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这种突发事件不仅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广泛的影响。
当前,全球的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活动频繁出现,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中外媒体的报道中,不同国家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影响不同媒体报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同样的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比如,对于“恐怖分子”的定义,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恐怖分子被认为是使用恐怖主义手段进行暴力行为的人,而在某些亚洲和中东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一些武装组织或政治运动员使用恐怖手段是对于侵略和压迫的合法反抗。
所以,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中外媒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新闻价值的不同新闻的价值是媒体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存在的另一个差异。
不同的媒体可能会因为其侧重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
如西方媒体更注重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切入,报道受害者的亲朋好友的感受和反应;而中方媒体更着重于政府当局对恐怖分子的追捕和处罚,并报道恐怖分子的背景和犯罪动机。
三、意译与直译的差异另一个影响报道差异的因素是语言的差异。
在报道中,中外媒体将同样的信息进行翻译时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从而导致报道的差异。
比如,英文媒体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常使用直白甚至激烈的措辞,而中文媒体则通常采用含蓄而缓和的语言风格,这都会导致报道出现不同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恐怖袭击事件常常与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有关,因此,媒体报道的差异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媒体可能因为立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事件进行不同的报道和解读。
比如,一些西方媒体会强调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危险,强调对其进行打击和消灭;而在某些国家,政治利益的考虑会导致媒体对事件进行掩盖、缩小或者夸大其重要性。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拓欣梁润生[摘要] 灾难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2006年发生在红海的埃及客轮沉没事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及时进行了报道。
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事件报道的异同和原因,探讨不同文化对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寻求一种在跨文化中受众认可和容易接受的灾难新闻报道。
[关键词]灾难新闻《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G2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29(2011)03(下)-0018-02《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两者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也就成为中美新闻对比分析的重点。
灾难新闻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如地震、洪涝灾害、台风、飞机失事、沉船事件及暴风雪等各类突发性灾难事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其危害之严重,范围之广泛,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六个自然段对埃及客轮沉没进行了报道,并把该新闻排在国际新闻版的左上部,足以说明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纽约时报》的报道更加详细,内容长达24个自然段,并分三层标题,把该事件排在第一版第一栏,24段的报道在第一版第一栏报道几段后在第五版继续报道。
相比之下,由于《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理论宣传的灵魂,因此在新闻的排版、新闻报道的篇幅上远远少于《纽约时报》。
从新闻报道内容上,《纽约时报》详细描述客轮沉没情况,重点呈现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苦心情,特别是在报道的结尾一个遇难者家属和遇难者在客轮沉没前的最后一次通话,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遇难家属心中无限的悲痛和辛酸,唤起人们对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楚和同情。
而《人民日报》注重的是新闻报道的宣传职责,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理念,引导受灾民众了解灾情,认识灾难的破坏性,激发一种战胜灾难的精神力量。
从新闻报道的图片设计上,《纽约时报》刊登客轮、失事区域地图、失踪者亲人等多幅照片,注重视觉效果,追求图片的装饰、美化作用,追求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国际社会中,美国的新闻媒体一直被认为是客观、公正、真实的代表,而中国的新闻媒体则被指责为宣传口径统一、内容受限、比较传统的代表。
那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究竟有何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新闻报道的内容美国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尽量不能主观臆断和偏颇。
如果出现失实报道,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更正或者道歉。
而且在美国,权力监督媒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
媒体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报道的形式,揭露政府或企业的不法行为,惩治腐败现象。
相反,中国的新闻报道受到官方宣传的干扰,被政府机关统一控制。
新闻报道不允许公开讨论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会被证明与中国的重要利益相抵触。
因此,在中国,重点关心官方的政策言论和政策调整,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
二、社会信息监控美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信息监控相对较严格,尤其在涉及个人隐私的议题上更是如此。
他们强调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比中国更加重视信息真实度,从而减少凭借主观判断编造内容的可能性。
中国的新闻媒体对社会信息进行了大规模严密的监管,这是由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所产生的。
新闻媒体有必要坚定维护中国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并在各个方面宣传中国的优势议题。
但是他们并不像美国的主流媒体一样避免旁观者的立场参与,所以就会出现偏颇。
三、对事件的政治敏感美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注重保持敏感度,尤其是在政治敏感性事件上。
例如,在国际关系和政治问题上的报道中,美国媒体经常以人权、民主和自由等标准来指导其报道,遵循公正、平衡和多元化的原则。
相反,在中国,政治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很多官方新闻推广活动都要获得官方批准。
有时候它们够得到来自官方的正式新闻线索,以此来帮助他们及时反映重大新闻事件。
然而,这种控制也导致中国新闻媒体的思想和立场多次出现过失误,例如反映国际关系时的官方反应和立场有误。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2)1.2 中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4)二、应急预案与准备 (5)2.1 中外应急预案制定比较 (6)2.2 应急资源储备与调配 (7)2.3 应急培训与演练 (8)三、应急响应与处置 (9)3.1 应急响应机制比较 (10)3.2 信息报告与发布 (11)3.3 现场指挥与协调 (13)3.4 救援与灾后恢复 (14)四、应急管理评估与改进 (15)4.1 应急管理效果评估 (17)4.2 问题与挑战分析 (18)4.3 改进策略与建议 (19)五、案例分析 (20)5.1 国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1)5.2 国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2)5.3 案例比较与启示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比较总结 (28)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9)6.3 建议与政策倡导 (30)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组织结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应急资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我们将介绍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人本主义、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以及这些理念在实际应对过程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将探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还将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将关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资源配置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存在无法避免。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灾难事件是指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事件。
在全球范围内,灾难事件时有发生,而不同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方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在报道内容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中,更加关注的是受灾群众的生活境况、政府的救灾举措、社会的援助行动等方面。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灾害的原因、灾难背后的故事和灾情的严重程度。
国外媒体更侧重于为读者呈现灾难事件的完整面貌,通过深入采访、数据调查和专业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来龙去脉。
而国内媒体更注重于呈现灾难事件的人情味,通过大量的生动图片和真实案例来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善心。
在立场倾向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倾向于宣传国家的救灾行动和社会的正能量。
在报道中,经常强调政府的决策和救灾部门的救援行动,传递出一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正能量。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像中立报导。
他们更注重客观中立,不夸大不刻意美化,客观地呈现灾难事件的发展过程,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评价。
在传播方式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体和官方平台进行报道,比如电视、报纸、微博等。
国内媒体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合力,动员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救灾。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多种渠道对灾难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媒体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影响。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不夸大、不缩小、不炒作、不消极、不造谣、不煽动情绪、不制造恐怖气氛,这些都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次,必须确保时效的准确快速。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各家媒体在时间上的比拼一点都不亚于奥运竞赛,谁都想夺得第一时间报道的金牌。
这就意味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重要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力。
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发稿,都要竭尽全力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反应,“抢”出新闻价值。
最后,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
”②媒体不仅有责任给受众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有责任做好大众舆论的向导,在报道政治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时,要求严格谨慎的考究报道方式和内容,引导受众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不仅市给国人的当头一击,也让我国的媒体措手不及。
但是,这一时刻注定要载入史册,我国媒体也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㈠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方法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24小时连续直播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很引人注目。
地震发生后,央视一方面快速派出记者赶赴灾区,另一方面马上联系汶川、成都、绵阳、都江堰以及周边有震感的省市电视台,征集关于地震的一切一手信息,同时专家学者也被请进直播间,直播平台迅速搭建起来。
从报道内容来看,在直播初期,央视的报道集中在报告最新消息、救人救命上,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
从16日开始,央视对地震的直播进入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阶段,报道的主题逐渐向防疫、灾民安置等议题过渡。
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报道初期略显凌乱,但报道的主题意识、阶段意识都较清晰的体现出来。
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电视直播史纪录。
在汶川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社就向全国发出了有关地震的快讯,28分钟后就发布了震后第一张图片;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和报头相当醒目的位置发表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报道,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了受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当天下午3点04分时的《中国之声》开始播发地震消息,并且邀请了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介绍汶川地震的情况,在之后的节目中直播了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
除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外、各地方电台电视台、国内各个报刊杂志,也纷纷加入汶川地震报道中来,开设专版专栏,组织专题报道。
中国媒体的迅速反应、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信息内容的丰富,都为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积累了重要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的新闻舆论在国际上的刻板印象。
㈡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赤膊上阵的方式来面对,这对于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来说正面临着最大的冲击和突袭,也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报道领域的一次变革,带来了中国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手法的进步。
⒈充分公开即时发生的信息自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媒体便显现出超水平的快速反映。
不仅从网络,甚至到电视、广播、报纸,都迅速集中到同一阵地,成为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灾区的信息大本营。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一直是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在这场引起全世界媒体关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媒体做到最成功的突破点就是快速、充分、透明地公开信息,从而在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在地震发生十多分钟后,新华社立即发出了第一条快讯。
新华社所播发出的英文快讯早于所有外电,早法新社六分钟,早美联社八分钟。
新华社在14点47分即发出简明消息:“据中国国家地震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
”新华网于14时55分42秒公布了地震消息,这是网上最早发布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距离地震发生时间仅差27分钟。
地震发生28分钟后,新华社发布了第一张图片。
地震后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口播了第一条新闻,之后推出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直播,同时滚动播出有关抗震救灾的消息和工作进展。
与此同时,许多纸媒体也纷纷推出应急预案,各家中央媒体同时在地震当天就进行了报道采访。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道之迅捷、之全面,大大出人们预料。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中国政府对四川地震的迅速反应令人钦佩。
”③⒉媒体报道以关注最具价值的生命为核心在任何天灾人祸中,没有什么比人的安危更为重要,所以突发性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都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在汶川强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站发布了关于地震震中和震级的消息。
地震后的两个小时里,重庆最先发布了此次受难的首批伤亡数字。
之后,官方便开始逐步更新伤亡人数,媒体也开始记录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在记录全力营救和医治生者的同时,也对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给予力所能及的祭奠,这是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信息铺天盖地,高级官员和救援人员快速做出反应,这与中国以前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④⒊控制言论,主流媒体的声音占主导地位地震刚发生不久,便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救灾过程中种种毫无根据的猜测、空穴来风的疑问、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常有出现。
例如:5月12日汶川地震时,北京地区也有震感,于是有人就到处传播说“北京地区12日晚将发生地震”,对于这种情况,新华社立即发布了来自地震局值的权威消息。
据北京地震局分析,“近期北京不会发生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关北京地区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于是各网站、大电台、电视台、迅速转发了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及时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稳定了人心。
有新浪网民提出了“十不宣言”,即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漫骂,许多论坛纷纷转帖,各大网站也十分自觉、自律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
在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后,有境外媒体针对灾区校舍的安全质量和学生伤亡较多的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人民网迅速组织撰写并发布了《地震中校舍倒塌是世界性难题》等几十篇评论文章,并邀请有关专家在线与网友交流,答疑解惑。
也有人针对中国地震预警机制提出质疑,新浪网也迅速刊登了《一定要看,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的文章。
无论这些质疑是否得到满意的解答,但我国媒体有意愿站出来回应国际的声音的表现是积极的。
⒋媒体集中联合共同披荆斩棘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作为汶川大地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快速的信息,催人泪下的篇章,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团结的力量。
在这场灾难中,我国媒体空前的团结和强大让人不禁惊讶。
此次报道信息量之大,使得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通过图片、文字、博客、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
有的消息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有的消息表现抗震救灾中的感人场面,有的消息报道防震抗震、卫生防疫等基本知识的介绍;此外,还应用了现场连线、采访访谈、甚至频道全天直播等手段来报道灾区情况。
媒体如此集中联合式的报道,在我国突发新闻报道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⒌报道全面、准确对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情况报道,无论从报刊到电视广播还是网络,都铺天盖地的进行报道,灾情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报道涉及的信息范围更全面。
从救援工作的总体进展程度,到每天最新人员伤亡的具体数字和财产损失,信息的公开程度基本达到了出乎国人以及境外媒体的意料。
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媒体的快速反映、权威透明的信息很快得到人们的称赞,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做到了最大化、最优化。
“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不同了,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⑤以上这些都能够证明,今天的中国媒体已经在快速成长了,但是,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全面覆盖一场灾难,既然是第一次,自然就有很多值得留意和检讨的地方。
麦克卢汉说过:“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
”⑥也恰恰说明媒介在传播中的地位。
三、美国媒体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2005年8月25日的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虽然离我们有段距离了,但同样印象深刻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虽然国情不同,但同为突发性新闻事件,从美国媒体的消息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优势,可以参考对比这些媒体的报道角度及报道突发事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新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