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观《起跑线》有感

观《起跑线》有感1、观《起跑线》有感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将家搬到了富人区。
为了进入名校,他们想尽办法,最终因为没有通过面试,没被录取。
于是他们就假装穷人,来获取第二次机会,又将家搬到平民窟,以此应付检察官的检查。
后来,一户不知内情的穷人邻居热心地帮助了他们,一次,为了帮助这户富人攒学费,他们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到一辆车的前面。
富人的孩子有幸上了名校,但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件事情败露了!穷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准备去告发他们。
去的路上看到了富人的孩子皮娅,望着天真而无辜的孩子,穷人还是心软了。
可是,皮娅的爸爸终于忍受不住内心的煎熬,选择了向学校坦白自己的富人身份,并毅然将皮娅转到了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
最后一家人过上了安心踏实的生活。
靠欺骗永远过不上幸福的生活,不义之财也不会使人快乐。
一次,张老师给我们发章。
我应该得到四枚,可是发到我手上的章却有五枚。
赚一颗章多不容易啊!我本想着把这枚多出来的章偷偷塞进书包,可是心里又觉得很不安稳。
“我要做个诚实的人。
”我心一横,便咬着牙把章拿了出来:“老师,您多给了我一枚章。
”并把章放到了张老师的面前。
张老师愣了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朝我点点头。
我的心也平静了下来。
我觉得皮娅的爸爸最终的选择是对的,他教会了孩子诚实的重要性。
诚实是金,他并没有让他的孩子输在做人的起跑线上。
2、观《起跑线》有感时间还早,就一起看了一场电影。
《起跑线》是一部喜剧电影,轻松欢笑之余也深深地触动到内心深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学会了去触摸编剧所要表达的深意。
一开场,精明的时尚衣服店老板销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时候被老婆一个电话召回,让人对这个老板有了一个精明却并不视金钱和生意至上的亲近感。
主人公在面临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的择校问题上大伤脑筋,先是买“学区房”,然后报“补习班”,从孩子到父母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就连面试都提前进行了演练,可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是被残酷的拒之门外,理由是“作为生意人,不能足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
观《起跑线》有感9篇

观《起跑线》有感9篇观《起跑线》有感1(972字)这一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比较火,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线》。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个痛点,来表达观点。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儿要上学了,为了送到最好的学校,买学区房,送孩子学习,家长也改变形象包装等,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进最好的学校。
忙了半天,最终被拒绝了,原因是家长的背景不是学校需要的,我看到这儿,笑了,印度的好学校也拼爹,土豪不好用了。
在我以为影片到这儿已表达了它的观点时,又戏剧性的反转了。
学校有一定比例的贫民窟的名额,于是他们又搬到了贫民窟里,结果真的成功了,进了这所学校。
是不是也在揭示这种看似对贫民的照顾政策也是有漏洞的。
当学校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让这家人退学。
到这儿,为了赢在起跑线的奋斗,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社会的阶层固化,还有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无论中外的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学校。
看买学区房那段,真是感慨呀。
大连这一年来学区房的房价翻倍的疯狂涨价,已让我这样的工薪族望尘莫及。
细细想来,去了那样的学校,就一定能让孩子考上那三甲高中吗?考上了三甲高中,就一定是能考上一流大学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
那为什么还要去?大家还是认为那的师资水平相对较高,期待孩子能在高师带领下,自家孩子更能有好成绩。
这也是家长的稀缺心态吧。
看到好多进了名校的毕业生回来,也说名校也有水平不高的老师,也会出现大家都提前学过了,课上直接跳过,继续往下讲或是直接题海战术。
学生为了适应,需要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辛苦更努力。
孩子们拼命的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大学,然后呢?还是会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
家长的从众心理,亦或对孩子同学人脉的期望,都将学校看得太重,而真正需要关注的应是孩子,孩子适合这种高压的竞争吗?孩子的优势又在哪里?一部印度电影,让我们思考着我们身为父母是不是也是迷茫的呢?孩子们如何应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呢?这部电影虽然有喜剧色彩,看完却心情也不轻松,也让我陷入思考之中。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例文电影起跑线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为大家分享了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借鉴!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
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
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
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
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
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
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
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
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
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
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
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5篇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5篇《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起跑线》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篇1)偶然的一个星期,和多年好友一起去看了新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
一开始只是抱着可能是喜剧的态度买的票去看,但看到全剧终,顿时发觉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它更多的是透露这如今的现实。
很多人说,要从起跑线开始,要让孩子从起跑线就领先于别人。
电影中有几句话,是让我和朋友同时发出感慨的。
一是剧中电视的主持人说,有一场马拉松将从明天开始,这不是运动性的马拉松,而是家长与孩子们之间关于上学的马拉松。
二是当男女主人公去找所谓的教育帮手时,女帮手说:“很多父母从刚刚怀孕就开始了”。
受教育,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一场争夺赛。
这场电影所反映出的现实并非无中生有,在身边就可以看到。
影中男主人公早晨去排队领入学申请表时,那儿早已有许许多多的人,有的甚至凌晨一两点就开始排队等候了。
这种现象,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在我的家乡,甚至有从开放录取学生的前一天就开始有家长排队的学校,不得不说那的确是一所极好的学校。
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进这所学校读书,甚至有交高额学费的,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这部电影,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这种行为是否值得,小孩子进入这所学校读书后又是否真的快乐成长。
在我的家中,我的父母始终认为快乐成长就好,不追求我们有多优秀,我想,我的父母是真的与众不同,是新时代的父母代表。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篇2)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
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
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
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观后感集合(15篇)《起跑线》观后感1周末,我和爸爸在天寒龙街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
看了看表,时间还早。
哦,去看电影吧!就这样,我们走进了电影院。
我们看的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起跑线》,讲的是一对有钱的夫妇为了让女儿上个好幼儿园,买下了全国最好的幼儿园小区。
住在那里的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他们都用英语交谈。
虽然吉拉的妻子会说英语,但是吉拉不会。
所以大家都觉得吉拉家只是个土豪。
所以他们家在当地是很边缘化的。
最后学校开始招生,但是学校认为吉拉是个商人,不会太在意孩子的学习。
没有办法回到怀疑,学校会把25%的学位留给穷人。
吉拉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家住在贫民窟里。
最后,他带着谎言进入了作文学习学校。
然而在贫民区帮过他们很多次的朋友的儿子没有入选。
吉拉认为他假装贫穷,剥夺了真正穷人的`孩子上学的机会。
于是他带着女儿离开了学校。
吉拉真的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赞美他的正义感。
电影开始时,吉拉正在和一位顾客谈生意,他的妻子给他打电话,他开车去接她,表明他非常爱他的妻子。
开派对时,女儿想和他跳舞,他不顾形象狂舞。
为了让女儿进一所好学校,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表达对她的爱。
同时,这部电影也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择校问题。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报名的长队描绘了择校的残酷。
表达了大家对择校的不满。
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情况,为孩子们的未来增添光彩。
《起跑线》观后感2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
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
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起跑线的观后感

起跑线的观后感起跑线的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起跑线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起跑线的观后感1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
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
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所以,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千千万万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不是每个有钱人最后都能幡然醒悟,影片最后那些想站起来鼓掌却瞬间放弃的镜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家长不能、不想也不敢,因为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每个人都不敢。
也不是每个穷人都像影片中那样善良。
也并不是每个学校的领导人都像或不像影片中的校长。
其实,看清楚现实不是妥协。
那些喊着改变命运、促进公平的确很美好,不过几千年来的人性和游戏规则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就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所谓防不胜防。
认清了现实再来谈教育,教育不该放的太低,因为下一代需要。
教育也不该放的太高,太高会站的不稳。
起跑线的观后感2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可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控制自己习惯的能力。
在日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吃饭时都是自己打饭观后感大全,能吃多少打多少,尽量把饭菜吃完。
吃完饭以后再自己刷盘子,擦桌子。
他们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力很强。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共含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起跑线电影观后感看到了电影《起跑线》的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部印度片,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的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的故事。
电影我是提早订好的,平时看电影我都不买零食。
这次还买了一个套餐,里面有两杯可乐和爆米花。
这是孩子强烈要求的,为了满足孩子,就订下了。
每对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
电影里的父母,为了报名喜欢的学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
而且还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让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辅导。
虽然这对父母是有钱人,可是最好的学校竟然不录取他们的孩子。
最后想到了假扮穷人,要此来拿到指标。
因为这所最好的学校,有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名额。
有钱人去最低层里面生活,可是为了孩子都坚持忍下去了。
可见这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学校,却因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学校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终又去了普通的学校。
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看一看。
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篇2:起跑线电影观后感《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
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国,在国民教育领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等高强度超龄教学、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天壤之别、教师和校长的势利庸俗、教育腐败等。
印度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一样,从老师到学校,从孩子到家长,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浮躁气息。
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故事,总被我们的邻居滴水不漏的讲出来呢?《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起跑线的观后感,欢迎借鉴!起跑线观后感1《起跑线》是2017年5月上映的印度电影,明晚西大教育部的儿童剧场要播放的一场电影,我忍不住好奇心,提前搜来看了。
说实话,感触很深,也很多。
昨天心理学课,老师讲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0岁开始讲起,一直讲到65岁以后,其中重点就是中学以前的儿童教育。
而儿童教育的重点又是作为家长能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得不说,做一名好家长太难了。
0-1岁,是建立婴儿信任的时期,母乳一定是要让婴儿吸够(一定是母乳才行,喝奶粉也得用小口径的),吮吸的时间越长越好。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这样做的话,在后面的阶段会出现孩子咬手指头、咬铅笔头等习惯,也会养成一个人能讲很久的废话来满足口唇的欲望。
另外国学教育也很重要,孩子玩耍时可以放点国学经典朗诵或者英语,过几天你背上一句,孩子可能就不自觉地接了下一句。
这个时期要大力培养孩子的习惯。
2岁,要进行早期的性教育,让孩子不要认为性这个东西是羞耻的,而且也要让孩子能进行自我保护。
绘本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此时是发展孩子独立、自我的时候,给孩子多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一句话是对孩子侵权就等于犯罪,孩子的能力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弱,孩子比我们想得要强大很多。
要给孩子能跳起来摘得到的桃子。
另外如果你让孩子帮忙做事的话,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时国学经典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了,要告诉孩子首孝悌次谨信等等。
其次像穿衣服之类精细动作要提早训练,前一天晚上玩儿扣扣子游戏可为第二天早上起床不浪费时间做准备。
3-5岁,此时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目标明确、勇于表现。
父母要善于为孩子搭舞台,让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可以表现,要有一技之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习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
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发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
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困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鄙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须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单单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
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1 / 3
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
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
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
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
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合适学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
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其实不意味着纵容,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
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
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
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2 / 3
学生的优秀与否。
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养。
与其父母的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的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