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测试技术的进展与展望(任中京教授重要报告全文)

合集下载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系统需求分析 (7)2.1 功能需求分析 (8)2.2 性能需求分析 (9)2.3 用户需求分析 (10)三、系统设计 (11)3.1 系统架构设计 (12)3.2 数据库设计 (15)3.3 模块设计 (16)四、系统实现 (18)4.1 前端页面实现 (20)4.2 后端逻辑实现 (21)4.3 数据库操作实现 (22)五、系统测试与评价 (24)5.1 系统测试计划 (25)5.2 测试用例设计 (26)5.3 测试结果分析 (27)5.4 系统评价 (28)六、总结与展望 (29)6.1 工作成果总结 (30)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31)6.3 后续研究方向展望 (33)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个高效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旨在解决学校对学生成绩管理的需求。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集中、有序、高效的平台,以便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实时查看学生的成绩信息,同时能够进行成绩的录入、修改、查询和统计分析等操作。

系统需求分析:首先,通过深入调查和了解实际场景,详细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性需求等,明确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方向。

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算法设计等。

确定系统的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

系统实现:根据系统设计,采用合适的技术和工具,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界面的开发、算法的实现等。

系统测试与优化: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系统应用与效果评估:将系统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收集用户反馈,评估系统的应用效果和性能。

系统文档编写:整理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应用过程,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

金纳米颗粒聚集以及金纳米探针2微阵列技术研究进展

金纳米颗粒聚集以及金纳米探针2微阵列技术研究进展

金纳米颗粒聚集以及金纳米探针2微阵列技术研究进展逄键涛 文思远 王升启3(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摘 要 金纳米颗粒(G NP )探针正引起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兴趣。

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G NP 自组装聚集反应的生物检测和微阵列2金标银染检测的最新进展,对G NP 在电化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前沿也进行了探讨。

引用文献41篇。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微阵列,生物检测,评述 2005208210收稿;2005212203接受本文系国家863资助项目(No .2004BA519A46)1 引 言金纳米颗粒(G NP )是直径为0.8~250n m [1]的缔合胶体,具有纳米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按粒子尺寸和聚集情况,G NP 可显示不同的颜色,已被广泛用于光学、电学、电子显微镜检测的生物分子标记[2]。

单个纳米颗粒的尺寸和颗粒间的组装形式,使胶体Au 溶液表现出不同的整体特征。

生物分子可参与到G NP 的聚集和组装过程中,从而干扰G NP 的原始组装方式。

通过胶体Au 溶液最终的物理状态(如颜色、吸光度等)可得到参与组装的生物分子的“质、量”特征,达到检测的目的。

另外,G NP 逐渐在生物芯片检测中显现出应用前景。

生物芯片技术本身是纳米尺度的分子操作和组装技术,芯片诊断、纳米检测等技术可以在此得到良好的融合。

本文着重就G NP 自组装以及G NP 探针2微阵列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2 生物分子辅助的GNP 聚集和组装2.1 D NA 2GNP 探针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单、低成本是生物检测的重要指标。

基于G NP 聚集反应的分子诊断方法能满足这些要求。

M irkin 发现DNA 特异杂交可使DNA 2Au 颗粒自组装为复合结构,开创了G NP 用于生物检测的新领域[3]。

G NP 经巯基修饰的短链DNA 修饰成为编码探针[4],溶液中加入目标互补DNA 后,纳米颗粒发生有序、可逆的聚集反应[5]。

数字全息测量颗粒场研究进展_吴迎春

数字全息测量颗粒场研究进展_吴迎春
;收到修改稿日期 : 2 0 1 3 0 1 4 1 0 1 5 2 0 1 2 0 收稿日期 : - - - -
建, 能够方便地对全息图进行记录 、 传输 、 保存 、 重建 及后处理 。 小颗粒物质在现代科学与工程中具有广泛存 在, 如 固 体 颗 粒 物、 液 滴、 气 泡、 悬浮颗粒和微生物
如图 1 所示 , 考虑笛卡 尔 坐 Leabharlann 系 O x z 及与之对应的 y
2 颗粒全息理论及模拟
2. 1 颗粒全息的光散射理论 在数字颗粒全息中 , 激光照射颗粒场 , 颗粒散射 没有被颗粒散射的光作为参考光 R, 光作为物光 O, 散 射 光 与 参 考 光 相 互 干 涉 形 成 颗 粒 全 息 条 纹 ,被
D e i n P a r t i c l e F i e l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v e l o m e n t o f D i i t a l H o l o r a h p g g p y
W i n c h u n u X u e c h e n e n K e f a u Y W C g g
1 引 言
全 息 术 是 一 种 真 正 的 三 维 照 相 技 术 ,由
[] 全 9 b o r1 于 1 4 8 年发 明 。 全 息 术 包 含 两 个 步 骤 , G a 息图记录与波前重建 。 全息图记录是利用光的干涉
光照射瞬态重建等优点 , 早期被应用到颗粒测量中 ; 同时 , 光学全息具有后处理复杂等缺点 , 如需要化学 处理显影 、 三维扫描重建光场等 , 因而逐步被数字全
5] 。 数字全息技术具有对颗粒场进行三维测量 能 等[ 6] 、 位 力, 三 维 定 量 测 量 及 研 究 这 些 颗 粒 物 的 粒 径[ ] 6] 7-1 0 、 置[ 速度 [ 等信息对 许 多 工 业 过 程 具 有 重 要 作

光流体颗粒捕获和处理

光流体颗粒捕获和处理

光流体颗粒捕获和处理发表时间:2020-06-10T12:09:00.82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7期作者:翟玉翠[导读] 在微流体中的光捕获和生物微纳米粒子的精确控制提高微系统的分析能力摘要:在微流体中的光捕获和生物微纳米粒子的精确控制提高微系统的分析能力,因为粒子能够传递和控制在传感/成像位置,而不是依靠简短,短暂的相互作用。

力图,在微流体通道中的力可以被用来控制细胞成像位置或者在传感区域聚集生物分子来提高检测极限。

另外,基于等离子体捕获可以利用等离子体传感器捕获被分析的粒子。

本文论述了光捕获与处理,强调了光流体在加强分析性能的应用,讨论了光流体在生物/化学分析方面的潜在进展。

关键词:光流体技术,光捕获。

光流体方法与光流体传感的结合导致微系统中的生物微纳米粒子分析的固有的集成方法。

许多近期报道的光流体粒子处理技术和包含的物理机理都在Schmidt 和Hawkins的相关评论中被谈到,也在一些相关评论上出现。

下面我们将介绍选择已被证明的生物应用微纳米粒子的光流体操作的应用。

ARROW液体核波导装置已经被强调了由于其独特的光流体性能允许光沿着样品的微流体通道传播。

Kuhn等人最近运用ARROW构造作为针对包括大肠埃希氏大肠杆菌细菌小粒子低能光流体捕获。

如图3a所示,光耦合进入每个光流体波导端部;光能量梯度导致波导损失捕获力朝向通道的纵向中心。

此外,固体波导位于垂直和邻近ARROW,可以分析捕获粒子的荧光光谱。

在最近的设计中,作者减少了捕获所需的光能量至接近1μW,显著低于典型的光镊系统。

还可以预想一系列对于集成光流体捕获和分析装置有趣的应用,如当抗生素通过该通道传递监视一个特定病原菌的完整性,或动态地记录一个被困生物受体的配位体的结合。

有一种利用光谐振器的特性替代创建高光能量梯度来在微流体环境中捕获粒子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的前面,我们描述了以为光子晶体谐振腔如何来反射耦合到波导中进行反射率传感。

激光粒度分析中的二次衍射 济南微纳任中京

激光粒度分析中的二次衍射 济南微纳任中京

激光粒度分析中的二次衍射任中京(山东建材学院,济南,250022)摘要:本文计论了双层颗粒群产生的二次衍射,并给出了二次衍射复场分布的表达式,同时讨论了二次衍射与颗粒浓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了抑制二次衍射的最佳浓度。

本文结论对于提高激光粒度仪的测量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激光:粒度分析;二次衍射1引言激光粒度分析仅均是通过检测颗粒群的衍射谱来分析颗粒大小及其分布的。

为获得正确的衍射谱。

需要颗粒群散布在同一平面上。

而事实上,颗粒群在检测区内很难呈二维分布。

对于动态颗粒群更是如此。

只要颗粒群不满足二维分布的要求,那么经颗粒衍射的光,就有可能再次发生衍射.我们把此种衍射称为二次衍射。

在激光粒度分析中,二次衍射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2颗粒群的二次衍射频谱分布为叙述方便,先考察颗粒群的一次衍射(又称单散射)。

假定一由若干半径为r的球形颗粒组成的粒群,随机分布在Z=0的平面上,设此平面无穷大。

用振幅为Ao,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沿Z方向照射。

如果在Z=f的位置放一付立叶透镜,则在透镜后焦面上可得到此粒群的衍射谱,见图1。

由巴比涅互补原理知,除谱面中心外,此粒群的衍射谱与一互补屏相同。

设此互补屏的透射率函数为:由付立叶光学原理知.此粒群的衍射谱复振幅在谱面分布,恰为Aζ1的二维付立叶变换式中为空间频率;f为透镜焦距;x0y0为谱面座标。

衍射谱强度分布现在进一步考察二层颗粒的衍射。

假定在ζ1之后,又有一颗粒群散布在Z=d的平面上,见图2。

此粒群的互补屏透射率函为两层粒群的总透射率是两透射率之积由透镜的付立叶变换性质和卷积定理,二次衍射复振幅分布为式中由(2)式确定:;*代表卷积运算。

(6)式表明二次衍射复场分布是先后两层颗粒群一次衍射复振幅分布的卷积。

二次衍射谱的强度分布式中的意义同(2)式。

根据卷积运算的特点可知,二次衍射谱与一次衍射有很大区别,首先是谱的频带展宽,其次是卷积的平滑作用使一次衍射谱峰值降低,极小值增大,分布曲线趋于平缓图。

winner2000ZD使用手册2.4(推荐文档)

winner2000ZD使用手册2.4(推荐文档)
微纳公司前身系山东建材学院, 秉承科学的态度,二十余年的磨 砺,造就了微纳------中国颗粒 测试技术的领航者。
微纳公司以高校为依托,研发 出6大类20余种型号激光粒度仪, 充分满足广大客户需要。
首页
专家介绍
微纳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任中 京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物理系。1986年任山东建材学院颗粒 测试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从事 激光颗粒分析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20 余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科技攻 关项目4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 收入美国工程索引(EI)研究论文20 余篇,在国际颗粒学研究领域享有很 高声誉。
Company
LOGO
Winner2000ZD激光粒度分析仪 操作规程
济南微纳颗粒技术有限公司 2009版
感谢您选用
济南微纳仪器有限公司
生产的
Winner2000ZD智能型激光粒度分析仪
微纳公司全体员工竭诚为您服务!
首页
公司简介
济南微纳颗粒技术有限 公司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高新 技术开发区,公司专业研发、 生产和销售颗粒测试相关仪 器。
双击W激专图软i光家n标件n粒系启er度统2动0。分0析0
3 目录
3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基本操作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人工测试
新建文件或打开文件
3 目录
3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基本操作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人工测试
设置系统选项 (只需第一次打开软件时设置)
a.单击“查看”菜单中的“系统选项”。 b.在打开的“系统选项”对话框中单击“通 讯”选项卡,选择正确的机型及端口,然后 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首页
目录
1 济南微纳的技术优势 2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原理与结构 3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基本操作 4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维护 5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故障判断

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STSE教育理念概述 (7)2.1 STSE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8)2.2 STSE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10)2.3 STSE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11)三、BOPPPS教学模式介绍 (13)3.1 BOPPPS教学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14)3.2 BOPPPS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16)3.3 BOPPP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7)3.4 BOPPPS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18)四、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构建 (20)4.1 教学理念的融合 (21)4.2 教学模式的创新 (22)4.3 教学策略的设计 (24)4.4 教学评价的改进 (26)五、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BOPPPS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27)5.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28)5.2 实证过程与数据分析 (29)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31)5.4 实证结论与启示 (33)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4)6.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6)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七、结论 (38)7.1 研究成果总结 (39)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0)7.3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41)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介绍STSE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阐述BOPPPS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其强调的学生中心、情境导入、主动学习等核心要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将STSE教育理念融入BOPPPS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章进一步探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融合STSE教育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方式等。

中空结构纳米颗粒制备取得重要突破

中空结构纳米颗粒制备取得重要突破
因素 。
经过一 步法成 功合成 出一 系列 尺寸 和结构 可控 的 “ 三 明治 ” 复合颗 粒 , 一步采 用刻 蚀剂 刻蚀 掉 中间层 进 得 到具有 中空结 构 , 可移 动 内核和 外壳 的夹 心二氧化 有 硅纳 米颗粒 (ic aoal) SlaNn rte 。这种 方法 制备过程 较 i t 为简便 , 于控制 , 易 颗粒 尺寸 可精 细调 变 , 壳厚度 和 外 内核 大小 同样可 实现精 确控 制 , 其是 外壳 还可 以得 尤
通 常 一个 光 子 只能将 一 个 电子往 上 激发 一 个 次
产生一组 。康乃尔大学参与这项研究的N ta ao a n br 能 带 , 乃尔小 组认 为多重 电子 空穴 对 的产生是 由于 h G 康 表 示 ,这项 技术 若能 应用于 大尺 寸 的太 阳能 电池 , 势 光 子提供 碳管 电子更 大量 的能 量 , 得第 二次 能带 或 使 必能突破 以往转 换效 率 的限制 。 以上 的 电子也 可 以在二极 管 中移动 并激 发其 它 电子 , 而 当第 二次 能 带 的载 子获 得 足够 能 量 去激 发额 外 的 现行 的光 伏 电池 每 吸 收一 个 光子 顶 多产 生 一组
能将优于现行 的光伏电池 。 他们证明纳米碳管做成 的 光 二极 管 (htdoe吸 收一 个 光 子 能产 生 多组 电子 po id) o
空 穴 对 (etn hl a)不像 传 统 的光 二 极 管 只能 e c o—oe i , l r pr
着此 偏压增 大 , 电流呈 阶梯状 增 加 。若 提 高入射 光子
电极上施加 偏压 时 ,电极 间的碳管形 成一 个P n — 接面 光二极 管 。
量 , 起用 来将 单 一 电子 转 换成 多 重 电子 , 对 于实 一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颗粒测试技术的进展与展望(任中京教授重要报告全文)颗粒测试技术的进展与展望任中京( 济南大学颗粒测试研究所 250022 )摘要:本文简述了当今颗粒测试技术六个方面的进展,对颗粒测试技术的近期发展趋势作了简短的展望,提出了七个颗粒测试领域需要统一认识的基本问题,对促进颗粒测试技术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abstract: the advance of nowadays particle measuring technology is described briefly from six aspects, abbreviated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particle measuring technology in the near future is narrated, seven essential problems that need be recognized uniformly in particle measuring field are put forward, a few proposes that can b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for particle measuring technology are brought forward.关键词:颗粒测试;技术进展;发展趋势;基本问题;知识产权1 前言随着颗粒技术的发展,颗粒测试技术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就目前颗粒测试领域的新进展,谈一点个人的浅见,请各位指教. 本文谈及的问题有:颗粒测试技术进展、颗粒测试技术展望、颗粒测试的基本问题和促进颗粒测试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2 颗粒测试技术进展近年来颗粒测试技术进展很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光粒度测试技术更加成熟,激光衍射/散射技术,现在已经成为颗粒测试的主流. 其主要特点:测试速度快,重复性好,分辨率高,测试范围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激光粒度分析技术最近几年的主要进展在于提高分辨率和扩大测量范围. 探测器尺寸增加,附加探头的使用扩大了测量范围;多种激光光源的使用、多镜头、会聚光路、多量程、可移动样品窗的使用提高了分辨率,采样速度的提高则进一步改善了仪器的重复性. 英国马尔文公司GM2000系列激光粒度仪采用高能量蓝光辅助光源和汇聚光学系统,测量范围达到0.02?2000微米,不需更换透镜. 贝克曼库尔特公司采用多波长偏振光双镜头技术将测量范围扩展到0.04?2000微米.代表了当前的先进水平. 国产的激光粒度仪在制作工艺和自动化程度上尚有欠缺,但大多数在重复性准确度方面也达到了13320国际标准的要求. 目前激光粒度分析仪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米氏理论模型可以提高仪器的分辨率,但是需要事先了解被测样品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数,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测试结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测试系统和计算模型,更加取决于样品的分散状态.激光粒度仪对样品的分散要求是,分散而不分离. 仪器厂家应更加注意样品分散系统设计. 尽量避免小颗粒团聚,大颗粒沉降,大小颗粒离析,样品输运过程的损耗,外界杂质的侵入. 对于不同样品选用不同的分散剂和不同的分散操作应该引起测试者的注意.任何原理的仪器测试范围都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静态光散射原理的激光粒度分析向纳米颗粒的扩展和向毫米方向的扩展极限值得探讨. 毫米级的颗粒只需光学成像技术就可以轻易解决的测量问题采用激光散射原理则并不是优势所在.2) 图像颗粒分析技术东山再起图像颗粒分析技术是一种传统的颗粒测试技术,由于样品制备操作较繁琐、代表性差、曾经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存在,他的直观的特点没有发挥出来.为了解决采样代表性问题,有人使用图像拼接技术或者多幅图像数据累加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分析粒子数量,采用标准分析处理模式的图像仪则可以将操作误差减小,这些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近几年动态图像处理技术的出现使传统度颗粒图像分析仪备受关注,大有东山再起之势. 动态图像处理的核心是采用颗粒同步频闪捕捉技术,拍摄运动颗粒图像,因此减少了载玻片上样品制备的繁琐操作,提高了采样的代表性,而且可用于运动颗粒在线测量. 这就大大扩展了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可操作性. 荷兰安米德公司的粒度粒形分析仪是有代表性的产品。

它采用CCD+频闪技术测颗粒形状、采用光束扫描技术测颗粒大小。

可测最大粒径为6毫米。

如果颗粒在光学采样过程不发生离析现象,此种仪器在微米与毫米级颗粒测量中可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颗粒图像分析技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三维测量. 动态颗粒图像采集由于颗粒采集的各向同性因此可以解决在载波片上颗粒方位的偏析问题,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如片状颗粒厚度问题. 厚度测量对于金属颜料,云母、特种石墨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3) 颗粒计数器不可替代颗粒本身是离散的个体,因此对颗粒分级计数是一种最好的测量方法. 库尔特电阻法在生物等领域得到广范应用已经成为磨料和某些行业的测试标准. 但是他受到导电介质的限制和小孔的约束,在某些行业推广受到阻力.最近光学计数器在市场上异军突起,他将在高精度和极低浓度颗粒测量场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Haic Royco 公司颗粒计数器/尘埃粒子计数器是才进中国不久的老产品;美国PSS(Particle Sizing Systems)公司采用单粒子光学传感(SPOS)技术生产的系列仪器可用于湿法、干法、油品等各种场合的颗粒计数。

国内颗粒计数器的研究工作起步并不晚,但是除了欧美克的电阻法计数器外,尚未见光学计数器商业化的产品。

4) 纳米颗粒测试技术有待突破纳米颗粒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电镜是一种测试纳米颗粒粒度与形态最常用的方法.电镜样品制备对于测试结果有重要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在拍摄高质量电镜照片方面作了出色的工作. 由于电镜昂贵的价格和严格的使用条件,以及取样代表性问题,电镜在企业推广不是最佳选择.根据动态光散射原理设计的纳米级颗粒测试技术是一种新技术,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马尔文,布鲁克海文、贝克曼库尔特等公司提供了优秀的商品,马尔文公司已将动态光散射的测量范围扩展到亚纳米范围,HPPS高性能高浓度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测试范围0.6-6000纳米,可以测量大分子真溶液粒径。

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研究的单位日益增多,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济南大学等许多高校都有学者和研究生在做工作. 数字相关器仍然是制约国产动态光散射仪器的瓶颈技术,如果数字相关器问题得到解决,中国自己的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仪出现在市场上将不会太远.X射线的波长比纳米还要短,因此X射线小角散射是一种测量纳米颗粒的理想方法,(类似于激光衍射原理)国外有商品仪器. 国内,此方法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国家钢铁研究总院对此方法研究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尚未见商品问世.5) 光子相关技术独树一帜动态光散射原理纳米颗粒测试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光子相关谱,光子相关技术是一种70年代兴起的超灵敏探测技术,他根据光子信号的时间序列的相关性检测被测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或时间周期性,比通常的光谱仪分辨率高一个数量级,因此此技术也被用于颗粒运动速度的测定和其他场合. 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利用此原理已经研制成功在线用的颗粒粒度与颗粒流速的探针. 它可用于物料管道内部检测物料的平均大小和物料的流速. 对于在线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有报道称使用光子探测技术可以对高压空气喷嘴中的颗粒计数,说明颗粒测试正在向更加精密更加灵敏的方向发展.6) 颗粒在线测试技术正在兴起在线颗粒测试的需求量将远远大于实验室,这是一个并不夸张的预测.颗粒制备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是颗粒大小,以粉磨生产线为例,尽管有很多磨机检测方法,如负荷检测,电耳检测等等,都属于间接检测,无法代替颗粒粒度的检测,因此颗粒在线测试必然受到广泛关注.在线监测有on line, in line , at line 几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与实验室检测相比应有如下特点:自动连续取样,报告显示实时,数据有代表性,抗干扰能力强,运行可靠. 根据生产条件不同,可以采取湿法检测也可以采取干法检测,原则是湿样湿测,干样干测.国内研制的第一台气流磨在线干法监测仪1997年在上海投入使用,美国马尔文公司在线检测仪2004年在东海已经安装并投入在线检测. 相信颗粒在线监测技术一定会在国内逐步推广并为颗粒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益.3 颗粒测试技术展望1) 未来十年内激光散射/衍射技术仍然在颗粒测试技术中担任主角,但是由于颗粒测试需求的多样性,多种测试方法百花齐放将是未来的主要特征,颗粒市场细分已露出端倪.2) 纳米颗粒测试技术有待突破.动态光散射技术急需数字相关器,国外的相关器产品价格不符合中国国情,电子行业的高手应该看到这个市场挺身而出. 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也有技术瓶颈,如果瓶颈打开,纳米颗粒测试技术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3) 三年后在线颗粒测试技术将成为颗粒行业竞争的焦点,在线技术要求在线动态实时测试、在线取样分散、在线控制技术全面发展,因此未来的竞争首先是产品技术含量的竞争.4) 综合性粒度分析仪器越来越多.每一原理测试范围是有限的,不同原理互补才可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 粒度粒形分析仪是激光扫描与频闪成像技术互补的例子、宽分布粒度仪采用激光衍射静态散射和动态散射的互补、图像分析重力沉降离心沉降也可以互补满足水利地质对颗粒分析的特殊要求,激光衍射与沉降法互补将可以产生颗粒形状分析新仪器. 此类仪器的关键是解决不同原理测试结果的衔接问题.5) 随着颗粒测试技术的普及颗粒分散技术不可避免要成为各行业专家研究的另一个重点课题.4 颗粒测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本人认为,为了促进颗粒测试技术的普及与繁荣,对如下几个颗粒测试的基础性问题取得共识是必要的:1) 颗粒测试概念的内涵:颗粒测试应该包含颗粒几何形态测试、颗粒物理特性测试、颗粒化学特性测试几个方面. 由于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测试技术与其他物质形态的物理化学特性测试差别不大,因此颗粒特性测试往往专指几何形态测试,主要包括颗粒大小及其分布测试,颗粒形状参数测试,颗粒比表面测试,孔及其分布测试.2) 颗粒测试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颗粒形状与颗粒大小的表征. 由于颗粒形状的复杂性,因此颗粒的表征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很多学者为此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工作,但是至今未见到一种表征方法为大多数行业所认可. 但是有一点已经取得共识的是用等效粒径表示颗粒大小的概念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不同的原理的测试方法必然获得不同的等效粒径. 只有球形颗粒,才能在不同的仪器上获得相同的测试结果.这也是标准颗粒必须是球形的原因.3) 不同测试方法之间的比较问题显然与颗粒形状有关,如果不限定颗粒形状,泛泛比较两种不同原理仪器的测试结果谁是谁非没有意义. 但是,对于同一种颗粒,用不同的原理测试,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的公司为此提供了专用数据转换软件,受到了欢迎,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换仅适用于同一种物质、用相同的加工方法制备的形状类似的颗粒体系.推论:既然颗粒大小测试与颗粒形状有关,利用不同原理测试同种颗粒产生的数据差异显然可以提供颗粒形状信息.利用此原理可能会产生一种实用的颗粒形状测试方法和相关的仪器设备.4) 统一使用颗粒大小分级习惯术语:纳米颗粒 1-100 nm亚微米颗粒 0.1-1 um微粒、微粉 1-100 um细粒、细粉 100-1000 um粗粒大于1 mm5) 描述颗粒形状时至少应提供的形状参数:球形度、长径比 (长宽比)6) 用目数描述颗粒大小时应同时注明通过此筛孔的百分含量. 如95%通过325目等等.7) 描述颗粒粒度分布时应同时注明分布类型和测试原理.如:体积分布、重量分布、个数分布;激光衍射/散射、沉降法、电阻法、筛分法、图像分析、动态光散射、透气法等等.以上几个问题如果能取得共识,技术交流时一定会方便很多.5 关于颗粒测试发展的几点建议1) 仪器品种众多,客户选购颗粒仪器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中国颗粒学会和有关专家应该有计划的为客户提供技术指导. 建议颗粒学会建立颗粒测试专业网站,经常举办学习班和研讨班以促进颗粒测试技术普及交流与提高.2) 每年定期进行颗粒联测活动,借以促进测试技术与测试仪器的水平提高3) 颗粒测试技术的普及呼唤更多更好、价格更廉、品种更全的标准颗粒样品的问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