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菊会友传承菊文化
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引言不第后赋菊是中国古代文人饮酒时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也被称为“赋菊会”。
赋菊是指赋诗写菊花,即以菊花为题材创作诗歌。
这一文化活动源于唐代,至宋代时已经成为文人雅事之一,并在后来的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在这一活动中,文人们通过写诗来吟咏菊花,抒发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并通过赋诗来增进友谊,交流文化。
赋菊的起源与发展赋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文人雅士热衷于描绘花鸟的诗歌创作。
在唐代,菊花成为了秋天的代表花卉,受到文人的青睐。
而在宋代,这一活动已经日益成熟,赋菊的会场相继出现于各地。
宋代文人陆游在其《赋白菊诗》中写道:“白菊尽,芳菲尽;于今无一花可赋。
”可见当时赋菊活动的热度以及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明清时期,赋菊的活动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的一种重要方式。
赋菊的主要形式与内容赋菊的主要形式是写诗赋菊,文人们通过诗歌来抒发对菊花的赞美之情。
菊花在诗歌中被形容为秋天的芬芳之物,承载着文人们秋意的寄托。
古代文人在写赋菊的同时,也常常在菊花上题刻自己的名字或好友的名字,以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这些题刻可以是一个字、一个句子,或者是整首诗歌。
这些题刻的作用不仅是装饰,更是对菊花的一种赋予个性化的方式。
另外,赋菊的内容也常常涉及到文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们通过菊花的绽放与凋零来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美好,表达出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之情。
赋菊会的流程赋菊会通常在秋天的菊花盛开季节举行,一般在宴会或聚会中进行。
以下是一般赋菊会的基本流程:1.欣赏花艺:在赋菊会开始之前,参与者会先欣赏菊花的花艺表现。
菊花会被栽培成不同的形状和品种,如寄生菊、植物型菊等。
这些不同品种的菊花具有独特的美感,文人们会在这一环节中感受到菊花的美丽与神韵。
2.饮酒作诗:在赋菊会进行中,参与者会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他们可以选择自由创作,也可以选择诵读经典的菊花诗词。
赋诗的过程中,大家可以边赋边聊,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共同享受文人的雅趣。
依托菊花传统,打造独特地域的学校精神

依托菊花传统,打造独特地域的学校精神作者:吕麟来源:《师道·教研》2018年第08期小榄俗称“菊城”,小榄菊展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非常有名,小榄人种菊、品菊、赏菊、培菊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小榄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菊花文化。
作为小榄镇第一中学,在传承地方文化上责无旁贷。
一、菊花与人文菊,在古代文献里作“蘜”“鞠”。
如《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尔雅·释草》曰:“蘜,治蘠也。
”晋郭璞注:“今之秋华菊。
”《初学记》卷二七引晋周处《风土记》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名也。
”宋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
蘜,穷也。
”农历九月之际,各种花卉已开穷尽,菊花是最后之花,故曰“穷”。
给菊花注入丰富文化内涵的主要有三个人:屈原、钟会和陶渊明。
屈原在《楚辞》咏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与朝中奸侫同流合污的节操。
陶渊明同样以诗赋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菊花的文化内涵,菊花的特别之处是在众花凋谢后,独自在寒霜中开放,这种傲霜精神,正是陶渊明所追求的。
他在《和郭主簿》诗中赞美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此后,菊花就有了“霜下杰”的美名。
不仅如此,菊花还因陶渊明被后世文人定位为“花中隐逸者”,从而跻身“四君子”之列。
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自己的境界,菊花也因陶渊明升华为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花。
三国曹魏时的钟会,对菊花文化内涵的概括,更是全方位的,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他在《菊花赋》中说:“故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从菊花的形状、颜色、花期、气候、利养生等方面提炼出菊花的五种美德。
二、小榄与菊花文化1. 历史渊源小榄自南宋1152年开村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市镇早期菊展的发源地之一。
小榄人最初与菊花结缘,可上朔自宋末金元时期,中原战乱,士大夫避难南迁,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时值金秋,从南雄珠玑巷南来小榄的先民,为小榄遍野黄菊所吸引,便在此垦荒定居,以后并将野菊移植于园圃中。
重阳节赏菊花有哪些历史传统

重阳节赏菊花有哪些历史传统重阳节赏菊花的历史传统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庆祝方式。
其中,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意义。
菊花,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象征。
它因其在深秋时节依然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而被视为坚韧、高洁和长寿的象征。
这种特性使得菊花在重阳节这个以敬老、祈福为主题的节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赏菊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菊花就已经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和关注。
他们以菊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赞美菊花的品质和美丽。
到了汉代,重阳节赏菊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出游,欣赏菊花的盛开之景。
此时的赏菊活动,不仅是对菊花美丽的欣赏,更是人们在繁忙的劳作之余,放松身心、享受自然之美的一种方式。
在唐代,重阳节赏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是我国诗歌文化的鼎盛时期,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关于重阳节赏菊的千古名句。
比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重阳节赏菊的期待和喜爱。
此时的赏菊活动,规模更加盛大,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宫廷中也会举办盛大的赏菊宴会。
皇帝会与大臣们一同欣赏菊花,共庆佳节。
宋代,赏菊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人们不仅欣赏菊花的外在美,还开始注重菊花的品种和栽培技术。
各种珍稀的菊花品种纷纷涌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同时,赏菊活动也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出现了菊花市场,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自己喜爱的菊花。
明清时期,重阳节赏菊的习俗依然盛行不衰。
此时的赏菊活动,更加注重与家庭和亲情的结合。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家人一起赏菊,共话家常,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和祝福。
在重阳节赏菊的历史传统中,菊花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有金黄的、雪白的、粉红的,色彩斑斓;有单瓣的、重瓣的、球型的,姿态万千。
每一种菊花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除了欣赏菊花的美丽,人们还会在赏菊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与菊花相关的活动。
重阳赏菊重阳节的菊花文化与欣赏

重阳赏菊重阳节的菊花文化与欣赏重阳赏菊重阳节的菊花文化与欣赏重阳节,又称重阳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夏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这一天,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其中之一便是赏菊。
菊花在重阳节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的鲜艳美丽,更因为它的深刻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阳节的菊花文化与欣赏。
一、菊花的象征意义菊花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菊花象征着高洁君子的品质。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菊花自比,将自己与菊花并列,表达自己自立高洁的思想追求。
其次,菊花还象征着长寿和秋天的美好。
菊花在秋季盛开,正值重阳节,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此外,菊花还被赋予了忠诚、坚韧和坚强的品质。
二、重阳节的菊花文化赏菊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重阳节当日,人们会去菊花展览园,欣赏各色各样的菊花。
菊花展览是一个展示和传承菊花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观赏菊花的机会,也是人们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菊花展览园中,人们可以观赏到各种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如金黄色的双层菊、红色的多头菊、紫色的蔷薇菊等等。
此外,还有各种造型独特的菊花艺术品,如菊石、菊船、菊盆景等。
这些菊花作品展示了人们对菊花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三、欣赏菊花的技巧和方法赏菊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欣赏菊花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了解菊花的特点和品种是很重要的。
不同品种的菊花形态、色彩和花期都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菊花。
其次,观察菊花要仔细。
我们可以从菊花的花瓣形态、花色、细节等方面来观察。
对于那些造型别致的菊花艺术品,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它们的整体形状和细节来欣赏它们的美。
此外,欣赏菊花还要注重细节,例如观察菊花的花蕾、花瓣的纹理和颜色的变化等。
最后,品味菊花的美需要用心感受。
通过细细品味菊花的香味、色彩和造型,我们能够更好地感悟菊花的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菊花养殖与保养菊花作为重阳节的特色花卉,很多人也喜欢自己在家里养一盆菊花。
浅谈菊文化

谈中国“菊文化”我国的菊花文化在花文化历史中极为悠久,古代的经典史册、文学著作和民间传说中关于菊花的典故最多,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菊花文化。
菊花文化作为花文化中的一种,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由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发端而来的人文内涵,并且具有人格象征意义,是文人借以抒发情感,言情表志的载体;它与中国整体文化相融发展,即与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和促进。
1、菊花文化的定义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已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气节。
菊花不断地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看菊花文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中人类以菊花为对象进行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包括栽培技术,社会习俗,艺术作品和菊花象征意义以及道德、人文内涵。
广义的菊花文化即人类实践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菊花物质形态财富和精神形态的财富,狭义的菊花文化则仅指与菊花相关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形态部分。
2、菊花文化的分类根据所涉及到的不同内容可将广义的菊花文化分为3个层次: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1)物态文化在菊花文化中,物态文化即指人们从事菊花栽培生产的活动和不断丰富的菊花品种,以及有关菊花食用、药用、茶用的研究成果等。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技》:“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蜀人多种菊,以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
从这些记载看来,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菊花食用、饮用和药用价值的发现研究了。
只是当时的菊花文化研究仅限于对菊花的实用性的初步发掘,是菊花文化物态文化形式研究的较为原始阶段。
重阳赏菊重阳节的菊花文化与欣赏

重阳赏菊重阳节的菊花文化与欣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节也随之而来。
菊花,作为重阳节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菊花在重阳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与它的自然特性和文化寓意密不可分。
菊花通常在秋季绽放,此时百花凋零,而菊花却能傲霜而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特性使得菊花成为了坚韧、不屈的象征,与重阳节尊老敬老、强调生命的坚韧和长寿的主题相契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寓意。
人们认为菊花能够带来福气和好运,尤其是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赏菊,不仅仅是欣赏菊花的美丽外表,更是品味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韵味。
当我们走进菊园,那一簇簇、一丛丛的菊花争奇斗艳,有的如绣球般圆润,有的似丝绦般飘逸,有的像繁星般璀璨。
它们色彩斑斓,有金黄的、雪白的、粉红的、紫红的……每一种颜色都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金黄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如同金子般闪闪发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雪白的菊花则宛如冬日的雪花,纯洁无瑕,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高雅;粉红的菊花如少女的脸颊,娇嫩可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紫红的菊花深沉而神秘,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菊花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有的花瓣紧密相拥,层层叠叠,形成一个饱满的花球;有的花瓣细长舒展,飘逸如丝,如同仙女的裙摆;还有的花瓣弯曲卷曲,独具韵味,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赏菊时,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仔细观察每一朵菊花的细节。
看那纤细的花蕊,如同小小的皇冠,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看那柔软的花瓣,上面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惹人喜爱。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菊花,正面、侧面、俯视、仰视,每一个角度都能展现出菊花独特的美。
除了观赏菊花的自然之美,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菊花。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对菊花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画作。
传承菊花精神创造特色文化

传承菊花精神创造特色文化一、以菊文化启发学校办学理念(一)学校发展历史及文化起源2000年9月,一朵承载着小榄镇党委、镇政府殷切希望与重托,寄托着小榄人民对优质教育强烈渴望与追求的雏菊在美丽富饶的菊城——小榄开放。
菊城小学原属政府与一所高校联合办学,因种种原因,合作以失败告终,当时学校面临内部管理混乱、教师大量流失、教学质量上不去、社会声誉极差、招生工作困难重重等等问题。
对于一所蹒跚起步的民办学校靠什么来参与市场竞争,惟有建立一种文化才能让学校保持常胜不衰的生命力。
小榄是著名的菊艺之乡,拥有900年的菊花历史,在菊花文化熏陶下的小榄人民勤劳智慧,开拓了全国经济强镇的辉煌成就。
菊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她顽强的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启发了我们孕育学校文化的灵感。
学校初步形成了以“菊花精神为灵魂”的学校文化特色,依托地方特色和学校优质资源,发挥全体师生创造力和参与性,给学校文化注入了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校不断提升了文化的品位,正所谓“东篱菊黄泛金韵,婆娑奇葩现菊城”。
学校要在竞争激烈的民办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像菊花那样具有坚韧不屈的生存能力,更要拥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达到诗人臧克家在《菊畔香》中写道的“昂首向东天一方”的办学境界。
(二)学校情况分析(1)教师情况:我校95%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地域文化差异很大,而且教师身份复杂,既有公办教师也有公有民办教师,还有民办教师。
几年前,教师心态各异,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学校利益之上、做事讨价还价、不愿意付出、缺乏敬业和爱生精神、把教书当成谋生的职业,缺乏工作激情和职业追求,六年前教师的流失率高达到30%,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2)家长情况:我校家长大多属文化欠缺的生意人,他们每天疲于应付生意,无暇顾及孩子成长又对儿女的期望极高。
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局限于智育方面,其他的教育处于次要位置。
重阳节的重阳菊与菊花文化

重阳节的重阳菊与菊花文化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在这一天纪念祖先、敬老尊贤、祈福健康长寿。
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菊花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重阳节的重阳菊和菊花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起初,重阳节并没有与菊花联系起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菊花与敬老、祈福的意义联系在了一起。
菊花在中秋时节盛开,花朵高雅而坚韧,象征着秋风送爽、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外,菊花的黄色与金色,也与重阳节所代表的吉祥、祈福的寓意相契合。
因此,人们逐渐将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象征,并将其用于庆祝和装饰活动中。
重阳菊以其独特的美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花卉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重阳节期间,各地举办的重阳花展中,重阳菊是最为重要的展示品种之一。
重阳菊的花色丰富多样,既有黄白相间的双瓣重阳菊,也有红、金、白等颜色的单瓣重阳菊,每一朵重阳菊都独具匠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还喜欢佩戴或摆放重阳菊来庆贺节日,祈求吉祥和长命百岁。
除了在节日庆祝中的应用外,重阳菊在文化艺术作品中也有很高的价值。
在中国的绘画和诗词中,菊花是常用的意象之一。
诸如“菊花开遍山,酒十杯且尽”,“菊花已放过无声,月上梧桐夜夜香”等诗句,将菊花的美丽与秋日的凄凉相融合,表达了思乡、怀人的情愫。
繁花似锦的重阳菊也是中国书画作品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诸如“秋菊寄高士”、“松下出孤篷,菊菲游算年”等作品,通过细腻凝练的技法,表现出重阳菊的傲霜斗霜、不畏艰难的品格。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超越了一种简单的花卉,它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重阳菊的傲立和花开,寓意着挑战岁月、抵御世态的精神。
它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象征。
总之,重阳节的重阳菊与菊花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们以自身的美丽和坚韧,寄托了人们对长寿、吉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欣赏和颂扬重阳菊及其带来的菊花文化,感受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和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俗活动。
每次小榄菊花会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游玩。
小榄人爱菊、种菊,因而有“菊城”的美称。
古往今来关于“菊花”的咏颂用菊花扎作的金龙栩栩如生,数不胜数,给这片盛产菊花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榄菊花会发展至今,其规模和大部分菊艺得以承传,但部分名菊种失传,一些传统特色菊艺被现代装饰取代,艺菊绝技的传人也越来越少。
目前,这一状况已引起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对小榄菊花会的历史和现状作系统的研究整理。
2006年,小榄的菊花会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榄菊花会的传说
小榄菊花会是中山市小榄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花会,乡民在菊花会举办期间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会上把酒吟诗、赏菊画菊,期间还有菊花戏上演。
关于小榄菊花会,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在南宋咸淳年间,失势的皇贵妃胡妃(另一说为苏妃)逃出皇宫,隐居在广州府的南雄珠玑巷。
后来消息走漏,咸淳九年(1273年),当时的皇帝宋度宗为追究此案,扬言要屠村灭口,于是发生南雄珠玑巷居民避祸南迁之役。
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珠玑巷有部份难民逃至珠江支流西江江畔的顺德县,以打鱼为生。
相传当时有一“通天桥”,连接顺德与香山县小榄。
渔民都到对岸的“大榄”和“小榄”两个丘陵上休憩、晒网。
时值秋高气爽,月白风清,渔民见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黄菊遍野,溢香流金,景物宜人,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福地,于是在这片黄花盛开的地方开村垦荒,建立家园,逐渐繁衍。
从此,小榄人便与菊与花结下不解之缘。
因为这段历史,菊花在小榄成为一种图腾,一种象征。
菊花会的渊源
小榄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称,小榄人喜爱种菊,历史悠久。
早在南宋,便有小榄人开始种菊。
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
据当时任明朝南京礼郎尚书的里人李孙宸所撰之《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己,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
清康熙年间,小榄艺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
据史料记载,此时已开始从上海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帖逸志之上,辄效陶令寄怀尔篱,艺菊之风业盛于昔。
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之美誉。
清乾隆元年丙辰年间,小榄开始“菊试”。
“乡人多喜爱菊花不畏寒霜的气节,欣赏它千姿百态的花朵和清隽高雅的香气。
闾里之间争妍斗丽,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赛菊之举”。
据《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
赛时在乡内祠前盖搭花棚,陈列名花,分场考评,对菊吟咏,推魁首,定名次,俨然开科取仕,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以“三丫六顶”为模式,大立菊枝艺初为运用,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
但是,乾隆五年后由于小榄著名菊花“一捧雪”失传,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时节,人们以氏族、庙宇或坊社为组合结社,将各种好菊聚集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
关于菊社,清代里人何大佐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
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
”
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的规模扩大,改称“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
会参展之小团体,当时榄乡各村俱有摆设,各村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
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
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小榄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举办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约定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就举办一次菊花盛会。
同治甲戌年(1874年)和民国、甲戌年(1934年),先后办了第二、三届菊花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和1973年也举行过非正届的菊花会,但规模不大。
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的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分三个展区、四个展场、五条马路、景点198个,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展出菊花60万盆、品种1500多个,最大的一盆立菊有43圈5千多朵花。
菊花大会期间,有粤剧、电影、杂技、曲艺、飘色、舞龙、舞狮等多项文艺表演。
菊花大会开幕典礼当天,同时进行了百项工程落成剪彩。
这次菊花大会以菊花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节,是反映小榄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展示会和以花为媒广交朋友的交谊会。
可以说,像这样60年一届的甲戌菊花盛会,一个人一生能参加两届是非常难得的。
但小榄镇每年在金风送爽的秋天,都会举行菊花会的,规模虽然没应届的甲戌盛会那么大,但同样还是能领略到小榄人的高超菊花艺术和以菊会友的似火浓情。
意义
古往今来关于“菊花”的咏颂数不胜数,给这片盛产菊花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榄人栽培、扎作菊花的传统艺术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扎作立菊方面,小榄人更是有巧夺天工之技艺,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小榄人在菊事活动中,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花卉展览,而是以菊花为主题的颇具特色和个性的民间综合性活动。
人们以菊为媒,以花传情,以菊会友,诚是斗菊、赛菊,亦不忘赏菊、咏菊、画菊、餐菊,籍此推动各项经济、文化活动。
可谓诗画因菊而抒发,而菊会亦以诗画而纪实。
时至今日,在民间仍保留着大批历届菊会艺文华章,不少诗、联、赋、序己被辑录成集,成了小榄菊花文化的瑰宝。
小榄菊事活动发展到现在,已不是“菊艺”二字所能概括的内涵,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可以挖掘,可以延伸的文化。
从菊试、菊社到菊会、菊节,都凝聚着浓烈的地方风情,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
菊花文化不仅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组合成为完整的体系,而且在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诸多层面留下了自己的踪迹。
正是这个原因,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11月授予小榄为“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
2006年5月20日,“小榄菊花会”以民俗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榄人爱菊,不仅因为菊花千姿百态,高洁隽逸,形质兼美,更由于其能傲霜挺立,凌寒不凋。
菊花是小榄人民团结拼博,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小榄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断地奋进。
菊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构建小榄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早已深入人心,传承菊文化的小榄菊花会对陶冶性情、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增进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