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章节重难点
《西方社会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西方社会学资料第一章绪论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的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的社会行为。
目标 是为观察社会提供一种客观和不偏不倚的理论和方法,即目标是科学性的,而非政治性。
社会学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核心是社会公平或社会公正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基本是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的研究,即它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张实证主义的认识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成为了一个成熟,并得到了公认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介绍社会学的学科的研究对象、特点、性质、基本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学习的意义和方法等;使学生对社会学有一个清楚的基本了解。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很多种说法:(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10)社会互动;(11)社会结构;(12)社会制度等等。
具体包括如下三类:一是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二是侧重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三是赞成上述两种观点,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为原则,即个人是社会 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成抽象的东西与个人对立;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 关系的总合。
二、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定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存在两种分歧的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规律性,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必须使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即自然现象上纯客观的,社会现象具有人的主观的动机和目的。
1.社会学的性质学术界公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重要在于它的科学性,因此,社会的解释体 系成为其核心功能之一,其次才是指导实践和预见功能。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现象学社会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思想背景★★现象学社会学的共同思想背景是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德裔犹太哲学家,现象学宗师。
他自诩现象学将挑起为一切学术建立绝对基础的大梁,使哲学成为严格之科学体系,以拯救欧洲于学术危机。
表11-1 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背景考点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1.社会行动理论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行动理论的深挖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行动理论既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①韦伯将“行动”界定为“有意义的行为”,此概念相当含糊。
②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来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③人们在常识事件中谈论“行动”与“行为”的区别时,认为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的特征是“反应性”的,并以此把这两者区别开来,这种区分是肤浅的。
韦伯对于“行动”和“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2)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①在舒茨看来,韦伯将行动定义为“赋予意义的过程”是有问题的。
舒茨认为,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行动时,无法对意识流内的经验赋予意义。
②在舒茨看来,必须检视意义的经验过程和结构。
“赋予意义”一词只是个比喻。
意义是个体注意自身经验中一点的某种方式,是指自我对自身绵延流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③对于意识流内经验的构成,舒茨认为当行动者处于行动的状态时,他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里。
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绵延,就使他脱离了这种时间流,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关注其体验,并区辨、挑选、勾画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3)行动的意义和动机与舒茨的行动理论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意义问题。
舒茨进一步区分了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他认为,意义和动机都可以分成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1-2。
西方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这些是我根据别人给的重点,老师画的重点,结和老师的PPT整理补充后的西社重点终结版,了解得知识点就是老师说的看看,可能会出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考,本材料纯属个人见解,如若遗漏,挂科本人概不负责。
建议你最好提前仔细看看,不然现场找也很麻烦。
一.涂尔干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1.机械团结:根据无机物分子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分子都是相同的,而且纯粹是机械的联系),涂尔干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
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
2.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不同,现代发达的社会尤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3.自杀论的类型及概念:(1)利己性的自杀:社会整合程度不高所导致的自杀。
(2)利他型自杀:(义务自杀、自由利他自杀)并非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所造成的,而是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
(3)动乱型自杀:由于人们的行为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
如经济危机或突然地繁荣,社会动荡和家庭动荡等等。
(4)宿命型的自杀:这种自杀之所以会发生,乃是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二.韦伯的社会行动合理化1 形式合理性行动。
一个单位能够被计算并且尽可能由货币表示出来,这种行动就是形式合理性行动。
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它价值的,即价值中立的。
因此,形式合理性只与经济系统内的目标有关,与经济系统外的目标与价值无关。
2 实质合乎理性的行动。
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
社会学每章重点及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小结: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法国第一个获的任命的社会学教授《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1818—1883)阶级冲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
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社会关系:指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的形式,不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指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层次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
社会行动:指人们有意识,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1微观—宏观的整合(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
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
2能动—结构的整合(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
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
(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敬慕利他主义 崇敬<仁爱4.社会学<孔德)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8.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根本原因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4.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基本内容●社会有机体和一般生物有机体的异同●社会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个人主义社会观的核心内容●斯宾塞和孔德社会学观点比较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也是一位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曾被誉为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和孔德一样,斯宾塞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他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并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闻名于世,在社会领域宣扬“适者生存”的原则。
本章在简介斯宾塞的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第一节生平及著作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其中唯一活过幼儿期的孩子。
斯宾塞的父亲是个信奉新教的教师,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
斯宾塞的母亲是一个温和而又虔诚的美以美会教徒,她与脾气暴躁的丈夫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太美满,这恐怕也是成人后的斯宾塞对婚姻怀有戒备心理的一个原因。
斯宾塞从小体弱多病,没上过什么正规学校,主要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
13岁时,他离家到做牧师的叔父那里继续求学,叔父向年轻的斯宾塞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激进主义的哲学原理和与英国国教相背离的新教思想。
斯宾塞自感不适合接受大学的正规教育,因此没有像父亲那样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是另谋发展。
1837年他被录用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但1841年铁路完工后他被解雇了。
以后几年,斯宾塞试图挤进激进派报刊和激进派政治组织。
他给激进派报刊写过不少文章,内容起先是关于工程方面的,但后来主要涉及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到了1848年,他终于时来运转,担任了英国最有名望的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有了一份收入较高的固定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下面是试题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题2分,10小题,共20分)1."惯习"既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也不是离开人的意识的纯粹外在客观性,而是意识与()的直接统一。
A.实践B.结构C.目标D.身体(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二项或二项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5小题,共10分)1.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
A. 循环系统B.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D.营养系统(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4小题,共20分)1.人道教(孔德)(四) 简答题(每题10分,3小题,共30分)1. 齐美尔怎样论述两人群体和三人群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区别?(五)论述题(20分)马尔库塞主要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问题?现实意义如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 D(二)多项选择题1. ACD(三)名词解释人道教的崇拜对象是以爱联系起来的人类,其实质是号召人们以普遍的爱来交往、联结和共存,以此来确立和维护工业社会的新秩序。
(四)简答题齐美尔认为,二人群体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却不简单。
(1分)首先,二人群体联系的密切程度要高于三人群体,因此,维持二人群体的存在要比维持其他群体付出更大的努力;(1分)其次,二人群体的亲密性导致了排他性,排他性既可以稳定二人群体的关系,又使这种关系变得封闭和脆弱;(1分)再次,二人群体的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并表现得比较强烈,这也是由二人群体的亲密性引起的。
(1分)三人群体仅仅比二人群体增加了一个成员,但是互动形式地却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
(1分)三人群体的突出特征是群体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
(2分)这种变化很有意义,它使三人群体获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自由和制约、自治和他治等复杂社会关系在三人群体都可以发生,三人群体由此而成为最基本的完整的社会单位。
(3分)(五)论述题马尔库塞通过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分析指出,在当代工业社会,上述各个领域的否定因素、批判因素全被工业社会同化了,现代工业社会是仅存肯定因素或保守因素的单向度社会。
(4分)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的统一是当代先进工业社会统治的最基本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全面而且深刻地加强了社会控制,导致空前的极权主义统治。
(4分)在政治领域,马尔库塞揭示了极权主义对社会变革因素的遏制。
这种遏制的突出表现是劳动阶级与发达工业社会的同化,即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站到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同的立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因素。
(4分)在文化艺术领域,马尔库塞揭示了极权专制对反抗社会压抑的忧患意识的征服。
马尔库塞认为,新极权对社会文化的控制直接表现为代表着进步方向、超越不合理现实的高层文化被现实排斥。
(4分)马尔库塞深刻地揭示了当代工业社会发展中的异化问题,启示人们警惕并反思科学技术理性和政治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学会用辩证的否定思维取代消极顺应的思维,培育新的感受力和多样化的社会。
(4分)四、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终结性考试难度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
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为每章的重要概念、知识点或理论,约占试卷总分的80%;掌握的内容为每章相对次要的知识点,约占试卷总分的15%;了解的内容为一些背景性知识,约占试卷总分的5%。
第一章导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西方社会学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
掌握1.西方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流派--实证主义社会学、人本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了解1.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实证方法、实证阶段、社会秩序、人道教;2.实证方法的两大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对性原则及其具体含义;3.实证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秩序与进步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及各阶段思维方式和知识类型的发展变化;5.对孔德关于社会发展三阶段论述的评价。
掌握1.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研究内容;2.孔德的人道教思想。
了解1.实证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斯宾塞坚持严格客观性、排除主观成见、个人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立场;2.斯宾塞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或不干涉主义态度;3.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原因、动力和表现形式;4.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掌握1.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及其对社会进化类型的划分(如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划分)。
了解1.社会有机体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三个系统--营养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社会比率、集体表象、社会团结、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唯实论;2.社会事实的本质、特征与分类;3.社会团结的实质与类型;4.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5.自杀的三种类型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掌握1."受控比较"方法;2.宗教的社会整合作用。
了解1.威胁社会团结的因素--越轨与失范。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社会形式;2.社会互动中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3.划分服从的三个标准--服从于个人、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思想原则;4.二人群体、三人群体及大规模社会群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区别。
掌握1.从社会互动形式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了解1.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几何学。
第六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理想类型;2.韦伯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的界定;3.社会行动的研究方式--理解(包括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4.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传统行动、情感性行动的划分依据与特点;5.三种权威类型--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的依据与特点;6.科层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掌握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关系;2.价值中立原则同解释学的主观性原则的矛盾。
了解1.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来源、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非逻辑行为、剩余物、派生物;2.剩余物与派生物的关系。
掌握1. 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的意义;2. 剩余物的种类;3. 精英统治循环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1. 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的思想来源。
第八章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 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内容和对象;2. 社会系统结构功能分析框架--A-G-I-L框架的内容与意义、作用;3.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4.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动机取向社会行动与价值取向社会行动的含义;掌握1.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五种类型。
了解1. 社会结构分化的四个环节;2. 帕森斯在西方社会学中的地位、贡献。
第九章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中程理论、显功能、隐功能、功能失调、反功能;2.默顿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批判;3.中程功能的分析原则。
掌握1.默顿与帕森斯在学术上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1.默顿关于越轨与失范、角色丛方面的论述。
第十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 概念与名词:姿势对话、主观定义、象征符号;2. 自我意识分化的表现--主我(I)与客我(me)的分化;3.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嬉戏、游戏与普遍化的他人阶段。
掌握1.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主观定义、符号沟通与承担他人角色。
了解1. 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十一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外部系统、内部系统、成本与报酬、惩罚与强化、"利益最小原则"、"稀有资源原则";2.霍曼斯如何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3.霍曼斯如何用成本与报酬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4.小群体的活动、互动、情感及三者间的联系。
掌握1. 群体外部系统与内部系统的相互关系;2.小群体的研究方法。
了解1. 霍曼斯用经济学立场与方法研究人际交换行为的意义与局限。
第十二章布劳的交换结构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 概念与名词:内部报酬、外部报酬;2.人际交换权力结构、群体交换权力结构形成的原因与过程;3. 保持宏观社会权力结构稳定的条件。
掌握1.布劳与霍曼斯观点的异同。
了解1. 如何有效促成社会交换。
第十三章达伦多夫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社会冲突的根源、功能、"社会安全阀"理论;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社会冲突的强度、烈度及其影响因素;3.柯林斯的综合冲突论--"互动仪式链"理论、社会冲突的根源。
了解1.社会冲突论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第十四章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常人方法学;2.常人方法学所实现的思维方式转变--超越主客二元对立、进入日常生活世界;3.常人方法学对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的分析;4.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含义。
掌握1.交谈分析的研究内容。
了解1.常人方法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及其学术贡献。
第十五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2.中轴原理的基本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3.后工业社会结构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4.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的表现--经济冲动与宗教冲动的冲突。
了解1.丹尼尔·贝尔阐述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第十六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知识考古方法论--在历史中考察现实、研究话语实践、揭示差别性原则;2.福柯如何揭示理性的疯狂--理性对人性的压抑;3.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展开方式和社会控制的演化;4.纪律机制极度扩张的具体表现。
掌握1.话语如何构造感性经验。
了解1.福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来源、时代背景和理论贡献。
第十七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社会物理学、社会现象学、场域、网络、位置;2.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想象学的对立;3.场域的特点以及从场域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原则;4.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社会资本的特点,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