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卖油翁》说课稿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卖油翁》说课稿一、教材概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卖油翁》。
二、课时安排本节课《卖油翁》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节课,预计用时45分钟。
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 - 课时一:引入与导入(5分钟) - 课时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 - 课时三:思考与讨论(15分钟) - 课时四:小结与拓展(5分钟)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卖油翁》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理解课文中的常见词语,如“油翁”、“王老五”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述说和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故事,发现故事中的道理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如理解、推测、归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培养学生的道义观念,通过《卖油翁》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包括文字理解、推测和归纳等方面。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卖油翁》中的情节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课件:包含《卖油翁》故事文本和相关图片的电子课件3.小组活动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和小组活动表格4.板书准备:《卖油翁》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学生的思考问题六、教学过程课时一:引入与导入1.导入:使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如:“你曾经为了一件事坚持不懈过吗?请举例。
”或“请看一下这张图片,你能猜到这个故事的内容吗?”2.引入:简要介绍《卖油翁》这个故事,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阅读与理解1.阅读故事:通过课件展示《卖油翁》故事文本,让学生跟随课件一起阅读故事。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
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思考: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说“屏”》提高作业练习1.理解屏风中所含的情思2.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3.把握屏风的诗意美一、基础部分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ɡ) 纳凉(nà)B.流莹(yínɡ) 惟幕(wéi)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ɡ) 缓冲(huǎn)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鲁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鲁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张延春一、指导思想本教材全面贯彻新课改的思想,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教材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按照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看,我们使用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初中教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中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六年级两册和七年级上册教材,是“低”和“易”阶段。
三、教材编排。
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例上由注重文章的综合性去组合单元,过渡到了兼顾不同的文章类型,按文章体裁去组合单元。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文章题材的意识,会对文章按题材进行分类。
具体点讲,第一单元是文化艺术为题材,第二单元以名人为题材,第三单元是以体育运动,第四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第五单元是描写自然山水的古诗文。
本册共编排了五个单元,其中前四个单元以白话文为主,一个文言文单元。
四、分单元具体说明第一单元----文化艺术本单元选编了一组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而生发的对人类的思考和认识。
《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安塞腰鼓》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竹影》通过写爸爸和我们一起画竹影,并讲解我们的提问的叙述,传授了有关绘画的知识,激发了孩子们的绘画意识。
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和爸爸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这种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并传授知识的方法正是今天素质教育所大力倡导的。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卖油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卖油翁》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卖油翁》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小说,通过一件小人物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互助、传家教、感恩图报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整体把握文章;了解小说的情节,能够提取小说中的生活细节进行理解。
2.能力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阅读策略,如抓主题、抓细节、抓情感等;具有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传统文化中讲究互助、传家教、感恩图报的思想,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理解卖油翁的感情变化。
2.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题目,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油这个物品的用途和价值。
第二步:整体阅读让学生静心阅读全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2.卖油翁如何起床?3.故事中有哪些生活细节?第三步:细节探究让学生分组,分析以下问题并回答:1.故事中,卖油翁和张铁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卖油翁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解决了问题?第四步:情感体验让学生以卖油翁和张铁匠之间的故事为背景,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看待卖油翁的行为和品格?2.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否也有过像卖油翁一样的感人经历?第五步:文化领悟通过分析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小说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互助、传家教、感恩图报的思想。
第六步:拓展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或自主查找材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答题、讨论、分组探究、情感体验等环节中,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小说中的文化内涵的输出不足,只是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助、传家教、感恩图报的思想,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或深入理解。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张延春一、单元主题分析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关爱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状态"。
(以往一提到科学类文章,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明文,似乎只有说明文才能把一些科学问题说清楚,其实,以前那种标准的说明文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的文章更多的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文体的特征并不明显。
)二、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求得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2、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的科学内容与不同的文学形式,不同的体裁相结合的特点。
科海泛舟:引导学生泛舟科海,关注科学,将语文活动推向现代科学领域,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科技活动中也可以大显身手,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进行辨证思考,培养对科学,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文教学目标1、《向沙漠进军》:理解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层层深入地说明事物;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文章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事物。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教学准备以罗布泊的今昔对比,消亡的原因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可课前布置预习题目,让学生查有关资料,结合课后第三小题体会本文的环保主题和忧患意识,这类题目考试较多。
3、《旅鼠之谜》是说明性散文,可突出对旅鼠三大奥秘的说明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学习的兴趣。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

孙权劝学 我也追“星”
课例
口语交际 写作
课外古诗词
附录
背诵
罗布泊,消逝
古文化长廊
的仙湖 大雁归来
旅鼠之谜
课例
死海不死 枯叶蝴蝶
参考资料
邓稼先
单元导读 名人事迹
口语交际 习作
观舞记 * 看戏
竹影
安塞腰鼓
社戏
单元导读
课例
口技
口语交际 习作
文化艺术
戏曲大舞台 参考资料
向沙漠进军 关注自然环境
口语交际
单元导读
上尉的信 亲爱的
课例
爸爸妈妈
世界何时 铸剑为犁
中国石拱桥 三园林 名胜
口语交际
单元导读
习作
*恐龙无处不在 生物入侵者
说不尽的桥
奇妙的克隆
你一定会听见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课例
新闻两则 单元导读
战争
口语交际 习作
参考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 单元导读 四自然科学
口语交际 习作
走上辩论台
专题内部自成系统
精读
导
语
文章内容
体会议论文语言特点
了解说明文 有关知识
把握课文 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向 沙 漠 进 军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五课
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 让世界
充满爱
* 建筑园林 名胜古迹
*
战争题材
鲁
教
版
语
文
下
册
* 自然科学
* 自然山水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体例
湖心亭看雪
观潮
诗四首
骆驼祥子 怎样搜集资料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7课《核舟记》课文解析

《核舟记》课文解析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叫做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等,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情态。
【注释】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异、罕见。
曰:叫。
为:动词,做。
这里指雕刻。
宫室:宫殿,房屋。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以至:一直到。
罔(wǎng)不:无不、全都。
因:就着,顺着。
象:模仿。
各:各个。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曾经赠给我用果核雕刻的一只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注释】尝:曾经。
贻(yí):赠。
核:果核。
舟一:一(只)船。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大苏:苏轼。
人称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
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段析】“奇巧”,突出雕刻技艺的特点。
“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很广,可见王叔远的技艺精湛和成就之多;“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交代了核舟的来历,介绍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一段是第一部分: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属于总说部分。
(①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 ②文中哪句话突出了王叔远技艺的奇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若有两颗黄米粒左右。
【注释】有奇(jī):有,同“又”。
奇,余数、零数。
可:大约。
黍(shǔ):古时度量衔定制的基本依据。
长度即取黍的中等子粒。
以一个纵黍为一分,百黍为一尺。
许: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开着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1,简介作者;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5,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6,感受在__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导入:同学们,平常大家看__电视台的《__》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
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题目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__出发向目的地前进。
如__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
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__。
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回答后归纳: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
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
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
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
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大家划一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
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
一开头就点题。
1)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高青县实验中学张延春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读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四个年级、八册课文围绕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点,层层深入。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词——句——节——段——篇,学会从具体内容中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3、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基本方法。
4扎实掌握读写的基本能力和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二)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三)
与许多学校相比,体育运动也许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
你至少可以从体育运动得到8个启示:
(1)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都有梦想。
他们梦想不可能的事情,并使其发生。
冠军要打破1英里3′50″的纪录,或者拿金牌,或者跻身于世界级强手之中。
各个层次所有的体育运
动成就者都有梦想。
(2)所有人都有特定的目标。
他们把那些目标分成几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因而,梦想总是存在着,他们将梦想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之上。
你不能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冠军,你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排除障碍,并在取得每一个胜利时进行庆祝。
(3)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了起来。
他们知道,当他们将正确的心态、健康、饮食和运动技巧结合起来,他们的目标才可以得到实现。
(4)他们都有远见,他们学会了将他们的目标视觉化。
他们预先看到他们取得了成功。
(5)他们都充满激情。
他们有巨大的成功欲望。
(6)每个人都有一个教练、私人教师和指导。
事实上,就真正的教育而言,与大多数大学课堂相比,我们也许能从美国大学教练体制的成功中学到更多。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看看有多少奥林匹克运动员、篮球和足球明星从大学崛起,他们的教练都是私人教师、朋友和指导。
(7)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对错误都有极为积极的态度。
他们甚至不把错误当作错误,他们把错误当作实习。
即使是伯约恩·柏格(BjormBorg)、约翰·麦肯罗(JohnMCEnroe)和玛蒂娜·娜夫拉蒂洛娃(MartinaNavratilova),在他们通向网球冠军的道路上都有数千次将球打进网内的经历,没有哪个教师把那些击球当作失败,这些击球都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8)他们都通过实干而有所成就。
体育运动是一种参与性活动。
通过读书,你不能使身体健康,尽管读书能帮助你获得理论知识。
你盯着电视机看,不会练出发达的肌肉。
你在教室里不会跳远超过28英尺。
所有体育成绩都来自于行动。
摘自《学习的革命》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四)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老子》:“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