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建筑分析: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意大利热那亚)

合集下载

建筑大师伦左.皮亚诺

建筑大师伦左.皮亚诺

因为金属结构非常轻盈,从内部几乎让人感觉不倒它的 存在。建筑的部分立面用的是玻璃材料,因为内外部的 关系非常紧密,而且笼罩着整个建筑的静谧气氛,又给 陈列馆增色不少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 (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 (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法国蓬皮杜中心 (Centre Pompidou)
• 蓬皮杜中心简介 •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 心,简称蓬皮杜中心,在法 国巴黎市中心区,距卢佛 宫和巴黎圣母院各约1000 米。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 和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 合作设计,建于1972~ 1977年。 •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 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 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 ;现代艺术博物馆,约 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 设计中心,约4000平方米 ;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 约5000平方米。
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伦佐· 皮亚诺(Renzo Piano) 于1937年9月14日 出 生于意大利热那(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 皮亚 诺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 人,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爱在工地上 攀来爬去, 对沙石神奇地变成房屋与桥梁惊诧不已。由于整日 泡在建筑工人中间,他对建筑艺术 与材料的崇敬与 日俱增。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 科技大学获得建筑 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 筑师职业生涯。他先 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 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 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 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 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 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 馆的陈列厅、多功能 医院等等。尽管皮亚诺深受多 位建筑大师作品的 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 立独行,决不墨 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 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伦佐皮亚诺建筑设计思路的探讨

伦佐皮亚诺建筑设计思路的探讨

是徒劳的, 技术就象放在柄上的剑, 是在那里尽职, 而不是用来炫耀。

”技术进步是推动建筑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它既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又是时代感的象征。

设计不是从风格样式出发, 而是从技术需求出发。

其二,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技术到艺术的过程。

如果把建筑最终达到的造型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 那么要达到这个形式, 还需要与技术多回合的碰撞, 碰撞中加进建筑师对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理解。

皮亚诺的第一个真正被人们关注的作品是1976年他与罗杰斯合作设计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蓬皮杜艺术中心成为20世纪70年代早期完美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缩影, 尤其体现在技术方面, 它标志着当时文化解放思潮和迅速走向没落的机器时代思想的鼎盛时期。

然而到现代还可以看出蓬皮杜艺术中心与当地的主题结合比较紧密, 反映着时代的特征。

建成开放至今的多年里, 已有超过一亿五千万人参观过。

不管在巴黎市民、国际媒体或建筑学界的评价中,它都是一个空前的胜利。

蓬皮杜艺术中心采用复杂的骨架结构,支撑起中间空旷的内部用一种不同的姿态向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庄严的城市挑战, 它带给了当地人们逼真而不是过去那种华而不实的艺术陵墓。

与蓬皮杜艺术中心不同, 关西国机场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关西国际机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宽阔的视野范围, 它那波浪式的屋顶和末端逐渐变小的空间让人感觉它像是在拉着人们向前运动。

关西国际机场的完成在建筑行业中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它代表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它反映着一个时代, 即技术接近自然, 反过来, 自然逐渐被改变的时代。

当人们看到皮亚诺的每件作品的主旋律的时候, 能体会到明显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与时代的主题是多么的一致图。

皮亚诺对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有着特殊的偏好, 用技术三.建筑与自然的结合用先进的技术创造具有时代感的建筑同时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是皮亚诺的重要创作理念。

他不断地追求真正的自然化建筑, 这种观超越了对自然的形式与功效的单纯仿效, 它是一种更高的与自然融合的追求, 将建筑轻柔的融入自然,并使它充分体现在各个方面。

伦佐·皮亚诺

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Renzo Piano
设计手法
研究了当地传统棚屋建筑形式挖掘其与环境亲和的方式, 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出“编织”的构筑模 式。
皮亚诺运用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结构形式实施了他的这种 编织构筑模式。
结构
在皮亚诺的设计中重 新诠释了这一建筑形 式,不锈钢的水平管 子和有斜纹对角线的 木杆在结构上被精细 的结合起来。这种结 构体系不仅是由于形 式的需要还综合考虑 了抵抗拒风和地震的 需要。
Renzo Piano
通风情况分析
Renzo Piano
为了在建筑物内部形成被动式通风,皮亚诺设计 了双层皮系统。建筑的外皮分两层,分别由外部 弯曲的肋板和内层垂直的肋板构成。这两排肋板 都由胶合板制成。这双层皮系统能让空气在两层 肋板结构直接自由的流通。设在外层的开口则用 于引导来自海洋的季风,或者引导所需要的气流。 而设在顶部的天窗则被用于调节空气的流通。
●他重视材料的运用,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视技术对 材料性能的进一步发掘,经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发挥到了材料性能 的极至。这种敏感,可以说来自于工匠世家深厚的家学和传统,来 自于天性和勤奋。
●皮亚诺十分重视各种技能的发挥,不仅仅是徒手制图技能,还 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并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视实际动手的模型制作 能力。
“敢于打破常规,并坚定地使之付诸实 现,你就会发现,你的设计已不受任 何限制,并达到自由自我的境界。”
这是皮亚诺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走向辉煌的阶梯。
Renzo Piano
海天之舞
——芝贝欧文化中心
皮亚诺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很好的诠 释了卡纳克的美拉尼西亚文化。
建筑概况
建造年代: 1991年—1994年

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1966-2005年作品选

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1966-2005年作品选

转自: 专筑网 建筑大师Renzo Piano 3 伦佐·皮亚诺1966-2005年作品选3佐·皮亚诺基本信息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

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

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Politecnico)。

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

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伦佐·皮亚诺的生平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于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皮亚诺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人,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爱在工地上攀来爬去,对沙石神奇地变成房屋与桥梁惊诧不已。

由于整日泡在建筑工人中间,他对建筑艺术与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

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

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

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1969年,皮亚诺得到了第一个重要的设计项目:位于日本大阪的工业亭。

这个设计吸引了许多赞赏的目光,包括一位出生于法国、说着英语的年轻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

他们发现彼此有许多的共同点。

1971年,一个工程商建议皮亚诺与罗杰斯合作参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国际竞赛,他们最终赢得了这个竞赛。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高技派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高技派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高技派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建筑大师简介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

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于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

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

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1971年,一个工程商建议皮亚诺与罗杰斯合作参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国际竞赛,他们最终赢得了这个竞赛。

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因为休斯顿menil博物馆和瑞士巴塞尔附近的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人们对皮亚诺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他用关西机场美妙绝伦的候机楼装点日本大阪湾的一座人工岛。

他还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耸入云的木棚状文化中心。

在那里,通过煞费苦心地了解当地的习俗、信仰与审美情趣,他赢得了对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着长老们的支持。

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

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伦左.皮亚诺

伦左.皮亚诺
意大利建筑大师 伦佐皮亚诺
关于伦佐皮亚诺


1937年9月14日,伦佐· 皮亚 诺出生在热那亚一个建筑商 家庭。1964年他毕业于米兰 理工学院的建筑学校。1964 年—1970年间主要在米兰从 事建筑设计。 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开始, 时年40岁的皮亚诺便与“高 技术”联系在一起。在以后 的近30年的建筑创作中,他 不断地探求用技术去解决建 筑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新方法, 技术逐渐融合在他的创作过 程中,从有形到无形,成为 其建筑作品的生命中枢。
皮亚诺

皮阿诺是享誉世界的大师,是一个极 具时代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强烈地 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他不跟 随任何或是理论的潮流,也不局限于 个人的风格。再此,让我们诠释和分 析皮亚诺的工作方式,尤其是他对于 文脉的关注。上传得作品涵盖了从城 市建设工程,比如波茨坦广场总体规 划,阿姆斯特丹的科学博物馆,鹿特 丹和悉尼的大厦,到让人称赞的贝耶 勒基金会博物馆,以及将建筑师的感 知扩大到了地段和当地传统并将传统 材料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喀里多 尼亚的J· 芝贝欧文化中心等诸多作 M· 品。他的这些作品及思想对国广大的 abbser来说,有很强的思考学习价值。
IBM移动展览馆(IBM Travelling Pavilion)

Piano画的草图

其中的一个拱 在意大利热内亚的海滩 上,组装一个拱

建筑的玻璃采用 了多次反射把阳 光温柔的放进来, 在室内还采用了 索膜结构,制造 了室内的灰空间
平面图
纵向剖面
横向剖面
最为迷人的拱端细部
“脊椎”的剖面,通风管道
装配过程

这是在米兰,尚未向 公众开放,卡车是 装展品和设备的

用聚碳酸酯(PC)作围护结 构透明绝热。但是要防止室 内辐射过热,所以应该有明 显的通风降温考虑(剖面顶 部的管道用来降温)此外还 有可供灵活调节的遮阳考虑, (对于展厅而言,防止direct light,利用diffused light更为 重要)也许这样的建筑并非 是为人提供长时间的内部活 动考虑的,仅仅是一个追求 灵活性的展廊而已

伦佐·皮亚诺 高技派大师的诗意建筑

伦佐·皮亚诺 高技派大师的诗意建筑

伦佐·皮亚诺高技派大师的诗意建筑四十年前惊世骇俗的设计师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而当它刚刚落成之时,那些裸露在外的金属管道惊世骇俗,在优雅的巴黎街头是如此触目惊心,立即成为当时巴黎市民攻击的对象。

是新锐时尚还是建筑丑八怪?巴黎媒体也为此争论不休。

这些稀奇古怪的体验让第一次接触这个怪物的观众们感到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对美丽的巴黎的亵渎,因而强烈要求拆除它。

令人感到迷惑的是,人们容易冲动,也容易顺从。

很陕,他们就对蓬皮杜艺术中心裸露的器官没有什么意见了,相反,他们甚至害怕失去它――新巴黎的象征。

和埃菲尔铁塔以及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引发的轩然大波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最终也这场口水战暴得大名,成功晋级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

它的设计师,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伦佐・皮亚诺和他的英国搭档查德-罗格斯,也因此项目一炮而红,迅速成为建筑世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展”开幕式上,亲临现场的伦佐・皮亚诺在演讲中一开场就提到了自己的成名作蓬皮杜,他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电厂,这让我感到很亲切,当我们于1970年代来到废弃的蓬皮杜时,那里原来也是一座电厂,里面什么也没有,在当时我们也有一个清晰的想法也就是说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我们要把文化展现给每个人。

”皮亚诺的建筑设计就体现了一种可以享受的文化,如果你以为皮亚诺只会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毕生追求的,不是浮夸,而是无限接近于诗的精准和自由。

向前涌动的波浪伦佐・皮亚诺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建筑商的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父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

从小,他就在建筑工地上长大,眼看着房子就这么一幢幢地建了起来,在这行业中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建筑师这个行当有了人生最初的憧憬。

有一次,他到他父亲那里,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想当建筑师?你可以当建筑商啊,建筑商就像个小上帝似的,当建筑师干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父亲。

意大利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Renzo

意大利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Renzo

谢谢!
1971年—1977年,成长与法国的年轻皮亚诺和罗杰斯 共事,他们合作赢得了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竞标赛。
1978年—1980年,皮亚诺和赖斯形成了伙伴关系,建 立了皮亚诺&赖斯设计事务所。1981年以后,皮亚诺独自成 立了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1998年,伦佐·皮亚诺获得了第20届普利策建筑大奖。
关西机场位于大阪湾,于1994年启用。机场是一座豪华玻璃与钢制的建筑 物。这项工程包括在软黏土上堆起20米的碎石。一条长桥把岛屿与陆地连接起 来,并直接将公路和铁路乘客运送到机场。机场只有一条跑道,拥有可供41架 飞机同时使用的空间。
登机翼楼的长度极大,可能是已有的建筑物中最长的,并且内部空 间完整,有1700米,一个一个的空间在顶棚下不断向前,就像是向前用 动的波浪。这些空间包括一个称作“峡谷区”的多层大厅。
意大利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提纲
▪ 走进伦佐·皮亚诺 ▪ 经典建筑赏析
走进伦佐·皮亚诺
▪ 伦佐·皮亚诺的生平简介 ▪ 伦佐·皮亚诺的建筑成就 ▪ 皮亚诺工作室的四个时期
生平简介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于1937 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建 筑商世家,皮亚诺的祖父、父亲、四位 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人,他曾经 说过自己也应该是建筑商人,而不是建筑 师,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建筑师。
2004年,皮亚诺完成了达拉斯的Nasher雕塑美术馆
建筑成就
▪ 1970年,与理查德·罗杰斯,以及赖斯合作,赢得了蓬皮杜 艺术文化中心国际竞赛。
▪ 1978年,被授予国际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 1981年,荣获了美国AIA荣誉奖 ▪ 1985年,荣获伦敦RIBA荣誉奖 ▪ 1988年,荣获大阪空港优秀设计首奖 ▪ 1994年,荣获美国文学与艺术协会荣誉奖 ▪ 1998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大奖 ▪ 2000年,荣获“自然之魂”木建筑奖 ▪ 2003年,荣获意大利建筑金奖பைடு நூலக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环境与景观
阶梯型的跌落式结构使整栋建筑与地形接触紧密。
建筑环境与景观
同时,倾斜的屋顶设计既减少了山的轮廓线与建筑轮廓 线的冲突,又保证了充足的采光,且提供了宽阔的视野。
建筑材料应用
玻璃与木材的交响曲
该建筑整个构造由细 皮亚诺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经他的手使用的材料 钢柱支撑,木板层叠 而成的木梁构成屋面 的框架,墙壁清一色 都被发挥到了材料性能的极致。皮亚诺善于就地取材, 的全是玻璃板,木材 营造出亲和温馨的效 果,玻璃制造出轻盈 物尽其用,同时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也是他的原则, 通透的感觉,两种材 料交相辉映,完美的 搭配在一起 而这些在这个建筑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工作间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意大利热那亚,Vensima,1991
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建筑外观与形态
实验室工作间位于热那亚,建造于一个远 离城镇且偏僻的山腰上,建筑随着台阶状 的山地逐级攀升,拥有一个斜向下的玻璃 屋顶
建筑的东北侧有一个与建筑平 行爬升的索道,西南侧随着海 拔的增高而层层递进,皮亚诺 本人将这个形态想象为“蝴蝶 的一只翅膀”
右图展示了建筑固定楼板 的方法:钢件相互连接并 连接到支撑钢柱上,木制 工作室使用细长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柱支撑屋顶,使用木 材做梁,四周的玻璃 没有使用玻璃框,因 此建筑的构造看上去 十分简明
的楼板搭在接头处
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建筑建造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工作间的建造过程大致为: 整平土地、铺设钢梁、铺设地板、安装立柱、安装梁 柱的结合构建、安装梁、安装玻璃隔断、安装玻璃的 支撑龙骨、安装玻璃、安装遮阳装置
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建筑功能区的划分
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工作室的空间体验
站在最底层,能将大海的风光 右图展示了由最高的工作层向 从较高的工作层望去,人的视 下层望去的情景,玻璃的通透 尽收眼底
野会随着倾斜的屋顶汇聚到最 性使得整个建筑看上去柔和而
低层一个狭长的玻璃墙上 不失通透感
建筑环境与景观
坐落于古老的利古里亚海滨 台地上,面朝地中海,周围 是独具特色的梯田以及丰富 多样的绿色植物。 它带给人们的不是获得庇护 的安全感,而是与自然环境 零距离接触的亲近与温馨。
建筑材料应用
就地取材
建筑中使用了许多就地取材的材料,外墙朝外的一侧是毛石, 朝里的一面以及一些楼梯则选择了当地最典型的浅粉色涂料。
建筑光照
巧妙利用自然光
玻璃是利用自然光最好的材料,玻璃的 功能不止是遮风挡雨,更是室内得知外 部世界的媒介材质之一。
日光与天空的散光做为光源,光线通过门窗 和天窗进入建筑。自然光细腻的照射在木地 板上,营造出惬意,充满阳光的生活情调。
对那些工作在这个屋顶下的 人来说,会感到有一点被被 藤曼遮蔽的感觉。百叶窗随 着昼夜与季节变化,人在这 种变化中能感受到自然的韵 律。
建筑光照
梦幻的人工光
白天的自然光营造了惬意 的生活氛围,夜间人造光 源营造出了从内向外的梦 幻景象。
顶部百叶窗的改变,可以 让建筑的顶部产生多样的 光影效果。再配上两侧的 玻璃墙,整个建筑就像夜 里的一颗明珠,闪闪发光。
建筑光照
百叶窗自动控制系统
屋顶的遮阳百叶采用了全自动控制系统,根据自然 光照的强度自动调节,让建筑内的光照始终保持在 最适宜的状态。
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建筑师的构思过程
设计师没有生硬的试 图将建筑固定在那里, 而是因地制宜地融入 进去,将建筑依偎在
这三张图展示了使用之前
的场地,附近有一个农舍,
梯状的山坡上
远处是热那亚景观
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
建筑结构分析
左图为薄木梁及木梁与支 工作室没有使用玻璃框,而是使 用了细长的玻璃销子固定着相当 撑钢柱的细节 大的玻璃板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