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一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修 订》,《考古学论文集》1961年。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 (1941)及《瓦鬲的研究》(1948),《苏秉 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绝对年代: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具体年代。 (Absolute Chronology)
相对年代:不能确定具体年代,而仅能比较 和推定先后时序。
(Relative Chronology )
1、绝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2、相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1)地层学(Stratigraphy ) 就遗迹本身的特点来说 相对准确 就遗物的特点来说 可能有偏差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北平。
袋足
折足
矮脚
锥形脚袋足
Aa、Ab、Ac、Ad、Ae
Ca、Cb、Cc、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苏秉琦第一次明确地使用 双重或三重符号来表述同类不同型(亚型)。
蒙特留斯(Oscar Montelius) (1843~1921)
瑞典人·瑞典国立博物院院长
《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
(1903)
1937年滕固将该书的第一卷 《方法论》译成中文名为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该书中将“类型学”译为“古物体 质学”
20世纪30—60年代中国类型学研究举例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 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年。
苏秉琦(1909—199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34—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9)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始人 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一

3、叠压与打破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 种堆积的现象。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 了原有堆积的现象。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4、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 的特定位置。
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 或打破关系。
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人·中国北洋政府顾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引进者
1923—1924年 在青海洮河、湟 水进行考古调查
和发掘。
仰韶 文化
1921年 发掘 河南渑池仰 韶村遗址。
1925年安特生发表了《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肃、 青海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六期,其中:
早:齐家(黑、灰陶) 晚: 仰韶(彩陶)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研究确定考古学遗存的时 空关系的地层学与类型学, 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如果把近代考古学比喻为一 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 学则是这车子的两轮。
——张忠培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
《田野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第一节 地层学
在实际运用地层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有两 个任务。 第一,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 第二,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 破关系。
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
(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
1. 堆积 2. 单位 3. 叠压与打破 4. 层位与层位关系
1. 堆积:
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 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 堆积。
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 示叠压或打破关系。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T88北壁剖面
田野考古学名词解释

田野考古学名词解释田野考古学相关名词1. 田野考古学 (Field Archaeology)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通过实地勘测和发掘来获取关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信息。
在田野考古学中,考古学家通过调查和记录现场的遗址、遗迹和文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
2. 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Site)考古遗址是指被认定为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地点。
这些遗址可以是古代城市、墓地、废墟、定居点或其他留下文化痕迹的地方。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人们可以还原过去文明的面貌。
3. 土层 (Stratum)土层是指在一个考古遗址中堆积的不同层次的土壤或沉积物。
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期,因此通过研究土层的顺序和特征,可以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和事件。
4. 发掘 (Excavation)发掘是一种通过将土壤逐层剥离或挖掘来暴露埋藏的考古遗物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发掘,考古学家可以获取关于过去文明的物质证据,并且可以对不同时期的遗迹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征调 (Survey)征调是一种通过勘测和调查现有地表上的遗址和文物来确定可能的考古遗址的方法。
考古学家使用地质、地理、遥感和其他相关技术,以确定潜在的考古遗址,从而选择最有可能进行发掘的地点。
6. 遗物 (Artifact)遗物是指人类在过去生活中制造或使用过的物品。
它们可以是陶器、石器、金属器、骨器等。
通过发掘和研究遗物,考古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和经济结构。
7. 实地记录 (Field Recording)实地记录是指在田野考古学中对考古遗址和遗物进行详细记录的过程。
记录可以包括测量、摄影、绘图、采样和标注等。
这些详细的记录对于研究和还原过去文明非常重要。
8. 文物保护 (Conservation)文物保护是指对考古遗址、遗物和其他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保留的活动。
这包括物理保护、化学保护、数字化保护等方法,以确保文物能够传承和永久保存,供后世研究和欣赏。
田野考古学概论基本内容串讲

常见方法有三种:
(1):电阻率法:由于不同物质导电性质存在差异, 在地面施加电压,通过测定
土壤电阻率即判断地下遗存。一般说来,水份多杂质 多的物质(沟、灰坑、文化层)电阻率小,反之,墙、 路、碎石、坟墓电阻率大。 (2):电磁探查法:用电磁探测仪向被测部位发射电 磁波,同时接收地下物质的 电磁信息。对接收到的反常信号地段进行分析判断。
一-10:物探: 地下埋藏的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 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高灵敏度的物理 仪器检测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异常现象就可以 判断地下是否有遗存。
物探具有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等特点。 在岩层、水中、沙层、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属于 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有时会 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 能取得好的效果。
考古发掘中所见遗迹的年代:
形成年代;使用年代;废弃年代。
F、晚期堆积可以出土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现晚 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晚 期遗物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 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
中,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下层单位的遗物早于上层单位的遗物是相对的,而 不是绝对的。 原因:1、局部会早晚颠倒。2、时间相近的单位有晚 期的单位延续早的文化因素。
一-2:惠勒:二十世纪英国的考古学巨匠。他的一
生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他为记录的目的而把 遗址划分为若干方块进行发掘,方块之间留有隔障,这 种方块被称为“惠勒的方格”-即今天考古发掘中的探 方。当时对方框内的挖掘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平行的层 次上展开,四边都要详细地勾画,为的是对考古的层次 序列提供一个永久性的记录。现在看来许多东西已经过 时,但仍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掘中广泛使用。惠勒也是 一位讲究方法的田野工作者,他对考古发掘工作的性质 进行了精心的思考,始终强调考古学与公众的关系问题, 坚持认为考古学家有义务以简明扼要、生气勃勃、直截 了当的散文形式向社会通报他们的工作和成果。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陈洪海副教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
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
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实物性;非文字;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资料的阐释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1-1-1-3-1,分析的方法1-1-1-3-2,比较的方法1-1-1-3-3,复原的方法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1-2-1,田野考古的内容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田野考古学一

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作出说明;第三,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
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第四,要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是田野考 古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当
时的类型学理论,他在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青铜时代的年代学》,
1903年发表了《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其中第一卷《方法论》 被翻译成中文本《先史考古学方法论》,对我国后来的田野考古产生很大
田野考古学概论
教学内容与目的
• 1、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A理论,即地 层或层位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B方法, 考古调查与发掘、室内整理与编写考古报告。 • 2、目的。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田野考古学理 论与方法,具有初步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编写 考古报告的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三、田野考古的四个主要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 室内整理、编写发掘报告。 1、准备:(1)查阅田野工作对象的有关资料,例如工作 对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2)了解工作地点的交通、
住宿、气候、雇工等情况;(3)制定工作计划;(4)办理
审批手续,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都必须办理审批手续;(5) 筹集经费、组建工作队;(6)准备物品,一般的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学是运用地层学或层位学原理,通过实地考察和 科学发掘来获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实物资料,用以研究人类 历史的学科。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 埋于地下,有的则深没于水下。这些遗存是研究人类历史必 不可少的实物资料,而要利用这些材料,就必须运用科学的 方法去获取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且使其刊布于世, 供研究之所用。但是仅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文献 记载不足的历史,都需要田野考古提供科学资料,那么,田 野考古资料便成为唯一的史料来源。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1. 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的实物资料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人类了解自身文明和历史的一门学科。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在考古学活动中,对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查和发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田野考古学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测量、发掘、文物保护和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考古的第一步是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古代遗址、遗迹的实地考察与勘查。
田野考古的调查工作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种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可以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3. 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考古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的沉积历史、古地貌、古环境和古生态等重要信息。
这对于探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考古遗址的发掘在田野考古学中,发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可以获取大量的实物资料,如陶器、石器、骨器、金属器等,这些实物资料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探讨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重要问题。
5.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尊重,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同时,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6. 田野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田野考古学采用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化学分析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7. 田野考古学与当代社会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田野考古学1概说

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 分为古代人工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 自然遗物(包括动植物、石料、玉料、矿 石、染料);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 验室分析处理得到的资料和信息 (栾丰实 2002) 人工遗存、人本身遗存、自然遗存
自然遗迹:因自然因素形成的不可携的遗存。 如遗址的地形、地貌;特别是遗址中因自然 因素形成的地层和其他遗迹,如洪水形成的 淤积层、山洪形成的冲沟、风沙形成的沙层、 地震形成的地貌等。(余西云,2004)
古学卷》的《遗物》词条,1986。)
遗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并不会在 移动中改变其形态的物质,遗迹是古代遗 留下来的不可移动否则便会改变其形态的 物质。(高蒙河:《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 过程及其方法》,《上海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年8月。)
三分法
分为环境遗存;人本身遗存;人工制造物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田野考古学产生了巨大 影响。 一方面调查和发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是田野考古的遗存对象得到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 曾将其生动的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 镜”,使考古学家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 细,可以穿透时光的重重迷雾,帮助考古 学家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历 史真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8世纪末,托马斯· 杰佛逊发掘“土丘”, 第一次意识到发掘时要注意地层关系。但 其思想在当时未被人注意,未对田野考古 产生影响。
托马斯· 杰弗逊的发掘 有特定学术目的; 打探沟的发掘方法; 识别出不同的地层。
“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发掘……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很长一 段时间”。(惠勒语)
栾丰实等,3页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遗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田野考古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1、考古技术。考古技术主要是获取考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料的手段和研究
考古资料的方法。一般说来,考古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主要来自
田野考古,但也有来自其它方面。从田野里获取的考古资料要 借助于各种手段,如田野调查、各种勘探、发掘、拼对修复文
物、测量绘图、摄录像等。其它方面主要依靠自然科学技术。
三、田野考古的四个主要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 室内整理、编写发掘报告。 1、准备:(1)查阅田野工作对象的有关资料,例如工作 对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2)了解工作地点的交通、
住宿、气候、雇工等情况;(3)制定工作计划;(4)办理
审批手续,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都必须办理审批手续;(5) 筹集经费、组建工作队;(6)准备物品,一般的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 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 统工程,这些技术手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的, 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来的要求, 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 例如:对考古对象首先要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 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决定怎样 揭露、记录、收集,而揭露、记录、收集、整理、编写报告等 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 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 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学是运用地层学或层位学原理,通过实地考察和 科学发掘来获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实物资料,用以研究人类 历史的学科。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 埋于地下,有的则深没于水下。这些遗存是研究人类历史必 不可少的实物资料,而要利用这些材料,就必须运用科学的 方法去获取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且使其刊布于世, 供研究之所用。但是仅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文献 记载不足的历史,都需要田野考古提供科学资料,那么,田 野考古资料便成为唯一的史料来源。
收集和专家的分析鉴定成为今天必不可缺的工作内容。
二、中国考古学简史
1、古代对古迹的田野调查
我国古代的一些地理、地方志作家,实地考察过一些城址、碑刻、冢墓 等地上古迹,并做了记载。如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许多亲 自调查过的古迹。宋元时期为了借鉴古代京城的修筑和防御,对长安城做了 实地调查,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图志》记载了调 查资料。元代葛逻禄遒贤的《河朔考古记》记载了他游历的淮、齐、鲁、陈、 蔡、晋、魏、赵等地时调查的域郭、王陵,寺庙、金石碑刻等古迹。清代杨 宾的《柳边记略》、朱书的《游历记存》、徐松的《西域水道记》等都记载 了学者实地调查的古迹。
架)。是指导田野考古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考古类型学则是通过考古遗存形态的比较和分析,以研究其 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一般说来,类型学研究要以地层学为基 础,其结论也需要用地层学检验,所以,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考古类型学的运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用来对具体遗物、遗
迹、遗址,甚至是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析。文化因素分析、考古学 文化的区系类型,都可以看作是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延伸。
他的《从土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成为当代田野考古学的杰作。
4、创新期(20世纪中叶至今)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田野考古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为调查、 发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使田野考古搜寻的遗存对象得到 扩大。 1956年,意大利在塞尔维特里和塔奎尼亚勘察伊特鲁里亚人大 墓时,在末发掘的墓室内插入一架带照相机的潜望镜,可以拍摄整个 360°角度内情况。 由于现代分析技术,断代技术的发展与引入,发掘中对自然遗存
第二节 田野考古学简史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层学
第二节 类型学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与聚落考古学
教学内容
第三章 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具体 方法
第一节 考古调查 第二节 考古发掘
第四章 资料整理
第一节 室内整理 第二节 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
第一章 绪
一、田野考古学
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作出说明;第三,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
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第四,要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是田野考 古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当
时的类型学理论,他在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青铜时代的年代学》,
1903年发表了《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其中第一卷《方法论》 被翻译成中文本《先史考古学方法论》,对我国后来的田野考古产生很大
录,有选择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存部分进行抢救性
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 田野发掘既有再现性和保护性,又有破坏性和毁灭性,因 此,发掘要有计划性。
(一)田野考古研究的对象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利用科学方法获取资料。获取的对 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古代人工遗存。主要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遗物。 如居住基址、手工业作坊、墓葬;实用器、明器、兵器、礼 器、乐器、艺术品;材料、半成器、成品、废品、生活垃圾; 城址、长城、运河等,包罗万象,种类丰富。 2、自然遗物。动、植物遗骸。 3、实验室检测标本。种籽,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 微米的孢粉等。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学 科、新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田野考古的对象种类也日益繁多。
影响。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后半叶,科学的田野考古学便形成 了。
3、发展期(20世纪)
20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
学发掘的技术也逐渐得到普及推广。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的著作也 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也被正式提出来。如皮特里的《考 古学目的与方法》( 1904年);法国史前协会的《史前学研究手册》 (1906年)、特金森的《田野考古学》( 1946年)等。其中,贡献 最大的当属皮特里的学生、英国的考古学家惠勒,他总结了前人田野 工作经验并加以发展,在发掘中采取探方法,用隔梁和关键柱控制剖 面,并提出发掘的目的是研究形成遗迹遗物的人而非遗迹遗物本身。
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等课题。考古学对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材料的科学 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有层位关系,有共存组合关系,保持原貌,遗存
的收集、记录要全面真实。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改变发掘方法,使田
野考古工作科学化。 德国考古学家厄恩斯特.库齐乌斯于1875—1880年主持发掘希腊的奥
林匹亚;德国商人、考古学家亨利希.谢里曼在土耳其的希沙克立进行四
做好准备。 4、编写报告:是将田野工作情况、收获的遗存资料系统地报导
出来,使这些资料公布于众,为其他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原始资
料。编写田野报告是田野考古工作的最后一环,田野工作报告 发表或出版后,整个田野考古工作才算结束。
四、田野考古人员素质 (1)要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2)要有科学认真负责的事业心。 (3)具备田野考古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 (4)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动向。
段,迄今为止,田野考古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时期。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 当时的文艺复兴促使人们对古典时代的艺术品、铭刻等古物和 古迹的搜寻、研究,由此而出现古物学,带来田野考古最初的萌 芽。当时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
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并没有采取科学的操作方法,属
田野考古学概论
教学内容与目的
• 1、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A理论,即地 层或层位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B方法, 考古调查与发掘、室内整理与编写考古报告。 • 2、目的。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田野考古学理 论与方法,具有初步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编写 考古报告的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5)较广的知识面。
(6)具有一定绘图、照相、测量技术。 (7)办事能力。后勤、组织、协调。
(8)勤奋。多动手、多记录、多思考、多问。
(9)职业道德。爱护文物,遵守文物法。
第二节 田野考古学简史
一、外国田野考古学历史 田野考古的科学方法首先是从欧洲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在 欧洲,最早的田野考古活动可追溯到公元18世纪以前的古物学阶
次发掘,最终发现了特洛伊古城,引起欧洲轰动;英国的考古学家皮特里 弗斯在克兰伯恩切兹地区进行大规模发掘,强调地层观察的重要性,并发 展了类型学理论,被誉为“科学发掘之父”。
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主要研究埃及考古学。第一个用科学考古方法 在埃及发掘的学者。 他在1889年提出发掘原则是:“第一,照顾到被发 掘的古迹,尊重将来的考察者和发掘者的方便;第二,谨慎小心地进行发
总之,田野考古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使用许多特殊 工具和设备,有着自己的工作程序,它是考古学中相对独 立的分支学科。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近代考
古最主要的特征是开展科学的田野考古工作,以田野考古 所得资料为基本研究对象。
田野考古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而考古研究的已有成果和考古研究的新需求又推动着田野 考古的不断发展。
如C14测年、植物孢粉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的检 测 结果。 2、资料。资料是用来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全部材料,它包括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文字、绘图、摄影、录像、拓片等。
3、理论与方法。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和聚落考古学。 考古地层学是通过对文化层堆积和各种遗迹的层位及相互关
系的分析研究,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先后或共时关系(建立时空框
这些是不同时期埋入的,下层比上层早,第一次让人认识到 发掘要注意分层次,但是,在当时,这种见解并未被人们注