未视为隐私,可以公开谈论,甚至宫廷里讨论国家大事时也谈论。

到了汉代,闺房之事便被视为男女的私事,不公开谈论了,但也未视为丑事。

在唐代,民风更为开放。

只是到了宋代理学盛行以后,中国社会才实行了其八百年的性禁锢与性封闭,但也是禁下不禁上,表面上禁而实际上禁不住。

总括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所受到儒、佛、道教的熏陶甚深:儒家视性为人类自然的本性与需要之一;佛家认为诸天神佛大部分都是男女同体、集雌雄于一身;道家更进了一步,视男女交合是采阴补阳、长生不老之道。

传至现代的一些中国古代性书籍,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内容。

应该说,中国古代性文化从总的看来,成人用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是十分丰富、复杂,但又是曲折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