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告的起源

合集下载

广告的发展史

广告的发展史

广告的发展史中国广告古代广告我国有着5 000 年文明史,经历了长达2 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虽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商品经济。

与不太发展的商品经济相适应,也出现了形式简单但富于民族特色的广告活动。

1、实物广告早在公元前3 000 年,我国开始有了交易活动。

由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部落之间偶尔进行着以物易物的物品交换,如以布换羊羔,锄具换大米等。

这就是原始的实物广告。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物品更为丰富,实物广告随之增长。

2、叫卖广告在兜售商品时,通过卖啥吆喝啥来吸引买主,称为叫卖广告。

如卖油翁一边敲“梆子”,一边吆喝“卖油啰”。

叫卖之声,清晰悦耳,且不同的行业,叫卖声各有特点。

这种叫卖广告说明了广告与音响的关系,它是音响作为广告要素的原始形态。

3、招牌和幌子招牌主要用以表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又称“店标”,其中有横招、竖招、墙招、坐招等等,把字号题写在门、柱、屋檐、墙壁或柜台上。

招牌形式比较固定,但文词各有千秋。

如北京“全聚德”、“六必居”、“同仁堂”等。

老字号招牌,实际上已成为经营者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比如“王麻子剪刀”、“狗不理”等。

不少招牌还隐藏着许多人文故事,成为我国一大文化特色。

幌子主要表示商品不同类别或不同服务项目,又称为“行标”,可分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

形象幌即是以商品或实物、模型、图画等为特征,使经营的商品突兀,显赫,一目了然。

如烟店门前挂一木制大烟斗、酒店门前挂葫芦或放置一酒坛。

中药铺门前摆放一制作药材的铁“碾子”、袜铺门前挂袜子。

形象幌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

标志幌主要是旗幌,即酒旗。

如《水浒传》景阳冈酒店前的酒旗。

另外,旅店、饭店以灯笼做幌子也是古代比较普遍的一种广告形式。

尤其是夜晚,炫目灯笼格外吸引人,近似于现代的霓虹灯广告。

文字幌多以单字如茶、药或双字及双字以上表示经营的商品品种,如米局等。

有时招牌和幌子相互结合运用,尽现民间特色。

广告发展的历程

广告发展的历程

广告发展的历程从古代的木牌、壁画到现代的电视、网络,广告作为一种营销传播手段,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演变和革新。

本文将探讨广告的发展历程,从而呈现出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 广告的起源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当时商贩们用图案和文字在纸张上展示商品和服务。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城市街道上出现了交互的壁画和雕塑,它们通常被用于宣传政治宗教和公共事件。

在中国,古代的商人也用刻在竹简或青铜器上的文字做广告。

2. 印刷术的发明与报纸广告15世纪,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这使得广告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报纸逐渐兴起,成为广告发布的重要平台。

1734年,法国的《公告》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广告专门刊物。

报纸上的广告开始丰富多样,涉及到商品、招聘和房地产等各个领域。

3. 广播和电视的崛起20世纪初,广播电台开始兴起,成为了广告的新载体。

1922年,美国的WEAF电台首次播放了一则广告,标志着广播广告的诞生。

在广播电台的传播下,广告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1952年,美国首个全国性商业广播电视台正式播出,拉开了电视广告时代的序幕。

4. 数字时代的广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广告开始快速崛起。

1994年,第一个网页广告出现在网上;2000年,谷歌推出了AdWords广告系统,成为现代数字广告的里程碑。

互联网使得广告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受众,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和形式,如弹窗广告、横幅广告和视频广告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广告的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广告主可以通过微博、微信、Instagram等平台与用户进行直接互动。

5. 广告对社会的影响广告不仅仅是商品的宣传手段,它还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广告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舞台,促使他们不断创新和改善产品。

其次,广告为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理性的购买决策。

此外,广告产业也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媒体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第2章:广告发展史

第2章:广告发展史

⑶ 国有大型广告公司组建
1979年,北京广告公司成立;广东省广告公司、广州市广告 公司、天津广告公司等相继成立。
⑷ 广告研究和广告教育起步
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必须研究广告学》的文章。
1981年,中国广告学会成立,同年第一届广告学术会议在太 原举行。 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广告学专业,这是我国高校开办的第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广告专业。
2、近代中国广告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来西亚创办了《察世俗每 月统纪传》,这是最早刊登广告的定期中文刊物。
1853年,由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发明并销售到广州、上海等地 的《中外新报》刊登了商业广告。
1915年,意大利人贝美在上海开设了贝美广告公司;1918年 美国人克劳在上海开设广告公司……
卖货郎
⑸ 悬物广告
如卖酒的店铺在门口悬挂一面酒 旗或垒个“当垆”; 卖药的悬挂葫芦在药铺上空。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中:“相 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 垆。”
当垆卖茶 文君故里
⑹ 灯笼广告
以灯笼为广告,是唐 代以后酒楼、饭馆的 特色之一。唐代以后, 酒楼、饭馆的特色之 一,就是悬挂灯笼。
古希腊和古罗马,也出现过许多招用佣人、出租房屋 的广告。
一、国外早期广告发展阶段
1.原始广告阶段:15世纪以前
这一时期的广告形式主要有口头广告、实物广 告、标志广告、文字广告等类似我国古代广告 现形式。 公元四世纪前后,以色列、古罗马、古希腊店 铺开始使用标志广告如牛奶厂前画只牛,茶馆 前画只水壶等。
1702年12月,当时的英国日刊报纸《伦敦每日时报》 公布,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税额一律为1先令。1712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对报纸和报纸广告征税的法案。

中外广告史何玉杰课堂笔记

中外广告史何玉杰课堂笔记

中外广告史课程笔记
一、广告的起源
1. 古代广告形式:口头广告、实物广告、标记广告、音响广告等。

2. 中世纪广告形式:手写广告、印刷广告等。

3. 现代广告形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二、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1. 古代:商业和手工业者通过标记、叫卖、幌子等手段宣传商品。

2.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广告形式传入中国,如海报、传单、报纸广告等。

3. 现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告业也迅速崛起,形式更加多样化,如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等。

三、外国广告发展历程
1. 古代: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出现了商业叫卖和口头宣传等形式的广告。

2. 中世纪: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广告逐渐兴起。

3. 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广告形式逐渐普及,广告业也日益壮大。

四、广告的发展趋势
1. 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广告成为主流。

2. 个性化: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化广告成为趋势。

3. 互动性:消费者与广告的互动性增强,如社交媒体广告等。

4. 创意性:创意和创新成为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总结
中外广告史的发展历程表明,广告的形式和手段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广告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创意和创新将成为决定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中国广告简史》课件

《中国广告简史》课件

网络广告的制作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但也需要针 对不同平台和受众进行差异化投放。
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是在户外场所设置的广 告形式,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受
众广泛等特点。
户外广告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 通过广告牌、灯箱、地铁广告等 不同形式展示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和优势。
户外广告的传播效果相对稳定, 但需要针对不同场所和受众进行
数字化转型。
数据驱动
数据将成为广告业的核心竞争 力,未来广告业将更加注重数 据收集、分析和应用。
内容营销
随着消费者对广告的免疫能力 增强,未来广告业将更加注重 内容营销和情感共鸣。
跨界合作
未来广告业将更加注重跨界合 作和创新,与其他产业领域的
合作将成为常态。
05
中国广告的文化与社会影响
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广告效果。
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相对稳定,但随着 数字化媒体的兴起,其市场份额逐渐减
少。
杂志广告
杂志广告以杂志为主要传播载体,具有目标受众明确、专业性强等特点 。
杂志广告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图文、图表等形式展示产品或服务 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封面、内页等不同位置的广告来吸引读
者注意力。
路牌和霓虹灯广告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路牌 和霓虹灯广告成为城市中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早期广告的形式与媒介
传统媒介
户外广告
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是 早期广告的主要传播渠道。
户外广告如路牌、霓虹灯、灯箱等在城市 中广泛分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印刷品广告
品牌推广
印刷品广告如海报、宣传册、传单等通过 印刷技术大量制作和传播。
差异化设计和投放。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的广告一、早期社会广告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只能凭借打猎、捕鱼等手段,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维持生存。

为了生存,人需要相互交流,交换物品,如此便产生了最初的广告的思想。

我国最初的文字广告多是政治、军事性质的社会广告。

二、经济广告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广告出现。

经济广告主要形式:口头广告: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形式多为吆喝、叫卖;实物广告:和口头广告同时出现,并与口头广告相辅相成;标记广告:最初只是为了表示所有权或为纪念、装饰之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交换的扩大,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标记;音响广告:他的出现与行商密不可分,在西周时便出现了,行商以箫管为音响媒介,引起人们注意而招揽生意;招牌与幌子: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家,他们常用的广告形式是招牌和幌子。

招牌大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自号,也可称为店标。

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招牌和幌子,在商业贸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广告: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14个朝代,长达2000多年。

战国至隋朝年间,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广告的发展也是平平无奇。

但广告的方法和技巧上确有不少改进。

一、悬帜广告。

他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已具备了这种广告形式产生的物质条件,而且说明了商人广告宣传意识的增强。

二、悬物广告。

它是实物广告的发展,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

三、商品命名广告。

由于手工业发达,市场上开始有了竞争。

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商品市场,多以该产品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或与商品有关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命名商品,以加深顾客印象,于是形成了商品命名广告。

四、广泛流传的“买卖”故事。

这一时期广告开始讲究广告技巧和心理效果,诱发人们的国脉欲望,利用名人的“马价十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五、唐代时对“市”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

第一章 中国广告的起源与早期1

第一章 中国广告的起源与早期1
幌子原为布幔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的类别和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先秦时期的社会广告1政治广告表木手拿木铎颁布法令2军事广告3悬赏广告商鞅时期商鞅徙木赏金4进善之笙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吕不韦
第一章 中国广告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关于中国广告的起源有两种代表性的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广告
一种观点认为,广告
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产 物。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的产物。
中国广告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
原始社会的广告活动
肢体语言—广告信息传递的特殊符号

拟态和手势语 在古代里到处存在,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身体彩绘和文身 文身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随着在迁徙的过程中在更宽泛 的领土范围内发挥作用,是传递生活及社会信息的一原始媒 介;族群中交流,争斗过程中传递信息。 人体饰物


借代物—广告信息传递的特定标记
结绳
鼓号 火——人类社会较早的信息载体
(原始的记事方法)
烽火 图画岩画 象形文字

阴山岩画是原始广告 的雏形,也是迄今为止 人类最早的广告。

烽台
象形文字
龙图腾
凤图腾
夏商周时期广告的表现形态

口头广告: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进行交易,就要 进行口头叫卖。口头广告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之 一,是适应那时物物交换的需要而出现的。
由于而者的经营方式不同,于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广告形式。 1.行商与音响广告:商以走街串巷、贩运叫卖为主,由 于吆喝不但费口舌,且声音传不远,于是“音响广告”就应 运而生了。行商采用不同的器具,摇、打、划、吹,以各类 音响来代表不同的行业(音响广告在西周时代便出现了) 2.坐贾与招牌、幌子:贾是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坐商,他 们常用的广告形式是招牌和幌子。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 帘,以后在帘子上写上店名。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帘子,在木 牌上题写文字,可称为“店标”。幌子原为布幔,幌子主要 表示经营的商品的类别和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

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

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


电视广告:精美绝伦的拍摄、剪辑、色调都体现了 “崇洋”的审美心理。 户外广告:大量国产品牌开始出现在户外广告的媒体 上。三九药业还把广告做到了美国。


公益广告:1986年央视策划推出了《广而告之》,属 于电视台的公益广告节目。 1991年,摄影工作者懈海龙在山区采访时为苏明娟拍 摄了一张“大眼睛”的新闻照片,随后以这张照片为 主要图形设计的希望工程公益广告在全国推广。
1986~1997的崇洋

社会背景:深化改革 1986年8月,江泽民同志为上海广告公司题写“发展广告 事业,促进对外贸易”,标志着我国广告行业跨入大发展 的阶段。

服装:健美裤、文化衫、旅游鞋、迷你裙、增高鞋。。。 电影:末代皇帝、秋菊打官司、狮子王、泰坦尼克号、辛 德勒名单。。。 歌星:谭咏麟、梅艳芳、董文华、毛阿敏、崔健、郑钧、 刘欢。。。 流行语:时装、空调、电脑、股票、申奥、追星、卡拉 OK。。。

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各朝代,广告的应用异常活跃,
但是广告的形式却未有创新。
近代广告发展概况
1920~1949的摩登

社会背景:城市、十里洋场 服装:旗袍 电影:野草闲花 歌星:周旋、白光、王人美。。。 流行语:战争、租界、洋货。。。

广告形式
月份牌广告: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种广告形 式,它既具有绘画作品的属性,也具备商品广告的传 播功能。

春秋时期,河南省登封县告咸镇发掘出土的东周陶器
上都印有“阳城”篆体陶文字样的标记,它被认为是 我国最早的文字广告。

在唐朝的商业活动中,出现了多种广告形式,有口头 叫卖、招贴广告、商品展销会等。

北宋时期,随着大店铺的出现,开始流行新的广告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广告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以传达政情为主的“邸报”,但中国的报纸发展进程却是极其缓慢,直到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等国“便士报”风起云涌之时,中国的报纸仍然停留在单一的“文以载道”的功能模式上,报纸的商业功能几乎是一片空白。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来自于统治阶层的严厉的政治经济控制以及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心态,阻碍了中国向世界的融入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伴随着一系列强盗国家的“强行进入”,服务于其政治压迫、经济侵略的“舆论工具”——外报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

中国近代报纸是以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所创办的两类报纸为发轫的。

根据其创办主体的不同,其相应的报纸性质也是大有区别。

第一类即鸦片战争前创办于东南亚一代的教会报纸。

这些报刊由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目标受众定位于中国读者,内容多以宣传阐发基督教义为主,目的在于“大造舆论之势”,从思想上控制中国人民,最终服务于帝国的入侵。

这些报纸仍然停留在“宣传纸”办报模式上,商业色彩极其薄弱,广告基本处于“缺席”状态。

第二类报纸创办于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加大了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力度,适应于“经济扩张”的需要,以沟通中外商情、促销商品为主的商业报纸应时而生。

首先兴起的英文商业报纸,出现在香港。

如《中国之友》、《德臣报》等,刊载行情、航运等信息以及其他广告内容。

继而中文商业报纸纷纷创刊,创刊于1853年9月3日的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除经营广告业务外,还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作用。

“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兼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

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

”与此同时,开始刊登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19世纪中期,主要以香港、广州、上海为中心,商业报纸的创办“方兴未艾”。

有专以刊登船期、商品价格为主的《孑孓剌报》,专业广告报刊如《东方广告报》、《福州广告报》、《中国广告报》等,另外,还有一些列综合商业报刊如《字林西报》、《申报》、《上海新报》等等,这些商业报纸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份额,各商业报纸都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在内容、发行上做足功夫外,在广告的推广上也是不遗余力。

外报创办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告业务主要服务于外商。

华商则沿用老习惯做生意,一时还不懂利用报纸广告推销产品。

老报人孙玉声对此有过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

他说:“然当风气未开之时,商界不知登报之益,一若此种银钱,不啻掷之虚号。

┉┉相率坚拒不逞。

┉┉即报馆送登数日,并不取资,然后倩人登门招揽,陈说登报经验,而若辈其时脑筋陈旧,绝不为动。

”,华商对于报纸广告的偏见,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此种现状,为了赢得这一群很庞大的潜在广告顾主,一些商业报纸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比如《上海新报》,创刊伊始即发表启事,诱导报纸读者多做广告:“开店铺者┉┉似不如叙明大略,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美查所创办的《申报》则在广告收费上推出洋贵华廉的广告刊例。

当时华商在《申报》做广告,广告收费仅相当于外商的1/4。

这个时期,商业报纸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但“大浪淘沙”,仍然有一些报纸以其先进的办报理念、成熟的经营模式站稳了脚跟,比如创办于这个时期的上海《申报》,最终成为中国百年报业史中一个商业报纸的典范。

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国人先后形成了几次办报高潮。

除了一些最初的外报股权渐落国人之手外,一些民族报人也先后创办一些中文商业报刊,1958年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以商情、船期和广告为主要内容。

另外在广州、上海、福州等地国人也纷纷创办了一批商业报刊。

但纵观这个时期的民族报业,由形形色色政治派别,如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以及清政府所创办的言论色彩鲜明的“观点纸”仍然占据了主体。

虽然报纸的功能主要定位于“舆论喉舌”,但关系着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商业广告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早在1907年梁启超便提出,“办报固为开通社会起见,亦必须求经济可以独立维持”。

辛亥革命前后,梁又在《时事新报五千号纪念辞》中说:“吾侪从事报业者,此第一难关,则在经济上不易独立。

报馆恃广告弗以维持其声明,此为天下通义。

”为了维持报纸的独立性与可持续发展,政治类报纸都不同程度地刊登广告。

1898年创办于湖南维新运动高潮中的《湘报》,为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配合开矿办厂的热潮,先是出附张,登载本省物价表,后又将上海、香港、汉口的行情物价“逐日编列为表,附之本省物价表之后”。

并降低广告收费标准,免费刊登新办厂商、发明创造及福利性广告。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民报》创办初期,从第1期到26期,共有广告279则,篇幅占218页半。

其中全页刊登广告的占总数54.8%,半页广告的占总数的28.6%。

最多时候的广告版面多达20多页。

与此同时,当时的官报也开始刊登广告,比如1902年清地方政府在天津所创办的《北洋官报》,每期都刊发公司告白(广告)。

1907年,清廷创办《政治官报》,也发布“┉┉均准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广告办法办理”的启事。

不同于当时纯粹的以盈利为主的商业媒体,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报刊广告,主要还是契合于其“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报纸主题。

广告大多以宣传国货为主,另外,非收费广告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民报》的报纸广告内容多为代理、推广革命书刊和本报启事告白,这类非盈利性广告占了广告总数的将近59%,而一般的商业广告仅占总数近18%。

有限的广告收入常常使得报纸“捉襟见肘”,为了继续占领“舆论阵地”,他们不得不求助于社会各界的募集捐款,办报经费的不稳定性影响了报纸的发展空间,近代维新派、革命派等的报纸,常常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报纸的新旧更替很快大多都是“昙花一现”。

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报纸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

近代中国畸形的社会经济以及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近代“五花八门”,极不协调的多种报业形态。

虽然“形态各异”,但报纸的“广而告之”的商业功能还是被各类报纸所共同认可。

而其中,尤以商业报纸作为杰出。

一些民营商业报纸极力凸显“新闻纸”特色,大力加强经营理念,以广告收入为龙头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见现代化企业报业雏形。

然而,受制于特殊的时代氛围,商业报纸的发展仍然未能“蔚为大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上海报纸广告作为我国的先驱,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

最早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

当时“广告”和“信息”在报纸上的表现形式还没有严格的区别,《上海新报》在发刊词中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

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发刊词中还强调报纸广告比其他形式的广告更具有优越性。

这家报纸一直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放在首要地位,以大部分版面刊登各类商业信息,并设有多种刊登广告、信息的专栏,如:刊登船名、船期以及船只停靠的码头等有关航运消息的专栏;报告最近几天的洋银、铜钱兑换率等的洋银钱价专栏;登载各种公告的广告专栏等。

随着事业的发展,该报刊登广告的版面不断扩大,创办初期只有两个版面,一版为商业信息加新闻,二版几乎都是商业性内容。

清同治七年正月初八(1868年2月1日),该报增为四版以后,1、3、4版全部都是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性信息内容,其中广告平均大约有一个版到一个半版。

广告的编排形式大都相同,为独立的长方格式,每版均用4号字印刷,广告信息在20条左右。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刊的《申报》,创办之初就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

民国9年(1915年),史量才收购了申报的全部股权,《申报》成了史氏的独资企业。

他进一步加强了经营管理,重视发展广告业务,聘请对广告业务有研究的张竹平担任该报经理。

张接任后,首先成立了广告科,专职开展广告业务,并派人外出招揽广告,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

同时,改进广告设计,增强广告的艺术性和吸引力,并加强为客户服务的工作,如代客绘制广告图案、撰写文字说明等。

经过一番努力,《申报》的广告量大大增加。

19世纪初,《申报》的广告约占报纸全部版面的50%~60%,1910年以后又扩大到60%~70%。

随着广告业务的发展,各报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刊的《新闻报》,为了加强广告业务,不仅成立了负责广告业务的广告科,并在广告科以外,又增设了一个广告准备科,该科有权根据每天广告的数量,决定第二天出几个版的报纸,确保客户交来的广告如期见报,由此受到客户的欢迎。

这是《新闻报》后来居上、广告量最多的原因之一。

民国11年(1922年)《新闻报》的广告收入达到近百万元,而同一时期《申报》的广告收入最多不过30万元。

广告的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也日益丰富。

从商业扩大到文化娱乐领域。

清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1872年9月28日)的《申报》,首次刊出戏剧广告,此后又扩大到服务性启事广告,如声明、寻人、婚丧、学校招生等等。

《字林沪报》还常常刊登买卖外国军火的广告,清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一(1886年4月4日),该报刊登了新载洋行订制舰船的广告,这种广告为其他报纸所罕见。

19世纪后期,随着上海报纸发行量增多,覆盖地区扩大,广告来源已不限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武汉、广东,以及东北地区的广告也源源而来。

在版面安排上,各报也都精心设计。

为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寻找,民国14年(1925年)《申报》首创分类广告,即按广告的内容分门别类刊出,诸如出租、出售、教育、启事、房产、征求等等。

这种分类刊登的办法,受到广告客户和读者的欢迎。

于是各报纷纷效尤,迅速得到推广。

随着报纸广告业务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为报纸提供广告的中介人,俗称掮客。

这些人和报社没有雇佣关系,只向报社提供广告,一经刊出,即可收取一定的报酬,俗称回扣。

有的中介人同时为几家报社提供广告。

在这种形势下,专门经营广告业务的广告公司也应运而生。

有些小的报社自己招揽的广告不多,多数是由广告公司提供的。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上海沦陷,经济十分萧条,日伪政府所办的报纸发行量又小,因此广告极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国统区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破坏摧残报刊和查封没收报刊,禁止发售的事件屡有发生。

国民党统治的城市工商凋蔽,民不聊生,报纸虽然很多,广告来源却不多,除申、新两报外,其他报纸的广告都很少,远远没有恢复到抗日战争前的水平。

上海解放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人们对广告的认识,曾经有过很多的曲折。

从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上海报纸上的广告很少。

其客观原因,是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生产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商品流通基本上是按计划调拨,工商企业毋需通过广告宣传扩大商品的销售;就主观方面说,人们对广告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有偏见,认为商品广告都是为商品吹嘘,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不仅一般人对商业广告缺乏信任感,工商企业怕被扣上资产阶级经营思想的帽子,也不肯做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