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合集下载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各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昆曲采取政策扶持,昆曲的地位与处境大为改善。

昆曲成为世界“非遗”这20年间,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方面,既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与相关部署,也有昆曲爱好者及学者的支持与工作。

在既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较多的成果。

特别是以昆曲传承与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与之相关的各级学校、学术机构为研究对象,可明显看到昆曲在这些领域和组织里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引言:2021年9月25日,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为爱新声—昆曲室内乐版《牡丹亭》”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上演。

这一版《牡丹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东西方艺术的跨界合作,作曲家张士超、彭荣鑫、徐可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质特点,以西洋多件弦乐乐器模仿中国古琴特色,小提琴、大提琴拨弦音色的有机组合,重新构建《牡丹亭》游园之景的清雅古静。

演出采撷[游园][惊梦][寻梦][离魂]等四个重要片段上演,这场演出在现代化昆曲音乐之路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但中西音乐文化上的碰撞与断层,如昆曲曲牌体的程式化旋律与西洋乐器复调的变化,竹笛、檀板、板鼓的固定音色与节奏在现代乐章中的处理与表达,人声表演的主导地位与整个大合奏音量的抗衡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1“专业化”保护专业化保护是中国戏曲在技艺规范和文化品格方面的规律性的保护方式,既符合中国戏曲整体传承发展的共通经验,也保证了中国戏曲剧种各具特征的个性化经验。

戏曲艺术从其成熟开始,就以职业化的方式进行演出创造,职业化的要求贯穿于一个演员从幼童时期的技术训练到专业素质的养成,当然也贯穿于一个表演团体乃至一个声腔剧种从形制简单到体制完备的过程。

这就让戏曲艺术在专业化的方向上不断提升,最终造就出戏曲这一表演艺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异军突起,独具中华审美风范。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

它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乐府的说唱,发扬光大于明代。

昆曲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广泛的。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思想、技艺等方面分析昆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历史影响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其形态、演唱方式、乐器配合、舞台布置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

昆曲在演唱、表演、音乐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使得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昆曲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就在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之中得到了体现。

昆曲起源于宋朝南唐时期,经过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昆曲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宫廷音乐、地方剧种、传统文化等等,它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的历史意义。

昆曲的表演形态,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文化影响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于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昆曲以独特的表演形态、精湛的艺术技巧、优美的旋律和词曲,渗透着古代文化、民间传说、宫廷生活等多种文化元素,深刻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的思想、风俗和文化内涵。

昆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还涉及到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例如家庭关系、社会伦理、政治道德等等,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昆曲所展示的社会风俗、人生态度、道德观念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思想影响昆曲对于中国思想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通过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昆曲中展现的诸如“以和为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表述。

昆曲中还经常涉及到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内容,例如佛教、道教、儒家、墨家等等,这些思想文化都对昆曲的表演方式和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因其高雅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王”。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昆曲发源于明代,是由当时的曲艺发展演变而来的。

明代昆曲以苏州方音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曲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昆腔。

2. 清代:清代是昆曲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当时的昆曲分为“四派”,即“昆山派”、“天派”、“沈派”和“长派”。

这四派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各有特色,并且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演唱技巧。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昆曲遭受了较大的打击。

戏曲改革运动对昆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不再受欢迎,昆曲的濒临衰落。

4. 现代:建国后,昆曲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昆曲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扶持。

国家政府推动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要的昆曲剧目进行了改编和演出,培养了一批新的昆曲演员。

同时,一些昆曲团体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研究中。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经历了起伏和挣扎,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如今,昆曲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演出活动中受到了重视。

相信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下,昆曲将继续传承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传承昆曲文脉,感悟文化自信演讲稿

传承昆曲文脉,感悟文化自信演讲稿

传承昆曲文脉,感悟文化自信演讲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我们所接受、认可和继承,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处世准则。

对于这样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需要将其进行有效保护,并将之传承下去,使得这份珍贵遗产永久留存,历久弥新!“非遗”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遗产。

作为中国古老艺术的昆曲无疑是属于后者的。

它以独特的声腔唱法让观众沉浸在了其清丽雅致的意境当中,令人如痴如醉,深感欣慰;同时还凭借着其精湛高超的舞台演绎手段征服了广大观众的心,被称赞为“东方文化的明珠”。

由此多人发出感叹:“倘若没有了昆曲,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了许多值得欣赏的东西。

”昆曲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学价值等,足以证明昆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从唐朝起,昆曲便开始盛行于宫廷,至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它不仅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晚清,几乎面临失传的危险。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才加强了对昆曲的扶持力度,大力培养昆曲人才,鼓励昆曲创作,提升昆曲影响力,促进昆曲事业的繁荣昌盛。

然而这些都只是外在条件,真正想要弘扬好昆曲文脉,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以外,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对于昆曲文化本身的热爱程度了。

虽说如今昆曲正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困境,但仍旧有很多热爱昆曲的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希望能够挽救这个曾经辉煌却又如今遭遇冷落的艺术瑰宝。

而在他们看来,昆曲能否得以延续,完全取决于昆曲的热爱者们,倘若没有了这群热爱昆曲的人,昆曲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永恒的传奇。

昆曲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文化。

倘若没有了对昆曲的热爱,那么再美妙的昆曲都只能是徒劳的!。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一、引言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昆曲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剧目分类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吴越地区,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

昆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是昆曲的鼎盛时期,许多经典剧目如《牡丹亭》、《西施》等在此时问世,并逐渐传播开来。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曲调优美婉转: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而闻名,曲调婉转优美,给人以愉悦心灵的感受。

2.身段柔韧独特:昆曲的表演以柔软的身段为特色,演员通过身体的舞动诠释角色的情感。

3.细致精炼的表演技巧:昆曲注重细节,演员的表演技巧极为讲究,包括舞台动作、音乐节奏等方面都要达到极致。

4.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昆曲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唱腔、舞蹈等手段,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昆曲的剧目分类昆曲的剧目可以分为历史剧、传奇剧、悲喜剧和评剧等几个大类。

其中历史剧以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题,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传奇剧则以神仙、鬼怪等传说故事为内容,奇幻而神秘;悲喜剧则呈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冲突和转折,深受观众喜爱;评剧则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评论时事和社会热点为题材。

五、昆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凝聚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昆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技巧对于现代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到了借鉴和启发的作用,使得现代表演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精彩纷呈。

最后,昆曲还在国际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

关于昆曲传承的演讲稿

关于昆曲传承的演讲稿

关于昆曲传承的演讲稿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昆曲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何传承和发展昆曲,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首先,昆曲传承需要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昆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艺要求。

传承者需要扎实地学习和掌握昆曲的表演技巧和曲目,同时也要有创新意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昆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昆曲传承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的普及。

培养一批优秀的昆曲传承者,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基础功底的打下,加强对昆曲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从而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昆曲传承需要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和融合。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寻找适合当代观众口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使昆曲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昆曲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政府应加大对昆曲传承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昆曲传承者的培训和资金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和传播工作。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昆曲传承和发展中来,共同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只有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让昆曲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传承下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努力奋斗吧!。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

昆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也是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珍品,不管是从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上,都足以令人惊叹。

昆曲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巧,更在于它所传承和体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昆曲艺术起源和发展昆曲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南方的古典戏曲,在整个中国古典戏曲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

它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元时期。

昆曲的流行区域主要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

随着昆曲的发展,它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形式和格调。

昆曲艺术表演技法昆曲艺术以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巧著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昆曲的表演方式注重情感的细腻和传达,演员往往不是通过大声高喊,而是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手势、身段等诸多手段,表现出来角色的内心和情感。

昆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昆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主要在于其情感的深沉、艺术的精湛和文化的内涵。

昆曲厚重而柔美的情感和流畅的表演技巧,使观众很容易陷入到戏剧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又如昆曲歌唱的特点,采用了多声部的演唱方式,常常是演员五音不全,但是通过类似音乐的乐曲调子配以词曲,使昆曲歌唱具有独具特色的韵味和感染力,极具美感。

昆曲艺术中强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昆曲中的语言、音乐、舞蹈、服装等元素,都具有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人物故事和文化传统来塑造,又寄托了观众心中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渗透了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

昆曲艺术的发展和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艺术也逐渐受到了冲击。

在近几十年的时期内,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艺术的文化与传承
韩攀2012013115美24班
说实话,之前对昆曲了解并不是很深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

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昆曲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了解之后,受到的触动不仅仅是关于昆曲这门艺术,还有很多关于那些热爱昆曲的老艺术家,还有一位铭记在心的叶肇鑫老先生。

首先印象很深的当然是经典之作《牡丹亭》,无论从音乐的节奏、曲调、人物的举止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昆曲着实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

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也无无疑是戏剧中占据极高地位的一部经典著作。

有人曾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欠妥当。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

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

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痴狂的神话。

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人传诵。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难以言明的渴望,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当两个人有了喜欢有了欣赏,便会有了牵挂。

而杜丽娘便因为这个而痴狂至极,至死至生。

如情不知所起,便愈发有着冲脱桎梏的欲望。

昆曲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得荡气回肠,引人为之向往。

昆曲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

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牡丹亭》可能是很多人都熟悉却又可能不熟悉的剧目,因为曲高而和寡,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传。

而扩展开来,昆曲同样属于一种非广泛的文化,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有
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昆曲到底是什么。

它不像当前比较流行的绘画、吉他、跆拳道、轮滑等等,简单上手,简单入门,很方便的成为大众文化,昆曲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底蕴积累,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指点,而不是纯粹自学就能够做到。

作为自己行业业内的人,可能每个人都想过,要把自己的行业发扬光大,有很多行业已经做到了。

对于昆曲来说,这还是个艰巨的任务,毕竟有很多言传身教的东西,不能画画写字一样给出一个明确清晰的标准,不能印成一本本的文字图片,任重而道远。

昆剧的经典,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的古典性、音乐、文辞,是昆剧最本质的东西。

但一个艺术形式,它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发展。

所以除了要继承之外,还要创新,还要发展。

如果只是原封不懂的传来传去,那就是文本上的艺术,可以简简单单的复制粘贴,和那些古文古诗没有区别,是用来给人读,而非演来给人看的。

观众若能心领神会,陶醉其中,那么这门艺术才真正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的代代相传。

因此,舞台上的艺术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作为代代流传的艺术,肯定会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演绎者会有自己的风格。

一味的老腔老调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技艺的结合,除了四功五法之外,还要结合个人的角色体验,这样才能最好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其实每一代人都在给昆曲加进新鲜血液,每个演员在演出的同时,对昆剧的折子戏进行升华和提高,将那些不符合时代审美的东西除去,把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发挥到极致。

昆剧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它的唱腔、声音、曲牌,这些非但不能破坏,还要保存、挖掘和升华。

在之间的查阅资料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位叫叶肇鑫的昆曲票友做了一件令我感动至深的事情,在这件事中也悟出了很多东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叶老先生退休之后,听闻香港城市大学举办昆曲艺术讲座,出于对昆曲的极大喜爱,他报名参加,连续听了两年,170多堂课,老师们都认得了这位“老学生”。

叶老先生说“学生状态不好,大多都是冲着挣学分而来,不是真的热爱,老师也没有把精华讲出来,讲10分钟看视频,没有什么所以然。

”他希望请艺术家们用两三个小时去解剖他们表演过的一场经典折子戏,每个情景、每个动作,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再把这个讲解过程录制成影像,做成一个大师说戏工程。

叶老先生打算做100出戏,考虑到人工、讲课费、场租、摄影摄像等等,至少要五百万。

老先生独自担下“大师说戏”工程的投资,担任制作人。

因为怕钱不够,他将家中的房子拿去银行做了抵押。

有人说一个人根本干不成如此大的一件工程,这是国家才能做的,至少是大的剧团才能
做到的。

确实如此,老先生在说戏过程中碰到了重重困难,但最终结果还是他坚持了下来。

而一些老艺术家的奉献精神同样值得赞赏,我心里非常受触动。

年过七旬的方洋老先生站着“说戏”两小时,结束录影后,整个人瘫在椅子上,虚脱得出了一身大汗。

75岁的姚继荪是著名昆剧丑角,在说了一出《艳云亭.痴诉点香》之后,他并不满意,希望重讲,返工,说一万元讲课费他宁愿不要,用来贴补返工的成本。

姚老先生退休工资一两千元,这一万元相当于他五个月的退休工资。

“说戏”工程一度起用的是南京、杭州的昆曲演员,是个人行为,“体制内”的昆曲团并没有参与其中。

一些昆剧团的著名昆剧艺术家碍于组织影响,并没有答应加入“说戏工程。

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难处,我们有时候也不好怎样去苛责,在面对生活中的的种种难以抉择的问题时,我们也可能无法干脆的给出一个答案。

但是那些真正献身昆曲艺术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在此我向叶肇鑫老先生致敬,向一百多位老艺术家致敬。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

有的时候课程学习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不一定是专业知识,人生启迪也很重要,我从这个课程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在此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