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生产工艺分析
锂电池生产工艺及参数

锂电池生产工艺及参数锂电池是一种重要的电池类型,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及参数。
一、锂电池的生产工艺锂电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准备、电池制造、组装和测试等环节。
1. 原材料准备:锂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
正极材料通常是锂钴酸锂、锂铁磷酸锂或锂镍酸锂等,负极材料则是石墨。
电解液一般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
在原材料准备阶段,需要对各种原材料进行筛选、混合和粉碎等处理。
2. 电池制造:电池制造是锂电池生产的核心环节。
首先,将正负极材料通过涂布工艺分别涂覆到铜箔和铝箔上,形成正负极片。
然后,将正负极片与隔膜叠加,形成电芯。
接下来,通过卷绕工艺将电芯卷绕成圆柱形或方形,形成电池芯。
最后,对电池芯进行多次封装处理,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密封性。
3. 组装:在组装阶段,将电池芯与电池管理系统、外壳和连接器等组装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锂电池。
组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以确保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4. 测试:经过组装的锂电池需要进行各项测试以确保质量和性能。
常见的测试包括电池容量测试、循环寿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只有合格的电池才能出厂销售。
二、锂电池的参数锂电池的参数是评价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容量、电压、循环寿命、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等。
1. 容量:容量是指电池存储和释放电能的能力,通常用安培时(Ah)或毫安时(mAh)表示。
锂电池的容量决定了电池能供给设备工作的时间长度,容量越大,使用时间越长。
2. 电压:锂电池的标称电压一般为3.6V或3.7V,实际工作电压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有所变化。
电压稳定性对于设备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3. 循环寿命:循环寿命是指电池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一定容量的次数。
循环寿命越长,电池使用寿命越长。
4. 安全性:锂电池的安全性是指电池在正常工作和异常情况下能否保持稳定和不发生爆炸、起火等事故。
电池的安全性是制造商关注的重点。
锂电池生产工艺及参数

锂电池生产工艺及参数锂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保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及参数。
一、正极材料制备工艺1. 混合材料:将锂铁磷酸、碳酸锂、氧化镍、氧化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和溶剂,搅拌均匀。
2. 涂布:将混合材料涂布在铝箔或铜箔上,形成正极片。
3. 干燥:将正极片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4. 压片:将干燥后的正极片放入压片机中,进行压片处理。
5. 切割:将压片后的正极片切割成适当大小。
二、负极材料制备工艺1. 混合材料:将石墨、聚丙烯、碳黑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和溶剂,搅拌均匀。
2. 涂布:将混合材料涂布在铜箔上,形成负极片。
3. 干燥:将负极片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4. 压片:将干燥后的负极片放入压片机中,进行压片处理。
5. 切割:将压片后的负极片切割成适当大小。
三、电解液制备工艺1. 配制电解液:将碳酸二甲酯、乙二醇、丙二醇、氟化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2. 过滤:将配制好的电解液过滤,去除杂质。
四、电池组装工艺1. 组装:将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按一定顺序叠放,形成电池芯。
2. 注液:将电解液注入电池芯中。
3. 封口:将电池芯封口,形成成品电池。
五、电池参数1. 电压:锂电池的电压一般为3.6V或3.7V。
2. 容量:锂电池的容量一般以毫安时(mAh)为单位,表示电池能够供应的电流量。
3. 充放电倍率:锂电池的充放电倍率表示电池能够承受的最大充放电电流。
4. 循环寿命: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表示电池能够进行多少次充放电循环。
以上是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及参数,锂电池的制备工艺和参数不断改进和提高,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锂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讲解

锂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讲解英文回答: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electronic devices, electric vehicles, an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due to their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cycle lif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Let me explain it in detail.1. Electrode Preparation: The first step is to prepar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The positive electrode is typically made of lithium cobalt oxide (LiCoO2), while the negative electrode is made of graphite. The active materials are mixed with binders, conductive additives, and solvents to form a slurry. The slurry is then coated onto a metal foil and dried to form a thin electrode.2. Electrolyte Preparation: The electrolyte is a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It consistsof a lithium salt dissolved in an organic solven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lithium salt is lithium hexafluorophosphate (LiPF6). The electrolyte is prepared by dissolving the lithium salt in the solvent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3. Cell Assembly: The next step is to assemble the battery cell.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are stacked together with a separator in between to prevent short circuits. The separator is typically made of a porous polymer material that allows the flow of lithium ions while preventing the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electrodes. The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 are then rolled or folded into a compact structure.4. Electrolyte Filling: Once the cell is assembled, it is filled with the electrolyte. The electrolyte is injected into the cell through small openings or ports. Care must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the cell is filled with the correct amount of electrolyte to avoid overfilling or underfilling.5. Sealing: After the electrolyte filling, the cell is sealed to prevent leakage. The sealing process involvesapplying a heat-sealable material or using a laser to weld the cell edges together. This ensures that the cell is hermetically sealed and prevents the escape of electrolyteor the ingress of moisture or contaminants.6. Formation: The final step is the formation process, which involves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the battery to activate the electrodes and stabilize the cell performance. Du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 battery undergoes several cycles of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at specific voltages and currents. This helps to improve the battery's capacity and overall performance.中文回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在各种电子设备、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详解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详解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电池类型之一,其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
它的生产工艺需要许多步骤和环节,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一、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1.正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有三种:钴酸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
这些材料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制备。
钴酸锂制备:将钴碳酸和碳酸锂一起加入反应釜中,加入稀酸和腐蚀剂煮沸反应,然后蒸发水分得到钴酸锂。
锰酸锂制备:将锰碳酸和碳酸锂一起加入反应釜中,加入稀酸和腐蚀剂煮沸反应,然后蒸发水分得到锰酸锂。
三元材料制备:将镍酸锂、钴酸锂和锰酸锂混合在一起,加入稀酸和腐蚀剂煮沸反应,然后蒸发水分得到三元材料。
2.负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为石墨,制备方法为:将天然石墨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粘合剂、导电剂等材料,混合均匀后进行成型。
二、电池组件制备1.正负极片制备将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分别涂覆在铝箔和铜箔上,然后将它们一层一层叠合在一起,形成正负极片。
2.隔膜制备将聚丙烯材料加入溶剂中,制成聚丙烯膜,然后在聚丙烯膜表面涂覆聚合物电解质,制成隔膜。
3.电解液制备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通常为有机溶剂,例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等。
电解液还需要添加锂盐,通常为氟化锂或磷酸锂等物质。
三、电池组装1.正负极片堆叠将正负极片和隔膜一层一层堆叠,形成电池芯。
2.注入电解液将电池芯浸泡在预先准备好的电解液中,使电解液充分渗透到电池芯中。
3.封口在注入电解液后,需要对电池进行封口,避免电解液泄漏。
四、成品测试将已经组装好的电池进行各种测试,如容量测试、内阻测试、循环寿命测试等。
五、包装和出厂将测试合格的电池进行包装,如塑料、纸盒等包装,然后成品出厂。
以上就是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的详细流程,生产工艺环节多且繁琐,需要高度的科学精神和技术水平的支持。
因此,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的研究和提升,对于电池的性能和使用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在可再生能源、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增速却是非常迅猛的。
锂电池生产工艺

锂电池生产工艺锂电池生产工艺是指将锂金属或锂化合物作为阳极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工艺制造出锂电池的整个过程。
锂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污染、快速充电和轻量化的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锂电池生产工艺的主要步骤。
首先,锂电池生产的第一步是材料制备。
锂电池的主要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等。
负极材料主要使用石墨,而电解液则是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
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通常采用聚合物薄膜。
在材料制备完毕后,接下来是电极的制备。
正负极的制备都需要进行材料的混合、涂布和干燥等过程。
首先,将正极材料与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均匀。
然后,在导电铜箔上涂布混合物,并通过烘干将其固化。
类似地,负极的制备也依靠涂布和烘干的工艺。
随后,正负极片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后,会被卷绕成电池芯。
电池芯的制备需要将正负极片和隔膜层叠在一起,通过卷绕的方式形成一个长条状。
同时,要确保正负极之间和正极、负极与隔膜之间都有良好的接触。
卷绕完成后,接下来是注液和封装过程。
首先,在电池芯上沿着一端开设一个小孔,通过该孔注入电解液。
然后,将孔封闭并将电池芯放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
容器内的气体会被抽空,然后通过热封的方式将容器密封,确保电池内部的环境是惰性气体,并具有稳定的压力。
经过注液和封装后,电池芯还需要进行成型。
成型工艺主要包括充电和放电的循环过程。
通过连续充电和放电,电池内部的材料可以得到充分的活化,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最后,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和测试,合格的锂电池可以进行包装和出厂。
包装通常采用防静电材料和防震材料,以保证电池的安全运输和储存。
总结起来,锂电池生产工艺包括材料制备、电极制备、电池芯卷绕、注液和封装、成型和包装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锂电池的质量和性能。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创新,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将进一步精细化,从而满足人们对高性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锂电池工艺流程及具体操作原理

锂电池工艺流程及具体操作原理
锂电池是一种比能量高、无污染、自放电率低的新型电源。
与传统的镍镉、镍氢电池相比,锂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和安全性好等优点。
其能量密度可达
100wh/kg,是镍镉电池的2倍,是铅酸电池的6倍。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比能量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其最大特点是自放电率低。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铜箔的制备:将铜箔浸在电解液中,使其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
2.极片制作:将铜箔粘合成一大张铝箔。
然后再将铝箔上卷制成圆筒形,再用胶带将圆筒固定在金属架上。
3.极片烘干:将铜箔与电解液粘接剂一同放入烘箱内,使其升温到一定温度后,再加入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中,然后关闭烘箱的门,使其自然冷却。
4.化成:将极片放入化成炉中,使其温度达到200℃左右,开始化成。
化成时先要预热到250℃,然后再进入化成炉中进行充电。
—— 1 —1 —。
锂电池生产工艺

锂电池生产工艺引言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化、长循环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锂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步骤。
生产工艺流程锂电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准备、电池组装和测试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1. 原材料准备原材料是锂电池生产的基础,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
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等,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
电解液由溶剂和盐组成,常用的溶剂有碳酸酯类和醚类溶剂,盐则是锂盐。
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
在原材料准备步骤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仓储管理,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原材料符合生产要求。
2. 电池组装电池组装是锂电池生产的核心步骤。
在电池组装过程中,需要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按照一定比例和顺序层叠在一起。
通常情况下,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通过涂布、压片等工艺附着到集流体上。
然后,将正极、负极和隔膜叠放在一起,形成电池的片状结构。
最后,通过卷绕或叠层工艺,将片状结构卷绕或叠层成电池的最终形态。
在电池组装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原材料的比例和厚度,以确保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外来杂质的污染。
3. 测试在锂电池生产的最后阶段,需要对电池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符合产品规格和质量标准。
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电池容量、内阻、循环寿命等多个指标的测试。
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品质控制提供依据。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和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测试记录和档案,以便追踪和分析数据。
关键步骤和技术锂电池生产中的关键步骤和技术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配方和处理、电池组装工艺、电池测试和质量控制等。
原材料的配方和处理原材料的配方是锂电池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文读懂锂电池生产的工艺与核心设备

一文读懂锂电池生产的工艺与核心设备一、锂电池生产制造流程及核心设备(一)生产流程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段工序的目的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极片,核心工序为涂布;中段目的是将极片加工成为未激活电芯;后段工序是检测封装,核心工序是化成、分容。
锂电设备按照电池生产制造流程,划分为前段设备、中段设备、后段设备。
前段设备价值占比约40%,其中涂布机价值占75%,辊压机价值大于分切机。
三元材料对前段设备的性能要求更高,前段设备价值占比会逐步增加。
中段设备价值占比约30%,其中卷绕机价值占比70%。
目前卷绕机市场集中度较高,CR3达到60%-70%。
卷绕机高端市场受到韩国KOEM和日本CKD的竞争,国内高端市占率50%。
后段设备价值占比约30%,其中化成分容系统占70%,组装占30%。
(二)前段:打造涂覆有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极片1、前段工序前段工序主要包括浆料搅拌、正负极涂布、辊压、分切、极片制作和模切。
搅拌:先使用锂电池真空搅拌机,在专用溶剂和黏结剂的作用下,混合粉末状的正负极活性物质,经过高速搅拌均匀后,制成完全没有气泡的浆状正负极物质。
涂布:将制成的浆料均匀涂覆在金属箔的表面,烘干,分别制成正、负极极片。
辊压:辊压机通过上下两辊相向运行产生的压力,对极片的涂布表面进行挤压加工,极片受到高压作用由原来蓬松状态变成密实状态的极片,辊压对能量密度的明显相当关键。
分切:将辊压好的电极带按照不同电池型号,切成装配电池所需的长度和宽度,要求在切割时不出现毛刺。
2、涂布机涂布的主要目的是将稳定性好、粘度好、流动性好的浆料,均匀地涂覆在正负极表面上。
其对锂电池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致性、循环寿命、安全性三方面。
在涂布过程中,若极片前、中、后三段位置正负极浆料涂层厚度不一致,或者极片前后参数不一致,则容易引起电池容量过低或过高,且可能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形成析锂,影响电池寿命。
涂布过程要严格确保没有颗粒、杂物、粉尘等混入极片中,如果混入杂物会引起电池内部微短路,严重时导致电池起火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电池生产工艺分析关于循环不合格的分析一、正负极活性材料的物化结构性质的影响正负极活性材料的物化结构性质对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正负极活性材料的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使用容易脱嵌的活性材料充放电循环时,活性材料的结构变化较小,而且这种微小变化是可逆的,因而有利于延长充放电循环寿命。
1、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其充放循环性能。
如尖晶石材料LiXMn2O4,具有优越的循环性能,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胶出过程中,单元晶胞膨胀、收缩率小于1%,即体积变化小;LiXMn2O4(X大于等于1)电极在充放过程中容量损失严重,主要是因为在充放电过程中,其颗粒表面发生Jahn-Teller畸变效应,单元晶胞膨胀严重,使结构完整性破坏。
对材料进行适当的离子掺杂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如对尖晶石结构LiXMn2O4进行适量的钴(Co)掺杂,因钴使该材料的晶格参数变小,在循规蹈矩环过程中晶体结构趋于稳定,从而有效改善了其循环稳定性。
2、活性材料的料度分布及大小影响活性材料的粒度对其循环性能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活性材料的粒度在一定范围与材料的循环性能正相关;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越宽,其循环性能就越差,因为当粒度分布较宽时,其孔隙度差,从而影响其对电解液的毛细管作用而使阻抗表现较大,当充电到极限电位时,大颗粒表面的锂离子会过度脱嵌而破坏其层状结构,而不利于循环性能。
3、层状结构的取向性及厚度的影响具有高度取向性和高度层状有序结构且层状结构较厚的材料,因锂离子插入的方向性强,使用其大电流充电放循环时性能不佳,而对于一些具有无序性层状结构(混层结构)或层结构较薄的材料,由于其锂离子脱嵌速率快,且锂脱嵌引起的体积变化较小,因而其充放循环过程中容降率较小,且耐老化。
4、电极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影响改善电极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质可有效抑制有机溶剂的共插入及其与电解液间的不良反应,如在石黑表面包覆一层有机聚合物热解碳,在一些正极活性材料如LiCOO2,LiC0XNi1-XO2等表层涂覆一层玻璃态复合氧化物如LiO-Al2O3-SiO2,Li2O-2B2O3等可显著改善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及电池的安全性。
二、电极涂层粘结强度的影响正负极涂层的粘结强度足够高时,可防止充放循环过程中正负极优其是负极的粉化脱落或涂层因过度膨胀收缩而剥离基片,降低循环容降率 ;反之,如果粘结强度达不到要求,则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因涂层剥离程度加重而使电池内阻抗不断增大,循环容量下降加剧。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胶粘剂的材料选择目前常用的粘合剂为水溶性有机氟粘合剂(PVDF,PTFE等),其粘结强度受物理化学性能参数如分子量、热稳定性、热收缩率、电阻率、熔融及软化温度以及在溶剂中的溶胀饱合度、化学稳定性等的影响;此外,正极和负极所用的粘结剂及溶剂均要非常纯,以免因杂质存在而使电极中的粘结剂氧化和老化,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性能。
2、胶粘剂的配制选用合适的粘合剂与溶剂相互作用后形成胶粘剂,它对涂膜有较强的附着力,但要注意配制时的温度、各组分间的比例,即配即用,不宜久放,涂好的极片也不宜存放过久才装配等,否则都会影响胶粘剂对涂膜的粘合力,从而影响到电池的循环性能。
3、正负极涂料中胶粘剂的用量正负极涂膜的混料中所用的胶粘剂含量对充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循环容降率)均有重要影响。
在确保粘合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活性物质与胶粘剂之间的配比。
当胶粘剂占粉料的比重较小,则电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起始放电比容量就高,但循环容量衰减增大;反之,则电极活性物质的利及率及起始充放电比容量就低,但循环性能提高。
4、选择适当的涂膜及辊压工艺条件涂膜后要确保在充放循环过程中不掉粉,不溶胀脱粉,成膜结构不会被破坏等。
对于不同的活性材料及胶粘剂需实验摸索出其涂膜的最佳环境,如温度,湿度,含尘量等;加热要均匀,要准确的控制极片的烘干温度,时间及烘干程度等。
实验表明:将已烘干的极片放入恒温干燥箱中,使片中的粘合剂如PVDF达到熔融状态后自然冷却,可增加粘力约70%,粘效果最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粘结强度与干燥温度呈线性关系。
辊压极片时必须在极片烘干并熔融后再辊压,否则辊压时膜层易脱离、掉粉。
辊压力和压后总厚度很关键,必须根据设计所要求总厚度来调节合适的压力。
如果所用压力过大,则压膜层过实或膜层部分脱离集流体,这样会增大内阻,降低电容量。
压片后极片各处厚度误差应在3μM以内,如果厚度很不均匀,则正负极片与隔膜间局部为点接触,导致电容量下降,循环容量率增大。
三、有机电解液体系及SEI膜的形成量有机电解液体质系与正负极活性物质间存在着是否相溶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凡是可提高SEI膜质量的电解液均有利于循环寿命的延长,因为SEI膜能阻止有机溶剂的共插入与分解。
如果在首次充放电循环时电压未达到锂离子嵌入的电位之前就已生成SEI膜,那么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就得到提高;生成的SEI膜质量较差而且加入的电解液过多时,易发生淌流以及共插入分解反应而损害循环寿命;此外湿度下条件也会影响SEI膜的质量,首次充放电在低温下进行,采用慢速率充放,则SEI膜形成速率慢,从而使溶剂还原产物沉积更加有序和致密,有利于延长循环寿命。
另外,正、负极材料本身的结构及电解液的组成等都会影响SEI膜的形成质量及电池的循环容降率。
1、优化电解液的组成优化电解液的组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电极的界面化学状况,是实现电极/电解液组成的优化包括锂盐电解质的优化,溶剂的优化的添加剂的优化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优化电极界面SEI膜的组成及其它物理化学特征,增加电极可逆容量,延长循环寿命,同时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减小极化,提高电极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1)、锂盐电解质的种类的优化选择电化学稳定性好,无污染,造价低的锂盐电解质试剂是优良锂离子电解液的基本保证之一。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锂盐电解质有:LiAsF6,LiPF6,LiBF4,LiClO4,LiAlCl4,LiCF3SO3,LiN(CF3SO2)2,LiPF6-n(CmF2m+1)n,LiBOB(二草酸合硼酸锂),LiPF3(CF3)3等,其中LiClO4的阴离子氧化性太强,安全性差,不宜用于生产;LiPF6的导电性及对碳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最好,但环境污染严重;LiPF6的离子导电率高,但热稳定性差,60-80?附近便少量分解成为LiF,而且PF6的室温电化学性能也不太理想;LiBF4的化学及热稳定性不好,导电率也不高;LiPF6-n(CmF2m+1)n,LiBOB配成的电解液热稳定性高,电池循环性能好,但这些锂盐因阴离子基团较大,导致电解液粘度增加,导电率不同程度下降。
LiCF3SO3的热稳定性好,但其导电性差,且对电极有腐蚀作用。
总之,各种电解质都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实际需要,考虑其综合性能,选择合适的电解质。
(2)、优化电解液的溶剂体系溶剂是电解液的主体成分,溶剂的许多性能参数与电解液的性能优劣密切相关,如溶剂的粘度,介电常数,熔点,沸点,闪燃点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对电池的使用温度范围,电解质溶解度,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和电池的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溶剂种类很多,包括脂类,醚类,砜类及其它有机溶剂和一些无机溶剂等,但没有一种溶剂可同时满足优良电解液的多种基本需求,因而在实际中,常使用混合溶剂体系以克服单一溶剂理化性能的不足,扬长避短,这是实现锂离子电池的低内阻,长寿命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3)、使用添加剂添加剂按其本身的室温存在形式可分为气体添加剂,液体添加剂和固体添加剂。
不同添加剂的使用目的不尽相同,有些添加CO2,SO2等主要用于改善电极SEI膜的形成电位和化学组成;NH和一些低分子量胺类用于优先溶剂化锂离子,减小锂离子溶剂化半径,显著提高电导率,但由于强烈的配合作用,这类添加剂在电极充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严重的配体共插,对电极的破坏性很大;冠醚类,穴状配体可以有效配合阳离子增加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锂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芳香族化合物如苯,异丙苯,甲苯和卤代胫类活性小,粘度低且卤代烃无闪燃点,少量使用可卫生局低电解液的粘度,同时增大电池的安全性;另外,有些研究小组尝试在LIPF基电解液中添加少量稳定剂来抑止电解液的分解,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在电解液中添加三磷酸(2,2,2-三氟乙基)来降低PF6的活性,用六甲基二硅胺干燥电解液中微量水分也能有效的抑制导电盐的分解。
2、抑制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反应正极材料的氧化性和电解液的热稳定性是影响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的主要因素,正极材料掺杂与表面包覆改性,研制更稳定的电解液体系是抑止此反应的主要措施,上文对电解液的稳定性做了详尽的介绍,下面将主要分析其掺杂与表面包覆及孜隆的影响。
(1)、缩小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缩小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可缓解两面者间的反应。
如Li1+XMnO4经二段烧结将比表面积由6.2m/g降至1.2m/g,有效地抑制了锰溶解,使其循环容量衰减率大大的降低,采用此法时,不宜过分增大电极材料的粒径,否则易导致倍率放电特性差,材料易粉化等。
(2)体相掺杂正极材体相中掺杂一定量的离子可改变其结构稳定性与表面催化活性,从而影响电解液间的反应,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如LiMn2O4中部分Mn离子被Co,Ni,Cr,Al,Ga等元素取代后,稳定了尖晶石结构,同时降低了材料表面氧化性,电解液分解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改善了其电化学性能;LiNiO2,经Co,Mn,Mg,Al等元素复合掺杂后稳定了其2D层状结构,降低了活性氧含量,有效改善了其电化学循环性能及热稳定性。
(3)表面包覆正极材料经表面包覆处理后,通过物理隔绝办法减少其与电解液的表面接触面积,从而抑制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是目前研究的一种改善措施,由于包覆量小,且包覆物集中于电极材料的表面,因此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较小,而抑制其与电解液间的反应效果较显著。
目前在正极材料表面包覆无电化学活性金属氧化物的研究工作较多,如LiMn2O4,LiNi0.8Co0.2O=表面包覆Li2O-B2O3及LiMn2O4,表面包覆MgO,AL2O3等,电化学循环性能及热稳定性改善显著,由于包覆层无电化学活性,因而包覆也不能太厚及太致密。
若包覆材料既与电解液反应小,又具有电化学性,则可解决了上问题,如在LiMn2O4表面包覆电化学活性LiCoO2,即有效的抑制了锰溶解及电解液分解,又改善了倍率放电特性,性能明显改善。
近期又有报道称直接在LiNiO2电极表面包覆无定形碳膜可明显抑制高电位(4.6V)下电解液的分解,尽管提供了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方法,但生产中实施中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