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生态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大兴安岭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 水库淤积 ,河床抬高 ,通航 能力 降低 ,洪涝灾害 四)
发 生 频 繁 。 根 据 塔 河 县 故 其 固 水 文 站 资 料 记 载 ,1 5 9 5~ 18 9 6年 ,3 2年 间 共 发 生 灾 害 性 洪 水 8次 ,平 均 4年 一
、
水 土 流 失 现 状
次 ,灾 害 性都 较轻 。而 18 97年 “ . ” 大火 后 至 19 56 98
年 , 1 间 发 生 了 6次 灾 害 性 洪 水 ,而 且 洪 水 来 的 早 , 2年 来 的猛 ,突 发 性 强 , 破 坏 大 。特 别 是 19 年 “ .0 呼 91 63”
麓 ,海 拔 高 度 为 5 0 100米 ,地 势 总 体 呈 西 北 高 东 南 0 0 低 ,起 伏 明显 ,部 分 相对 高差 达 10米 以上 。全 区 最 高 海 0 拔 15 8米 ,山 脉 走 向 多 呈 北 西 向 ,山 顶 多 呈 浑 园 状 。 山 2 地 面 积 为 7 5 . 方 公 里 , 占全 区 总 面积 的 9 .3 : 73 8 3平 32%
内 蒙 古 自治 区 。 其 中 黑 龙 江 省 行 政 区 占 总 面 积 的 7 .2 。行政 区北 为黑龙江上游水 域 ,与俄罗斯 隔江相 81% 望 ;东南与黑河市 、嫩江县接壤 ;西南与内蒙古 自治区鄂 伦春族 自治旗毗邻 ;西北与内蒙古 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为
界。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二种 ,一是 自然因素 ,地形 、 土壤 、植被 、气候等 ;二是人 为因素 ,乱砍滥伐 、陡坡开
于 10平 方公 里 的有 15条 ,大 于 10 0平 方 公 里 的有 2 0 5 0 8
条 。全区多年平均水 资源总量为 10 7 6 . 6亿立方米 ,其 中 多 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为 16 4亿立方米。 5.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衡 , 得 与 落 叶松 相 伴 生 的 多年 冻 土 呈 现 由南 向北 区 域 性 退 化 趋 势 , 使 这 一 地 区 的 森林 逐 渐 消 亡 。 同 时 ,永 久 冻 土 的广 泛 融 化 正在 对建 使 冻 土 层 变 薄 或 消 失 ,直 接 改 变 了森林 发 育 的 生境 条件 ;森 林 涵 养 水 筑 、 道 、 路和 其他 基础 设 施 造 成 严 重 危 害 , 致 地 表 收缩 而 变 得 管 道 导 土 、 风 固 沙 、 碳 贮 碳 等 生 态 功 能 降低 , 仅 对 东 北 、 防 纳 不 华北 地 区 的生 凹 凸不 平 , 而 产 生 一 些 地 坑 , 铁 路 、 速 公 路 和 房 屋 等建 筑造 成 从 对 高 态 屏 障作 用 不 断 减 弱 , 而且 区 域 内早 涝 、 灾 等 自然 灾 害 频 繁 发 生 ; 损 害 。 多 年 冻 土 区 内 出现 岛状 融 区 , 、 、 业局 址 所 在 地 周 围 和 火 在 县 区 林 平 均 气 温上 升 , 水 量 下 降 , 现 高 温 少 雨 的 干 旱 气 候 , 端 有 害 天 河 流 两 侧 , 已 出现 融 区 扩 大 的趋 势。 降 呈 极 现 气 增 多 ; 龙 江 沿 岸水 土流 失 严 重。 若 任 其 发 展 下 去 , 黑 大兴 安 岭 的生 2 大 兴 安 岭 生 态 保 护方 面 的建 议
态 环 境 必 将 进 一 步 恶 化 , 直 接 威 胁 到 区域 国土 生 态 安 全 。 并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 护 生 物 多样 性 , 护 天 然 林 资 源 , 大 限度 地 保 保 最 减 少 森 林 火 灾 和病 虫 鼠 害 的 发生 ,建 立 起 比较 完备 的林 业 生 态环 境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9-03T03:09:33.56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董婧璇[导读] 同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林业的发展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被粗放式的开采,导致其数量骤减和生态环境恶化,林区经济严重被制约发展。
但随着中国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天然林和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方案,大兴安岭林区进入一个转型的新阶段。
在我国,林业占五大产业中的重要位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实现对大兴安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大兴安岭地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管理”前言:21世纪,人们认识到生态破坏带来的灾难,在党的十八大中,我党提出共享、开放、绿色、协调、全面发展理念,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民众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
另外,基于社会新发展,促使民众在生态文明方面产生全新认知。
林业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其生产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林业的发展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大兴安岭的林业当前面临的问题1对待林区资源的开发手段缺乏合理性林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过去人们只重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度开采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林业资源不断减少.在森林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意识上,林区所掌握的还是较为落后的。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某种开采资源的手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产生脱节行为,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或者说是用些原始人般野蛮的打破了林区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在这一方面较为不合理的。
2过度开采导致的林业生态功能的降低在早期大兴安岭急需发展的阶段里,人们大量地砍伐树木,过度的开采导致林区的树木资源越来越少,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赖以生存的某类生物也迫不得已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环境,这一系列的变动导致整个原本完好的生态系统或生物链某一环节产生了断层,维护生态系统的某一种或多种因素发生改变从而使林区原本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下降。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变化分析与评价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变化分析与评价一、引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森林资源集中地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
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林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分析和评价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保护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变化情况1. 森林面积变化据统计,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为60245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面积为47947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79.6%。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面积逐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是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面积的增速逐渐减慢。
2. 森林质量变化森林作为大兴安岭林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林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植被种类、树高、树粗、树龄、乔木数量等多个方面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在过去30年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其中,外来种植物数量增多、老龄化林木增多、树木病虫害等因素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3.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状况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影响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森林中的树木生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三、森林生态状况评价1. 森林生态状况综合评估为了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进行评估,我们采用了综合评估方法,考虑了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树龄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等多个指标进行评定。
结果发现,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较差状态。
2. 森林生态功能评估我们还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评估,主要分析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景观美化、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
结果表明,虽然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和提升,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考虑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制定综合科学的保护措施。
浅谈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

浅谈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大兴安岭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连片原始森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针叶林之一。
其森林生态功能丰富多样,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保护、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
大兴安岭森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大兴安岭地区是北方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拥有众多珍稀的保护动物和植物资源。
濒危物种如东北虎、东北豹、长臂猿等都在大兴安岭地区得到了保护和繁殖。
大兴安岭的森林环境为这些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活条件,保护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大兴安岭森林在气候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的水源涵养区,大兴安岭森林可以使得水分蓄存和缓释,减轻洪水的发生和降低洪峰流量。
森林还通过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大兴安岭的森林可以吸收并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森林还可以通过释放负氧离子,改善空气质量,使得人们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
大兴安岭森林在水源涵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水源涵养区,大兴安岭森林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湿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森林中的植物和土壤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储存雨水,减少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的蒸发损失,维持了水文循环的平衡。
大兴安岭森林还能够过滤和净化水源,防止水源污染,为人们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大兴安岭森林在土壤保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森林的根系能够牢固地固定土壤颗粒,防止水土流失和地面下沉,保持了土壤的稳定性。
森林的枯枝落叶会分解成有机质,进一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肥力。
森林中的动植物也会循环利用养分,使得土壤养分得到补充。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丰富多样,对于生态保护、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发展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木材、草药等资源的需求,又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大兴安岭森林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文章从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路建议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路径,对研究和探讨林区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建议1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大兴安岭林区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浓缩了黑龙江省的自然特征,集聚了我国最密集的高品质寒温带林业生态景观,拥有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拥有特色鲜明的北极文化、匠心独具的冰雪文化、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实足的森林文化。
但在八十年代木材采运业垄断全区经济的历史时期,几乎没有得到利用。
经过”5·6”大火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危”困境后,旅游业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正在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北方生态旅游名城,有自然、人文景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100多个实体景点,5条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构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2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问题2.1 行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少而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和力度,给行业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产品布局呈点状分布,同构现象突出,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不强;应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拓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体制创新促进行业腾飞。
2.2 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尚未完善一是旅游要素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绝大多数景区缺少观光车、景区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等;二是交通运力不足。
目前漠河有两趟航班:一趟航班(漠河——哈尔滨——北京),一趟航班(加格达奇——漠河)。
铁路有两趟慢车,一趟快车。
虽然可以做到季节性加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大兴安岭重点林区实行全面禁伐政策的研究

大兴安岭重点林区实行全面禁伐政策的研究大兴安岭重点林区在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保护地,实行全面禁伐政策是保护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大兴安岭重点林区实行全面禁伐政策进行研究,从政策背景、实施效果和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兴安岭重点林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森林资源和生态保护地之一,其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的木材采伐和人类活动,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森林资源逐渐减少,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政府决定实行全面禁伐政策。
实施全面禁伐政策后,大兴安岭重点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全面禁伐政策限制了木材采伐行为,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政府积极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增加了森林面积和密度。
相关部门开展了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减少了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保护和利用。
实行全面禁伐政策也面临一些问题。
由于采伐行为的限制,一些依赖木材为生的企业和居民失去了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而政府在禁伐政策过渡期内的转型扶持政策不够完善。
由于林区面积较大、地理环境复杂,禁伐政策的落实难度较大,监管和执法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非法砍伐行为仍然存留,威胁着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安全和森林资源保护。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
政府应加大转型扶持政策的力度,帮助失去经济来源的企业和居民找到新的生计方式。
应加强对禁伐政策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森林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效果。
应加强对非法砍伐行为的打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视。
浅谈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

浅谈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大兴安岭是我国的一片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围绕大兴安岭森林的生态功能展开讨论,探讨其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改善气候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连片区域,有着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
大兴安岭森林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平原与西伯利亚平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森林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山系的中、北部,横亘在松嫩平原与黑龙江平原之间,对阻隔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南下,调节气候、减缓寒流的侵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兴安岭森林的白桦树种,可以构成一道屏障,对暴风雪和沙尘暴起到了过滤、减弱和阻挡的作用,保护了东北辽阔的农田、城市、居民等的幸福生活。
大兴安岭森林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兴安岭森林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吸收、净化的作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兴安岭森林还具有保护水源功能,不仅能够保护降水资源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净化河流和湖泊的水质,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大兴安岭森林对于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的动植物。
西伯利亚虎、美丽金翅雀、白林石斛等都属于大兴安岭特有的动植物种类。
大兴安岭森林为这些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理想的生境,保护了它们的繁衍生息。
大兴安岭森林的丰富物种资源也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会。
大兴安岭森林还具有改善气候环境的功能。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兴安岭森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的水汽,调节了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形成了独特的湿润气候。
这种湿润气候对于改善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大兴安岭森林还能够吸收周围的雾、雨露等降水,减轻降水对于地表和下垫面的冲刷和侵蚀,保护了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对大兴安岭地区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生态保护建议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所造成得可采森林资源锐减以及森林火灾的影响,林区的森林、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功能明显弱化。
由于森林生态失去平衡,使得与落叶松相伴生的多年冻土呈现由南向北区域性退化趋势,冻土层变薄或消失,直接改变了森林发育的生境条件;森林涵养水土、防风固沙、纳碳贮碳等生态功能降低,不仅对东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不断减弱,而且区域内旱涝、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平均气温上升,降水量下降,呈现高温少雨的干旱气候,极端有害天气增多;黑龙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
若任其发展下去,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必将进一步恶化,并直接威胁到区域国土生态安全。
1 大兴安岭地区出现的生态问题
1.1 气候变劣
温室效应加剧,林区10年内气温升高达到0.509℃;极端天气事件增多,1992年6月7日发生了有资料记载以来罕见的霜冻冰雪天气;1996年7月22日的大暴雨日降水量达116.5毫米;2001年4月7日首次出现严重的沙尘天气;2002年7月5日出现连续5天的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39.4℃。
气象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气候也呈现逐年恶化趋势。
干旱、洪涝、低温、大雪、冰雹,春季晚霜冻等灾害不断出现,尤以洪涝、干旱,特别是春旱灾害最为突出。
1.2 洪涝灾害上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流域内水量平衡要素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如嫩江流域同等降水条件下,80年代流量比60—70年代增加38.0%,径流深增加60毫米,洪水汇流进程平均缩短60小时;90年代的流量比80年代增加18.2%,径流深增加了40毫米,洪水汇流历时平均缩短50小时。
由于森林蓄积量减少,土壤薄层化,削弱了蓄水功能,江河年内径流分配不均衡。
致使水旱灾害交替演进,受灾面积、成灾率和发生频率均呈增大趋势,最近20年内,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的年份就达9次之多。
其中:1991年呼玛河流域大洪水致使林区6个县(区)38个乡镇共13万人受灾,受淹城镇3座,直接经济损失达5.1亿元;1998年黑龙江大洪水致使林区4个县(区)21个乡镇共4.3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02亿元;2003年呼玛河、甘河、额木尔河、多布库尔河等流域均出现较大洪水,致使林区10万人受灾,冲毁道路桥梁多处,大面积毁坏农田。
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2007年的林区夏秋连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8万元。
1.3 水土流失加剧
根据2002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数字统计,本林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735平方公里。
其中:水力侵蚀为2623平方公里,冻融侵蚀为20112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11.5%、88.5%。
1.4 湿地功能减弱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采金生产和农田开垦等影响,林区冻土退化严重,引起土壤、植被及草场退化,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泉口位置下移、沼泽湿地减少、湖塘消失等水资源减少和水环境变异,造成了林区湿地面积萎缩,贮水量下降,持续时间变短,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减弱。
1.5 冻土退化严重
大兴安岭林区多年冻土是高纬度型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区最南的突出部位。
经过45年的开发与建设,人为活动逐步加剧,在气温持续转暖和人为因素叠加的强烈影响下,多年冻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多年冻土区退化严重,速度明显加快。
区域性冻土退化速度表现为:南部大于北部、城镇大于田野、农田快于林区、采伐过林区快于原始林区。
冻土融解后,在原本冻土的地区,出现土壤干燥的现象,而在低洼地则多出现湿地,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条件
发生了恶性变化,使这一地区的森林逐渐消亡。
同时,永久冻土的广泛融化正在对建筑、管道、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地表收缩而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
在多年冻土区内出现岛状融区,县、区、林业局址所在地周围和河流两侧,现已出现融区扩大的趋势。
2 大兴安岭生态保护方面的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的发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通过生态恢复(封育)、生态修复(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重建(造林、矿区复垦、河流两岸植被重建)工作,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生态资源良性循环。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政策;调减森林采伐量;重视森林管护与保护,改善森林防火和管护设施;促进森林资源培育;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建设;开展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林区以煤代木、以气代木、以电代木的民用替代能源项目。
2.1 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全面停止大兴安岭林区的非保护性采伐,进行必要的以提高森林质量为目的的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火烧迹地恢复等森林经营活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加快修复天然林生态系统,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2.2 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将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重点区,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偿力度。
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在资金分配情况和资金使用效果评估中,重点考核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并按照绩效考评结果,实施适当奖惩措施。
2.3 要积极推进林区开展森林碳汇经济试点
研究出台鼓励林区发展碳汇经济的政策,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4 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建立由国家投入为主的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管护费用标准,加大资源管护、林政执法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管护效能。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立法,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体系。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扩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范围,将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管理,并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对林业企业调整生产布局,撤并搬迁林场、经营所、贮木场所发生的公用财产损失,由国家予以核销,所发生的搬迁安置费比照西部开发生态移民搬迁补助政策执行,需要国家对林业居民按照0.5万元/人给予搬迁补助,同时对生态移民就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