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课件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
夏商周考古绪论课件

(二)關於奴隸制的問題
中國是否存在過奴隸制社會 ? 郭沫若(是)、董作賓(否) 當時社會是否存在奴隸,回答
是肯定的。但越來越多的學者 意識到中國確實不存在典型的 奴隸社會。 農耕體制是輪換休耕的畎畝制, 由貴族主持集體協作式的勞動。 從事農業生產的“眾”或“庶 人”是亦耕亦戰的自由民。 奴隸主要局限在家內。
<2%;當錫>10%,稱高錫銅合金。 鉛青銅:銅鉛合金(Cu-Pb),即錫<2%,鉛
>2%;當鉛>10%,稱高鉛銅合金。 鉛錫青銅:銅錫鉛合金(Cu-Sn-Pb),即錫
>2%,鉛>2%;當錫>10%,稱高錫銅錫鉛合 金。當鉛>10%,稱高鉛銅錫鉛合金;當錫>10 %,鉛>10%,稱高錫高鉛銅合金。
在鑄造工藝上,由鍛造(包括冷鍛、熱鍛)技術發展為範 鑄(包括石範、陶範)技術,由於受石範及鍛造技術的制 約,西北地區長期未能發展出鑄造複雜銅容器的能力,而 中原地區的二裏頭文化發明了泥(陶)範鑄造技術。
青銅的劃分標準
純銅(Cu),即錫<2%,鉛<2%。 錫青銅:銅錫合金(Cu-Sn),即錫>2%,鉛
性 能 關 係 曲 線 參 照 表
錫 含 量 與 銅 錫 合 金 機 械
中國早期冶銅業的技術發展歷程
在合金材質的配比上,甘肅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和新疆地 區的天山北路文化基本是從冶煉紅銅到砷銅進而發展為錫 青銅,中原的龍山晚期—二裏頭文化和甘青地區的齊家文 化則是從紅銅直接發展到錫青銅,而未能經歷砷銅合金這 一階段,到二裏頭文化晚期又創造出高鉛合金青銅。
3、殷墟宮殿區、王陵區的發掘,大批甲骨與青銅器、玉器 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 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
4、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後崗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三疊層”, 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定了仰紹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 相對年代關係,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考古学--夏商周文档

一、夏商周考古概论1.夏商周考古概念:指夏、商、西周、春秋这一阶段的考古, 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
2.阶段考古特点①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成熟文字体系;大量珍贵历史文献②社会大变革时期: 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转变③城市及大型建筑的兴起: 规模宏大、布局复杂、功能齐全④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革3.夏商周考古分期(1)初期奴隶社会①年代: 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约相当于夏代②代表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③特征a.开始出现青铜器b.农业与手工业存在一定分工c.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和作为货币的贝币d.对立阶级: 奴隶主与奴隶e.国家政权已形成f.产生奴隶社会的礼制(2)中期奴隶社会前段①年代: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 约为商代前期②代表遗址: 黄陂盘龙城早期、殷墟一期、二里岗上下层等③特征a.青铜器进一步发展, 出现陨铁与青铜的复合武器b.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扩大, 产生手工业内部分工c.商品生产发展d.奴隶制的礼制发展, 阶级矛盾加深, 人殉普遍(3)中期奴隶社会后段①年代: 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 约为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②代表遗址: 殷墟文化2、3、4期;沣西、东西周早期③特征a.青铜器制作到达高峰b.手工业内部分工与协作发展到新阶段, 商品生产规模扩大, 商业交换得到发展, 普遍使用贝币c.人殉、人祭盛行, 不断兴建宫殿陵墓;礼器增多;大量甲骨文发现d.宗法等级关系形成, 国家机器日益完善(4)晚期奴隶社会前段①年代: 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 约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②代表遗址: 沣西、东中晚期遗址、虢国墓地等③特征a.青铜冶铸技术衰退, 发现铁器材料b.礼制出现僭越现象c.人祭、人殉减少d.奴隶制开始动摇, 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5)晚期奴隶社会后段①年代: 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 约为春秋中晚期②代表遗址: 侯马东周遗址早期、中州路东周墓2、3期、东周及列国遗址和墓葬等③特征a.冶铁技术发展, 出现铁制工具b.东周王室逐渐没落, 列国兴起c.新兴城市出现,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金属铸币产生, 青铜礼器普遍出现僭越现象d.奴隶社会“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二、夏代文化1.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1)夏文化的界定: 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2)相关地区: 颍水上游;伊河、洛河下游;汾水下游;涑水下游2.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分布①命名: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②分布a.位置: 偃师县商城西南b.包含部分: 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村、辛庄5个自然村c.分布地区: 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d.重要遗址: 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e.类型第一, 二里头类型: 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第二, 东下冯类型: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遗存(2)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内涵①年代分期: 公元前2010至公元前1625, 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文化之间, 一般分为四期②居民文化a.农业经济为主(粟作+稻作)b.农具主要为石器c.饲养猪狗牛羊马鸡等家畜d.盛行饮酒之风③陶器(分4期)a.一二期器形多为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一期褐陶为主, 磨光黑陶占一定比, 纹饰篮纹为主;第二期黑陶数量减少, 细绳纹为主b.三四期陶器颜色多为浅灰, 绳纹为主:第三期沿用鼎、甑等, 局部有变化, 出现鬲、斝等;第四期出现更多新器物④居住a.半地穴式、地面式、窑洞式三种b.附近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c.出现大型宫殿建筑⑤墓葬a.分类第一, 墓室稍大, 随葬品中有青铜器, 墓主为新兴奴隶主第二, 墓室小, 随葬品只有陶器, 墓主为平民第三, 没有随葬品, 多无墓坑, 墓主为奴隶b.与同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制的区别第一, 开启用青铜礼器随葬之先河第二, 随葬的陶器组合中酒器占了很大比重第三, 无墓圹无随葬品, 葬式凌乱的死者数量增多⑥青铜器a.种类: 兵器、容器、工具、铜饰件b.特点:数量种类不多, 质量较差, 铜锡合称, 形式固定, 制作粗糙, 多素面三、商代文化1.商代文化的年代与分期(1)年代: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2)分期①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a.命名: 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b.分布:河南最密集, 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c.分期第一, 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为代表, 陶器壁薄, 器形有鬲、斝、甗、豆等;铜容器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 或有灼有钻第二, 晚期以二里岗上层、济南大辛庄早期为代表, 陶器壁厚, 多折沿, 刻纹白陶开始兴起;常见成套青铜礼器, 个别陶器、骨器上有文字;卜骨大多有灼有钻②晚商文化(小屯文化)a.早期第一, 以殷墟第二期为代表, 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PPT课件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以厚葬 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厚葬成为炫耀 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层自觉追求的一种 风尚。
魏晋南北朝墓葬 ——薄葬之风
黄泉下的艺术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除地域性、民族性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战争不断发生,社会 秩序紊乱,以致许多大墓常被盗掘,帝王陵更难以保存,因而帝王不能不暂 时放弃陵寝制度。
1、曹魏时期
魏文帝因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因而废除陵寝,取消上陵礼。魏 文帝这一改革,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很大。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 土堆,“不树”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 例如今湖北江陵西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 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2、晋代时期
东晋虽然恢复了上陵之礼,但并没有恢复过去的的规模,东晋诸帝陵墓,大多 数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筑成,并不起坟,把墓室隐蔽起来。
3、南北朝时期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黄泉下的艺术
4、北魏时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 融合的结果。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举行上陵的 礼仪。
黄泉下的艺术 墓葬
夏商周考古

名词解释:1、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金”,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
“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学著作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缺陷是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2、考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吕大临著,共10卷。
书中收录青铜器210件,玉器13件。
其中除官府收藏者外,并集37家私人藏器。
书中对每件器物,先绘图形,次摩铭文,并记录器形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人家以及铭文字数,并加以考证说明。
此书为后来著录青铜器开创了一典型体例。
3、《宣和博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之一。
北宋王黼著,共20卷。
书中共收器物839件。
除沿用《考古图》体例之外,王黼把古代器物进行了分类,并定名,沿用至今。
4、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学做出重大贡献的4位专家,因他们的名字(号)中都带有“堂”字,故称。
具体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雁堂,又作彦堂5、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学术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兼用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数学、天文学、现代科技手段等。
对夏、商、周三个王朝进行断代探索的大型工程,为20世纪末中国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起因)① 20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存在“疑古学派”,对司马迁的《史记》所载三代历史持怀疑态度,认为夏禹是神话人物或动物,甚至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②国外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③文献缺乏有关共和元年以前的编年记载。
(2. 主要研究成果)①确定武王伐商的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
②确定了懿王元年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899年4 月21日。
③确定了商代后期和西周诸王的年代。
④推定了夏、商年代的框架。
6.前八后五商王朝政治中心变迁的次数。
第四章 夏商周考古

一般认为,1号宫殿应是统治者进行祭祀活动、 发布政令的礼仪性建筑。1号宫殿的东北约150米处。台基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米,东西宽58米。布局与 1号宫殿大体相同,有围墙、廊庑、大门、庭院、 殿堂,殿堂北还发现一座大墓。 殿堂位于庭院中央偏北处,建立在长方形基座上, 东西长26.5米,宽7.1米。台基四周各一排柱洞,东 西一排10个,南北一排4个。四周有围墙及廊庑建 筑。 柱洞内侧约2米处,有一座长方形木骨泥墙,中间 有两道隔墙,分成三室,有门相通。由此可知殿堂 面阔三间,外有回廊。
墓葬 在东干沟、二里头、东下冯等遗址都有发现, 多为小型墓、长方形土坑竖穴。随葬品多为实 用陶器,鼎、罐、盘、盆、觚、爵等,少数墓 中随葬小件铜器,如爵、铃等。随葬品还有玉、 贝等饰件。
墓葬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墓室稍大,随葬品中有青铜器; 二类墓室小,随葬品只有陶器; 三类没有任何随葬品,多无墓坑。 一般认为:体现了等级之分,表现了当时的阶 级关系,墓主人分别为新兴的奴隶主、平民、 奴隶。
城市功能分区: 宫城 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的道路外侧,中小型 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这些区域。 绿松石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都位于宫殿区以南, 且有夯土墙围起来,应为官营手工业区。 祭祀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
二里头时代以前的大型聚落如襄汾陶寺、新密 新砦遗址等,城垣建造无不因地制宜,不求方 正,且尚未发现集中而排列有序的大型夯土基 址群及规矩方正的宫城。与之相比,二里头遗 址的聚落形态有着飞跃性的变化,与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以及其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面貌接近。 可以说,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 城规划制度之先河。
二里头文化最早在1952年发现,1959年开始对河南 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其堆积情况和文 化内涵得以较全面的揭示。1977年夏鼐将其命名为 “二里头文化”。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 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中心地 区在洛阳、偃师、密县、巩县、登封一带。已发现 的遗址达上百处,主要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 干沟、陕县七里铺、郑州洛达庙、淅川下王岗和山 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 豫西和晋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文化面貌上既 有相同之处,又有一些差别,故又用“二里头类型” 和“东下冯类型”来区别。
夏商周之墓葬部分

• 山东益都苏埠屯大墓
• 山东境内夏商时代存在一系列方国,如商 奄、薄姑、薛等著名方国。1965-1966年, 山东省博物馆在青州市(原益都县)东北 的苏埠屯村,发掘出4座属于商代后期的奴 隶殉葬墓。其中2座属于大型墓,2座属于 中型墓,均有奴隶殉葬。
• M1为大型墓。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15米, 东西宽10.7米,深8.25米。有4条墓道,其 中南墓道长26.1米,其余3墓道都遭破坏。 墓室及墓道内填土全经夯打。夯窝为小 “馒头夯”,夯土是用黄沙质土和黑褐色 粘土混合夯打而成,极坚实。
• 墓内随葬器物达1900余件,主要是铜器、 玉器和陶器。铜器一般置于棺外椁室范围 内,共480余件,包括礼器、乐器、工具、 兵器、生活用器等。种类有鼎、鬲、甗、 瓿、豆、簋、罍、壶、卣、带把觚形器; 鎛、铙;犁铧、锸、耒、耜、铲、斧、锛、 镰、镢、刀、凿、锥;矛、戈、钩戟、钺、 刀、异形剑、匕首、镞、胄等。
• 河南鹿邑长子口墓 • 商末周初墓葬。1997年冬发掘,位于河南 鹿邑县太清宫镇的太清宫遗址上。因墓中 出土铜礼器多带铭文“长子口”而得名。 • 墓平面呈中字形,残长49.5米,最宽处7米, 距地表深8米。墓室呈长方形,长9米,宽 6.63米,深约5米。有棺椁、二层台、腰坑。 有殉人14个,分别位于墓室、二层台、腰 坑、墓道中。
花园庄东M54号墓(亚长墓)
• 2000年到2001年发掘,位于安阳殷墟宫殿宗 庙区南部。属于大型长方型竖穴土坑墓,基墓 室面积与妇好墓相当。葬具有一椁一棺,棺上 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有殉人15个,殉狗 15条。 • 随葬品有579件,青铜器267件(青铜觚、爵9 套)、玉器222件、石器、陶器、骨器、蚌器、 竹器、象牙器、金箔、贝等,其中以青铜器和 玉器为大宗。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工 具、车马器及其他杂器等。青铜器铭文为“亚 长”。墓中出一件有特色的器物“挠手”。
夏商周考古

同样研究新石器的张中培对类型又有新定义
文化形成区域
文化、类型的划分都是出于直感,至今没有量化标
准,但是,不论如何划分,都是对考古学文化的一
种分类,原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特点之二:分类?
分类是为了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分类为不同
目的
例如,
墓葬遗存 居址遗存
同时期 小
类小
类 可分得很
A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
ABCD
大也可很
四、二里头文化介绍
1、发现与命名
1959 年二里头遗址,实际上 1953 年已在登封、郑
州发现类似遗址,1956~1959 年挖掘了几个,以二
里头堆积最厚,最具代表性,夏鼐 1977 年定名(非
最初发现的遗址)
2、分布与类型
一般情况下,一个文化下不同区域有不同类型并行
但严文明研究仰韶文化时,先分期,各期再分类型
P8 为夏文化;石兴邦,安志敏也认为洛达庙类型是夏 文化探索的重要资料。 30s~50s 末仅局限于对已知某种考古学文化的猜 测,比附,解释,未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探索,相对
P2 2)刘歆(xin)《三统历》,认为西周共 352 年,则 始于 1122BC, 其他说法约在二者之间 商始年:1600NC,取自《鬻子》的观点(500 多年), 取整得文献中记载商代总年数: 《古本竹书纪年》496 年,则商应始于 1523BC 《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商周年代自有一套体系, 但断代工程仅用了夏,未用商周Æyou 问题,是否 信《古本竹书纪年》? 《孟子》:商代:五百有余岁,与《鬻子》相近 《左传》“载祀六百”(祀,年之意) 夏始年:2070BC,采用《古本竹书纪年》说法: 夏共 471 年,加 1600 后取整 春秋战国分期年代:传统说法四重 1)481BC《春秋》止于鲁哀公 14 年,绝笔 2)郭沫若:475BC,《史记·六国年表》较普遍 3)453BC,三家分晋,七雄局面基本形成《左传》 绝笔年 3)403BC《资治通鉴》记载开篇第一年,周天子 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国 三、夏商周考古的研究目的、对象和材料 目的:利用考古材料恢复历史,同新石器 对象:考古遗存(遗迹、遗物) 材料:多于新石器除考古材料外,多了 1)历史文
夏商周考古(3)

武官村大墓: -为南北二墓道的中字形墓葬,墓室面积168平米。 -有二层台、腰坑。 -填土、二层台、腰坑、墓道都有殉人。总计殉人79人, 动物40多个。 -曾经被盗,棺木不存。
二、贵族墓和平民墓 1.贵族墓 -多长方形竖穴, 个别中字或甲字形。 -如小屯M5(妇好墓), 1976年发掘,可能为武丁 配偶妇好之墓。 -为长方形竖穴,有壁龛、 二层台。墓内殉人16、殉狗6。 -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 相似的夯土房基,应是用于 祭祀的享堂。
-发现多座大型夯土 台基,其中5号宫 室平面“工”字形, 可能为寝宫,西边 平行线上的4号为 朝宫。 -发现大量墓葬,尤 以沣西张家坡墓地 重要。
张家坡西周墓地
-50-80年代发掘 数百座墓葬。
-北区墓地以井叔 墓地为中心。
井叔家族墓地 -位于张家坡村西,它包括一座双墓道大墓(M157)、三座 单墓道大墓和若干小墓和车马坑等。 -墓葬中大都出有井叔自作的青铜礼器,可以确认大墓的墓 主人乃是几个不同世代的井叔。 -井叔是曾见诸于西周铜器铭文的西周重臣。
张家坡M157 -位于井叔墓地的核 心 -为中字型大墓。- 墓室面积5.5×4米。 -1椁2棺,南北墓道 内发现车门坑(26个 车轮)。 -是井叔家族墓地中 年代最早,规模最大 者。
3.洛邑 -西周初期,为防范东方商夷遗民,修 建东都洛邑,与770BC周平王所迁王城不 同。
-东周王城遗址位于洛阳市洛河与涧河交汇处,呈不 规则的长方形。 -50年代在中州路一带发掘260座墓葬,从平王东迁 延至秦统一,分为7期,成为东周墓葬的年代标尺。 (苏秉琦《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年)
1934-35年发掘侯家庄西北岗祭祀坑分布图
伍、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一、发达的青铜工业 1.青铜业的发展 2.铜器种类 -礼器 -兵器 -车马器 -生产工具 -建筑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尊
晋侯墓地青铜盉与青铜钟
2016/6/13
晋侯酥钟
晋侯墓地玉器
2016/6/13
晋侯墓地玉器
三、战国墓葬 (一).概况
1、战国时期墓葬,按照等级可以分为两种:
(1)、国君和贵族大墓 大多在都城附近,数量众多,有一些重大发 现
(2)、平民小墓 2、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风格 如:僭越礼制、族葬的松弛、人殉的减少、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采矿遗址全景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Ⅳ号矿体采矿遗址 发掘现场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炼铜竖炉复原示意图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采掘工具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及线图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文物
人形纹范
四龙纹当卢模
2.周代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数量多、种类全。 -日用器皿增加,如铜镜、带钩。 -由厚重向轻薄发展。 -技术上进步。出现分铸、焊接。使用失蜡 法、错金银装饰技法。 -地方特色明显。《周礼〃考工记》:“郑 之刃、宋之斤、鲁之削(书刀)、吴越之 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2016/6/13
铜版兆域图摹本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刻铭铁足铜鼎
刻铭龙饰铜壶
铜鼎与铜壶线图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青铜山字形器 (高119厘米,推测为建筑构件)
中山侯铜钺
圆形大帐复原示意图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错金银双翼铜神兽
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神兽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插座
2016/6/13
西周鼎簋制度图示
三门峡虢国墓地
2016/6/13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全景与线 图
2016/6/13
虢国墓地列鼎列簋
虢季列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25.4厘米—39厘米
虢季列簋 通高23.2厘米
2016/6/13
虢国墓地青铜器
2016/6/13
虢国墓地随葬品
2016/6/13
三 门 峡 虢 国 墓 地 出 土 的 玉 柄 铁 剑
曾侯乙墓出土的鑑缶
彩漆二十八星宿天文图衣箱
中国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图。中央是篆书的“斗”
字,四周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斗”字代表了北斗星,它 的地位如此突出,正是古人崇拜北斗的一种表现。二十八宿 的东侧绘有一龙,西侧绘有一虎,代表了东方(苍龙)、西 方(白虎)。
曾侯乙墓出土金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
共5000多件,占全部出土品的1/3,说明漆器是当时生 活用品的大宗。
彩漆木雕梅花鹿
鸭形漆盒
(三)、总结
战国时期贵族墓的普遍特征
1、传统的族葬制度基本破坏;贵族单独埋葬 2、对礼制的破坏与继承;如列鼎制度的破坏和
乐悬制度的继承
3、厚葬之风盛行;厚葬之风的久远与普遍,自商
周而秦汉。厚死伤生的背后的传统文化:孝、祖宗、来世
-天子当为五棺二椁、诸侯三棺二椁、大夫二棺一 椁、士为一棺一椁。
2016/6/13
2.鼎簋制度 -“器以藏礼”,周代流行以食器随葬,基 本组合为鼎、簋、盘、匜、壶等。 -鼎用奇数:一鼎士,三鼎特殊士,五鼎大 夫,七鼎卿大夫,九鼎天子和诸侯。 -簋用偶数:如天子九鼎八簋。 ——乐悬制度:》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 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周礼· 小胥)
3.战国铁器的发展 -冶铁技术,在块炼铁和生铁基础上,发明 了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退火 脱碳)技术。 -种类:农具、手工工具、兵器、生活用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取代青铜器成为了主 要的生产工具,进入铁器时代早期。 -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等 地,而以河南最为集中。
玖、周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中华第一剑——虢国墓地出土玉柄铁剑
铁器早期发展阶段的特点
1.早在商代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铁;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冶铁技术; 3.早期铁器主要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楚国,因此中 国最早冶铁的地区在楚国; 4.铁器刚出现时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如铁锸、 铁锛、铁削等,但战国时期才在农业生产中占据 主导地位。 5.春秋时期的冶铁方法主要是块炼法,即把铁矿 石在高温下碳化,在凝为固态时锻打提纯,再打 制成所需要的器形。块炼法是世界范围内早期冶 铁技术普遍采用的方法。另外还有生铁。
兴起
随 县 、 擂 随 鼓 葬 墩 战 品 国 曾 侯 乙 墓 中 室 的 随 葬 器 物 2
曾侯乙外棺——64件禁止出境文物之
外棺采用透雕、浮雕、 圆雕等技法,工艺精湛。 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 构成,重七吨半。加内棺 共九吨。 外棺一侧下方,开了 一个门洞,为了让主人的 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此外棺号称世界之最: 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 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 漆器。
指商周时代以瓷土作胎,经1200℃左右的 高温烧成,胎质烧结,无吸水性或吸水性 很弱,器表有釉,但胎呈灰色,薄层不透 光的陶瓷器。亦称原始青瓷、青釉器或釉 陶器。它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 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商周原始瓷器的发现,遍及河南、河北、 山东、陕西、甘肃、湖北、江西、江苏、 安徽和北京各地。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属 商代中期,郑州商代遗址和黄陂盘龙城遗 址的商代中期墓葬中均出有原始瓷器,器 形也较多。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安阳、 辉县、藁城、益都、清江等地的居址和墓 葬中均有发现,而以清江为最多(见吴城 遗址)。
一、制陶业 1.战国窑炉的发现 2.周代陶器组合的变化 3.原始青瓷的发明
2016/6/13
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遗址发掘全景
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遗址 发现的春秋晚期陶窑
河南新郑冯庄东周制陶遗址发现的堆满次品的 战国晚期灰坑打破的战国中期制坯作坊
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的原始青瓷
尊
罍
商周原始瓷
积石积沙积炭墓的出现
2016/6/13
(二)、战国墓葬举要
——曾侯乙墓反映的社会与文化
曾侯乙墓概况
1978年发现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 期。 据铜器铭文,墓主为曾国的国君,名乙。 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共计15404件。仅顶 级国宝级文物就有9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
曾侯乙头部复原像
45岁,身高1.62米。 相貌平平。 个性特征如下: 酷爱音乐 崇尚武力 穷奢极欲 残酷无情
1、墓葬形制
-岩坑竖穴木椁墓,面积220平方米,深13米。 -木椁周围填充12万斤木炭及青膏泥。
1、椁分四室, 墓主居东室。 2、殉人共21 个,各配木 棺,均为 13—25 岁的 女性。
九连墩大墓出土文物
一号墓出土的方壶
铜人擎灯
陵园鸟瞰复原
3.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灵 山上) -中山国为鲜虞 人所建国。陵 园未完工。 -1974-78年发 掘其中2座。 M1为战国时期 中山国王错墓。 -有高大封土、 巨大台榭式享 堂。
享堂复原
2016/6/13
中山王兆域复原鸟瞰图
中山王陵平面图
曾侯乙墓出土九鼎八簋
加上其他出土礼器共140多件
对西周列鼎制度的破坏
按《周礼》的记载,周天子用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 两簋。 曾侯乙墓使用了九鼎八簋,即天子之礼, 僭越礼制,表明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曾侯乙尊盘
——64件禁止出国国宝之一
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
2016/6/13
天马—曲村遗址远景
晋侯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晋侯墓地M64青铜器出土情况
晋侯墓地M63玉器出土情况
晋侯墓地M62、M63、M64 全景
晋 侯 墓 地
M64
晋侯墓地M91墓室全景
晋侯墓地M93椁室的随葬器物
晋侯墓地M93平面、剖面图
晋侯墓地青铜器
2016/6/13
晋侯墓地青铜器
兔尊
2016/6/13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
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乐器
建鼓
排箫
笙
西周乐悬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 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 县。” 礼仪中锺磬悬挂的位置,王应当“宫悬” (悬四面),诸侯“轩悬”(悬三面), 卿大夫“判悬”(悬两面),士“特悬” (悬一面)。 曾侯乙这个诸侯的爵位,享用的轩悬之制 与礼制正相吻合。
2016/6/13
昭 穆 制 度
二、墓葬制度反映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周代因血缘关系建立的等级制度,采嫡 长子继承制,分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不同等级。 -宗法制在墓葬上反映为严格的棺椁、鼎簋制度。 1.棺椁制度 -棺与椁。套棺与重椁。 -《礼记〃檀弓》:“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 “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2010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是商周原始瓷窑址 的重要分布区。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对商代原始瓷窑 址进行调查,共发现窑址20多处,集中于 德清龙胜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当年3至12 月,对青山片区的南山商代窑址进行抢救 性发掘,揭露窑炉遗迹3条、灰坑2个,并 出土大量原始瓷器。
4、新的埋葬方式的出现;积石积沙积炭青膏泥,
砖室墓洞室墓等。
5、殉人制度的衰落;俑的兴起
九连墩大墓
九连墩大墓 -湖北省枣阳市。2002年发掘2座。 -战国中后期、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
2016/6/13
2号车马坑7号车
2016/6/13
九连墩大墓
错金银铜壶
2016/6/13
九连墩大墓出土文物
2016/6/13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平 面 和 剖 面 图
曾侯乙墓形制特点及文化信息
1、没有墓道;与商周秦汉墓葬的区别 2、积炭及青膏泥防护;新现象反映的灵魂观 3、小国厚葬;厚葬之风的久远与普遍,厚死伤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